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可燃气体的燃烧 4 1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4 2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及其传播机理4 3可燃气体爆炸4 4爆炸极限理论及计算4 5爆轰4 6气体爆炸的预防4 7湍流燃烧和扩散燃烧 1 可燃气体燃烧的形式扩散燃烧预混燃烧 燃气 空 氧 气 2 4 1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分为两种形式缓燃 正常火焰传播 爆震 爆轰 缓燃 正常火焰传播 火焰传播机理 依靠导热和分子扩散使未燃混合气温度升高 并进入反应区而引起化学反应 导致火焰传播传播速度一般不大于1 3m s爆震 爆轰 火焰传播机理 传播不是通过传热 传质发生的 它是依靠激波的压缩作用使未燃混合气的温度不断升高而引起化学反应的 从而使燃烧波不断向未燃混合气中推进 传播速度很高 常大于1000m s 超音速 3 假定混合气的流动 或燃烧波的传播速度 是一维的稳定流动忽略粘性力 其燃烧前后的定压比热容CP为常数 与管壁无摩擦 无热交换燃烧波的传播速度 流速u 图4 1燃烧过程示意图 火焰驻定 一维定常流动的平面波 火焰驻定 4 连续方程 质量平衡 动量方程 常数 能量方程 常数 状态方程 或 常数 5 热量 焓 方程 代入能量方程可得 6 连续方程 质量平衡 动量方程 7 瑞利 Rayleigh 直线横坐标 1 P纵坐标 pP斜率 m2 瑞利 Rayleigh 方程 瑞利方程反应了在给定的初态 p 条件下 终态 pp p 应满足的关系 8 能量方程 9 前式结论代入可得 整理可得 10 休贡纽 Hugoniot 方程 雨果尼特 休贡纽方程曲线横坐标 1 P纵坐标 pP p 1 休贡纽 Hugoniot 方程 雨果尼特 休贡纽方程反应了在给定初态p 及反应热Q的条件下 终态pp p的关系 11 其中M为马赫数 此外 由瑞利方程 还可得 结合声速公式 12 p 1 图4 2燃烧的状态图 p A 休贡纽曲线 瑞利曲线 Q1 Q2 Q2 Q1 B D E C F 上C J点 下C J点 G H 1 A 13 讨论 p 1 是初态通过 p 1 点 将平面分成四个区域 过程的终态只能发生在 区 不可能发生在 区交点A B C D E F G H等是可能的终态 区域 是爆震区 而区域 是缓燃区 区域 1 Pp 即经过燃烧后气体压力增加 燃烧后气体密度增加 燃烧以超音速传播 M 1 区域 1 P 1 pP p 即经过燃烧后气体压力减小或接近不变 气体密度减小 燃烧以亚音速进行 M 1 14 0 06 0 25 1 4 2 6 P 4 16 8 21 TP T 0 98 0 976 13 55 PP P 4 6 0 4 0 7 uP u 0 0001 0 03 5 10 u a 正常火焰传播 爆轰 常见的比值大小 比值 气体中爆轰和正常火焰传播间定性差别 15 瑞利与休贡纽曲线分别相切于B G两点 B点称为上恰普曼 乔给特 Chapman Jouguet 点 简称C J点 具有终点B的波称为C J爆震波 AB段称为强爆震 BD段称为弱爆震 EG段为弱缓燃波 GH段称为强缓燃波 大多数的燃烧过程是接近于等压过程的 因此强缓燃波不能发生 有实际意义的将是EG段的弱缓燃波 而且是M 0当Q 0时 则休贡纽曲线通过初态 p 1 点 这就是普通的气体力学激波 16 4 2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及其传播机理 火焰传播速度的定义火焰前沿 前锋 波前 一层一层的混合气依次着火 薄薄的化学反应区开始由点燃的地方向未燃混合气传播 它使已燃区与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 称这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为火焰前沿 锋面 实验证明 火焰前沿的厚度是很薄的 只有十分之几毫米甚至百分之几毫米 分析问题中可将其看作一 几何面 锋面 17 火焰锋面的特点火焰前沿可分为两部分 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 18 图4 3稳定的平面火焰锋面结构 火焰焰锋宽度 P C SL TC C C0 T T0 o o a a T f1 x C f2 x W f3 x 活化中心 W 新鲜混合气 已燃气体 x 火焰前锋的宽度极小 但出现极大的温度梯度dT dx和浓度梯度dC dx 因而火焰中有强烈的热流和扩散流热流的方向从高温火焰向低温新鲜混合气 而扩散流的方向则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新鲜混合气的分子 燃烧产物分子 游离基均扩散 反应区 预热区 19 火焰位移速度及火焰法向传播速度火焰位移速度是火焰前沿在未燃混合气中相对于静止坐标系的前进速度 其前沿的法向指向未燃气体 位移速度为 火焰法向传播速度是指火焰相对于无穷远处的未燃混合气在其法线方向上的速度 火焰法向传播速度S1为当气流速度wn 0时 S1 u 这时所观察到的火焰移动的速度就是火焰传播速度wn为气流速度w在火焰锋面法向上的分量 20 火焰传播机理火焰传播的热理论 火焰能在混合气体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合气体 使得混合气体温度升高 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 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扩散理论认为 凡是燃烧都是链式反应 火焰能在新鲜混合气体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合气体中扩散 使得新鲜冷混合气体发生链式反应的结果 本节主要讨论火焰传播的热理论 21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马兰特简化分析 物理模型 马兰特简化分析的基本思想 若由 区导出之热量能使未燃混合气之温度上升至着火温度Ti 则火焰就能保持温度的传播 C Tm Ti T x 图4 4火焰前沿中的温度分布 预热区 反应区 22 设反应区II中温度分布为线性分布 热平衡方程式为 因为 或者 式中 所以 导温系数 23 该式表明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Sl与导温系数a及化学反应速度Ws的平方根成正比 则 代入上式可得 又 所以 设 为化学反应时间 为初始质量浓度 为初始相对浓度为反应速率 24 对于二级反应 火焰传播速度Sl将与压力无关 大多数碳氢化合物与氧的反应 其反应级数接近2 因此火焰传播速度Sl与压力关系不大 实验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应该指出 该理论尚不完善 例如未燃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T 就等于着火温度Ti的话 则火焰传播速度为无穷大 这显然是错误的 根据关系可得 25 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 燃料 氧化剂比值的影响燃料结构的影响压力的影响混合物初始温度的影响火焰温度的影响惰性添加剂的影响活性添加剂的影响 26 图4 5混合物成分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图4 6燃料百分数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1 燃料 氧化剂比值的影响 27 实验研究发现 可燃气与空气的存在一个最佳的比值 在此最佳比值的条件下 火焰传播速度最快 否则会下降 理论上这个比值为 化学当量比 即空气过量系数 1但实际情况时并非等于1 而是有所差别 火焰传播速度存在一个浓度极限的问题 混合气体中如果可燃气体太少或太多 火焰均不能燃烧 可燃气体只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才能传播 28 2 燃料结构的影响 图4 7饱和碳氢化合物及非饱和碳氢化合物 图4 8压力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3 压力的影响 29 4 混合物初始温度的影响 30 5 火焰温度的影响 31 6 惰性添加剂的影响 32 7 活性添加剂的影响 在CO air火焰中增加少量的H2后由于链反应效应可使燃烧速度大为增加 图4 14H2 CO混合剂在空气中燃烧的速度 33 4 3可燃气体爆炸 4 3 1预混气爆炸的温度计算以乙醚为例说明预混气爆炸时的温度计算密闭容器中乙醚和空气的预混气的燃烧 由于燃烧速度快 热量来不及散发 可近似看作绝热等容燃烧 燃烧产生的热量全部用来加热燃烧产物 如果乙醚与空气的比值为化学当量比 并已知燃烧热 燃烧产物量及热容 就可以计算出乙醚爆炸时的最高温度 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爆炸温度的计算 34 4 3 2可燃混气爆炸压力的计算爆炸前 n1 T1 P1 V1 爆炸后 n2 T2 P2 V2 V1 则有 P1V1 n1RT1 P2V1 n2RT2两式相除得 以乙醚为例 C4H10O 6 O2 3 76N2 4CO2 5H2O 6 3 76N2n1 29 6n2 31 6 35 某些物质的最大爆炸压力 8 7 正戊烷 9 0 苯 8 6 丙烷 9 9 环氧乙烷 7 4 氢 8 9 乙烯 6 8 氯乙烯 7 5 乙醇 5 0 硫化氢 9 2 乙醚 7 8 二硫化碳 10 3 乙炔 8 6 丙稀 8 9 丙酮 8 6 环乙烷 7 3 乙醛 爆炸压力 105Pa 物质 爆炸压力 105Pa 物质 36 爆炸时的升压速度 37 某些可燃气和蒸气的最大爆炸压力和升压速度 118 500 8 6 1 4 苯 119 405 8 5 1 6 丙酮 121 452 8 6 1 3 环己烷 117 456 8 7 1 3 己烷 128 464 7 9 1 7 乙烷 92 334 7 35 1 10 甲烷 730 2703 7 3 1 35 氢 平均压力上升速度 105Pa s 最大压力上升速度 105Pa s 最大爆炸压力 105Pa 初压 105 Pa 浓度 体积 名称 38 爆炸威力指数 爆炸威力指数 最大爆炸压力 平均升压速度 几种可燃气的爆炸威力指数 1010Pa2 s 爆炸总能量 爆炸总能量可用下式计算 39 爆炸参数测定 一 实验设备 图4 17可燃气体爆炸测定仪1 爆炸室 2 容器 3 半圆形喷管 4 点火源 5 压力传感器 6 可燃气 空气入口 7 吹洗空气 8 排气管 40 1 爆炸压力 Pm 2 爆炸最大压力 Pmax 3 升压速度 4 最大升压速度 5 爆炸指数Km 6 最大爆炸指数Kmax 7 扰动指数tv 点燃延迟时间 tv 8 扰动指数Tu 二 测试参数 41 1 静态可燃气爆炸试验在爆炸室中预制一定浓度的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物 压力为大气压 确保气体混合均匀且处于静态 打开压力记录仪 启动点火源 测得Pm和在一个大的气体浓度范围内重复试验 可测出Pmax和 2 动态可燃爆炸试验在爆炸室中预制一定浓度的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物 用空气加压5升容器至2MPa 开启容器阀门 打开压力记录仪 在某一点燃延迟条件下 点燃扰动的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物 延迟时间越长 混合物扰动程度越低 三 实验方法 42 4 4爆炸极限理论及计算 4 4 1爆炸极限理论爆炸下限爆炸上限混合爆炸物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时含有过量空气 由于空气的冷却作用 阻止了火焰的蔓延 此时 活化中心的销毁数大于产生数 同样 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 含有过量的可燃性物质 空气非常不足 主要是氧不足 火焰也不能蔓延 但此时若补充空气同样有火灾爆炸的危险 当混合气燃烧时 其波面上的反应如下式 A B C D Q 反应热 Q W E 43 设燃烧波内反应物浓度为n则单位体积放出能量为nw 燃烧波向前传递 使前方分子活化 活化概率为 1 则活化分子的浓度为 nW E 第二批活化分子反应后再放出能量为 nW2 E 前后两批分子反应时放出的能量比为 当 1时 表示放热量越来越大 反应分子越来越多 形成爆炸 44 在爆炸极限时 1 设爆炸下限为L下 体积百分比 与反应概率 成正比 即 当Q与E相比较大时 上式可近似写做 各可燃气体的活化能变化不大 可大体上得出 爆炸下限L下与可燃性气体的燃烧热Q近于成反比 可燃性气体燃烧热越大 爆炸下限就越低 45 1 初始温度爆炸性混合物的初始温度越高 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大 即爆炸下限降低而爆炸上限增高 图4 19温度对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 图4 20温度对氢气爆炸极限的影响 4 4 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46 2 初始压力一般压力增大 爆炸极限扩大压力降低 则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待压力降至某值时 其下限与上限重合 将此时的最低压力称为爆炸的临界压力 若压力降至临界压力以下 系统便成为不爆炸 温度对丙酮爆炸极限的影响 47 48 3 惰性介质即杂质若混合物中含惰性气体的百分数增加 爆炸极限的范围缩小 惰性气体的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 可使混合物不爆炸 图4 23各种惰性气体对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 加入惰性气体 爆炸上限显著下降爆炸下限略有上升最终合为一点 爆炸临界点惰化能力 CCl4 CO2 H2O N2 He Ar 49 4 容器容器管子直径越小 爆炸极限范围越小 同一可燃物质 管径越小 其火焰蔓延速度亦越小 当管径 或火焰通道 小到一定程度时 火焰即不能通过 这一间距称最大灭火间距 亦称临界直径 消焰径 当管径小于最大灭火间距 火焰因不能通过而被熄灭 5 点火能源火花的能量 热表面的面积 火源与混合物的接触时间等 对爆炸极限均有影响 图4 24火源能量对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 常压 26 50 4 4 3爆炸极限的测定爆炸极限的测定一般采用传播法测试原理 首先将爆炸管内抽成真空 然后充以一定浓度的可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用循环泵使可燃气混合均匀 再用电极点火 观察火焰传播情况 火焰传播的最低浓度或最高浓度 可燃气的体积百分含量 即为该可燃气的爆炸下限或爆炸上限 4 4 4爆炸极限的经验公式 1 通过1摩尔可燃气在燃烧反应中所需氧原子的摩尔数 N 计算有机可燃气爆炸极限 体积百分数 如 甲烷 N 4x下 6 5 x上 17 3 51 2 利用可燃气体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化学计量浓度x0计算有机物爆炸极限 A nO2 3 76nN2 生成物 有机可燃气A在空气中的化学计量浓度为 如 甲烷 n 2x0 9 5 x下 5 2 x上 14 7 52 3 通过燃烧热计算有机可燃气的爆炸下限 4 多种可燃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爆炸极限的计算 莱 夏特尔公式 莱 夏特尔公式的证明如下 证明时的指导思想 将可燃混合气体中的各种可燃气与空气组成一组 其组成符合爆炸下限时的比例 可燃混气与空气组成的总的混合气体为各组之和 53 1 设各种可燃气体积为 V1 V2 V3 Vi 则总的可燃气体积为 V V1 V2 V3 Vi 2 设各组可燃气 空气在爆炸下限时的体积为 V 1 V 2 V 3 V I 则总的可燃混气 空气体积为 V V 1 V 2 V 3 V I 3 设各种可燃气爆炸下限为 x1下 x2下 x3下 xi下 则 54 4 设总的可燃混气的爆炸下限为x下 则有 5 设 55 例题 有燃气体含C2H640 C4H1060 取1m3该燃气与19m3空气混合 该混合气体遇明火是否有爆炸危险 C2H6和C4H10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别为12 5 8 5 下限为3 0 1 6 解 乙烷 P1 40 丁烷 P2 60 混合气中可燃气浓度 1 1 19 5 2 0 5 9 7 故 该混合气体遇火爆炸 56 例题 有混合气体含C2H61 C4H101 5 其余为空气 该混合气体遇明火是否有爆炸危险 C2H6和C4H10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别为12 5 8 5 下限为3 0 1 6 解 可燃气体总浓度 1 1 5 2 5 乙烷 P1 1 2 5 40 丁烷 P2 1 5 2 5 60 2 0 2 5 9 7 故 该混合气体遇火爆炸 57 5 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气爆炸极限的计算方法 如果可燃混气中含有惰性气体 如N2 CO2等 计算其爆炸极限时 仍然利用莱 夏特尔公式但需将每种惰性气体与一种可燃气编为一组 将该组气体看成一种可燃气体成分 比如 H2 N2 CO CO2 CH4该组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为该组中惰性气体和可燃气体体积百分含量之和 而该组气体的爆炸极限可先列出该组惰性气体与可燃气的组合比值 再从图中查出该组气体的爆炸极限 然后代入莱 夏特尔公式进行计算 58 59 图4 26乙烷 丙烷 丁烷和氮 二氧化碳混合物气体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60 例4 1求煤气的爆炸极限 煤气组成为 H2一12 4 CO一27 3 CO2一6 2 O2一0 CH4一0 7 N2一53 4 解分组 CO2 H2 N2 CO CH4CO2 H2 6 2 12 4 18 6 N2 CO 27 3 53 4 80 7 CH4 0 77 从图4 25查得 H2 CO2组的爆炸极限为 6 0 70 CO N2组的爆炸极限为 40 73 CH4的爆炸极限为 5 15 问题 1m3该煤气和19m3空气混合 遇明火是否爆炸 61 表4 7某些气体混合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础强化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定向测试试卷
- 四川省达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四川省巴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 抵抗力低下患者的导管维护与监测
- 电工计量知识培训总结与反思课件
- 高一地理训练试题第3章第2节海水的性质
- 选矿厂商务岗位职责
- 三年级班级安全责任制度计划
- 集装箱码头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建筑防排烟工程》 课件 1火灾烟气的产生及危害
- 墙体 砌块墙的构造(建筑构造)
-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方案
- 研学旅行教师指导手册
- 锂资源行业的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
- 经编车间安全操作规程模版
- 《小学三年级英语开学第一课》课件
- 新入职教师安全培训
- 2023年gmp指南教学课件
- project2016使用教程课件
- 青岛殡葬服务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