试论媒体影响个体心理的策略.doc_第1页
试论媒体影响个体心理的策略.doc_第2页
试论媒体影响个体心理的策略.doc_第3页
试论媒体影响个体心理的策略.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媒体影响个体心理的策略10税务1班 朱凯威 100102400136 摘要: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是传者与受者心理互动的全方位。传者与受者的心理互动,包括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人格等全方位,其中人格互动尤为重要,因为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带有综合性和统领性的作用。作为媒体,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凸显其与人们的关联性。我们获取的消息绝大比例是从新闻媒体那里得来的,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就会受到媒体价值、思想的影响。本论文主要是反映当今媒体在影响大众,达到其目的时采用的心理策略的研究。关键词:媒体 三十六计计谋 受体引言: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这来自媒体的信息轰炸。当我们在阅读、分享这些信息的时候,媒体已悄悄动用了计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受众的思想。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学科。本篇论文侧重的是前者,媒体在影响受众时所惯用策略的研究。策略涉及媒体在对自身商业生存的考虑的策略影响以及与利益集团“相辅相成”的办法,最终来影响受众人的心理,下面请看所列举的策略:(一) 从从事传媒人员看:计谋一:记者的无中生有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特有的规定,这些规定是指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人员反复实践的从业方式。媒介行业亦是。一个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逐渐了解到什么新闻适合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现象被成为“潜网”(潜网是指处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职责。这类控制往往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由于潜网的存在,记者们在完成所给的任务时,就必须学会媒介内部的“规矩”,才会使自己不掉饭碗。例如:美国将军麦克阿瑟1951年从朝鲜战场返美,途径芝加哥,市府当局为他安排了欢迎仪式,现场目击者看到的是平静疏离的人群,但电视新闻却努力显示出狂热的欢迎场面。记者的“善举”改变了那些不知情人的心理想法。又如当时火爆的同一首歌节目走进我家乡兰溪,当天下雨,会场反响也不热烈,但是播报出来的新闻确实沸腾的场面。另外一个重要的就是主观臆造了。记者也许是现场的第一目击者,但是常常会大大高估两件事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甚至臆造出根本不存在的关系。比如一家化工厂附近地区出生的婴儿中,先天残疾的婴儿增加,记者就会认为这现象与化工厂有关;如果残疾儿童恰恰出现在一次化学事故以后,就更加确定是由化学事故决定的。但是试问,出生率这样简单的道理就不会导致残疾儿童的增加吗?媒体人员主客观的无中生有,无形中就误导了受众的心理。计谋二:编辑的连环计任何信息传播都离不开内容与形式。就报纸而言,除了内容吸引人以外,还需要编辑精心设计的版面。精明的编辑就会利用其高明的排版技术,来表明其传播者的立场和意见。比如把符合自己政策的事件或观点加一篇“特写”,将一篇不符合自家政策的报道“埋藏”在版面中。编辑会综合的运用“突出、平衡、淹没、抬高、拟纸、夭折、隐瞒、删削、淡化”等一套连环计,来对付受众群体。所谓突出,就是给予新闻头版,并且配以照片,新闻分析解释,来强化读者的印象,并且用一些纹饰对文章抬高。平衡则是为标榜自己公正态度,对立场不偏不倚,使新闻观点相互互补,给人错觉。而所谓淹没,夭折等等就是对不愿引起人注意的新闻进行操作,尽可能让其不显眼。计谋三:播音员的笑里藏刀播音员作为日常获得消息的一个重要媒介,也许大家并不陌生。播音员的面部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口气,对传达的意思无形的突出,对大家接受信息也产生了影响。比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大家仔细观察当时电视直播的主持人了吗?面部表情应该是略带凝重,说话时动作也不多,语气有一种正式感觉,语速较慢,无形中给人压抑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灾区的人民而感同身受,而心生怜悯同情之心。接着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同样在播报一件坏消息时,如果播音员会适时说说笑话,会让人觉得,尽管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但是生活还得继续进行。这种宽心就仿佛是我们自我一种被感染的慰藉。这也意味着,播音员自身的情感情绪状态是决定受众收看收听情绪的重要因素。(二)从播报方式看:计谋四:上屋抽梯上屋抽梯的意思是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是否记得“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当你听到火腿肠,会不会脱口而出王中王?是否还记得前年春晚,刘谦出名时那显眼的汇源牌果汁吗?俗话说的好“读书万遍,其义自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反复轰炸在我们的脑袋形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媒体惯常用这种策略,让大家对媒体所传达的消息在脑袋形成,久而久之,脑袋就会出现一种潜意识,一种思维定势。同样的是植入式的广告,受众群体再不断的“怂恿”下,最后就对媒体的说法更有一种亲和力,相比陌生的,更易接受这种说法,这种商品。从商业上说是一种影响心理的营销方式。计谋五:声东击西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将符号的意识分为“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两种,通过混淆两者的区别,使原本属于暗示、不确定外部强加的意义,在人们消费商品过程中,转化为明示的、确定的性质,被消费者所接受。声东击西在这里就表现为明示和暗示。通过用明示来“击”西。就如法国一则香水广告,是一瓶香奈儿5号香水和法国著名影星凯瑟琳。凯瑟琳作为高贵优雅的象征,在法国女性中担任的典范。广告中,香水和肖像是真实的香水和现实生活中的凯瑟琳本人。但是,广告却蕴含的潜台词:只要你使用了香奈儿5号香水,你就可以拥有像凯瑟琳一样的优雅与高贵。是不是很神奇,其实这就是索绪尔所说的“暗示性意义”了。计谋六:瞒天过海现在的新闻媒体,在向它的受众传递信息时,会利用所谓的“强势心理”以及“弱势心理”,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达到其商业等目的。所谓的强势是引导观众,而弱势则是采取迎合观众的方式,双管齐下,使受众乖乖的“诚服”。比如说现在很火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主持人小S因为出言不逊被对头李敖告上了法庭,隔会节目就邀请了李敖,现场是比较的尴尬,但同时却迎合的大众的口味。中国人有个嗜好就是“围观”,因此那期节目收视率明显上调。再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是我从小看到大的非常喜欢的节目,我记得以前没有现在这样突出的商业性,充斥着一些户外的活动,但是现在节目多以为电影、明星等宣传为主,这就是对观众的一种强势表现,让观众换着口味去观看。但同时,最近又增加了一个栏目,请到一些大家津津乐道的网络红人,又是“弱势心理”表现,就在悄无声息的节目给大家传递了信息,而且还提高了知名度。可谓瞒天过海!计谋七:欲擒故纵“阅读是一种充满期待和等待回应的过程,如果阅读证实了读者的期待,进一步的阅读从这里开始”。这句话也许大家会深有感触吧。当我们接触到小说、杂志、报纸等等,是否接触到答案见下期呢?当你看电视剧、节目等有没有因为预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的等待呢?媒体恰恰运用这种欲擒故纵的方法,大调人胃口,使受众能持续、积极的去关注。虽然受众心理潜意识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了,以印证他们的期待,因为观众会在填补空隙过程中得到满足的,当答案一致会接着下个预设;但是媒体会给出自己新的答案。恰恰在这时,由于等待的漫长,受众一般就会抛弃自己的观点,跟进正文,潜在就接受了媒体的观点了。例如一个以历史或革命的题材的电视剧或长篇记录,旨在向大家传输一些观点。运用这种策略能达其一定的目的!(三)从传播内容看:计谋八:“美”人计现在的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采取“变脸”的方针,接受不同的受众。不管是春晚火了的“小沈阳”的娘文化,喜丑文化,山寨文化,非主流文化等等。大众的口味就是被广大媒体所牵引着的,许多口味还是挺重的。“越不用动脑子、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与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了一项铁律”。这句话完美的诠释了“美人计”。就如前几年台湾的“许纯美事件”,台湾透视启用“话题女王”许纯美担任新闻主播,利用其丑态百出迎合观众的审丑心理,后来在台北阅听人监督媒体联盟和广告主协会点名批评的强大压力下,台湾超视最终停止启用。计谋九:“暗度陈仓” 暗度陈仓一般现在比喻男女间不正当的关系。这里是用来形容新闻媒体与政府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所在。许多媒体附属于政府,或是依托政府;政府运用其职能操纵媒体,并且通过新闻媒体传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目的等等给自己的受众群体。这样,一条相辅相成的路子就铺平了。此外,政府还常常为某种意图,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将本来毫无意义或价值的事情,经过巧妙地安排弄成轰动性的大事件。 细心地观众应该也发现了,当新闻中发布的一些内容是否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呢?其实很多会让受众产生一些思维定势的。比如用大篇幅老是报道别国的灾难,是否会让人产生国外的天灾人祸不断,本国才是息事宁人的地方呢?再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吧。前两年金华发生了孟祥斌救自尽溺水女牺牲的事情,这类事情应该发生的挺多的吧。但是就是这件事,金华许多群众自发去出事的桥上祭拜送别,媒体大肆宣传,最终孟祥斌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没有政府的牵线,没有媒体的轰炸,结果又是怎样不言而喻。计谋十:偷梁换柱偷梁换柱是指以假乱真。如此多的新闻媒体,所写的新闻可行度是有多少呢?是否会引起受众的质疑呢?媒体当然也会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就巧妙了运用了一些所谓的专家权威作为“说话者”,发表一些言论。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对专家怀有一种敬重、信仰的心理,对他们的言论也比较容易接受。媒体便大肆地打着旗号,让多少受众“屈服”于“权威”之下呢?有没有看到一些新闻写着XXX专家说,并且署名之前一般要加一个比较长的旗号,XX大学XX委员什么的。但是,受众只是接受,他并不会去真正查是否真有其人。这就给媒体有机可趁的机会。再如一些就是存在于商业性质的广告,利用明星以及“专家”以座谈的形式吹捧推销其产品,在迷了眼的观众中谋取利益。计谋十一: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这里的“火”,是一些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甚至是一些文化娱乐之类的人物、信息等等。凭借着他们的“火”,大肆添油加醋,“八卦”不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