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浪县土门镇社火.doc_第1页
浅论古浪县土门镇社火.doc_第2页
浅论古浪县土门镇社火.doc_第3页
浅论古浪县土门镇社火.doc_第4页
浅论古浪县土门镇社火.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浅论古浪县土门镇社火 专 业: 汉语言 考 生 姓 名: 邢永昌 考生所在单位: 准 考 证 号: 导 师 姓 名: 高霞 联 系 电 话: 1521411 完成日期:2016 年 8 月6 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论文浅论古浪县土门镇社火Shallow theory of gulang TuMen Club Fire邢永昌 Xing Yongchag目录【内容摘要】3引 言3一、由来传说4二、表演形式5第一部分是社火串院部分5第二部分是社火上街部分6三、演变发展10四、功能所在12祭祀功能12娱乐社交功能13传授知识的功能13教化功能14五、古浪土门社火传承14六、文化内涵16参考文献17【内容摘要】: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社火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而流行于武威市各县区,特别是古浪土门的社火以其形式独特、队伍庞大、装扮古典、表演古朴而自成一格。它明显的保留着这个丝绸之路重镇上古典乐舞遗存的痕迹。古浪土门社火不仅是古浪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古浪土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象征。从春秋战国兴起演变到今天,古浪土门社火以它旺盛的生命力谱写着古浪土门文化的新篇章。 【关键词】:土门社火;传说;结构;内容;内涵 引 言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民俗,也称风俗习惯或风俗民情。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是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流动载体,它含有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这个历史决定的民族心里特征,文化特征。民俗广泛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影响左右着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也就不能充分认识这个民族。 本文就以丝绸之路重镇古浪县土门镇社火,以其独特的形式,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与欢乐的气氛。本人就古浪社火的由来,结构,发展演变过程,程式内容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古浪土门社火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喜欢。让更多的人去研究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西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土门便是武威郡所辖揟次县所在地。灿烂的两汉文化浸润了这片肥沃的土地,自此逐步发展成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商贾如云的千年古镇。罗汉楼、三义殿、清凉寺、玉祖台,还有曾经风雨飘摇,而今焕然一新的陕山会馆,无不在岁月沧桑中见证着古城的斑驳印记。土门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就一直是河西乃至西北地区的贸易文化重镇。“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的民谣,总是一次次唤起人们对古镇往昔的回忆。贸易繁盛、商贾如云不是一句空话,那些名盛一时的商号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振兴周、世丰亨、同德涌、源兴昌,大漠驼队叮咚作响的铃声似乎还在耳边隐约响起古浪土门文化遗存丰富,底蕴深厚,浩如烟海。土门人自古以来崇尚文化、注重礼仪。而古浪土门民间民俗文化更是古浪土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分布广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至今与古浪土门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唱大戏、闹社火、扭秧歌,远近闻名;念宝卷、写春联、说快板,老少称颂。舞文弄墨者盛行乡里,舞枪弄刀者自成门派。吹拉弹唱之声时闻街巷,饮酒对月之景偶现秋夜。古浪土门社火便是古浪土门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本人是就古浪土门社火的由来传说,表演形式,演变发展,功能所在及传承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浅浅的探讨,以期专家教授指正。 一、由来传说 相传宋朝初年,杨家将与胡寇激战于古浪峡后,胡寇将杨家将围困多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危在旦夕。守将苦无良策,这时一位部将挺身而出,说愿意突围出去搬粮草救兵。中午时分,城门大开,只见走出一队人马,旌旗飘摇,鼓乐喧天,扮装特别。前面一伙人围着一位官府老爷打扮的人,前趋后恭。随后跟着的人有的敲腰鼓,有的击铜鼓,有的打手锣,着装犹如戏台上的武士裙钗,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其后跟着的大头队、金刚罗汉、道士和尚、名臣良将各色形象都有。最后面的一拨人则脚踩高跷,也装扮成历史人物或戏曲人物的模样。围城的敌人一看这个阵势,纷纷围观热闹。就这样,这队人马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突围出去,搬来了救兵粮草,打败了敌人。后来,人们就用“闹社火”来纪念这次突围。 二、表演形式 流行于古浪的社火表演形式,主要有腰鼓、高跷、芯子、秧歌、舞龙、舞狮、蜡花队等,因其形式独特、阵容庞大、装扮古朴典雅而倍受广大群众喜爱。古浪社火遍及城乡,且村里都组织有元宵会,专管闹社火事务。每年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日为闹社火时间,各村又依具体情况,或七八天,或十多天不等。社火队奉庄王爷为祖师,开闹叫妆身子,要全体敬拜庄王;闹毕,谓卸身子,“妆身子”和 “卸身子”前,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点燃一堆堆麦草火,放鞭炮,所有参与者从火上迈过去以示驱邪,亦要全体谢庄王;会长(闹社火的组织者、指挥者)致辞并代表众人祭天、地、神。 古浪土门民间传统社火队的表演形式一般有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社火串院部分。 在正月初六开始有锣鼓队、说唱秧歌者、社火身子。串院部分社火身子通常装扮的是福、禄、寿三星以及童子角色。三位神仙象征着幸福、吉利、长寿,这一天社火队挨家串户上香。村子里每户人家里早就酒水净路以待,每至一家,主人要燃放鞭炮,磕头相迎,三星进堂屋焚香化纸跪拜,祝福全家生财发福,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社火队绕院数周,领唱秧歌的和着锣鼓几支预祝吉祥如意的秧歌,祝福一家幸福安康。主人以烟、酒、糖、茶、果等招待。将物塞在角色手里或者口里,挂上一匹彩红,递上一个红包(内装小钱,数量不等),叫顺心。而后离去另闹一家,社火串院部分一般将在正月十二闹完。第二部分是社火上街部分。 这也是最红火热闹的环节,通常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开始,各个村元宵会组织社火队上街游行祈福,一般走在社火队最前面的,通常为锣鼓队, “锣鼓队”也是社火队的总领队,担负着统领指挥整个社火队的重任。他们充当整个社火队的“领舞”,掌握社火行走的方向和快慢。两人抬一大鼓,1人司鼓,68人紧随其后打击腰鼓,另外3人各持钹、锣、铰子,锣鼓齐鸣,声震霄汉,气氛威严。锣鼓队中间,最显眼的当属秧歌手,他手中高旋一柄大伞,伴随着锣鼓紧密的鼓点节奏,不断引颈高唱一些具体生动,诙谐有趣,妙语连珠的秧歌,惹得围观者笑声如潮。秧歌歌词大都是恭贺新春、歌颂政策、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寿安康的一些话语。秧歌一般由四句组成,两句为一节,相互押韵。唱完第一句,锣鼓轰然齐鸣,又嘎然而止,紧接着唱第二句,节与节中间稍停顿片刻,由锣鼓奏鸣(俗称砸家伙),然后一口气唱完第二节。鼓乐与歌声之间巧妙配合,形成波澜壮阔、声震霄汉的气势,为整个社火队增添了不少氛围。秧歌一般随编随唱,因地因人而异,如社火队到政府机关拜年, 秧歌手即唱: “你教我唱(来),我就给你唱,唱的是英明的党中央。一号文件暖人的心(呀),农民脸上就笑盈盈”,唱完一首秧歌,锣鼓队便急忙往前涌动。秧歌手忽然看到前面有人燃放鞭炮,喜迎社火,便停下脚步,即兴为他编唱了一首:“张老三(吗)你真大(的)方,点的鞭炮就丈二长。我怎么知道是丈二长,斗大的元宝就往屋里淌”等等。兴之所至,秧歌手也不时调侃一下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姑娘、小媳妇:“正月十五(就)雪打灯,大人娃娃(嘛)游百病。大姑娘游得乐开了花,小伙儿夜里把床尿下”,惹得人们前俯后仰,捧腹大笑,那些姑娘媳妇们早已羞得满脸通红,溜得不见了踪影锣鼓队之后紧跟着“春官”老爷的仪仗队,一般人都称之为“老爷”。“春官”是封建社会对礼部的别称,掌管礼仪、祭享、贡举、外交等职。闹社火多是在春天,又是文化活动,当属份内之事。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春官老爷”必须由当地辈分大而且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担任。因此,在社火队里扮演“春官老爷”是一份难得的殊荣。在闹社火前,社火队(民间又称元宵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推选 “老爷”,然后由会长亲自将大红请帖郑重其事地送到入选人手中。入选人为人谦虚,必须略有一番推诿,而后答应下来。为了不负众望,入选“老爷”在接到请帖后还要有一番认真准备的过程。待到社火开闹时,每天早晨社火队的人要敲锣打鼓,燃放炮仗,前往请“老爷”。 “老爷”装扮齐整,欣然就位,率领社火队,红红火火,走乡串户,正式开闹。每天闹完社火,社火队的人还要敲锣打鼓送“老爷”回家,“老爷”家要设宴款待。 说起“春官老爷”的打扮,还有一定的讲究。古时候,“春官老爷”的服装是朝廷命官的打扮,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蟒袍,还坐一顶四人的抬的官轿。清朝时候,则穿满清官员服装,坐七品官轿。民国时候,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架一副茶色眼镜,手执一把折扇或鹅毛扇。官轿前,排列着全套仪仗执事,左右护卫手执写有“回避”、“肃静”或“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的虎头牌。另外还有道锣、探马、包子、门子、衙役等一班人前拥后卫,俨然一派官员出巡的威仪。到后来,这些人员逐渐有所裁减,如轿子、马匹及仪仗执事等不再出现了,但道锣、探马、包子、门子、衙役等依然如故。增加了“陪老爷”(一般由“春官老爷”得嫡亲兄弟担任)。“春官老爷”仍在社火队里享有绝对的权威。春官老爷之后才是整个社火队的核心和主体“身子”。这些“身子”依照某一出戏的部分或全部角色进行化妆和穿戴,如黄河阵、白蛇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回荆州、火焰驹等,也有的社火身子是乱劈柴,将几个折子戏里的人物共同串起来,古浪将闹社火叫“出身子”。那么社火中为啥将这些角色叫“身子”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春秋战国时代,楚庄王外出打猎,返回途中,突遭敌军包围。为了安全突围,有臣子向他献了一计:以活享一品棒禄,死封庙祭灯官为筹码,雇请了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作替身。羊倌穿王服,戴王冠,骑高头大马,前有探马报信,武士开道,后有男女歌舞班子随行,全似楚庄王銮驾在朦胧夜色中行走。楚庄王则扮作哑巴,脸上抹黑,翻穿放羊人的皮袄,旁边有武士暗中保护,混在逃难的百姓之中安全脱身。而替身则被敌人当成楚庄王,一路追杀。替身仓慌逃命,钻进了一家马棚里,爬在槽头上不敢动,纱帽也戴歪了。恰巧这家的主人来贴春联,误将“槽头兴旺”贴在纱帽上。后来,楚庄王当了七雄之霸,为纪念这段经历,每逢春节便组织大家装扮耍闹,形成今天的社火“身子”。古浪最出名的社火当属土门的高跷社火和芯子社火,社火身子踩在高跷上,排成一队,气势威武壮观。那些手持兵刃的天兵天将,怀抱赛虎犬的二郎杨戬,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俊俏飘逸的天仙女凌空行走在人头之上,令观者心悬三尺,眼花缭乱。芯子社火则由一辆接一辆的彩车组成,彩车里面是钢筋焊制的铁芯子,社火身子被高高固定在上面,形成各种造型,人称芯子社火。按照当地的乡俗,两队社火如果迎了头,必定会产生空前绝后的热闹景象,两队鼓乐顿时喧天奏鸣,两班人马群情勃发,社火身子或扬袖蹦跳嬉戏,或挥舞兵刃相互“交锋”,形成社火表演的高潮。紧接着后面是蜡花姐儿,打鼓者一般为古代武士打扮,身穿黑色双排扣武士装,足蹬长筒靴,头戴黑色英雄巾,上扎红绒花鼓,双手执鼓锤,边行进边打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蜡花姐儿身着彩色女腰裙,在领队者带领下,紧随鼓乐节奏,脚下踏着“十”字步,手中舞弄着彩扇或彩带,边走便唱民歌小调,活泼有趣,婀娜多姿。社火队的最后面的便是东洋车子(钢筋焊制成旧时轿子外形,只是前面没有抬杆,外面用彩纸装饰而成,顶部扎一个彩纸大红花。前面一人拉后面一人且推且扭,车子里男人装扮的新娘,带一墨镜,头顶一块红头巾,车子周围便是一些丑角都是有大男人装扮呆公子、大肚婆、麻婆娘、大头和尚等),这也是每个社火队压轴,麻婆手拿扇子边扭边说唱最能活跃全局的人物,还要身穿旧时老太婆衣服,脸上黑麻无数,手持一把沾满泥水的破笤帚。他们滑稽幽默,诙谐有趣,边走边扭,随时随地制止乱闯乱挤的观众,若有乱闯者便被麻婆用泥笤帚一挥,那惨样可想而知。 队前若是有车辆经过,车主一般都会下车为社火队燃放鞭炮以示迎接,不然车窗便会成为泥窗呆公子和麻婆子化妆和表演都非常滑稽可笑:呆公子一脸傻相,憨态可掬;麻婆子丑态百出,令人捧腹。他们相对扭舞打浑,为社火队增添了许多 “笑料” 。呆公子和麻婆子的表演是社火队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特别是两对和多对社火队相遇时,要展开对舞,互相迎接,以示礼貌。这时,傻公子和丑婆子便使出浑身解数,傻者愈傻,丑者愈丑,将各自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赞不绝口。 三、演变发展 古浪土门社火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而逐步演化发展的,与传统社火相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先导部分最先是彩车挂一横幅,上面写社火队名,应时标语,如“*村社火队向全镇人民拜年”“坚持*”等,引导社火队行进。其后是鼓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大镲、唢呐等组成,他们穿着多以武士装为主。 紧随鼓乐队的是会长们,然后是衙役、门子、板子,打扮与传统差别不大。而后便是最有看点的高跷社火,高跷总长由2米5左右高,离地2米处开铆,横置一小木棒用来踩脚之用,下部削成圆形,上部推成扁平形,表演时用布带或细绳捆绑在脚上即可。少年踩的跷子低于两米,或许还有更深的意味,就是通过他们的参与,在耳闻目染中把社火技术传下去吧。高跷队的装束扮相多以戏曲人物为主,大部分直接着古戏装封神榜、三国人物、水浒人物等外,生、旦、净、末、丑、文臣武将、公子小姐、大神地煞等人物形象都有。这是一项危险大、刺激大的活动,常选一些年龄适中,头脑机灵,甚至多少有些功夫的后生来扮演。高跷队的表演相对而言动作不大,随节奏行进即可。但也有艺高胆大的表演者,脚踩高跷,健步如飞,模仿人物特征,表演各种动作,情绪高昂时还不时的跳几下,确实令人赞叹。由于高跷队表演自由,由居高临下,往往又能起到制止人们混乱,维持秩序的作用。记得我们十岁左右,第一次见到社火时,高跷队员就成了我们当时心中的偶像。每天跟着社火疯跑回来后,便仿照着大人做了一副高跷,只是较矮,总高也就一米左右吧。然后就是自己踩高跷玩耍,课余闲暇时还要比赛,惹得更小的或没有高跷的小伙伴们眼馋,而自己那份自豪也无以言表。接下来是蜡花队和东洋车子打头的鼓子队,其装束打扮和传统无二。蜡花姐儿身着彩色女腰裙紧随鼓乐节奏,脚下踏着“十”字步,手中舞弄着彩扇或彩带,边走便唱民歌小调,活泼有趣,婀娜多姿。最后的便是东洋车子,他们相对扭舞打浑,为社火队增添了许多 “笑料”。还有就是跑旱船队。旱船由木棍绑制,裹上各种彩布,形如船舱。跳旱船时每船有一艄公和一女眷组成,常是船随艄公而行。旱船队中杂着各色人物组成,装扮成戏剧人物等,最有趣的要数“猪八戒背媳妇”和“张公子背老婆”了,那神态、动作无不令人发笑。 近些年来,土门各地社火队又增加了舞龙队和舞狮队。舞龙队一般由两条龙组成,每条龙需十多人。行进途中一般舞龙队很少表演,只是上下盘旋随戏珠移动。到了一定的场所后,两条龙才绕场翻腾,或相对迎舞,进行表演。舞狮队由两人扮成的大狮子两对或四队,加上一人扮成的小狮子若干组成。每只大狮前均有一人持彩球引舞,引舞人多穿红色彩装武士服,由擅长翻跟头,懂武术之人扮演。狮子队行进时多随鼓乐节奏走十字步,狮头左右摆动。大狮子表演时多对舞,或扑、或咬、或挠、或抱,表现出雄狮的勇猛之势;小狮子表演时相对自由,可独舞,可对舞,也可群舞,或撕打、或嬉戏、或追逐、或滚爬,形态逼真,惹人喜爱。芯子社火表演,大都是彩车队组成,一般由大卡车或客车四周围上幔布,写上标语或画上各种图案,随社火队缓缓行进。大卡车车厢里放一面大鼓,几名武士装扮的人同时打鼓,并配以锣镲,与社火队前面的鼓乐队呼应,既壮声势,又使前后节奏统一,步调一致。芯子也是在大卡车上用脚手架或钢筋焊成架子,并用彩布做成山水草树,花鸟兽畜等各种造型,然后把人的腿脚固定在架子上即可。芯子上的人多扮成历史人物或戏剧人物,随社火队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做得好的芯子不仅神态尽备,而且高达十几,二十几米以上,表演的人不知感觉怎样,看的人往往在叫好余替他们捏着一把汗。四、功能所在祭祀功能 祭祀的原初宗教意义在于建立人与神的交接,彼此是一种“献”与“报”的礼尚往来关系。即祭祀者虔诚的奉之以物,敬之以礼,而神灵则回报以赐福,或禳解人之灾祸。 社火中的祭祀大多以祭祀土地神为主,目的是为了来年农业的风调雨顺和大丰收。因此,古浪土门社火中由于地域的关系有祭祀山神和龙神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改变,社火中的祭祀越来越不受重视,只为娱乐。 娱乐社交功能 社火的举办时间是一年里最闲的时候,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全身心的放松下来。每年正月十五,社火队会去一些大型的庙会场所表演,社火里又唱又跳狂欢的人们既是表演者同时也是观看者。农民以自娱自乐的方式传递心中的喜悦之外也期盼来年好光景。如唱词里的:“正月里到是新年,雪打灯笼笃碌碌(儿)转,风调雨顺太平年。”社火最重要的表演场地是庙宇的广场上,通过唱和跳来讨神灵欢心,他们自己也沉浸在这欢快的氛围里,娱神又娱己。 传授知识的功能 社火是民间的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劳动大众在世代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在古浪土门的社火吟唱中就有:“三月呢到三清明,满地田苗(儿)绿莹莹;四月呢到四月八,大小豌豆弃开花;五月呢到五端阳,青稞出穗埋漏网;六月呢到热难挡,割倒青稞麦黄了;七月呢到七月七,天上织女下凡来十月呢到十月一,耕地杠子高挂起,把老奶奶(老婆)打发娘家呢去。”这是对农事与时令间关系的认识。虽然这不一定经过现代科学实验的论证,但它是农民对自然规律与生产规律长期观察、认识、积累的结果,是他们直接经验的总结。它不一定有科学命题的严密性,但却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它是农民自己口传的科普教材。 教化功能 社火是来自民间的艺术作品,它深刻反映了劳动大众的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劳动是民间文学永恒歌颂的主题。”10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立身之本,是劳动者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洮岷”花儿中也有体现,如:“儿女地理忙着呢,希望多打粮食呢”。11社火表演的主体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他们组织社火的初衷是希望自己所崇拜的神灵来肯定或是保佑自己一年的劳动收获与自己的劳动付出形成正比。社火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集体创作、交流、表演的民间艺术,团结、友爱、互助也成了社火中甚至是民间文学中经常歌颂的主题,是劳动者所遵从的规范。这些都随着社火的诞生和流传得到确证,也使社火成为了民众的良师益友。 五、古浪土门社火传承 从建国到“文革”前夕,是“百花齐放”文艺方针贯彻较好的时期。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高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传统的社火表演形式、服装、化妆等有了一定的革新和改造。而且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大幅度变化,一些反映现实题材的新剧目也不断融入到社会中,使社火节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如彩旗队、秧歌队、腰鼓队等的出现,使传统社火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以崭新、质朴、热烈、健康,鼓舞人心的新社火来表现对新生活和新时代的热爱与追求。这是一种继承和演变相互衔接的时期,也是民间新社火的历史开端。 十年文革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受到摧残和践踏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古浪土门社火曾经一度停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古浪土门社火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在这以后,社火节目的角色扮演有大量年轻女性的加入,不似以前传统的社火节目大多由男性来扮演。社火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求新、求美、求乐的势头日益增长。而今社火改革在创编中抓住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展现民族地方特色,满足群众喜闻乐见,体现鲜明时代气息等方面下大力气,推出了以改革、创新、塑美为宗旨的社火表演。从城市到农村,一批经过改编的新社火节目以独特的动律、多变的节奏、鲜艳的服饰、优美的画面,打破了传统社火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一方面古浪土门社火在自我创新的基础上还要向其他地方的社火取经来更好的完善自己。社火表演历史悠久,对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群众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自我娱乐、自我陶醉,没有严格的条律,任何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被吸收和加以利用。广大群众乐在闹社火、办社火、看社火。没有社火就没有过年的样子,就没有过年的气氛,社火已经在民众中深深扎根生长。与此同时,社火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动。社火表演的内容和形式由最原初的状态被改造的丰富精致,社火表演与商业、旅游相联系,作为民俗艺术成为表现地方文化,加强地域认同,发展地方经济的工具。但与此同时,在各个地方的社火却开始呈现衰落之势。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如今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社火演出依靠中老年人表演,即使组织了也缺少观众;另一方面是缺资金。除此之外,不再完全靠天吃饭,失去农耕意识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小,社火演出失去了信仰层面的土壤。还有,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深入乡村角落,乡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反而产生了自卑意识。“社火头”一代代逐渐消亡,农民没有了带头人,办社火的积极性也就大大减弱。现代人缺乏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欣赏力,导致社火表演渐渐丧失了受众。这一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正在走向消亡。随着“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传播媒介的日趋现代化,各类表演在创作与流传范围方面都各有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