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doc_第1页
马原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doc_第2页
马原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doc_第3页
马原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doc_第4页
马原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原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08050202 陈丽娜 指导老师 向丹摘要:马原是新时期先锋文学的代表,本文主要结合马原西藏题材作品和魔幻现实主义来进行研究,探讨关于充满浓厚神秘气息的西藏题材作品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从马原作品的叙事风格、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时空来窥视其中的魔幻与现实,并且从西方魔幻现实主义、西藏文化、宗教文化三方面来分析其成因,渗透到作品每一个细微处,全面透彻地从一个新的角度解构马原的作品。关键词:魔幻;现实;马原 目录引言11.魔幻现实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简述11.1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11.2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吸收22马原主要作品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32.1叙事风格的特点把玩结构、混淆人物32.2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42.3神秘莫测的人物形象52.4扭曲变形的叙事时空63. 马原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成因分析73.1对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73.2神秘的西藏文化的影响83.3 独特的宗教文化的侵染9结语10注释11参考文献12引言 2011年6月“中文版全球正式授权”的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部震惊世界吸引全球读者的文学巨著产生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神秘色彩的拉丁美洲,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魔幻现实主义最先是与绘画有关的一个名词,后来成为一种产生于拉丁美洲的共同文学倾向,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拉丁美洲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拉丁美洲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地域辽阔,然而当时经济不发达,政治腐败,教育落后,人民处于贫困之中,再加上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意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等都为马尔克斯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马尔克斯用魔幻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这使拉美文学在全世界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影响传到了与拉美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影响了同时期中国许多作家的创作,马原就是其中的一个。1.魔幻现实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简述魔幻现实主义最先是一个与绘画有关的名词,后来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学倾向,作为与文学有关的魔幻现实主义是产生于拉丁美洲的。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其传播到了中国并且引起了中国很多作家的借鉴与模仿,同时期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的小说里面就有着鲜明的痕迹。1.1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他的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从此,魔幻现实主义为世界各国众多作家所熟知并接受。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以及居住在马孔多的布恩迪亚一家100年间的变迁,反映哥伦比亚的历史,其中充满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这种独特的风格,引起读书界和评论界强烈的兴趣,认为是现代小说创作中一种新流派的代表,因此借用美术上与此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词,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幻现实主义产生于拉美地区,这是有着一定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时代原因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样式的最终定型经过了漫长时期,这里不作赘述。到底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它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文学现象,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简言之,即用魔幻的手法表现社会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所特有的文学样式,他是具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而独特的基本特征。第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第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1。第三,“魔幻”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魔幻”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1.2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吸收从语言形式的上来看,80年代作家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荒诞幽默的语言风格。贾平凹将词语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灵活的转换活用无疑增加了文章的神秘和荒诞效果,其商州系列小说高老庄、废都、秦腔里符号化和幽默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极具神秘性,充满了魔幻色彩。王安忆是以梦幻般诗化的具体语言开始她的文学创作的。从形象塑造的上来看,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塑造了一个小镇的许多人物,主要人物定格在布恩迪奥一家七代人上面,这里面每个人物都活在充满神秘魔幻的土地上。与百年独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韩少功的爸爸爸塑造了一个主要人物:丙崽,丙崽是一个“未老先衰”却又总也“长不大”的小老头,外形奇怪猥琐,只会反复说两个词:“爸爸爸”和“x妈妈”。但这样一个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的人物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顶礼膜拜,被视为阴阳二卦,尊“丙相公”、“丙大爷”、“丙仙”。这显得多么荒诞,又多么魔幻,但他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的载体,借此来反应迷信落后的湖南村寨现实。从情节结构来看,许多作家受拉美爆炸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开始关注本民族的东西,关注现实,他们打破常规,采用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来安排情节结构,打乱情节,使得情节零散化,并且时而在文中插入一些荒诞不经、充满神秘的情节来表现现实。余华在世事如烟里将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强行拼置在一起,表现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王安忆在我爱比尔里面将情节分成四环,形成了一个情节链,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觉得好的作品,它就像一座大房子,里面房间很多,像迷阵一样”,迷阵把人带入魔幻般的境界,走出来之后便可以更好地思考现实。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马原,其创作在以上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的接受吸收方面也有独特的体现,其中蕴含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也是不容置疑的。2马原主要作品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马原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他在小说里用零散化的叙述结构和平实而又略带荒诞的叙述语言或者给我们展现一个个离奇的故事,或者带我们逐渐明晰一个个神秘莫测的人物形象,或者让我们穿梭于他扭曲变形的叙事时空里面,而这些无不带着时而鲜明时而隐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2.1叙事风格的特点把玩结构、混淆人物马原作品里的魔幻现实主义可以从他的“叙事圈套”2小说中窥视出来。他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正是他发起了小说的叙述革命,席卷当时整个的中国小说界。在中国文学史上,马原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因素更重要的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著名的“马原叙事圈套”。马原的叙事手段乃曰“元叙事”3,它不同于常见的叙述手法,显得极为别致甚至混乱而复杂,“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家。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从叙事内容来看,叙述结构是马原的小说创作的重点,叙述结构的求新求变也是其叙事风格的最大特点。马原特别注重结构的力量,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把玩结构作为写作的全过程,而在具体结构小说时(如冈底斯的诱惑),他忽而绝对主观,忽而极端客观的态度,使小说内容在两种极端间自由游荡,这无疑拓展了小说存在的空间,使小说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极好的弹性,可以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你怎么看这篇小说,或者你怎么认为,怎么理解,在马原的小说中都是被允许的。我们可以这样来解构冈底斯的诱惑的内容结构:陆高和姚亮决定去看天葬(第四节)-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的路上经历(第八节)-陆高姚亮看天葬时被赶走(第十节)2.老作家自我介绍并且叙述个人工作经历(第二节)-老作家在西藏的经历(第五节)3.“我”找穷布去探险(第一节)-关于穷布猎“熊”的经历(第六节)-穷布猎到的是野人(第七节)-一群人去探险(第九节)4.顿月离家当兵(第十一节)-顿珠的传奇经历(第十二节)-尼姆与儿子(第十三节)-尼姆与顿珠(第十四节)。这四个相互独立又不相关联的故事组织在一起叙述,形成叙述圈套,多处虚设人物来消解真实,增加神秘感的同时也折射出了西藏人民的生活现实。从叙述话语来看,多重叙述视角也是其叙事风格的特点之一。在冈底斯的诱惑中,马原提供了多重叙述视角,有统筹全局的第一级叙述者,有几个二级叙述者(包括老作家、“你”等),第三级是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叙述。虚构采用了第一人称的一元人称叙事模式,但是一开始作者即用“我”和“你”的对话,这个“你”经常出现在他的小说中,没有确定的叙述者,“你”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上帝、任何人。所以这个“你”成为马原的特色,而刚刚用过“你”,作者接着写“我们”,人物突然又成为我和他,后面的故事逐渐走向脉络化但是也更加朦胧化,变得虚无而迷人。倾述里的谋杀案由不同叙述角度进行透视。一开始,是“我”与“你”的交流、对话,“我”是谋杀者,“你”是记者;接着叙述角度换成记者第一人称的叙述;接下去很大部分都是谋杀者的第一人称叙述,然后还是记者的客观叙述,后来是完全没有叙述者出现的纯客观的叙述。接着又“我”与“你”的对话,后来又以谋杀者第一人称的心理描述写作,把记者当作“你”。再后来是谋杀者的日记叙述。最后是记者第一人称的全知叙述。白卵石海滩里的三层叙事和三位讲述者,我与他在白卵石海滩上晒太阳、游泳的故事,他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六年前在A市参加地震救援的回忆性故事,外在叙述者的不经意插入几句话也构成一个故事。多重视角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呈现出多重意义和多个切入点,正如无数条交叉的小径通往一个目的地,迷惑、朦胧但是有吸引力,充满的探险意味。马原让这么多的叙述者站出来甚至完全跳出书本之外进行强行的叙述,他从不考虑故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也不考虑读者的阅读能力和耐心,整篇小说在众多相互交叉的叙述中诸多情节相互纠缠互为首尾,仿佛一群人围着一个读者七嘴八舌地辩论或者演讲,让人无所适从,从而让人感觉仿佛身在魔幻世界中品味有关日常生活的文字。2.2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以其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而反映现实世界,从而揭示某些主题或者人类生存现状,引起人们思考。我们从马原在西藏创作的小说中可以看见离奇荒诞情节背后的魔幻与现实。说是顿珠和他的羊群曾经失踪了一个月,说是那以后顿珠就成了说唱艺人,他开始给乡亲们说唱格萨尔王传了。这是一部堪称世界最长的藏族英雄史诗,据研究学者们说,全部格萨尔王传有一千万或者几千万行。没读过一天书的牧羊汉子顿珠开始说唱这部英雄史诗了4。 一个普通藏民的突然来的巨大变化不得不说是离奇的,一个没读过一天书的牧羊汉子突然会说唱世界最长的藏族史诗这无疑是荒诞的,作者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反映西藏本土的人类生存现状。第十一节到第十四节讲的顿珠、顿月的故事里面还给我们留下很多悬念,弟弟顿月的恋人尼姆到底对哥哥顿珠说了什么之后就牵着儿子(顿月的儿子)跟顿珠合了帐篷。弟弟顿月带着自己的抱负走了,他答应带哥哥去拉萨看电影,他承诺会回来娶尼姆,他也答应哥哥会回来好好孝顺母亲,可是小说里面只交代了顿月走后给家里寄钱写信的细节,读者不可能从作者笔下知道顿月走后的状况以及他到底有没有实现他走时的承诺,这都靠我们自己去想象,需要靠自己想象的故事情节也是离奇的,作者讲故事不讲全面,给了象征,留了空白,让我们去关注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人们的命运,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叙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三天时间里发生的事,午黄木家天花板上的声音与我家天花板上的声音、他家墙壁从天花板一直下到地面的类似熊掌的印子、天花板上的十几根羊肋骨会走、卖银器的康巴汉子是如何知道我家有一只尾巴上有一撮尖尖白毛的黑猫的、他为什么把价值几百元的银饰送给不认识的“我”、他是否知道“我”误杀黑猫这些情节都显得离奇而荒诞,让人看不懂猜不透,实质上这是揭示拉萨人的生活方式习惯,体现本土人的友好纯朴,作为一个外地人的我却总是带着怀疑去接触一切,一种民族性里的分歧。2.3神秘莫测的人物形象马原小说中的人物马原和作者马原经常被混淆起来,造成一种非常幽默和别致的阅读效果,给小说人物增添了神秘色彩。“马原”是神秘的,小说虚构一开头就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我用汉语讲故事;汉字据说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我为我用汉字写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有我是个例外。”5在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等小说里马原均成了马原的叙述对象或叙述对象之一,他是第一叙事人、目击者、旁观者、亲历者或较次要的参与者。“姚亮”也是神秘的,冈底斯的诱惑中第一节结尾提出问题:姚亮是谁?第二节结尾回答:姚亮是探险队的队长。第四节开头又指出: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可以假设姚亮也来西藏了,是内地到西藏帮助工作的援藏教师,三年或者五年。叙述者明确告诉我们姚亮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同时明确指出人物的虚构就更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性,让我们习惯性地浮想联翩。也许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此时了解到虚构人物姚亮之后也为他编写了一个神秘故事。那么作者接下来围绕这一虚构人物所叙述的故事也就是虚构的了,虚构故事里的人物会更显得神秘莫测,更加吸引读者。上下都很平坦里也出现了姚亮。西海无帆船里一整段姚亮的自我辩解和对马原的指控,姚亮是作者马原想象中的人物,可是他已经具备能力抗议他的主人马原对他的任意描写了。马原的小说里总会有他的朋友、熟人、至交、萍水相逢的邂逅者或者其他各类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人们,马原与姚亮是比较常见的神秘人物,就像百年孤独里七代人都用差不多的名字一样,显得不可理解,但细细品味之后又能理解。2.4扭曲变形的叙事时空马原小说中每一个故事单独来看都是符合实际的,都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是这些故事被马原故意拆解、破坏,然后把这些片段随意无序地编排在一起,打破了故事情节的连续性,使叙述时间随意颠倒,故事空间不断分割。冈底斯的诱惑里在时间上一会儿是现在,一会儿是解放前,空间上一会儿是穷布猎熊,一会儿是去看天葬。这种叙事时空无疑是扭曲变形的,与传统叙事时空是截然不同的。叠纸鹞的三种方法里从第二节到第五节是回忆式叙述,里面是两个人的对话,小格桑讲述三个老太太的故事,第一节跟第六节又开始衔接上来回到现实叙述现实中的事,现实与回忆交错叙述,跳跃性地呈现几个错开的故事。马原的叙述是一次真正经历或亲身体验,很多情况下叙述本身就是往事和事件,当叙述形成自身的时候,往事和事件便以“正在进行的样式”展现出来,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和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都是以边叙述边发生的样式把文本展示给我们。他在西海无帆船第二节里加入了“八月十九日”的日记里的一段话,然后就日记里的一个人名又加以叙述,然后回到正在记叙的一件事,在十一节又插入了“八月二十一”的日记,接着在十二节就以日记的最后一句话“到了早上”继续进行叙述,让人神经错乱,来不及反应,来不及顺着时间顺序来看他的这部小说,其他作品也是一样的。我们根本不能按照阅读传统叙事文的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来读马原的小说,而且你不读到最后一个字或者多读几遍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有几件事,如果要去探究“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这个问题,这都是徒劳的,因为马原的叙事时间是扭曲变形的,叙述空间也是扭曲变形的。而这种扭曲变形的叙事时空也正是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体现之一。3. 马原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成因分析马原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与他的创作个性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时代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对于他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也是有着重大关系的。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神秘的西藏文化、独特的宗教文化对于他作品中所蕴含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是有着重大影响的。3.1对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马原的小说“西洋味”很重,这与马原本人的文学阅读有很大关系,马原本人也承认他读过的西方著作数不胜数,他列出的影响他创作的作家里西方作家占了也占很大比重。他的小说技术正是从这种长期阅读西方小说中获得的。他的西藏题材小说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样依托本土文化来反映现实,西海无帆船、冈底斯的诱惑、小扎西和他的一大堆美妙想法、台灯下的灵感等16部西藏题材小说里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神秘的西藏文化宗教,依托充满神秘的西藏来反映西藏现实,从而让人更好地了解西藏认识西藏,可以说这是他对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很好的继承。有人探究了马原的创作观念是:叙述崇拜、神秘关注、无目的、现象无意识、非因果观、不可知性、泛神论与泛通神论,我认为这里面的神秘关注、不可知性、泛神论与泛通神论是与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相同的,关注现实,赋予它神秘魔幻性从而使作品可读性增强引起人们的关注思考。百年孤独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以及居住在马孔多的布恩迪亚一家100年间的变迁,反映哥伦比亚的历史,其中充满离奇怪诞的情节和人物,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马原作品中的神秘魔幻不是装神弄鬼,而是一系列来历不明的东西和突然消失的东西,这些东西带有浓厚的西藏宗教文化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虚构里记叙了自己在麻风病村的一连串经历,反映西藏人民的生活现状,读完才知道所有的事情是发生在昨天与今天之间,也才意识到马原虚构了一个麻风病村,虚构了一系列人物和事件,这是马原以一个汉族人身份生活在西藏这个少数民族之后潜意识之中虚构的一个能够反映西藏整体的帝国,从而反映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我认为他还是有同情弱势群体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力量来引起社会关注的创作初衷的,而不仅仅是他自己所说的只是描写生活琐事,并没有揭示人的本质的意思。这与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观念是一致的,反映某些贫困落后地区的现实,引起大众关注。 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相同的是,马原在西藏有过生活经历,西藏可以看成是他的另一个家乡,依附于一个民族的本土特色,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视角来记录下每一个触动心灵的瞬间或者事物,久而久之酝酿成一部长篇小说来突出某些现实问题。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之前写了很多为百年孤独奠定基础的作品,马原也写过一些短篇小说为冈底斯的诱惑作铺垫,前后作品里的很多情节是差不多的,对于某些魔幻成分的渗入是一样的,这可以看作是他对西方作家写作技巧的的模仿和继承。对本民族的了解与关注,然后通过某些文学创作手法来反映现实,从而引起人类的关注与思考。这可以看成是马原对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一种独特继承。如他在冈底斯的诱惑里面提到一种社会现象“从内地或国外到西藏的人觉得西藏什么都新鲜,那是一个充满神话的魔幻之地,但对于西藏人来说那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马原在这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西藏魔幻与现实的原因,同时他呼吁“真正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那个世界,把科学和文明带给他们”6。3.2神秘的西藏文化的影响马原一九八二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任记者,编辑,一九八九年调回辽宁,其间发表作品有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马原作为汉族的西藏作家所受到的藏族文化影响是很深刻的,马原自己曾经也明确意识到的这种文化背景:这里的生活时时刻刻充满了故事,使人无法辨别是虚的还是实的。于是他的笔下出现了虚构。马原自己也说到:“西藏是我写作的重点。谈到西藏,必然要谈到信仰问题。西藏与我的思想有一个很强的碰撞,因为新中国破除迷信的结果,我们从小的教育都是无神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怀疑无神论,教育告诉我无神,但我自己认为这世上是有神的,尤其是我到了一个全民信教的环境西藏,全民信教就是全民都有神。在到西藏之后,我发现自己一直是一个有神论者,但我原来并不知道,我也不会去想自己是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就像你每天呼吸氧气,却不去想自己每天是靠氧气活着一样,在无神论的环境中,我以为自己是无神论者,以为很多东西是迷信,我并不信那些东西,但我又迷惑于很多非常奇怪的东西,你有深刻的疑问,却找不到恰当的、能说服自己的解释。那么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就会对我的写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和意义。”马原的日常生活被他自己传奇化了,他把他的日常生活以小说的形式描述出来的时候,在读者看来更像传奇,而不是日常小说。马原的西藏题材小说被誉为是“一个现代人讲的西藏故事”,记录着他在西藏这块神秘土地上的观察、感受、思考和生活,他讲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陌生而又新奇的画面,这些画面能让我们了解西藏以及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人们。马原在西藏的工作经历使他受了神秘西藏文化的影响,从而能够创作出显示西藏文化的作品。马原个人也承认自己从辽宁到西藏后由于受西藏文化的影响从无神论者变为有神论者,从他的西藏题材小说里也可以寻找到这一证据。冈底斯的诱惑中给我们具体介绍了天葬,“天葬是藏族独有的丧葬方式,很神圣。死去的人由亲属陪送到天葬台,由天葬师在曙色到来之前把死者肢解成碎块(包括骨头),然后点燃骨油引来鹰群;当第一线曦光照上山梁,死者已经由神鹰带上天庭了。这是庄严的再生仪式,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心,是生命的礼赞。”这是马原在自己了解了西藏文化风俗之后给我们做出的详细介绍。西海无帆船写到了陆高、姚亮等一伙青年人的西行探险,这一行为正是马原初到西藏的新奇、欣喜好奇心理的折射,“寺庙、雪山、鹰隼、庞大的废墟群、伟美如天外构造物的土体”都是马原所幻想的,它们时常会出现在马原作品中,而且他在开篇就提到“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西部,成了一种象征,成了真实的存在,与虚幻之间的一块,谁也不稀罕的空白”,马原作品里的西藏也是一种象征,是他耳濡目染西藏文化之后所创造一种象征。3.3 独特的宗教文化的侵染西藏浓郁的佛教气息更加刺激了马原的形式开拓,借助于西藏的神秘光环和宗教气息,马原得以在创作中将非中心性、零散化、形式干预、自由叙述一一实验并由此成为1980年代先锋小说的领头羊。独特的宗教文化对马原的侵染是不言而喻的。在藏传佛教的观念中,人生活在一个永恒轮回的世界中,现世不过是前世和来世之间的过渡,在这个意义上,虚构和事实的确没有什么差别:现实相对于宗教上的永恒来说,也许只是虚幻;然而现实又恰恰是永恒生命中的一部分,有着不可取消的真实性。生活本身就包含了事实和虚构两重性,当马原把在西藏的日常生活写下来的时候,就注定了作品的意义价值是不大的,事实与虚构混在一起便是马原笔下的西藏生活。在虚构里作者虚构了一个地点一群人在不同时间的事情经过,但是最后说明那一切就发生在昨天与今天之间,这正是生活的真实:事实与虚构交错中人得到轮回永生。所有人物定格在了那一瞬间,马原也达到了目的,他的作品内容已经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对我的写作而言,有神的世界特别丰富,在冈底斯的诱惑中我写过,到达拉萨后,每次我会汇入傍晚转经的人流之中,因为我们这些外来的人做不到心无旁骛,所以很难静下心来,似乎就像小丑一样。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一定要逆着人流而行,他们觉得眼前的一切都非常奇怪,就会不停地拍照,其实,拍照的人并没有察觉到,在某一个瞬间,你自己被一个更大、更远的镜头摄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在拍人家的时候就像一个窥视者,像一个心怀叵测的人。那些转经者都是有信仰的人,他们正在朝佛,心无旁骛,正做着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人人高视阔步,从他们的神态和眼睛中,你能看出他们特别充实,他们的精神和状态是一定会让你非常倾慕,因为你自己在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烦恼,你会为水电费、账单、父母的身体是否健康、女同事是否喜欢搭理你等许多琐碎的事情烦恼,但你看那些朝圣转经者一点都不烦,他们真是幸福啊,他们的生活是充实饱满的,而对照自身,你就会感到自己过的是一种非常卑微和龌龊的生活。”西海无帆船里第十节有文字涉及马原对西藏佛教壁画的欣赏,“托林寺的壁画烟火气息浓郁,这是与西藏其他壁画的不同点”3。西藏的宗教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体现在藏族特有的磕头与鞠躬、藏族的敬语和称谓、见面礼与馈赠、藏风藏俗、节庆习俗等方面。马原在西藏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于西藏的种种宗教文化耳濡目染,从而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创作。马原曾经在冈底斯的诱惑里提到了“磕长头的,转经的,供奉酥油和钱的,八角街的小贩诵经人,布达拉山脚下凿石片的匠人,山上岩石雕出的巨大着色神祗,寺院喇嘛金顶,牦牛,五颜六色的经幡,沐浴节赛马节”3。马原对新理论的感受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其西藏题材作品现在看来,如果抛开神秘西藏的背景,那他的作品就只剩下简单的模仿与故事堆砌。马原虽然重视了叙述形式的实验,但是他的作品里对于现实、对于民族、对于世界的本质反映是不够的,接受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并且在作品里进行了模仿式渗透,但是关注人类现实从而揭示人类生存的本质问题这方面还是不够的。结语:文学风格既涉及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80年代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达到巅峰,影响了世界上许多作家,同时代的马原在接受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上依托充满神秘西藏进行创作,并在其作品创作中进行了一些魔幻现实色彩的渗透。通过分析马原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