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提纲:教学内容单元教学目标课时划分、目标、设计建议、片段设计、加上课时教材分析(重、难点)、教学注意点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具体内容安排如下1内容:教学内容主题图例题具体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参观博物馆乘车图例1、例2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例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北京申奥成功图例1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例2、例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西瓜丰收图例1笔算连加例2笔算连减公交车站图例3笔算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商品价格图例4加、减法估算2比较实验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上,与原省编教材有所不同的。项目省编教材实验教材编排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相差关系应用题。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内容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含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含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法估算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新增内容,为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作准备)课时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8课时复习整理:3课时连加、连减、加减混合:6课时(不含应用题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8课时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加、减法估算: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1)在内容的编排上,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如将口算与笔算的内容放在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如将连加、连减的内容也分期教学,这样都是符合了儿童学习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2)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以往的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3)加强了估算的教学。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估计能力的培养正式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对于估计能力的培养涉及得很少,可见,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与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注意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并且注意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本册实验教材安排了“估算加、减法”一小节,这是有关估算的正式教学的开始。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课时划分(一)两位数加两位数:(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主题图、P9例1及做一做、P10例2及做一做、P13练习二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迁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建议: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图意。本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让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也是乐于参与的。然而对主题图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教师的把握与引导的技巧。如何让学生自学地将生活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转换成数学问题“哪两个班的人数合起来小于70”,从而思索解决问题所要应用的数学方法;本单元的主题图都是相对于一块知识点来设计的,如本图就涵盖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观察时,必然会找出图中的多条信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如何自然、合理、顺利地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让学生说到哪种程度,这也是本课伊始所要解决的问题。片段设计:(1)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 师:小朋友们,过几天,有一批二年级的小朋友要来我们学校参观,你们欢迎他们吗?你猜猜他们会怎么过来呀?(对于参观博物馆这个事例,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些不符合。)师:对呀当然是乘车。(出示两辆车,引导学生观察)车上还写着什么呢。(准乘70人)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呀?(这四个字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解决问题的依据。)师:(出示完整的主题图)一共呀会有四个班的小朋友要来,小朋友们帮他们安排一下,哪两个班的小朋友可以合坐一辆车?(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可以同桌讨论)生: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的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36+30等于66,没超过70人生:二(2)班和二(3)班可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二(1)二(2)二(2)二(3)(而如二(1)和二(3)的,二(1)和二(4)的板书老师可以有意的写到旁边去,故意地回避)师:小朋友,我们在刚才的解决问题中都用到了加法,大家都说363066,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由老师直接导入本课的教学)在私下讨论的时候,有几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提出了以下的方式,第一课时就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对主题图充分的观察、充分的挖掘信息,解决问题,所用的数学方法是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及进位加法的口算,也就是进行口算的教学,第二课时再涉及笔算的教学。两种方法仅供老师们参考。其实在主题图的教学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二(2)班(30人)和二(4)班(34人)是可以合乘一辆车的,但剩下的二(1)班(36人)和二(3)班(35人)是不能乘一辆车的,也就是整个问题的解决是需要综合考虑的,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是有点困难。我觉得如果有学生提到,可以拿出来解决,如果没提到,可以放到第三课时再来解决。2在例1计算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也许会自觉地应用口算来计算,这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今天学习的笔算是另一种计算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口算与笔算的关系。3教学笔算方法时,要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通过摆小棒及其它自主探究活动充分理解算理。也许已有学生对竖式已有所知道,而且不进位加法的笔算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因此重点是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演示,或者摆小棒的体验,来理解竖式计算的根据,本课还要解决竖式计算的对位和计算顺序问题,毕竟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竖式。P10教材安排了一个笔算方法的小结,可以略掉“还可以怎样加”这个问题,只让学生说说从哪位算起,认同学生从十位加起,但对这种方法不提倡,。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内容:主题图、P11例3及做一做、P12总结计算方法、练习二的第36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两位数加法笔算的方法。2通过合作探讨、交流等方式,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设计建议:1本课主要是解决进位问题:可以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旧知识,再通过小棒等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教学片段:(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帮助XX学校的小朋友来解决乘车问题,有小朋友说二(1)班和(2)师:二(3)班的小朋友是不能合乘一辆车的,为什么呢?(3)师:36加35到底等于多少呢?小朋友会算吗?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算法,并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4)估计会有学生提到“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师可以承接:个位上6加5等于11,满了10,该怎么办呢?让我们的老朋友小棒来帮帮忙吧。请小朋友拿出小棒摆一摆36+35等于多少?(5)我们也可以利用竖式进行计算,你们会吗?让学生进行尝试。反馈:重点让学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理解进1的由来以及进位的写法。(6)做了练一练之后,比较:在计算进位加法的时候,从哪一位加起。在这儿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比较从个位算起和从十位算起的简便性,当然不作硬性要求。2本节课还要解决的是总结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可在练习后,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计算实践出发,通过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共同得出。 3练习题的顺序可灵活调动,我觉得可以将改错题稍提前,还可以实地取材,利用来自学生中间的错误。P14页第6题:65+35的笔算,结果是三位数的写法。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实践应用教学内容:练习二第710题,P12做一做、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加法解决生活的中的实际问题。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设计建议:1本课主要是应用两位数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课的题量比较多,创造单一的情境比较难,但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连贯的解决问题的情境。比如可以围绕姐姐和妹妹两个人的生活展开,提出一些在她们生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27、8两题是纯数学的计算,9、10及P12的做一做夹带了文字的叙述,P12页的做一做是让学生收集图中提供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第10题是综合实践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要求很重要,培养根据问题去寻找相应的信息的能力,培养节约开支的意识。(二)两位数减两位数(本单元的重点)(课时:5课时或6课时)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内容:P16主题图、P17例1、P19做一做1、P20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设计建议:1通过主题图及中国奥运健儿的辉煌事绩创设情境,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从提供的信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相信老师们在教学中也会遇到在主题图教学中如何收放的问题,我觉得有些时候老师应该果断地引导学生回到本课的学习内容中来。片段设计:(1)创设情境:出示“2008,北京赢了”,有条件的话可播放当时人们激动庆祝的画画。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事吗?师:是呀,申办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多年以来的梦想,1993年,北京仅仅以2票之差输给了悉尼,而无法承办2000年的奥运会,这一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终于赢了,(出示票数)看到这些票数,你想说些什么吗?师:北京的票数遥遥领先,到底比其他城市多了几票呢?你会算吗?我们先来和第二名比一比吧。2不退位减法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关键让学生学会笔算减法时,竖式如何对位,正确书写减法竖式。并通过小圆演示等直观的演示活动让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掌握计算的顺序和方法。片段设计:(2)算法探索师: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用什么方法来做,算式怎么列呢?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有不同的方法吗?师: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你能试试列出竖式计算吗?(可以同桌合作)反馈:说说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老师可在旁边画出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其实我觉得用小棒更好,为退位减法的小棒演示做好准备。)试一试:做P20的练习一,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圆演示图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笔算的过程。这里面实际上也包括减法的意义。3练习三的第2题让学生更明确减法竖式的正确书写。可再从学生中间收集错误的书写。(方案一)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内容:主题图、P18例2、P19例3、做一做2、练习三第57题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2通过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建议:1.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为此,教材花了大半的页面,利用小棒绘制了5618的笔算过程。我倒觉得,可以先引导学生解决北京和伊斯坦布尔的票数之差,即笔算569,学生有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的基础,来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笔算算理就比较容易。再来尝试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就只需要理解十位上的数还要进行相减的道理就行了。2.进一步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顺序。在列竖式的时候提醒学生防止退位后仍用原数相减的错误。在例1算后,可组织学生讨论“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3.例3是整十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可采用让学生自我尝试的形式,由两个问题展开: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几减几;十位退1后,十位再算几减几。4.P20第5题让学生先摆一摆,再列竖式计算,关注竖式书写格式的准确,计算后,可让学生说说计算,尤其是退位的过程。第7题是针对两位数减法差的十位上是几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更明确退位与不退位的区别。5.在练习后,让学生从自己的计算经验出发,说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培养学生对于同学发言内容的倾听、提炼和总结能力。片段设计:(1)情境创设:(出示主题图)师:上节课,我们比较了北京和多伦多的选票,知道北京比第二名的多伦多多了34票,那么,你还知道其他两个城市比北京少了几票吗?(2)算法探索569师:伊斯坦布尔比北京少几票呢?算式怎么列?小朋友会算吗?说说你是怎样算?可以请我们的老朋友小棒来帮帮忙。(估计学生会讲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十)师: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想试试吗?(学生尝试)反馈:展示学生的书写,重点介绍退位点的写法和作用。5618师:巴黎也是北京有力的竞争对手呀,这次却输给了北京,输了几票呢?56减18到底等于多少呢?我们先用小棒来算一算吧。反馈:请学生演示。会用竖式计算这道题吗?试一试,反馈:注重退位点的写法,以及十位退位后还要继续再减的注意点。比较:退位减法从十位算起方便吗?小结:请学生完整地说计算过程,教师完整地板书一遍。试一试:67395024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重点反馈第二题:个位上0减4不够减,从十位退1后,变成几减几?十位减1后,再算几减几?防止出现个位上044的错误。有些教师初学时让学生在竖式旁边写出计算的过程,如:50042410465122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对计算过程有明确的感知。(3)练习拓展基本练习:P19做一做2P20练习5专项练习:A改错B十位还剩几?(4)总结: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方案二)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主题图、P18例2、P20第56题、自选题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建议:1给学生充分的时候,利用大量的操作、感悟、领会,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原理,掌握笔算方法,学会正确书写减法竖式。2提醒学生防止退位后仍用原数相减的错误。在计算后,可组织学生讨论“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第三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二)教学内容:P19例3、做一做2、P21第7题、自选题教学目标:1进一点熟练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倾听的学习习惯。设计建议:1重点讨论个位上是0减几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算理。2讨论、总结笔算减法的注意点。】第三课时或第四课时:两位数加、减法的混合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三第813教学目标:1熟练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设计建议:1本课时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综合运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2第8题可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在游戏之前,就提示学生先算出得数,回顾两位数加、减笔算方法。第9题让学生感觉逐次少9的过程。第13题一道把统计、加减法计算以及解决问题综合在一起,并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的题,教师要尽量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分组进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中互相提高第四课时或第五课时:实践应用(一)教学内容:P23例4、做一做、P24练习四第12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设计建议:本课时主要是通过两个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时可出示例4情景图,图上呈现的是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的红旗的情况,先让学生观察,寻找图中提供的信息,包括已知的二(1)班红旗的面数及各班相差的面数,再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分组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时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的“做一做”是一道买球计算其价格的实际问题,可制成课件或幻灯片,这道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但应先让学生理解“优惠8元”的意思。第五课时或第六课时:实践应用(二)教学内容:P24练习四第38题教学目标:1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环保意识设计建议1第4题意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分类前可让学生先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分好。2第5、6、7三题都是情景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P26-321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和加减法估算。2 教学目标:1掌握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3 课时划分:4课时在教材上这一部分的内容只安排了3课时,根据我个人的想法安排了4课时的内容。我认为这一部分的练习量比较的足,教材安排了练习五和练习六两个练习,恐怕只安排3课时会来不及。这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方案一:(1) 连加、连减P26、27、29、30(包括例1、例2、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2前两题、3题)(2) 加减混合P28、29、30(包括例3、做一做、练习五的第4、5、6题。)(3) 练习课(练习五的第7、8、9题,聪明题和增加适当相应的练习题。)(4) 加减法估算P31、32(包括例4、做一做、练习六)方案二:(1)连加P26、29、30(包括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3、9题)(2)连减P27、29、30(包括例2、做一做、练习五第2、4部分、6题和聪明题)(3)加减混合P28、29、30(包括例3、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和剩余的各题。)(4)加减法估算P31、32(包括例4、做一做、练习六)4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连加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2)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的式题。(3)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教学注意点:教学例1:(1)注意在计算教学连加的同时结合情景图(即应用题)的教学,要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笔算计算。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2)注意笔算连加、连减式题计算方法掌握的多样性。例1中介绍了两种计算方法:一、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二、也可以为了书写的简便,把两个竖式连写。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两种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要求尽量用简便的写法,并注意进位。 练习五第1题:题目的要求是让学生将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我觉得在练习第2小题时,教师要说明怎样计算,不仅包括横行的计算,还要包括竖行的计算。参考教案: 连加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的式题。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耐心、认真计算、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掌握笔算连加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1) 36 54 (2) 47 71 (3)29 44+18 + 24 +24 +18 +15 +28 (54) (78) (71) (89) (44) (72)复习在列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 创设情景,列出算式在暑假的时候,一群少先队员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帮助农民伯伯收西瓜出示情景图他们分成了三个小组,看一看他们分别摘了几个西瓜?出示统计表问题是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28+34+23=2. 探究计算方法(1)小组讨论,可以怎样列竖式计算? 28方法一: 28 62 方法二: + 34 +34 +23 62 62 85 + 23 85 这里的62是怎么来的?强调第一、二两个数的和与第三数相加。(2)讨论方法一和方法二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3)仔细观察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吗?3. 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46+25+17=( ) 32+15+39=( ) 15+47+28=( )三、 巩固练习1.15+37+25= 15+25+37= 37+25+15=意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感受三个相同的加数任意的调换位置,答案相同,初步渗透加法交换率的法则。同时,也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2.15+30+37= 27+38+20= 从题中可以看出这两题的第一步或第二步可以用口算直接计算,无须必须用笔算进行计算,让学生明白在连加计算的过程中能用口算的就用口算进行计算,要学会灵活的运用计算的方法。同时,也为例2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打下基础。3.练习五的第1、9题4.练习五的第3题四、 拓展练习找规律24311218205012 28317516五、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第二课时 连减教学目标:(4) 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5) 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的式题。(6) 培养学生初步的类推能力和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注意点:教学例2:(1)在计算教学连减的同时注意结合情景图(即应用题)的教学。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2)注意笔算连减式题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例2中介绍了三种:一全部用笔算;二部分用口算,部分用笔算。三、可以先将两个减数相加,再用被减数减去他们的和。(3)由于连减在计算中有的要退位,有的退位,有的可以口算,有的又要笔算,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发生错误,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参考教案: 连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减的式题。3. 培养学生初步的类推能力和耐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 算一算64 56 75 98-12 -17 -34 -52( ) ( ) ( ) ( ) - 7 -25 -19 -27( ) ( ) ( ) ( )二、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创设情景出示例2情景图农民伯伯一共摘了85个西瓜,小华运走了40个,小明运走了26个,农民伯伯想请你们帮忙算一算,还剩下几个西瓜?你们能解决吗?2.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并说说为什么?85-40-26=19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1) 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师;赶紧把你的计算方法告诉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加的好?(2) 归纳计算方法A85-40=45可以口算,再列式计算 B. 85 C. 40+26=66 45 -40 85 -26 45 -66 19 -26 19 19(3)比较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不同?4.尝试练习(做一做)(1) 仔细观察第1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哪一步可以用口算的方法,哪一步最好不能用口算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2) 计算练习通过提问的形式,使学生知道那些情况下可以用口算直接计算,那些情况下不能用口算,以避免学生盲目的都用口算进行计算,造成计算的错误。三、 巩固练习1.练习五的第2题(第1、2小题)56-12-17= 40-23-12=2.练习五第4题(部分)注意口算第一步的答案记不住的,可以在题目下面作上答案的记号,以免忘记答案而出现错误。55+30+8= 36-4-32= 81-7-70= 四、 拓展练习1.聪明一休(练习五聪明题)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2.填一填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数小丽26下28下( )下90下小刚29下32下( )下94下小明29下30下( )下( )下 小明跳绳比赛获第二名,他三次跳得总数可能是( )下,他第三次可能跳( )下。五、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第三课时 加减混合教学目标:1掌握笔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加减混合式题。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类推的能力。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教学注意点:教学例3(1) 注意审题,理解情景图中的图意。(2) 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按顺序填好每一分步计算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问学生:把他们改写成连写的竖式该怎么写?但强调书写的格式。 练习五的第4题:要求口算下面的各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很容易忘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我建议可以让学生在题目旁轻轻写出第一步的答案,在进行第二步的计算。参考教案: 加减混合教学目标1掌握笔算加减混合的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加减混合式题。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类推的能力。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75-28-31= 18+20+29= 24+31+17= 78-29-30=在计算的过程中,你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要注意什么?二、探究新知1.出示情景图,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2.解决问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67-25+28= 为什么“-25”而“+28”能否写成“+25”而“-28”?为什么?67+28-25=比较上面两题,请你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怎样想的?3.探究计算方法 67 42 67 -25 +28 或 -25 42 70 42 +28 704.尝试练习(做一做) 56+34-20= 78-24+39=三、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5题2.练习五第7题69+30-45 65+18-3926+40-8 71-65+433.练习五第8题4.练习剩下的习题四、拓展练习1.如果=29,=18,=52,那么+-=( ) -+=( ) 2个-=( )2.动动脑筋我能让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75。1820432536六、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第四课时 加减法估算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教学注意点:教学例4:(1)注意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在教学例4前可以创设估算的一些情景,例如隔壁班大概几个人;这个铅笔盒大概几元钱;教室长大概几步等问题。再教学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可以结合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以便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功能。(2)注意估算的策略多样化。可以用连加,也可以用连减,还可以用加减混合,中间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教材上除了提供两种估算策略(连减和先加后减)以外,还提出:“还可以怎样算呢?”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3)注意学生估算过程的呈现。可以通过小组的合作,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4)注意检验:在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笔算知识,精确计算来检验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正确。 练习六第2题:要注意第2题结果的多样性。小明原来有20多枝水彩笔,这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数,可以是21到29中间的任何一个数,再加上12枝,估算的灵活性就更大了。在让学生讲出估算结果的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P32还安排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了一个电脑室的场景,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使学生知道估计、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练习七第5题:是加法估算。不仅要让学生说出估算的结果,还要让学生说出估算的过程。参考教案一: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对教材作了大胆处理,基本上没有采用教科书上的一道习题,对例题以及练习题都作了处理。总共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和大青虫玩猜价格的游戏,我认为这一环节可能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在学生对这些体育用品的价格接触 不多,冒然地去猜,学生根本猜不着。如果事先安排课前调查,可能效果会好一点,这样就能运用估算的知识了。第二环节:探究方法、学习新知(在这一环节分为四个层次:估算去商店购买体育用品的钱估算参加三项体育的人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吃饭的人数,设计得比较的好,练习的量比较的足,题型有一定的变化。第三环节: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只安排了一个练习,从上面几题来看,总共安排了5道习题,而且在教案设计时只注重了具体情景下的估算,是否题型的变化少了一些。例如象练习六设计的练习都没有派上用场。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参考教案二: 加减法估算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以及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已经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出现约等号)。因此对不仅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我们初次涉及教的老师来说也相当的难教。关键是如何将估算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根据要求,我根据学生以及一些实际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作了一些修改,仅供大家参考。设计方案:本节课只要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我是小小的估算家(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练习估一估,为下面例4的学习作好铺垫,为下面突破估算方法的教学走好第一步。)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分为五个层次:1.创设情景2.小组合作,讨论估算的方法3.反馈估算的方法4.说说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为什么?5.尝试练习(练习六第3题)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首先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估算的思想方法对有些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为前面的计算都是精确的计算,突然不用精确计算了,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这样的方法,甚至是不适应。针对这样的题目他们往往很想把精确的答案算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这样可以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不会的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会跟着学会,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提问: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使估算方法多样化的问题得到了优化,让学生找适合自己、容易掌握的方法,不要盲目的仿效。)第三环节:小小测试(安排了三个练习题:.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练习六第2题)第四环节:实际运用(也安排了三个练习:生活中的数小欢5分钟做了47道口算题,10分钟能做完100道口算吗?二(2)班有男生14人,女生和男生差不多,二(2)班大约有学生多少人?第五环节:小结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性。2.让学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一、 我是小小的估算家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许多的地方都不需要说出具体的数字是多少,只要说出一个大概就行了。例如:在平时的口算训练中,往往由于时间的来不及,测量你们2分半口算做几题,假如做了51题,我就可以估算出你5分钟大约能做100题,就能知道你口算能不能达标。这就是估算的运用。(板书:加减法估算)只要小朋友今天认真的学习,仔细地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许就能成为小小的估算家。先来一道简单的训练题。估一估31 49 52 79 68 22 91小结:看这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就说它大约是几。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创设情景师:最近老师搬了新家,带了100元钱想买几样商品,看到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六个茶杯24元,我带的钱够了吗?2.小组合作,讨论估算的方法(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3.反馈估算的方法方法一:买热水瓶后大约剩下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剩下30元,买水杯够了。方法二: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了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方法三:买热水瓶大约30元,买烧水壶大约40元,买茶杯最多30元,100元够了。方法四:买烧水壶和茶杯大约花去了70元,还剩30元买热水瓶够了。等等(教学时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4.说说你最喜欢那种估算的方法,为什么?5.尝试练习(练习六第3题)三、 小小测试1.做一做2.练习六第1题3.练习六第2题四、 实际运用1.生活中的数2.小欢5分钟做了47道口算题,10分钟能做完100道口算吗?3.二(2)班有男生14人,女生和男生差不多,二(2)班大约有学生多少人?五、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四)整理与复习(本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主要是练习七的练习量比较的多,同时,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必须要一定量的练习才行。)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P33第1、2题和练习七的第1、2、3、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教学建议: 第1题:先让学生练习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式题,在让学生小组说一说笔算加减法的法则,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如做进位加法时,不要忘记在十位数上加上进上来的1;做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从十位数上减去退走的1,等。最后安排一些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第2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并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根据那两个条件提的问题,以防学生没有根据地乱提问题。(2)要注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果学生进一步提出“小鸡比公鸡多多少只?”“小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等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并可让学生尝试着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第二课时 练习课(练习七第4、6、7、8题,再适当的增加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笔算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2) 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教学建议:第6题,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既可以分别算出10年以后父亲和儿子的年龄,再相减;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亲比儿子大的岁数是一个不变的数值,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采用简便的计算方法。(五)实践活动:我长高了(P36、37)其实针对这节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我有一点疑问:为什么不把这节课安排在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相应的知识后面,而偏偏要安排在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后面呢?我感到很疑惑。询问了几位老师,他们理解也许在第一单元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后,学生的接受需要一个慢慢消化的过程,放在第二单元的后面可能教学的效果更加的好,还可以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P36-37页的情景图展示了学生测量的五个实际活动: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师在黑板上利用统计表进行记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材还通过两个学生对话的情景(即一名学生从统计表中知道身高1米21厘米的有4个人了,另一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型材料在焊接中的运用及前景
- 电力行业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规划
- 广元调整薪资政策通知书
- 广西职业师范通知书
- 庐江城中路停电通知书
- 建宫医院停诊通知书
- 建筑工程变更通知书
- 开元公馆停水通知书
- 张家港疫情返程通知书
- 徐州停课离校通知书
- 电力线路铁塔拆除施工方案
- 西安培华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2022
- 中小企业声明函(工程)
- 混凝土化粪池施工方案
- YY/T 1556-2017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微粒污染检验方法
- YS/T 261-2011锂辉石精矿
- 透析患者左心衰护理个案
- 机械设备安全专项检查表
- 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 Q∕SY 1419-2011 油气管道应变监测规范
- 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以及案例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