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掌握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大型计算机、“神州号飞船”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影响。过程与方法:1、运用视频和图片资料,再现情景,感受历史;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归纳总结、整合知识。2、主要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情境渲染法(课前和课后的歌曲选择)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激发起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通过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一次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虽然面临极端困难的环境,但是新中国依然紧追世界潮流,相继在国防、农业、计算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就,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授课过程:(一)两弹一星教师:首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看看建国后我们首先取得了怎样的科技成就?【视频:钱学森及两弹一星】学生:回答教师:图像中向我们呈现的重要成就有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概括的说就是国防领域的两弹一星(板书)请大家在教材第一子目下快速找到相关科技的成功时间学生:回答教师:也就是说集中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板书)教师:我想同学们一定对原子弹、导弹等核武器的杀伤性有所了解,在这里给大家展示几张图片,这些悲惨的画面让我们触目惊心,那么素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为什么在建国初期还要研究原子能呢?这是否违背了我们爱好和平的初衷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第一子目,来解决一下这个疑问。学生:回答教师:研制核武器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必需的,1949年10月1日,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但是西方列强不愿承认新中国,更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在东方崛起。1950年,美国把侵略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军上将麦克阿瑟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20世纪60年代以后,另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也开始与中国为敌。中国人民时刻受到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为了打破核威胁,新中国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了核武器,这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反映,正如教材中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教材还向我们提供了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当天,新华社播发的声明,恰恰进一步说明正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和平,我们才研制了和平的盾牌!可是,回想一下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要搞高科技谈何容易!然而,新中国也如初升的朝阳,召唤着海外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比如我们前面看到的视频中的杰出人物钱学森,就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被评为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除此之外,大家还了解哪些在这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吗?于敏、周光召、屠守锷、王淦昌、邓稼先、姚桐斌等,是他们的赤子之心,使中国用最少的研究经费、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了奇迹。(展示、钱学森等图片)在共和国50华诞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向23位当年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辉煌成就却一直默默无闻的科学家隆重颁奖授勋,是他们用风华岁月铸就了波澜壮阔的事业。 请同学们想一想,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除了在国防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有没有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实际生活呢?学生:回答教师展示图片:浙江嘉兴的秦山核电站、广东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站,还有我们辽宁瓦房店正在建设中的红沿河核电厂,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能源。这些也再次说明中国是爱好和平并和平使用核能的国家。回顾上述内容,大家能否归纳一下“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国际方面: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提高国际地位,利于世界和平国内方面:增强国防力量,创造安定环境,促进其他领域的发展过渡: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想也正在孕育之中,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经过不懈的努力,21世纪初,我们终于实现了遨游太空,探索苍穹的美好愿望。(板书)(二)“神舟”号飞船哪位同学能谈谈你所知道的近年来我国航天技术进步的表现呢?教师展示图片:2003.10.15,“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10.12,“神舟”6号发射成功,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飞行115个多小时,安全返回。2007.10.24, 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从此我们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中国人的心中荡漾。2008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 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视频:神七发射】教师:中国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两弹一星后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同学们知不知道,目前我国航天领域还有哪些新的设想,在不远的将来要付诸实现呢?发射目标飞行器,即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重约8吨,能在轨道上呆至少两年发射不载人的神八、神九,是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的“补给飞船”;发射神十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汇合,宇航员进入天宫一号并返回地面。独立建成空间站;实现载人登月等学生:畅谈 教师:航天技术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教材所说的,在未来的5-10年里,“载人航天工程”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请同学们谈一谈,将会带动哪些领域的发展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扩展活动领域、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带动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进军事航天系统,带动军事高科技;促进卫星技术发展,带动环境科学、气象学等科技领域的进步。(三)“东方魔稻”教师:航天领域的成就令我们欢欣鼓舞,让我们挺胸抬头,然而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他在一篇论文中表示中国人口在增加,耕地在减少,未来的中国有可能会把全世界吃光,再来看看这些揪心的画面,营养不良的6岁孟加拉儿童 饥饿的卢旺达小男孩 饥饿的非洲难民海地粮食荒 还有这些严峻的数据,2008.10.10粮食署表示:津巴布韦500多万人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2008.10.22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朝鲜至少600多万人需要粮食援助2008.10.29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挨饿人口将突破10亿那么给这一切带去福音的就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板书)请同学们看一下袁隆平的简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袁隆平取得了那些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回答袁隆平突破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理论禁区,1973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南优2号” 后来又培育超级杂交稻,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所以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教师配合出示图片教师: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又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的确如教材中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所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这样评价袁隆平,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主持人的风格,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的场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因此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教师:那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又与什么技术紧密相连了呢?学生:回答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四)“银河”系列计算机教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教师:网络时代使我们突破了沟通与联系的时空限制,但是人类在宇宙航空、卫星遥感、激光武器、海洋工程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就得依靠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高的巨型计算机来实现了, 那什么是巨型计算机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材料一:巨型计算机,也称为高性能计算机,或超级计算机,是一种超大型电子计算机,具有很强的计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主要特点表现为高速度和大容量,配有多种外部和外围设备及丰富的、高功能的软件系统,主要用途是解决一些重大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教师:同学们了解中国巨型计算机的发展情况吗?请大家接着阅读材料材料二:1978年开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I型巨型计算机;1992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型巨型计算机;1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型巨型计算机。2004年“863”计划重点项目曙光4000A实现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的技术和应用的双跨越,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2008年6月24日拥有200万亿次的双精度浮点运算能力的曙光5000举行签约仪式.教师:短短的20年,我们就在巨型计算机方面,实现了从1亿次到200万亿次的飞跃,那么曾经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居亚洲统治地位的日本,情况如何呢?请大家继续阅读材料材料三: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计划于2008年为著名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更换计算节点,以便使其运算速度从现在的每秒约40万亿次上升到80万亿至100万亿次。教师:最高能达到100万亿次,大家有什么感受?(民族自豪感)学生:畅谈教师:上述数据说明,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教材谈到我国政府实施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必将对政治、军事、卫生、科技、文化等其他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极其迅猛,请大家再看一则材料材料四:因特网将孤立的电脑用户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1995年中国人开始接触互联网,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1.11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均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互联网霸主美国。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互联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又应该怎样正确运用互联网呢?积极影响: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