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4页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颐和园新型教学设计 长丰县戴集小学 庞丽侠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板书上节课的内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点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线索: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3.逐层学习。(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读课文,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四、讲读、学习第三段1.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五、学习课文第四段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并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2)学生模仿练习。(3)指名朗读、齐读。六、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七、课后作业1.回家后,按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2.按一定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颐和园教学反思 长丰县戴集小学 庞丽侠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通过教学,我虽然能够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 在学习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喜欢哪句就认真地读哪句,并把体会在小组中交流。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路快的同学都能很快地找出喜欢的句子并在小组中得以交流。然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来得及在小组中交流,我就已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加强:1学生读的机会太少。本节课的教学结束后,我才猛的意识到学生读的机会太少了。尤其在学生游览完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后,没能让学生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是我最大的失误。如果学生能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益会更理想的。2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不够。学生在设计完游览示意图后,应让几名同学对照自己的游览示意图,向同学们再次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这样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性思维。3学生的写作方法的引导还不够。这篇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