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祖国医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祖国医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祖国医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祖国医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祖国医学 1 范仲淹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范文正公微时 尝诣灵祠求祷 曰 他时得为相乎 不许 复祷之曰 不然 愿为良医 亦不许 他日有人谓之曰 大丈夫之志于相 理则当然 良医之技 君何愿焉 无乃失于卑耶 公曰 嗟乎 岂为是哉 大丈夫之于学也 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 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既不可得矣 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 莫如良医 果能为良医也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民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在下能及大小生民者 舍夫良医 则未之有也 2 左元丰 风科集验名方 达则愿为良相 不达愿为良医 良医固非良相比也 然任大责重 其有关于人之休戚则一也 3 抗生素 藿香正气 中医以和为贵 西医以杀为能 中医通过治人来治病 西医通过治病来治人 4 中医中药 苦瓜冬瓜鸡蛋 养阴熄风 胎衣 紫河车 童尿头发 血余 5 清代名医叶天士 分散注意力以除红眼病 浪迹丛谈 尝肩舆行乡村间 适有采桑少妇 天士令舆夫往搂抱之 桑妇大怒詈 其夫亦扭舆夫殴打 天士从旁解之 曰 此妇痘疹 已在皮膜间 因火盛闭不能出 此我设法激其一怒 今夜可遽发 否则殆矣 已而果然 6 阴阳五行 阴阳 素问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也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 天之阳 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 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 阴中之阳也 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7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中暑 阳热之邪盛 伤人阴液 2 阴无阳不生 阳无阴不成 阴阳互根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3 中毒性肺炎 由阴寒证转化为阳热证 8 阴阳学说的中医运用 1 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 金匮真言论 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位阴 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 则脏者为阴 腑者为阳 9 阴阳学说的中医运用 2 人体的病理变化慢性肾炎 阳虚则寒 肺结核后期 阴虚则热 10 阴阳五行 五行 木性 生发 柔和 火性 阳热 上炎 11 五行 董仲舒 比相生而间相胜 1 木 火 土 金 水 木木 土 水 火 金 木 12 五行 素问 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 以木为例 木太过 制己所胜 木旺克土 侮所不胜 木火刑金 木不及 己所胜轻而侮之 土雍侮木 己所不胜 侮而乘之 金胜克木 13 五行 九灵山房集 载朱丹溪的一则故事 一女子病不食 面壁卧者且半载 医告术穷 翁诊之 肝脉弦出寸口 曰 此思男子不得 气结于脾故耳 叩之 则许嫁丈夫入广且五年 翁谓其父曰 是病惟怒可解 盖怒之气击而属木 故能冲其脾土之结 今宜触之使怒耳 父不以为然 翁入而掌其面者三 责以不当有外思 女子号泣大怒 怒已进食 翁复潜谓其父曰 思气虽解 然必得喜 则庶不再结 乃诈以其夫有书 旦夕且归 后三月 夫果归而病不作 14 五行 2 五行与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15 五行 运用生克乘侮说明脏腑病变之后的相互影响与转变木生火 母 肝 病传子 心 肝阳上扰则心烦不眠 水生木 子 肝 病及母 肾 肝阳偏亢下劫肾阴 肾阴不足则引动相火而遗精 肺虚咳嗽 培土生金 16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的特点 1 2 3 17 五脏六腑 五脏 腑 府也 分 六腑 和 奇恒之腑 两类 六腑 奇恒之腑 18 五脏六腑 素问 所谓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 传化物 主动 主外 属阳 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 19 五脏之心 1 主血脉 2 其华在面 3 藏神 灵枢 本神 所以任物者 谓之心 4 开窍于舌 舌为心苗 20 五脏之脾 1 主运化 升清 运化水谷精微 主肌肉 四肢 素问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 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 皆无气以生 故不用焉 运化水湿 脾虚生湿 健脾化痰 健脾利湿 健脾止泻 健脾利水 21 五脏之脾 2 主统血 补脾摄血 3 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图书编脾脏 食不消 脾不转也 不欲食者 脾中有不化之食也 食不下者 脾寒也 好食甘味者 脾不足也 22 五脏之肝 1 主疏泄 肝气疏泄 影响人体气机 主要有两方面 一 面红目赤 口苦 火盛化风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等症状 二 血证论 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 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 渗泻中满之证 在所不免 23 五脏之肝 2 主藏血 唐 王冰 肝藏血 心行之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者 肝主血海也 3 主筋 其华在爪 4 开窍于目 灵枢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24 六腑之胆 肝之余气 溢于胆 聚而成精汁 胆 决断之官 谋虑出焉 惊悸 善恐易惊 失眠多梦等 称为胆气虚 用 温胆汤 治疗 25 脏腑之间的关系 肝与肾 肝肾同源 肾阴虚 肝阴亦虚 水不涵木 头目晕眩 肝阳上亢 神衰 高血压 肝无补法 肾无泻法 26 望闻问切 望 闻 问 切的原则 有诸内必形诸外 孙悟空强调四诊共参 医门理法至微玄 大要心中有转旋 望闻问切四般事 缺一之时不齐全 第一望他神气色 润枯肥瘦起和眠 第二闻声清与浊 听他真语及狂言 三问病原经几日 如何饮食怎生便 四才切脉明经络 浮沉表里是何般 我不望闻并问切 今生莫想得安然 27 望诊 灵枢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则知所病矣 望神 灵枢 神者 水谷之精也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行将死亡的预兆 28 望诊 望色 头为诸阳之会 不同的病色 常是不同病变的反映 青为肝 赤为心 白为肺 黄为脾 黑为肾 白色 主虚证 寒证 或失血 黄色 主虚 湿证 赤色 主热 青色 主寒 痛 瘀血 黑色 主寒 主痛 水肿 肾虚 29 望诊 望形 形体肥胖 多属阳虚而有痰湿 形体消瘦 多属阴虚有火 精血不能营养肌肉 望目 目为肝窍 白睛发黄 多为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 睡眠露睛 多属脾虚 气血不足 瞳孔散大 多属精气衰竭的危重重症 30 望诊 望耳 耳为肾窍 耳轮的色泽以红润为佳 如耳轮干枯焦黑 多属肾精亏损 属危证 望鼻 鼻为肺窍 鼻头或周围充血 或生红色血疹 多属肺胃有热 望唇 唇为脾之外荣 唇淡白 多属气血两虚 唇青紫 多为寒凝 血瘀 唇深红 热在营血 31 望诊 望舌 人体脏腑 气血 津液的虚实 疾病的深浅变化 都能反映于舌 舌诊的主要内容是舌质和舌苔 舌色正常者多呈淡红 深浅适中 鲜活润泽 舌色淡于正常的 主寒证 虚证 深于正常的 主热证 舌色青紫 或舌上有青紫斑块 瘀点 多属瘀血 舌苔 正常情况下 苔薄而白 苔色由白到黄 灰 黑 病情由表到里 由浅到深 32 闻诊 闻声音 难经 言为心声 嗅气味口臭 33 问诊 问寒热问汗盗汗绝汗半身汗问痛 不通则痛 34 问诊 问睡眠心悸 易惊 多梦 问饮食口味 大渴引饮 饮一溲二 消渴 厌油腻肥厚 多为肝胆湿热 肝炎 食欲过于旺盛 食后不久即饥 胃火炽盛 口苦 肝胆实热 口甜 脾胃湿热 口淡 脾虚不运口酸 肝火犯胃 35 切诊 切诊 切脉 36 切脉 寸口诊法 难经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动脉也 寸口划分为三部分 即寸 关 尺 37 切脉 切脉时 中指定关 食指即寸部 无名指即尺部 三部九候 举 寻 按 诊家枢要 持脉之要有三 曰举 按 寻 轻手循之曰举 重手取之曰按 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 轻手候之 脉见皮肤之间者 阳也 腑也 亦心肺之应也 重手得之 脉伏于肉下者 阴也 脏也 亦肝肾之应也 不轻不重 中而取之 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 阴阳相适 冲和之应 脾胃之候也 38 切脉 左手 心 肝 肾 右手 肺 脾 肾 平脉 病脉浮脉 感冒 外感性发热病初期沉脉 主病里证迟脉 主病寒证数脉 主病热证 39 切脉 苏轼不以脉诊试医 脉之难明 古今所病也 至虚有实候 而大实有羸状 差之毫厘疑似之间 便有死生祸福之异 病不可不谒医 而医之明脉者 天下盖一二数 吾平生求医 盖于平时默验其工拙 至于有疾而求疗 必先尽告以所患 而后求诊 使医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 然后求之诊 虚实冷热 必定于中 则脉之疑似 不能惑也 故虽中医 治吾疾常愈 吾求疾愈而已 岂以困医为事哉 40 切脉 太素脉法 民间流传以脉诊断人贵贱祸福 宋史 僧智缘 随州人 善医 每察脉知人贵贱 祸福休咎 诊父之脉 而能道其子凶 所言若神 士大夫争造之 王珪与王安石在翰林 珪疑古无此 安石曰 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 夫良臣之命 乃见于其君之脉 则视父知子 亦何足怪哉 吴崐 1551 1620 太素之说固为不经 然其间亦有可采者 如曰脉形圆净 至数分明 谓之清 脉形散涩 至数模糊 谓之浊 质清脉清 富贵而多喜 质浊脉浊 贫贱而多忧 41 治未病 素问 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乱 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1 素问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劳作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人痘接种法 42 治未病 2 金匮要略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43 饮食保健 水果 清代医家王士雄的 随息居饮食谱 桃 甘 酸 温 熟透时食用补心活血 解渴充饥 苹果 甘 凉 能生津开胃 润肺悦心 充饥醒酒 枣 鲜则甘凉 利肠胃 晒干则甘温 补脾养胃 滋营充液 润肺安神 色赤者名红枣 开胃养心 健脾补血 梨 甘 凉 润肺 清胃 凉心 涤热 息风 化痰 平咳 养阴润燥 散结通肠 治中风不语 痰热 惊狂 暑温等证 脾胃虚弱常感腹中冷以及久泄者忌食 西瓜 甘 寒 清脾胃 解暑热 除烦止渴 醒酒凉营 有 天生白虎汤 之美名 能治疗喉痹 口疮 火毒 霍乱等 多食则积寒助湿 大便滑泄 病后 产后均不宜食用 44 饮食保健 吞咽玉泉陶弘景 咽玉泉者 令人延年 除百病 道藏 漱咽津液可以 体内光泽气香兰 却无百邪玉炼颜 45 单 验方 单 验方 南瓜 玉米须 大蒜 象形疗法 民间的以猪心治人心 以猪肝治人肝银耳 核桃仁之补脑关节炎 中医称为 痹证 忍冬藤 雷公藤 络石藤胃痛 一个牛肚 放上砂仁 陈皮等 蒸之 黑色中药多补肾 黑芝麻 黑附片 生地 熟地 46 中医文化 上医医国 徐春甫 古今医统 郁离子 曰 治天下其犹医乎 医切脉以知证 审证以为方 证有阴阳虚实 脉有浮沉细大 而方有补泻 针灼 汤剂之宜 参苓姜桂硝黄之药 随其人之病而施焉 当则生 不当则死矣 是故知证知脉而不善为方 非医也 故治乱 证也 纪纲 脉也 道德刑政 方与法也 人才 药也 殷之政尚质 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 秦用酷刑苛法以钳天下 天下苦之 而汉乘之以宽大 守之以宁一 其方与证对 其用药也无舛 天下之病 有不瘳者鲜矣 47 中医文化 上医医国 孙思邈 千金要方诊候 古之善为医者 上医医国 中医医人 下医医病 又曰 上医听声 中医察色 下医诊脉 又曰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48 中医文化 医者意也 范晔 后汉书 郭玉传 玉仁爱不矜 虽贫贱厮养 必尽其心力 而医疗贵人 时或不愈 帝 召玉诘问其状 对曰 医之为言 意也 腠理至微 随气用巧 针石之间 毫芒即乖 神存于心手之际 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 臣怀怖慑以承之 针有分寸 时有破漏 重以恐惧之心 加以裁慎之志 臣意且犹不尽 何有于病哉 此其所为不愈也 帝善其对 49 中医文化 医者意也 旧唐书 许胤宗传 或谓曰 公医术若神 何不著书以贻将来 胤宗曰 医者意也 在人思虑 又脉候幽微 苦其难别 意之所解 口莫能宣 脉之深趣 既不可言 虚设经方 岂加于旧 吾思之久矣 故不能著述耳 50 中医文化 医者意也 明 许浩 复斋日记 滑寿 字伯仁 号撄宁 工古文词 善医 其治人疾 不拘物于方书 而以意处剂 投无不立效 秋日 姑苏诸仕人邀游虎丘山 一富家有产难 挽回 诸仕人不可 先生登阶 见新落梧桐叶 拾与之曰 归急以水煎饮之 未登席 报儿产矣 皆问此出何方 撄宁曰 医者意也 何方之有 夫妊已十月而未产者 气不足也 桐叶得秋气而坠 用以助之 其气足 宁不产乎 51 中医文化 医者意也 孙思邈认为 医者须具备多方面的深厚素养 凡欲为大医 必须谙 素问 甲乙 黄帝针经 明堂流注 十二经脉 三部九候 五脏六腑 表里孔穴 本草 药对 张仲景 王叔和 阮河南 范东阳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 诸家相法及周易六壬 并须精熟 如此乃得为大医 又须涉猎群书 何者 若不读五经 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 不读诸子 睹则不能默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