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ppt_第1页
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ppt_第2页
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ppt_第3页
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ppt_第4页
渤海湾盆地成藏分析——《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地质学 课程设计 三 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与综述 制作人 史密密 200711010205 王甲昌 200711010203 吴鹏 200711010208 王满 200711010204 谢永兴 200711010202 指导老师 赵卫卫 目录 第一章盆地地质概况第二章盆地的地层格架第三章盆地中油气分布第四章盆地典型油气藏胜坨油田成藏分析 第一章盆地地质概况第一节沉积史第二节构造格局第三节盆地形成机理 地理位置 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地区的中北部 包括河北省 山东省北部和西部 辽宁省南部 河南省北部 北京市 天津市和渤海海域 南 鲁西隆起区北 燕山造山带东 胶辽隆起西 太行山隆起 图1 1 盆地是地貌特征明显的新生代盆地 东以郯庐断裂带营口 潍坊段为界 西以太行山山前紫荆关断裂带为界 二者呈北北东方向延伸 南北分别以齐广断裂和燕山南缘断裂为界 近东西向分布 从几何形态看 渤海湾盆地呈规则的菱形 为Z型 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图1 1渤海湾盆地形势图 比例尺1 5000000 据李春光 第一节沉积史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复式叠加型沉积盆地 具有多旋回 多层系和多油气藏类型的含油气盆地的特色 其沉积史可划分以下几个时期 晚元古代 震旦亚代 准地槽沉积发展时期 沉积了晚元古代震旦亚界最厚9400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巨厚沉积早古生代 下寒武世 中奥陶世 地台沉积发展时期 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泥质岩和蒸发岩的沉积晚古生代 中石炭世 二叠纪 地台含煤建造沉积发展时期 中石炭世海陆交替相沉积含煤地层 二叠纪后期的海西运动 使全区变为山区中 新生代断陷与坳陷沉积时期 渤海湾盆地的中 新生界剖面内可能有过多次 断 坳型 沉积发育阶段 侏罗世 白垩世 第三纪各为一次断陷 坳陷发育期 但只有第三纪 第四纪的断 坳盆地在渤海湾盆地全区保存得比较完整 第二节构造格局 震旦亚代和古生代时 东西方向的纬向构造体系控制了本区的构造格局古生界广阔的浅海内有露出海面的东西向营口 遵化等隆起和锦西 青龙等大断裂中生代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和下侏罗世末开始的燕山运动是渤海湾盆地断陷和火山活动的初始期 在地台内部开始断裂 北北东方向的邦庐断裂带 沧州 东明断裂带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和近东西方向的北塘 乐亭断裂带 齐河 广饶断裂带 黄河断裂带代表了当时的主要破裂带 经过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断陷 坳陷发展期 渤海湾盆地已初具雏型 早第三纪 本区缺古新世沉积 始新世 渐新世华北运动期本区仍处于强烈的块断差异活动时期 块断活动强烈 在总的引张应力作用下 老的断陷区继续扩大 加深和陷落 又产生一系列新的断裂改造基底结构 按构造线方向盆地区内可划分为3个坳陷构造区 1 东部走滑构造带主要位于郯庐断裂带的营口潍坊段 包括下辽河坳陷 渤中坳陷和昌潍坳陷 构造线和油气田分布以北北东向为主 2 中部拉分构造区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中部 包括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 构造线和油气田分布以北东和近东西向及北西向为主 3 西部走滑构造带主要位于太行山山前断裂与沧东断裂之间 该带包括冀中坳陷和临清坳陷 构造线和油气田分布以北北东向为主 第三节盆地形成机理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大规模张性断裂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与本区地质时期岩石圈垂直隆起有关 当岩石圈隆起时 莫霍面的位置随之上升形成的 地鳗柱 使上层地壳产生极大的拉张量 因此围绕着 渤海地慢柱 产生一系列缓断面的正断层呈有规律的展布 地鳗柱 以南的济阳坳陷内 各簸箕式凹陷都呈北断南超 地慢柱 以北的秦南和昌黎等凹陷内 各簸箕式凹陷都呈南断北超 地慢柱 以西的黄骅坳陷和冀中坳陷内 各簸箕式凹陷都呈西断东超 地慢柱 的顶端轴线部位由郑庐断裂带所控制的辽河断陷 渤东断陷和鲁中断陷 产生一系列地堑式凹陷或东断西超的簸箕式凹陷 图1 3渤海湾盆地地质 地震 重力剖面略图 据侯贵延 渤海湾盆地在断陷期 断裂火山活动导致地慢柱最上部热量散失 地慢柱逐渐转化 导致莫霍面下降 中新世以后 一个大型的盆式坳陷开始形成 它的范围东面到胶辽隆起 西面到太行山隆起 北面到燕山隆起 南面到鲁西隆起 在此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渤海湾坳陷盆地 在此基础之上 从渤海湾盆地规则的菱形几何形态 所处的滑移场 盆地的沉积演化史 盆地内部与走滑有关的构造和大地构造背景分析 认为后期 渤海湾盆地是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使郯庐断裂和太行山断裂右行滑移而形成的拉分盆地 中生代就已存在的东西两个走滑构造带是新生代形成渤海湾走滑拉分盆地的基本地质条件 图1 4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模式 据侯贵延 第二章盆地的地层格架 第一节地层概述第二节生储盖第三节生储盖组合样式 第一节地层概述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具多旋回性 形成多套烃源岩层系 储集岩系和封盖岩系 也随之构成了多样式的生储盖组合 图2 1 大体上讲 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太古代和早元古界地台基底的形成阶段 中元古代至二叠纪地台盖层沉积阶段和中 新生代大陆裂谷发育阶段 早古生代自寒武纪至早一中奥陶世 该区为典型的陆表海环境 沉积浅水碳酸盐岩 中奥陶世峰峰组沉积末期 全区整体上隆 结束了早古生代的沉积历史 华北地台的加里东运动表现为整体抬升 长期遭受剥蚀 缺失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积 并开始了晚古生代石炭一二叠纪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的沉积 沉积具东西展布 南北分异的基本格局 中生代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结束了该区大规模海侵的历史 进入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演化阶段 构造一沉积的分布格局也由近东西向展布转化为北北东向与东西向展布并存的复合 渤海湾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具多旋回性 形成多套烃源岩层系 储集岩系和封盖岩系 也随之构成了多样式的生储盖组合 图2 1 大体上讲 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太古代和早元古界地台基底的形成阶段 中元古代至二叠纪地台盖层沉积阶段和中 新生代大陆裂谷发育阶段 图2 1渤海湾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图由胜利油田研究院原图加工而来 中生代燕山期 侏罗纪白垩纪 的构造运动以拉张一挤压 伴以剪切交替出现 早期以挤压作用为主 形成一系列呈北东一南西方向展布的褶皱 构成了渤海湾盆地的雏形 早中侏罗系盆地以张陷盆地为主 充填了一套河湖沼泽相含煤碎屑沉积 燕山晚期 地壳活动加剧 裂陷作用加强 伴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 盆地充填以夹有大量火山岩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为主 在此基础上 开始了新生代裂陷作用旋回 喜山运动可分为早第三纪裂陷沉降和晚第三纪坳陷热沉降两个阶段 早第三纪裂陷作用构成了三个由张裂沉陷充填一湖侵扩张和深陷 抬升收缩的过程 即孔店组沉积时期 沙四和沙三沉积时期 以及沙二段至东营组沉积时期 晚第三纪为后裂谷阶段 沉积了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碎屑岩建造 综述 寒武纪至早一中奥陶世陆表海环境 沉积浅水碳酸盐岩 石炭一二叠纪海陆交互相环境 以含煤岩系的沉积为主 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结束了该区大规模海侵的历史 进入以陆相沉积为主的演化阶段 中生代盆地以张陷盆地为主 河湖沼泽相环境 含煤碎屑沉积 新生代则沉积以河流相为主的碎屑岩建造 第二节生储盖 一 下古生界生储盖条件 下古生界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泥晶灰岩为最有利的烃源岩 整个下古生界存在四套主要储集层 最重要的是奥陶系顶的古风化壳型储层 而上古生界底部本溪组铝土岩 以及上石盒子组上段和石千峰组大套泥岩为下古生界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二 上古生界生储盖条件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是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和暗色泥岩 储集岩为本溪组至山西组的三角洲砂体 潮坪砂体 潮汐水道砂体及滨岸砂体 以及下石盒子组至石千峰组的砾质河流砂体和砂质河流砂体 区域性盖层主要是本溪组厚度30m左右的铝土岩 上石盒子组上段及石千峰组大套泥岩 三 中生界生储盖条件中生界下白里统九佛堂 沙海和阜新组深灰 灰黑色泥岩和炭质泥岩为主要烃源岩 而河道亚相砂坝砂体以及火山岩为主要储集岩 中生界泥岩和上覆新生界泥岩为主要区域封盖层 四 新生界生储盖条件新生界主要为断陷湖泊和河流沉积 深湖相灰色 深灰色泥岩为主要烃源岩 冲积扇 三角洲 河流相和滨浅湖相等砂体为储集岩 膏岩沉积和大套的暗色泥岩可以充当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第三节生储盖组合样式 盆地中生储盖组合的展布与特征受构造和沉积双重作用的控制 复合型盆地发育演化的阶段性和多旋回性 造成垂向上的多套生储盖组合 结合各层系生储盖组合的特点及油气成藏的实例 可以总结出渤海湾盆地11种主要的生储盖组合样式 图2 2 1 下古生储 上古封盖组合 图2 3 2 C P生一中 古生界储的组合3 中生界生 中 新生界储的组合4 新生古储型组合 图2 4 5 孔店组生一孔店一沙四组储的组合6 沙四段自生自储的组合 图2 6 7 沙三段自生自储型组合8 沙三段生一沙二段储的组合9 沙一段自生自储型组合 图2 7 10 东营组自生自储型组合11 下第三系生一上第三系储的组合 图2 2渤海湾盆地生储盖组合样式 据胜利油田研究院 图2 3孔古3井奥陶系原生油藏剖面 图2 4渤海湾盆地不同层系披盖型潜山油藏模式图 图2 6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油气藏剖面图 图2 7河口地区油气藏剖面图 第三章盆地中油气分布 第一节油气藏类型及其在构造带上的分布第二节油气藏垂向分布第三节油气藏的平面分布 第一节油气藏类型及其在构造带上的分布 油气藏在构造带上的位置决定其类型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圈闭类型共有四类八种型式 图3 3 第一类 构造圈闭油气藏 1 弯窿型圈闭 位于二级构造带轴部 有时呈披覆构造 有时呈挤压背斜 如王徐庄油田和淮城油田等 2 逆牵引型圈闭 位于凹陷或二级构造带主断层上盘 圈闭由同生断层下降时的重力塌扭作用所形成 如胜佗油田和港东油田等 3 断块型圈闭 构造被一系列断层所复杂化 油藏分布在断层两侧 如东辛油田和临盘油田等 图3 3渤海湾盆地不同类型构造带油藏序列模式图 据戴俊生陆克政 第二类 混合圈闭油气藏 构造因素和地层因素同时起控制作用 4 超覆不整合型圈闭 第三系内部沉积间断产生地层下部剥蚀 上部超覆的现象 油藏分布在不整合面上 下 如兴隆台油田和孤岛油田等 5 上倾尖灭型圈闭 分布在构造带四周围斜部位 由储集层向构造上倾方向尖灭产生 如唐家河油田和板桥凝析油气田等 第三类 地层圈闭油气藏 6 单斜型圈闭 分布在凹陷内斜坡部位 储集层上倾部位受剥蚀 油藏由沥青或稠油封闭 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如曙光油田和草桥油田等 7 岩性型圈闭 目前已发现有河道砂岩体 砂坝和浊积岩砂体等油气藏 如高升油田和梁家楼河道砂体油田等 第四类 古潜山圈闭油气藏 8 潜山型圈闭 分布在第三系底部不整合面之下 有中生界火山集块岩和火山熔岩油藏 有下古生界寒武 奥陶系石灰岩和白云岩油藏 有震旦亚界硅质白云岩油沁还有前震旦亚界结晶基岩油气藏 储集条件为裂缝溶洞型 从成因上可划分为古地貌山和断块山两种 如任丘油田 义和庄油田等 第二节油气藏垂向分布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经历了早第三纪裂陷和晚第三纪一第四纪后裂陷两大阶段 相应地发育了前新生界的潜山油气藏 下第三系的各种背斜油气藏 盖层断块油气藏 不整合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上第三系的披覆背斜油气藏 孔店组和沙四段 断块型为主 在济阳拗陷中分布最多 沙三和沙二段 断块型为主 中的油气藏数量多 分布广 占渤海湾盆地油气藏总数的1 3 主要分布在济阳拗陷 下辽河拗陷 东濮凹陷 黄骅拗陷和冀中拗陷 沙一段和东营组 背斜型 不整合型和岩性型为主 油气藏在整个盆地广泛分布 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部 由孔店组向上经沙河街组到东营组 断块型油藏逐渐减少 背斜型油气藏和不整合型油气藏逐渐增多 第三节油气藏的平面分布 从油气藏的赋存层位上看 由西向东 由南向北 由盆地外围向盆地中央储油层位由下向上变化 前第三系油气藏 冀中拗陷孔店组一沙四段油气藏 东濮凹陷 黄骅坳陷南部和济阳坳陷沙三一沙二段油气藏 东濮凹陷北部 济阳坳陷 黄骅坳陷北部 冀中坳陷北部 下辽河坳陷和渤中坳陷南部沙一东营段油气藏 东濮凹陷北部 济阳坳陷北部 黄骅坳陷北部 渤中坳陷北部和下辽河坳陷上第三系油气藏 渤中坳陷 济阳坳陷东部和黄骅坳陷东部 从油气藏类型上看潜山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冀中坳陷 断块油气藏在整个盆地广泛分布 背斜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渤中坳陷 济阳坳陷和黄骅坳陷的东部 在下辽河坳陷和冀中坳陷也有分布 不整合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济阳坳陷 下辽河坳陷 渤中坳陷 黄骅坳陷和冀中坳陷的北部 总的趋势是 由盆地外围向盆地中央 潜山油气藏减少 背斜油气藏增多 a 潜山型b 披覆背斜型c 底辟背斜型d 滚动背斜型e 双向断层滚动背斜型f 上盘断块型g 下盘断块型h 墙角断块型i 复杂断块型j 断鼻型k 超覆型l 地层不整合型m 透镜型n 岩性尖灭型1 前新生界2 孔店组和沙四段3 沙三段和沙二段4 沙一段和东营组5 上第三系 图3 4渤海湾盆地油气平面分布图 据戴俊生陆克政 第四章盆地典型油气藏胜坨油田成藏分析 第一节油区地层第二节主要烃源岩第三节储层成因类型及特征第四节油气藏特征 类型及分布第五节胜坨地区油气源供给期次第六节油气运移特征第七节胜坨地区两期成藏过程第八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 第一节油区地层 第三系沉积受3次程度不同构造运动的影响 形成4套沉积旋回及不同类型的生储盖组合 即沙四段沉积旋回期 沙三至沙二段沉积旋回期 沙一段至东营组沉积旋回期 馆陶至明化镇沉积回期 前震旦系 AnZ 花岗片麻岩 埋深4345m以下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沉积砂岩和泥岩A 沙四段 Es4 埋深3515 0 3770 0m 中 下部的岩性为浅灰色硬石膏层 褐色 深灰色泥岩及软泥岩成不等厚互层 上部 Es4中 为深灰 褐灰色页岩与褐灰色泥岩 B 沙三段 Es3 埋深2138 0 3515 0m 下部 Es3下 为深灰色 褐灰色泥岩夹油页岩 是主要生油层系上部 Es3上 为厚层块状粉 细砂岩 C 沙二段 Es2 埋深1910 6 2138 0m Es2划分为7个砂层组 也是主要含油层系 其石油储量占油田的43 91 D 沙一段 Esl 埋深1709 5 1910 6m 划分为6个砂层组 4 6砂组为深灰色泥岩夹泥质白云岩及白云岩 3砂组为灰色泥岩夹薄层灰岩 2砂组为生物灰岩或白云岩夹细砂岩及含砾砂岩 1砂组上部为深褐色含油细砂岩夹薄层灰质砂岩 下部灰色泥岩薄层灰岩及粉砂岩 E 东营组 Ed 埋深1408 0 1709 5m 在胜坨油田具有三分性 东三段为主要含油段 为厚层细砂岩夹紫红色岩 东二段为杂色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 东一段以棕红色泥岩夹粉细砂岩 上第三系馆陶组 Ng 一明化镇组 Nm 馆陶组埋深1092 5 1408 0m 以砾状砂岩 细砾岩为主 明化镇组埋深355 0 1092 5m 下部为棕红色泥岩夹砂质泥岩 中部以棕色砂质泥岩为主 上部棕黄色砂泥岩互层 第四系平原组 Q 是一套未经成岩作用的松散泥砂层 厚度在355m以内 图4 2东营凹陷新生界综合柱状图 第二节主要烃源岩 东营凹陷位于济阳坳陷的南部 面积570km2 凹陷北部发育了利津和民丰两个洼陷 它们是胜坨地区主要烃源洼陷 通过大量岩心观察 烃源岩和原油样品分析 包括色谱 色一质等分析 特别是通过精细的油源对比 发现Es4上和Es3下的油页岩 钙质页岩和深灰色一黑色泥岩有机质丰富 是生烃潜力巨大的主要有效烃源岩 胜坨油田附近的利津洼陷和民丰洼陷的Es4上和Es3下烃源岩存在很强的相似性 有机质丰度高 TOC一般 2 干酪根类型好 I型和II1型为主 而且现今埋藏深度大部分在3000m以下 处于低成熟一成熟状态 而Es3中 上部的烃源岩TOC多在0 4 1 5 之间 干酪根类型以II2型和III型为主 埋深较浅 处于不成熟或低成熟的状态 胜坨油田的原油是来自Es3下或Es4上的烃源岩 或是二者的混合 而Es3中 Es3上烃源岩与各油田产出的原油差别较大 不是主要烃源岩 第三节储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1 沉积相 亚相及微相胜坨油田是在区域性盐湖环境的基础上逐渐演变为三角州一河流相的沉积 其纵向演变从下Es4至Nm历两次水进与水退过程 第一次为Es4到Es2第2砂组 由于盐湖相 深湖相 半深相 三角洲相 河流 第二次为Es2第1砂组至Ng 第二次水进形成大范围的深浅相 短暂的三角洲相及长时期大范围的河流相至冲积平原相 图4 3 图4 3各沉积相带分布 据周建林 2 几种主要沉积相带岩体的展布及储层特征 l 冲积扇砂砾岩体Es2第2 3砂组沉积时期 在油田北部边缘形成冲积扇沉积 磨园 分选差 成熟度低 2 辫状河砂体Es2第2 3砂组沉积时期 除北部冲积扇沉积外 其余地区均为河流相沉积 以河以滩发育为特征的辫状河亚相沉积为主 储油物性好 分布面积大 占全油田总储量的26 3 3 建设型三角洲相砂体Es3上至Es2中期形成具有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亚相的一套完整建设型三角洲体系 三组砂体平均孔喉半径6 3 10um 最高达25um 渗透率0 5 4um2 一般含油饱和度达70 以上 占油田储量的58 4 滨浅湖相生物鲕粒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Es1 包括生物灰岩 礁 藻灰岩等碳酸盐岩 孔隙度达20 25 是较好储层 第四节油气藏特征 类型及分布 1 油气藏特征胜坨油田油气藏具有多种类型 多套含油气层系 油层厚度大 断层控制油气的多次聚散等特征 1 含油气层系多 井段长 油层层数多 厚度大 产能高主要含油气井段在1170 2500m 长达1330m Es2 Es3上是最主要的含油层系 占储量的82 3 2 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及多次聚散 3 多储盖组合Es4自生自储型生储盖组合 Es3中和Es3下生 Es3上和Es2厚层砂岩储 Esl中下泥岩盖Es1下暗色泥岩生 Es1上和Ed3砂岩储 Ed1泥岩盖 2 油气藏类型圈闭成因类型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胜坨油田是由胜北断层控制形成的坨庄 胜利村两个破裂的背斜油气藏 1 胜利村背斜油藏背斜主要圈闭层位是Es3上和Es1 背斜形成于Es3沉积末期 Ed沉积末期基本定形 东营运动期产生的与主断层胜北大断层走向近于垂直的南北走向断层对背斜破坏严重 但它又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使胜利村背斜聚集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储量丰度居济阳坳陷之冠 2 坨庄背斜油藏坨庄背斜属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塑性拱张加逆牵引背斜油藏 主要沿一条盆倾正断层下降盘发育 由塑性层流动 受上覆地层沉积和断层活动双重因素的影响 油气主要富集在背斜向洼陷一侧 另一侧含油较差 3 油气藏分布规律 油水界面高度东高西低 北高南低 含油气层位由西向东抬高 含油气层系增多 高断块含油高度大 油藏个数多 富集程度高 低断块含油高度小 油藏个数少 富集程度低 图4 4胜坨油田油气分布平面图 据胜利油田研究院 图4 5胜坨油田油气分布剖面图 据胜利油田研究院 第五节胜坨地区油气源供给期次 胜坨地区西依利津洼陷 东靠民丰洼陷 它们均是胜坨地区油气源供给区 利津洼陷Es4上烃源岩在Es2下末期开始生油 到东营末期 成熟度Ro值达到0 7 此后 遭受8Ma的抬升剥蚀 到明化镇组沉积中期 第二次生油 目前达到生油高峰 Es3下烃源岩也具有两次生油过程 目前Ro值在0 7 左右 处于生油高峰期之前 民丰洼陷Es4上烃源岩在东营组沉积末期有一部分进人生油门限 到明化镇组沉积中期 全面进人生油阶段 目前Ro达到0 7 Es3下烃源岩在馆陶组沉积中后期开始进人生油门限 目前仍处于生油初期阶段 第六节油气运移特征 胜坨地区靠近利津和民丰洼陷 其沙三 沙四烃源岩厚度大 有机质类型为 型 有机碳为1 5 1 7 因此具有丰富的油源条件 又因为圈闭多位于烃源岩的边缘 处于烃源岩油势指向区 非常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 油气运移的通道主要有三类 即断层 地层不整合面及各种扇体 雁北断裂带同生性质明显 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 如胜北油田的坨121扇体油藏 系为洼陷内生成的油气沿胜北断层向上运移聚焦的结果 研究区水下扇及浊积扇砂体本身藏处在生油岩的包围之中 因上下被生油岩夹持油气可以直接进入砂岩体成藏 因此 可以看出胜坨地区有两期油气供给 第一期为渐新世中晚期 主要为利津洼陷ES4上和Es3下有效烃源岩提供的原油 民丰洼陷只有中心部位的ES4上烃源岩达到生油门限 可能提供了少量原油 第二期为中新世晚期以来 其中利津洼陷Es4上和Es3下有效烃源岩为主要供油者 Es3中可能有部分烃源岩也为供油者 民丰洼陷Es4上和Es3下有效烃源岩陆续成为胜坨地区的供油者 其它层位烃源岩不太可能成为油源区 生油洼陷深部的超压环境为油气的运移提供充足的的动力 使得油气生成以后 在油源断层 优质砂体以及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内畅通无阻的向浅部和侧向运移 总之 本区发育的断层 地层不整合面及砂砾岩扇体在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构成本区油气运移的立体通道 油气在各种动力的作用下 在输导系统的控制下 沿着优质输导系统进行运移 最终在合适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图4 6胜坨油田成藏模式图 据周建林 第七节胜坨地区两期成藏过程 胜坨地区Es4上亚段烃源岩成熟阶段有效排烃门限为2900m Es3下亚段烃源岩成熟阶段有效排烃门限为3200m Es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