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态生动 异彩纷呈[文档资料]_第1页
姿态生动 异彩纷呈[文档资料]_第2页
姿态生动 异彩纷呈[文档资料]_第3页
姿态生动 异彩纷呈[文档资料]_第4页
姿态生动 异彩纷呈[文档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姿态生动 异彩纷呈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在古代,乐舞、杂技、曲艺表演统称为 “ 百戏 ” 。作为河北文化遗产典藏之地,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各个陈列厅中,几乎都可以寻觅到古代 “ 百戏 ” 的影子。 耍蛇艺人好潇洒 一个身穿锦纹长袍的青年男子,双手各握一条大蛇。其中,右手之蛇上挺,以唇部抵住长长的灯柱,柱顶上是一只圆形灯盘;左手握另一条蛇的后尾,蛇身蜷曲,蛇头抬起,唇部顶着另一盘灯盏。在这个耍蛇艺人脚下,还有一盏大灯,灯盘中盘踞着 一条大蛇,蛇唇高挺,顶住男子左手所握之蛇。三盏灯盘内放有三只灯签,可以想见九盏灯如果全部点燃,高低错落光焰四射的景象,该是多么迷人! 这件银首人俑灯陈列在 “ 战国雄风 古中山国 ” 陈列厅,耍蛇艺人的头系白银制作,其余部分则为铜质。 “ 他 ”双眉高挑,胡须翘向嘴的两边,黑宝石双目晶莹明亮,相貌英俊,气度洒脱,神情喜悦,仿佛正沉浸在一片喝彩声中。根据史书记载,古中山国人擅长歌舞杂技,造型奇巧、惟妙惟肖的银首人俑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银首人俑灯通高 66.4 厘米,结构复杂新颖,装饰技巧完美,包含了 极为丰富的艺术内涵。它把写实人物、动物雕塑与富丽的花纹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艺术表现的高度和谐。更为精彩的是,银俑首以铁芯为铆与青铜材质的俑身内灌铅铆合,四种不同金属合铸,浑然一体,史无前例。 编钟乐舞影婀娜 狩猎宴乐铜豆出土于平山三汲乡一座战国中山国贵族墓。它位于 “ 战国雄风 古中山国 ” 陈列厅一隅,展柜旁边还有一幅器物画面展开图,线描图案完整清晰,由此,狩猎宴乐铜豆全身各部位凸铸纹纹饰一目了然。 狩猎纹铜豆,腹部硕大,作半球状,器腹上部有对称的环状竖耳两个,高柄圈足,喇叭型圆座。 器通高 19.6 厘米、口径 17 厘米、底座径 10.4 厘米。全器通身均有凸铸纹饰,两环耳上饰花叶带纹,器盖捉手和器身上饰宴乐、狩猎、采桑等图纹。 画面显示,宴乐是在一座大堂屋中举行。堂内中间几案旁, 6 个人正在举觚对饮。台下兽座架横梁上,悬挂着编钟4 个、编磬 4 个,皆从大到小、由左至右排列。周围有吹笛、敲钟、摇拍响、击鼓、击磬、摇鼓、伴舞等乐伎 9 人,均头梳牛角发髻,身穿长衣裙,是典型的鲜虞族女性服饰与发型。史载: “ (战国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 屐,游媚富贵,入后宫, 诸侯。 ” 意思是说中山国女子丝竹之声轻柔婉约,舞姿轻盈婀娜,深深吸引了各诸侯国的王侯贵族,以致各国后宫中都有中山国的女子。如今,轻柔婉约的中山丝竹,我们已经无法聆听了,这件狩猎宴乐铜豆,却可以使我们领略中山女子的袅袅舞韵。 整个铜豆共有人物 90 个,另有野兽数十只及雁、鱼若干。图案、花纹精细繁复,人与动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角抵力士的化身 所谓角抵,是指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世的相扑、摔跤即源于此。因其富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汉代艺人力图用角抵技艺 表现生活故事,由此出现了角抵戏。汉武帝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角抵戏成为招待外国宾客的主要表演项目,而且,形式年年更新,内容日趋丰富,角抵戏因此成为由政府组织的大型文艺体育活动。 角抵戏的典型套路是表现人与兽搏斗。著名角抵戏东海黄公的主要情节是:秦朝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剧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固定情节。 在 “ 大汉绝唱 满城汉墓 ” 陈列中, “ 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 ” 上便有角抵力士的身影。力士身材魁梧,威武有力, “ 他 ” 屈膝昂首伏在神兽背上,右 手托奇峰耸立的炉体。力士发达的臂肌非常符合解剖学原理,由此可见托举博山而承受的巨大压力,神兽张口嘶吼的神态也十分生动。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 “ 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 博山 ” 之下又有遍饰云纹的底座,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西汉之前,人们普遍使用豆式香炉,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 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人们将这些树脂类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使用时,不是直接点燃,而是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 “ 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 ” 唐李白杨叛儿诗云: “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 ,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烟雾缭绕的迷人意境。 翘袖折腰的汉宫丽影 玉舞人玛瑙水晶珠串,出土于满城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 “ 大汉绝唱 满城汉墓 ” 陈列厅以独立展 柜展出这件珍宝。整串珠饰中,尤属 “ 玉舞人 ” 最为夺目,它不但器形最大,雕刻工艺也最为精湛。玉舞人,是汉代贵族妇女中盛行的佩饰。这个长袖长裙的 “ 舞人 ” ,形象纤弱柔美,其 “ 翘袖折腰 ” 造型,集中了汉代舞蹈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 舞袖 ” ,一是 “ 折腰 ” 。 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 姿。 由此可见, “ 翘袖 ”“ 折腰 ” 是当时舞蹈技巧中的尖端技术,二者兼修殊为不易。 汉代皇帝后妃大多能歌善舞。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很擅长 “ 翘袖折腰之舞 ” ,她的舞姿令观者如醉如痴,以致 “ 闺中歌舞未终曲,天下死人乱如麻 ” 。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 “ 妙丽善舞 ” ;赵飞燕也因擅做掌上舞,而深受汉成帝宠爱。窦绾墓出土的这枚 “ 玉舞人 ” ,可以说是这个“ 尚舞 ” 时代的一个缩影。 “ 玉舞人 ” ,是汉代舞蹈艺术珍贵的形象资料,也是精美绝伦的工艺创造,各地汉墓都有类似出土。西汉中期,是我国玉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用于礼仪性玉器明显减少,组成配饰的玉器明显趋于简化,纹饰风格由抽象转为写实,圆雕、透雕、高浮雕的玉器开始增多。关于以上种种, “ 玉舞人 ” 就是很好的实物例证。这种透雕线刻 “ 玉舞人 ” ,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和生动写实的风貌,与早期流行的礼仪用玉中常见的那种神秘、怪异、玄奥、繁缛、刻板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者, “ 玉舞人 ” 多为平板镂空线刻,镂雕技法已经相当成熟。玉工们采用一种若断若续的 “ 跳刀法 ” ,用手工刻出的阴线,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构图极其准确。从舞人的镂刻上,我们可以看到汉代游丝刻已经达到了细微遒劲 的程度,正如明高濂所说:“ 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 滑稽搞笑的说唱艺人 这一对铜说唱俑也陈列于 “ 大汉绝唱 满城汉墓 ” 陈列厅。它们器型虽小,造型却厚重敦实,似作镇书之用。其中,一俑身着短裤盘腿而坐,上身袒露一半,正在尽心竭力地表演;与之相对的另一件俑装扮相似,席地而坐,神态安详。两个铜俑一静一动,相辅相成。 在汉代,说唱艺人被称为 “ 俳优 ” 。按照当时的解释, “ 俳 ” 是指诙谐滑稽的表演, “ 优 ” 即表演者。通俗地说,所谓 俳优,就是专门从事逗乐搞笑职业的人。从各地出土的说唱俑体形来看,当时从事俳优说唱的通常是身材矮小之人,且一般都是袒胸露背,大腹便便,四肢张扬,满城汉墓出土的这对铜说唱俑非常具有代表性。 据说,俳优的唱词编排得合辙押韵,无论说还是唱,都朗朗上口。他们往往同杂技、武术、幻术、舞蹈等同场表演,角色相当于后世戏曲舞台上的丑角或杂技马戏中的小丑。俳优和杂技演员互相配合,经常能够生出些情节来,这些 “ 情节 ” ,看似节外生枝,却十分有用。如果杂技场面持续紧张,观众审美疲劳了,俳优的滑稽表演恰好令观众捧腹,一张一弛调 节了演出节奏。有意思的是, “ 俳优 ” 与“ 排忧 ” 谐音,俳优们逗笑了观众,不就是为人 “ 排忧 ” 了吗? 中山靖王刘胜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国力逐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