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原理完全版.doc_第1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完全版.doc_第2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完全版.doc_第3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完全版.doc_第4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完全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大纲(2001年2月19-6月11日)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 真正的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二、 马克思哲学是发展着的科学思想体系三、 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四、 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技术革命 学时 四周8学时第二讲 矛盾论与现实问题的矛盾分析一、 矛盾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普遍方式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三、 矛盾分析法及其当前的实践运用学时 二周4学时第三讲 实践论与科学的思维方法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 真理和价值三、 科学思维与科学发现的逻辑学时 二周4学时第四讲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观察社会的基本方法一、 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变革与方法论转换二、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三、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全面发展学时 四周8学时第五讲 人生哲理与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一、 人生哲理的实践意义二、 人性与人的本质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四、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学时 四周8学时 (包括课堂讨论2学时)教学日历:(本科生公共课,周一课,第一大节,建81-83)共32学时 课外22学时2001年2月19日(星期一)开始上课2001年4月28日(星期六)改上4月30日(星期一)的课2001年4月09日(星期一)第8周 期中测验2001年6月11日(星期一)第17周 期末考试教学日历:(本科生公共课,周一课,计81-83)共32学时 课外22学时2001年2月19日(星期一)开始上课2001年4月28日(星期六)改上4月30日(星期一)的课2001年4月09日(星期一)第8周 期中测验2001年6月11日(星期一)第17周 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Philosophy教科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叶敦平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年版; 参考资料清华大学哲学教研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选读,199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Philosophy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worldview)和方法论(methodology)基本要求1、 理论教学要求:哲学的特点和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真理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2、 价值观、方法论教育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青年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学好哲学,做自觉的唯物主义者;提高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一、 真正的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 哲学的概念( philosophy)(1)哲学是智慧之学。在古希腊, 哲学原词是拉丁化为“philosophia”,意为“爱智”。(Sophic 智慧的)“哲”,聪明(intelligence)、智慧(wisdom)之意;中国古代一般指聪明而具有智慧的人。孔氏传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 “哲学”,字意是智慧之学。这门学问在中国古代曾称为“道”、“道术”、“玄学”、“道学”、“理学”。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Nishiamane)(1829-1897)首次用中国的 “哲学” 二字表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表述介绍到中国之后,中国学术界逐渐接受并开始用它来表述中外古今的哲学学说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哲学条目。亚里士多德(384-322 b.c.)(Greek philosopher. A pupil of Plato, the tutor of Alexander the Great) 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只有哲学追求的才是“头等智慧”。哲学能够让人聪明,使人具有智慧。(2)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就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3)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如世界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说来,人们对某种事物持何种看法,就具有何观点;而把这种观点运用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观点就成为了方法。有什么样的观点,就相应地有什么方法。文学创作。哲学在提供世界观是同时就提供了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运用一系列的概念(concepts)、范畴(categories),按照一定的原则逻辑地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theoretical framework or system)。日常的看法具有自发性。智慧的闪光。矛盾性。杂乱无章。自圆其说。(5)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羁绊活动形式,也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基本表现形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开(unfolding),以及由此所创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历史性的,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哲学不得不立足于自己时代的人们处理和驾驭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活动及其所创获得的成果,因此,它不能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内容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一定时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等的发展情况,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及不同的程度体现着自己的时代精神。哲学则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的精华。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sublimation)。2、 哲学的特点(1) 哲学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把握(general grasp)。哲学关注的是人与世界(man to world relation)的关系。只能通过对现时代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特别是通过对自己时代的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来实现的。具体科学越是发展,人类对自身、对外部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方面的认识越是完善和深化,哲学的研究也就越是具有现实的基础。世界具有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科学研究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哲学为人类的理论思维(rational thinking)的最高形式。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整体结构、普遍形式和一般内容。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区别是个别或特殊与一般、局部与全部、部分与整体、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区别。(2) 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broad generalization)和抽象性(abstraction)。内涵少,外延大。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马后炮)。这种反思(reflection),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结、概括。(3) 哲学的概念、范畴是哲学籍以把握对象的中介,它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普适性(universality)。具体科学与哲学的概念可以互相转换,但它们的抽象性和普适性因转换而在程度上有所不同。3、 哲学的功能 (1)哲学是种意识形态(ideology)。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同时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最根本的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阶级社会里则是生活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之中,因而总是要从自己所处的地位、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来观察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建立自己的哲学学说。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是隶属于一定阶级的哲学。哲学的命运同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休戚相关。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哲学在整个人类精神世界(spiritual world)中都处于核心地位。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的思想、观点,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科学知识。精神世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凭空建构起来的,而是在人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过活动的内化(internalize)而形成的。精神世界形成后,在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又作为一种先在的内部准备状态(pre-existed internal preparatory state)而起作用,制约着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开。哲学能够把精神世界中的各种精神因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并推动它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协调地发挥作用。 (3)具体地说,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为人们处理和驾驭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规定了一般的思维和理论前提(premise)。其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简单到复杂的信念,超越式,维持现状式,倒退式)。最后,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对现实关系的审视与批判,对未来理想关系的追求与构思,往往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在蕴涵捉的积极内容。哲学作为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guidance)和激励作用。 4、 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哲学 人类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两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 中华民族是富有哲学智慧的民族 根据可考的文字材料,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里,哲学思想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殷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殷人早期的哲学思想和占卜(divination)巫术结合在一起。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载于周易(I Ching)中的八卦观念。周易的原始八卦:乾。八卦包含四对矛盾,最基本的是天和地的矛盾,其次则是雷和风、火和水、山和泽的矛盾。这里不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naive dialectics)思想,而且包含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naive materialism)思想。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中国哲学逐渐成形,产生了诸子百家之说,出现了哲学思想的繁盛时期。之后,秦统一中国,汉代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先后产生,各种哲学思潮相互斗争又彼此吸收,起伏张弛,形成了一条哲学发展史的长河。3000年来,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先后研讨过如下问题:(1) 世界本原问题(ontology)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起源于什么?一是世界存在及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什么?春秋末期的孔子肯定天命对世界和人世的决定作用。他所说的天有时指有意志的最高主宰,有时指自然界。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用高度概括的哲学范畴表述世界的本原,他否定天是世界的最高主宰,认为天、地、乃至上帝都是由“道”产生的。(2) 天人关系(heaven to man)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些哲学家把天视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上帝,认为人与天相类,人的本性、形体、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取决于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西汉的董仲舒,他以天为“百神之大君”、“人之曾祖父”,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3) 名实关系(name to reality)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实相符的思想。(4) 形神关系(body to spirit)它是精神和物质关系的一个方面。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到汉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关系的观点已臻系统化,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主张形神相离,一派主张形神相即。前者一般都认为精神主宰形体,形灭后精神可独立存在;后者一般都认为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灭则神灭。(5) 知行关系(knowledge to practice)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主要涉及知识来源、认识过程、求知方法和检验知识真伪的标准问题,比较侧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也包含一般认识论的意义。(6) 古今之变(the change of history)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历史变迁的问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历史退化论,一是历史循环论,一是历史进化论。 中国哲学的特点:社会伦理(social ethics)问题为关注的重点;倾向于整体性(totality)、有机性与连续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dialectical thinking)十分注重对立面的统一,而西方则更注重对立;有一系列的独特概念和范畴。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批判继承。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科学思想体系 1、 哲学基本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thinking)和存在(being)、精神(mind)和物质(matter)的关系问题。如果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形态。(2) 思维和精神是在人类产生后出现的现象。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不能解释梦的现象,于是产生了灵魂不死(immortality of the soul)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人们还推人及物,用拟人观(personification)来解释自己同样不了解的自然力,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3)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arche),即何者是第一性的,是最重要的方面。世界是由思维创造的还是从来就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就是哲学史上所谓的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materialism, 物质主义,美国学者反感)和唯心主义(idealism, 国际政治学中是与现实主义realism相对应的理想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第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identity)的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epistemology)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区分可知论者,不可知论(agnosticism)者或怀疑论(skepticism)者。怀疑论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本质上是否能够认识,能否认识规律,描述性方法和规范性方法。Descriptive approach Normative approach 现象可以认识,但本质不可能或不能彻底认识)。(4) 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体系和哲学形态,都归根到底只能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认为思维和物质是平行的这种二元论(dualism)者(一元论,monism, 多元论 pluralism),通常都会设置一个更为根本的本体,即上帝或神。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objective idealism)和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 idealism)。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noumenon),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externalization)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religion)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vulgarization)的形式。(唯心主义:先有电脑的观念,才能够创造出电脑来。电脑的观念来自思维)。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和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5)在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之外,同时还交织着辩证法(dialectics)和形而上学(metaphysics)(有不同的看法,理论与规范之别。Normative rules。)的矛盾。这一矛盾围绕着世界是否运动这一问题而形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关于世界如江河一样奔流不息的辩证观点,也有飞鸟之影未尝动的形而上学观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前470)(古希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大师,master)认为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爱利亚的芝诺(Zenon Eleates)(古希腊哲学家)(武器。历史表示一种深度。现实问题大家都在说。知道古希腊哲学家很牛。有学问。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现实问题很多都是瞬息而过的事。)却提出“飞矢不动”的命题,反映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动静观。世界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虽表现形式不同,但也贯穿于整个哲学史。辩证法用联系、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即使承认变化,也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辩证法承认矛盾,并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把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外力的作用。2、 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举例(1) 客观唯心主义:朱熹(Chu Hsi)(Zhu Xi)(Wade system)(威妥玛式拼音法)(mandarin system)(普通话拼音法)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哲学家。(今属江西)人。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在朝鲜、日本称朱子学,曾一度十分盛行。在东南亚和欧美,朱学亦受到重视。国际社会中儒学研究兴盛。其中朱子学影响很的。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南宋初年,面对抗金胜利形势,朱熹主张益修政理,固内以守。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在鹅湖会上,朱熹认为做学问要先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兄弟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博览。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理气论(On Principle and Emanative Material Force)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资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the Principle),或称“道”(Tao)、“太极”(The Great Ultimate)。理具有寂然不动、“无造作”的特点,它是一个实而不有,虚而不无的东西。但却是气、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或本原。这个悬空而无形无象的理,必须有一个安顿、挂搭、附着的去处,这就是气,理借助于气这个中介而展开动静、变化。理与气合,构成万物,包括人。理形成人的性,性即理。具有理的性,称天命之性。气构成人的形体。理与气杂的性,叫气质之性。由此形成朱熹的人性学说。他认为,三代时,天理流行,是王道政治,三代以后,人欲横行,是霸道政治。这是朱熹历史学说的基础。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当形而下的事物没有产生时,形而上之理就已存在。如果没有这个理,也就“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理没有形体,“无形无影”,“无情无状”,无方所、名状可言。理又是不生不灭,亘古亘今,颠扑不破的超时间的东西。“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理是事物的规律。譬如椅子有四只脚,可以坐,这是椅子的理。扇子这样做,应该这样用,便是扇子的理。天下事事物物都有一个定理,即必然的规律。人们只能顺应事物一定的规律而行,“智者知得此理,不假人为,顺而行之”,而不能违背理。但万物之理是“理一”的表现,犹如“月印万川”,本体理印到万物之中,于是,万物各有一理。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把理称之为“当然之则”。“则”就是人们所应当遵循的规范。“当然之则”也可叫做“道”,“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底道理”。朱熹又称理为太极。 黑格尔,G.W.F.(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辩证法大师、渊博的学者。(现代哲学家,是否研究过黑格尔的学术,几乎成为了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是否深刻的标志。在国际交流中,一般都爱炫耀自己关于黑格尔的知识)。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20世纪以来,黑格尔哲学重新受到广泛重视。黑格尔研究成了国际现象,不同阶级、不同的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今天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他对于哲学充满兴趣,十分努力,而对于正统神学则很反感。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他要求哲学以概念体系的形式表现绝对,表现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从而奠定了他的辩证的客观唯心论的原则。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通过理性主宰世界这一客观唯心主义原则,把历史看作一个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而结束了把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团紊乱的观念。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性的理念(idea)(观念,ideas; 绝对理念,absolute idea, 绝对精神,absolute mind),整个世界不外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过程。从而历史不再是一堆偶然的现象,而是合乎规律、合乎理性的发展。艺术、宗教、哲学,便是绝对理念在精神阶段发展中的最高阶段。在黑格尔哲学中,提供了空前丰富和系统的辩证法纲要,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另一方面,黑格尔辩证法的宏伟体系和他在各个领域的新发现,又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束缚在神秘思辨的坚硬外壳之中。这些丰富而深刻的合理内容,在黑格尔的形式下,是不能直接应用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和神秘的思辨,主要表现为他把理性认识夸大和绝对化,把人类这个最高的认识夸大到脱离人,从而也脱离自然和社会的地步,变成独立的实体和无人身的主体,并以此作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和灵魂。这是对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真实发展过程的大颠倒。(2) 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Wang Shouren (14721529) 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School of Mind)唯心主义集大成者。王守仁思想中包含着某些促进思想解放的因素,为中国近代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注意,受到熊十力的推崇。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并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对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的思想流行达 150年之久,形成了阳明学派。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背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王守仁在许多重要观点上都与朱熹对立。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王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完成了一个心学体系。他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物不在心外。他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却混淆了主体同客体、意识和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二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巴克莱,(贝克莱),G. George Berkeley (16851753) (伯克利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主教,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标志着英国经验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后来英国和西方的唯心主义流派发生了很大影响。D.休谟的不可知论是巴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流派,都与巴克莱哲学一脉相承。阐述了他的“非物质主义”哲学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即被感知”的唯心主义原理。巴克莱哲学从J.洛克的经验论出发,承认知识起源于感觉。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观念的产生不需要假设外物的存在。反之,物却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例如,当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经常在一起出现时,我们便把这些观念作为一个单独的物来看待,并用苹果的名称来表示它。在巴克莱看来,不是由物派生感觉观念,而是由感觉观念派生物。这就是巴克莱修正洛克的经验论而提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3) 不可知论(agnosticism):休谟,D. (David Hume) (17111776) 18世纪英国经验派哲学家、不可知论者、历史学家。休谟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休谟和I.康德一样,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康德承认,休谟的哲学打破了他独断论的迷梦,促使他建立了批判哲学。休谟的怀疑论为19世纪英国非宗教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T.H.赫胥黎是在休谟不可知论外衣下发挥了唯物主义思想。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为实证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和新实证主义者所继承,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感觉印象从何而来”这一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休谟持“存疑”态度。他声称:“至于由感官所发生的那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那些印象还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的创造能力所产生,还是由我们的造物主那里得来的”(人性论,第101页)。这种既不用物质对象的作用来说明感觉印象,也不用心灵或上帝的作用来说明感觉印象,是休谟的怀疑论即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康德,I.(Immanuel Kant) (17241804) (纯粹理性 pure reason, 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 绝对命令 categorical imperative)18世纪后半期德国哲学家,德国哲学革命的开创者,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它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90年代康德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论永久和平。1797年康德完全停止教学之后,从事撰写从自然界的形而上学到物理学的过渡,尚未完成,1804年在家乡柯尼斯堡逝世。马克思、恩格斯对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进行过揭露和评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对康德哲学更作了系统的分析批判。近几十年来,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界仍是研究的重要科目,具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先验的方法,同二元论、不可知论相互联系,表现了康德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康德在批判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片面性时,提出“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只有这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知识。但是,康德认为人们所得到的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知识是纯主观的,丝毫不反映作为客体的物自体(thing in themselves),从而表现了不可知论的特征。但从产生知识的条件来看,康德除了主要肯定纯先天的思维形式作为根本条件外,也承认物自体的客观条件,即物自体刺激感官产生丝毫不反映物自体的感觉表象或现象。这又表现了先验唯心论与二元论的特征。(4) 二元论:笛卡尔,R. (Rene Descartes) (15961650) 数学家和哲学家。“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 17世纪法国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二元论者。他曾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世界一书,效法N.哥白尼、G.伽利略式的做法,但当时教会反动势力很大,罗马教廷对伽利略进行了迫害,笛卡尔有所顾虑,终于打消写作这部著作的计划。为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敌视科学思想,用火刑和监狱对付先进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认识达不到,或者是阶级局限性,自我保存)。笛卡尔肯定了两个实体:灵魂和形体。他认为这两个实体是彼此独立存在的。灵魂的属性是思想,形体的属性是广延。这是典型的二元论。为了沟通这两个毫无共同之处的实体,以说明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他又把上帝作为桥梁,说灵魂和形体只是相对的实体,两者都是绝对实体上帝所创造的。笛卡尔的学说保留着经院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当时受到唯物主义者T.霍布斯、P.伽森狄的批判。(5) 旧唯物主义(materialism of the old type):泛指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唯物主义学说;狭义指西方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即包括L.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在内的机械唯物主义。 王夫之(Wang Fuzhi)(16191692)中国明末清初启蒙学者、(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唯物主义哲学家。在日本、苏联和欧美各国已有船山论著、诗文的译本,王夫之的学术遗产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隐士:hermit),自署船山老农。湖南衡阳人。王夫之学识极其渊博。举凡经学、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造诣无不精深,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王夫之的哲学论断富有批判精神,发扬易学系统中的朴素辩证法和从王充到张载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monism)。他认为,整个宇宙除了“气”,更无他物。他还指出“气”只有聚散、往来而没有增减、生灭,所谓有无、虚实等,都只有“气”的聚散、往来、屈伸的运动形态。他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所标志的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两者是“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 费尔巴哈,L.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1872) 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atheism 无神论)费尔巴哈在上文科中学时,立志做神学家。但在1823年进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很快因为信仰和理性的冲突,对神学失望了。1830年匿名发表论死与不死,揭露基督教教义的虚伪。这本书立即受到宗教人士的攻击,并被当局没收,费尔巴哈的作者身份也被查明。他从此离开大学讲坛。人本主义原理和无神论思想。他指出,黑格尔从抽象的存在出发,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出了唯物主义解释: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从存在而来,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的本质就是自然的本质。费尔巴哈把黑格尔哲学称做“思辨神学”、“理性神秘论”等。他认为,黑格尔唯心主义与神学相同,都是把客观的本质主观化,把自然的、人的本质看作非自然的、非人的东西,“使人与自己异化”(alienation)。黑格尔所说费尔巴哈认为,“未来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回到自然、回到人,把神学和思辨哲学转化为人本学。他错误地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方法。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对自然只是作直观的理解,不懂得社会物质生产已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周围的感性自然界。无神论对宗教的批判研究,是费尔巴哈毕生理论活动的重要内容。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所谓依赖感,就是人们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产生的依赖心理,主要指恐惧感,也包括欢乐感、谢恩之情等。但它仍然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范围,是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直接理论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展,费尔巴哈哲学日益受到注意。20世纪50年代以后,除苏联和东欧国家外,联邦德国、英、美、法、意等国,都重版和新译出版了费尔巴哈的著作,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和专著。费尔巴哈的某些观点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和科学哲学也有影响。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哲学的根本变革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归根结柢是由于工业和自然科学的推动。但是,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以前,近代哲学又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由于那时的科学成就还不能给世界发展的全貌提供出一幅完整的图画,因此,以认识世界的总体作为自己任务的哲学,即使是唯物主义的哲学,也不可能完全依靠科学的成果来实现这一任务。为着描绘世界的全体,那时哲学家必须在许多方面,凭借某种逻辑方法,甚至某种想象来进行推演,以补科学材料的不足。这些哲学往往企图站在科学之上,独立地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他们中间有的人就把这种哲学叫做“科学的科学”,他们认为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应该、而且已经穷尽了世界的一切知识,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体系看成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顶峰。实际上,这样的体系虽然也对当时的科学成就有所概括,但又包含着大量主观臆测的成分,其中虽不乏天才的思想,但又包含着许多不科学的,甚至荒谬的因素。西方近代哲学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反映了人类对世界上许多根本性问题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又带有那个时代所固有的弱点和局限。历史的发展要求有一种崭新的哲学产生,这种哲学能够继承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宝贵遗产,能够吸取当代科学的各种优秀成果,能够体现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并把人类的哲学思维大大推向前进。这个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当时欧洲的许多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的较高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了成熟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世纪的无产阶级仍是一个自在的阶级,它所进行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活动尚处在自发的状态。到了19世纪的30、40年代,无产阶级已逐步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它所进行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活动已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这一时期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无产阶级发动的宪章运动、里昂起义以及西里西亚起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表现出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然而,无产阶级要真正认清历史的必然,真正懂得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需要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是顺应无产阶级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总结,而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它又是无产阶级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指针。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不仅是先进阶级的理论思维,而且也是科学的理论思维。它继承和发展了几千年来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3040年代巨大的科学成果。从文艺复兴至18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漫长黑暗的基督教的中世纪宣告结束,人类的智慧从神学的羁绊下得到解放,科学、文化、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时期的神学统治,使得许多知识部门残缺不全,许多工作必须从头做起。因此,自然科学此时主要处于一种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阶段,还谈不上系统整理,更谈不上理论概括。这种情形给当时的理论思维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当时在自然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思维是形而上学。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总观点,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的见解,认为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始终就是这样。同在时间上发展着的人类历史相反,自然界的历史被认为只是在空间中扩张,自然界的任何变化、任何发展都被否定了。开始时那样革命的自然科学,突然站在一个彻头彻尾保守的自然界面前,在这个自然界中,今天的一切都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而且直到世界末日或万古永世,一切都将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这样的一种理论思维成了钳制人们头脑的新的禁锢。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这种僵化的自然观连连遭到自然科学新发现的冲击,在这个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第一个缺口的是康德。1755年,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出版,它科学地论证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是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接着,地质学的发现,证明不同层次的地层是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而逐步形成的;同时,从一部分地球上已经绝种的动植物化石看到,它们也曾经有过自己的生存历史。到了19世纪,自然科学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时不只力学和数学,其他许多重要部门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也都取得了不少进展。自然科学以分门别类搜集材料为主的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进入系统整理和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自然科学最突出的成就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规律的发现以及进化论的新发展。这三大科学发现对那种僵化的自然观是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打击面前,形而上学的阵线开始崩溃,而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之间存在着辩证的联系以及每一现象都有它的发展历史这一点有了深刻印象。三大科学发现以及这一时期其他的科学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当经验的自然科学积累了大量实证的知识材料,从而为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的形成开辟道路之际,社会科学领域也结束了多年来形成的沉寂局面,出现不少新的突破。 走在前面的是经济学。 17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新的一页,随着机器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的古典经济学,从18世纪开始日益以成熟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亚当斯密(17231790)和D.李嘉图(17721823)的经济学说,在经济思想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Scottish political economist and philosopher. His Wealth of Nations (1776)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free-market economic theory.) 史密斯,亚当1723-1790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 国富论(1776年)成为古典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的观点。他说的国民财富就是指商品。他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是说劳动创造了各种商品。他认为商品有一定的劳动量的价值,正因为这样,人们可以用它交换含有同量劳动价值的物品。这个理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虽然这个理论还不完善,还掺杂着不少谬误,但它为人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商品生产,打开了思路。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并把它向前推进一步。他明确地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用生产这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测定,这不仅包括生产该商品时直接耗费的劳动,还包括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原料的价值。这两种耗费的不同在于,直接耗费的劳动能够创造新价值,而生产资料、原料的价值只能是一种转移,它本身并不创造新价值。李嘉图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未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他的理论观点也有不少错误,但他的学说进一步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思索。这一时期在历史科学领域也打破了多年来对历史事件就事论事进行描述的传统,而有了一定的创新。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以至在历史领域要想抹煞、掩盖这种斗争的存在已成为不可能。19世纪历史科学的新成果就是一批历史学家,主要是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如F.P.G.基佐(17871874)、F.A.M.米涅(17961884)、A.梯也尔(17971877)等,第一次在描述历史事件时引进了阶级斗争的概念。尽管他们对阶级的起源、阶级的实质、阶级斗争的起因以及阶级斗争的最终结局还缺乏科学的分析,但毕竟在正确认识历史现象方面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是这一时期社会科学方面的又一成果。自从T.莫尔(14781535)于1516年发表乌托邦、T.康帕内拉(15681639)于1623年发表太阳城以来,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资本主义腐朽、黑暗的一面日益暴露,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厌恶和对于一种新的、理想社会的憧憬,于是到了 18世纪和19世纪初出现了以 H.圣西门(17601825)、C.傅立叶(17721837)和R.欧文(17711858)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莫尔、康帕内拉不同,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和抨击要深刻得多,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要具体得多。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认为只要通过宣传、说服和某种示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合理性,那么一切人,包括王公贵族都会接受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排斥革命,排斥暴力,拒不承认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而把希望寄托在人们的理性、良知,特别是上层人物的理性、良知上面。这种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颇多谬误,在实践上亦陷于失败,但它却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价值的怀疑,打破了资本主义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永恒王国的神话。 在哲学方面,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的30年代是德国古典哲学向胜利进军的年代。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早的辩证法大师,而黑格尔则是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庞大哲学体系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展现了整个世界辩证发展的图景。黑格尔的学说曾经风靡一时,有多少哲学家曾经集结在黑格尔的旗帜下,但是由于黑格尔哲学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导致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从黑格尔的信徒中分化出了一些黑格尔学说的批判者,费尔巴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以上所有这些社会科学的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