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专用)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鲁京专用)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鲁京专用)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鲁京专用)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鲁京专用)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科指导意见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主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宗教上: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修订六经。(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1)主张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含着辩证法思想。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2)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知识点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表现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道家庄子提出“齐物”“逍遥”;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3.意义:诸子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先秦时期诸子的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图解历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漫画解史】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信息提取: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等矛盾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图示解史】 百家争鸣信息提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图示构史】 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答案C2(2018天津文综,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答案B探究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成一家,但在其学说的立足点及关注对象方面又有趋同之处,如在其学说中体现出来的入世精神及对于基本伦理、哲学问题的关注,等等。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百家争鸣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批驳又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2019山东德州模拟)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解析题干材料“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反映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处于大革命时期,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故C项正确。答案C考法1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考题1】 (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明立意从儒家思想政治诉求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抓关键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者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较大。考生容易对儒家称颂“三代”之美的真实意图理解错误。儒家只是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而并非恢复先代政治。考法2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及演变【考题2】 (2019山东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儒家早期的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诉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变化情况。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诉求: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三纲五常使得民本思想受到抑制,利于君主权力(君本)扩大;到明末清初则发展到了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程度。关键信息信息1材料一中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和所学得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诉求。信息2材料二中依据“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得出:三纲五常使得民本思想受到抑制,利于君主权力(君本)扩大;依据“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和所学知识得出:到明末清初则发展到了具有早期民主思想的程度。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诉求,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内涵”依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出。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第(2)问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是“民本思想的变化情况”,要放在明清的时代大背景下来分析。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加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3内容(1)提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3)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4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5影响(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图示解史】 董仲舒的新儒学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汉代儒学“汉代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依据公羊春秋学说,吸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汉代儒学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成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018福建莆田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答案D探究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儒家思想的影响1法律儒家化的影响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民事、婚姻家庭、行政、诉讼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即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2)对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2019山东日照模拟)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解析材料“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表明,汉朝把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体系,体现了法律儒家化的发展特点,故B正确。答案B2(2019山东莱芜模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影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从而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反映了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故C项正确。答案C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核心论点:汉武帝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2018北大教育考试精品卷)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解析唐朝法律规定起诉祖父母及父母者要施以绞刑,因为父为子天,如有违反就是忘情弃礼就是不孝,由此可见孝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法律之中,体现了古代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故C项正确。答案C考法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题1】 (2014课标全国,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明立意从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注意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和关键词。句中的分号之间是递进关系,关键词“变化”体现了养子名分的变化。清误区本题属于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难度很大。考生解答此题时易犯偷换概念的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考法2古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及演变趋势【考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信息信息1“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点明了史料的主旨,即论述的核心是儒法之争。信息2“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说明是汉代儒法合流。思路点拨本题属于观点评述类试题。其解题步骤为:首先,提炼观点:抓住史料主旨句,史料第一句属于主旨句;然后,评述观点:从儒法之争的实质或主要分歧和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演变角度分析;最后,升华观点:归结出主流思想的演变取决于社会潮流的变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山东潍坊模拟)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解析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周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D。答案D2(2019山东青岛模拟)夏、商、周三代更替的事实,使周人不得不怀疑“天命”的永恒,对此,尚书记载:“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这说明()A孔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主流文化思想B尚书是研究此历史的唯一证据C西周确立的宗法分封制具有优越性D周人认为天命、道德是治乱的关键解析“天命糜常”、“惟德是辅”说明西周时期还是相信天命,道德治理属于辅助,D正确。答案D3(2019山东德州模拟)下图是漫画铁器牛耕引发的风波。该漫画揭示了铁器牛耕的出现()A加速了国家的分裂 B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C破坏了土地私有制 D促使各种思想相互融合解析铁器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故选 B。答案B4(2019山东聊城模拟)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消除了语言隔阂C实现了文字统一 D促进了文化认同解析从材料“雅言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中可知,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故D 项正确。答案D5(2019河南濮阳模拟)有学者指出,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厉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化不定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先秦“百家争鸣”到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再到西汉初年以黄老思想为主,最后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答案A6(2019山东威海模拟)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解析据材料“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可知,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及墨子先秦思想家都注重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答案C7(2019福建三明模拟)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解析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答案D8(2018山西孝义高三摸底)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 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董仲舒继承发展儒学,推崇“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迎合统治者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答案B9(2019山东潍坊模拟)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这反映了当时()A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B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C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 D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解析从材料中立代王为皇帝的理由可以看出,孝顺宽厚以及长幼有序等思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准,这体现出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选C项。答案C10(2019山东德州模拟)汉朝是中国古代在国家出现自然灾异时帝王公布“罪己诏”(进行自省或自我检讨)最多的王朝,该现象体现了()A汉代自然灾害的爆发更加频繁B儒家对皇权的规范制约C皇帝接受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解析材料中“罪己诏”体现皇帝的反躬自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 B;古代封建王朝自然灾害并无爆发更加频繁,排除 A;从材料来看,无关士人官僚的“规谏”,排除 C; 材料只涉及“罪己诏”,无法体现严格的规范性,排除 D。答案B11(2019山东沂南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解析由材料“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可以看出儒家“仁”“德”的影响,故A项正确。答案A12(2018四川蓉城名校联考)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 586次 46.53% 法治观念 法、刑 4 648次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 765次 12.61% 公平公正观念 士平 4 427次 11.71% 道德观念 道 6 367次 16.85% A.主流价值儒学化 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解析根据图表,社会伦理观念比例最高,表明儒家思想在汉朝确立了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8山东菏泽七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