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案例反思.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案例反思.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案例反思.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案例反思.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于无声处拨心弦 以心声为例的多元化文本解读【案例描述】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黄蓓佳用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在学校不被关注的后进生李京京的形象,从而向社会、向学校、向每一个家庭表达出自己的心声理解孩子,关注每一位教育对象,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教育话题。作为一名老教师,这篇文章已经教过至少四遍,脑海中很快就有了一个设计思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心理描写进行写作练习。整体上感觉课堂教学节奏比较合理,重要的能力训练点也尽量兼顾到,主要还考虑到学生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弊病“过程中的描写过于粗枝大叶”,借助本文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让学生有意识地将人物写得有“血”有“肉”,于是带着这样的考虑和自信走进了课堂。初读课文,“长长”的故事,“短短”的说第一次教学设计如下:抓住重要提示语,理清故事发展脉络:“打过放学铃”“回家的路上”“第二天放学后”“到了公开课那天” 细读课文,“小小”的人物,“大大”地说京京,是一个 的孩子。(京京的心理描写) 再读课文,“快快”的镜头,“慢慢”地写 回顾课内接触过的儿童形象(最后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心理描写)1. 程老师的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2. 赵小桢听了京京的朗读3. 坐在后排听课的领导回读课文,“扁平”的人物,“立体”地写结果,课堂并没有出现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心声”的效果,虽然跟着老师走完了全部的流程,但是预设中应该碰撞出火花的地方却波澜不惊,尤其是回顾课内所学环节时,学生们的反应很平淡,还有个孩子直接表示“这么多年语文课上下来,没有一篇课文打动过我!”令在座听课的老师们惊愕不已。最后“写一写”的环节,学生们整体感觉无话可写,请了几个学生交流,结果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也没能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挖掘出作品内涵,解读不了小说要传达出的主题。教研组的老师听过后进行研讨,最令我印象深刻是这样的质疑和困惑:“朗读去哪儿了?”“课堂环节设计精巧程度远甚于问答质量”“发言者就是那么四、五个!”下课后,一个语文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的孩子私下和我探讨:“老师,这篇儿童小说情节如此简单,读起来感觉没意思,某些地方夸张得有点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没什么意义” 更让我感到意外和尴尬。总之,无论从教者,还是听者,亦或学生的角度,这堂课是失败的。语文教学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全情投入,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想,只有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才有可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京京的经历本身有艺术加工的痕迹,学生没有类似的遭际很难深刻体会到他的心声,加上初三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对于小说的阅读,更关注题目和答案,很难静下心来读文本。马斯洛将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纳为最高层次的需求,故事中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读课文万卡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换个角度想,他其实想借公开课上读万卡的机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渴望被爱,渴望友情,渴望温暖,渴望被关注,如果再不把握这个机会,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了,所以他迫切想读课文的反常行为背后有着顺理成章的必然。“反常背后的必然”看似不合理,但是细想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是被逼到一种特殊境地的奋起反击,要么是某种情绪亟待宣泄和倾诉的呼之欲出,要么是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然,我们都会如京京一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觉得课文简单,是因为没有理解难度,那么,黄蓓佳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我们都知道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那么若只是理解为谴责学校教育中的不公正现象,我想这只是一种对“心声”的狭隘解读。新课改实施以来,对教学结果的过多关注,削弱了对学生持续学习的思考,教师们有的是教学意识,没有课程意识,如果课文真这么简单,教材编定的专家们为何还将其放入初三小说单元呢?作者自己这样说“儿童文学并不是简单文学、浅显文学,也不仅仅是热热闹闹,开开心心,一天天长大的文学。儿童文学也应该有严肃的主题,深度的思考。”如何去解读“心声”的内涵,带着学生的质疑,我找到了重新设计的落脚点。调整后的教学设计如下: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第一幕:(打过放学铃,程老师筹备公开课,京京请读万卡遭拒。) 第二幕:( ? ) 第三幕:( ? ) 第四幕:( ? )京京眼中的万卡 (思考:京京为什么一定要读万卡这篇课文?)再读课文,关注细节(京京的心声)心声19段万卡20段 (友情) 心声22段万卡23段 (亲情)心声56段万卡21段 (温暖)细读课文,提炼概括(作者的心声)程老师眼中的京京 (思考:程老师为什么不让京京读万卡?)儿童文学不是简单文学真正的读书是沉进去,而不是知道一些事实。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置于初三?研读课文,深入思考(编者的心声) 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没有在形式上过多地讲究,而是通过几个“为什么”的追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在寻找回答线索的同时,进行思考。学生们精神集中,循着每一个问题,不断思考、推翻,再思考,出结论。究竟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于是关于“心声”的多元解读和深度解读就顺理成章地形成。课堂教学节奏也不再“赶”,而是带领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想。读出点意思,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这次的课堂中,几乎很少发言的“京京”式的学生也举起了手,那一瞬间竟让我莫名感动。此时,我才体会到学生只有亲近了文本,才能有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的设计和引导至关重要,备课之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学生想知道什么?而不是你要让他知道什么?教与学之间的脱节,不考虑学生学情的教学肯定是行不通的。 【案例反思】1.“热乎乎的心声,冷冰冰的描写”教什么?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课堂上一个学生的心声:“从小学至今,印象最深的文章似乎没有。”听到这样的回答,或多或少让语文老师有些尴尬,是啊!这让我们情可以堪?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在对教学结果的关注,特别是检测成绩,但对教学结果如何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基础缺乏思考,或者根本无暇关注。“程老师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像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者认真想想吗?拖堂、公开课作秀不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吗?这是一个孩子内心深处发出的热乎乎的心声,但是如果你仅仅以“此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地再现了主人公”之类冷冰冰的分析,那么再好的文字也无法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学生才会学了那么多年之后,回头看看自己学过的课文竟然没有一篇在心里停留过,岂不是悲哀?林语堂说:“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文学作品更是如此,文字承载的信息绝不仅仅有“是什么”,而且还包括“怎么样”,就像同样一个素材,有人能将其写的催人泪下,有人能将其写得义愤填膺,还有人能将其写得无可奈何,事实本身不可争辩,但是怎么表达出来却足以体现一个人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我想,阅读教学偏重于技巧的训练一定走不远,只有沉入文本,用心感受,多角度去思考、体悟,才有可能在你的阅读中留下一些痕迹,否则“水过地皮湿”,一阵风就吹干了。“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心声中京京之所以非要读万卡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在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为万卡的不幸而感动,而悲伤,如果换成反映家庭幸福、父母恩爱的小说,他说不定就没有那样的积极性了,那么撇开这一偶然因素,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读这篇儿童小说,万卡为什么打动京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关于语文学习的启示?或者有关文学欣赏的那些启示?这是从学习的角度看这篇小说。程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老师?不能简单地以“好”或“坏”来界定,这就牵涉到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果学生再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有了生活或情感上的迁移、体验,那么又上升到赏析的高度。小说内容是关于教育的,而“教育”这个概念又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京京从小与父母分离,家庭争吵不休,到了城市之后产生种种的不适应,他成为家庭不幸的牺牲品,导致心理上的伤痕,这样整篇小说反映的就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事情,学生的思考才能渐渐深入,阅读的视野才能更开阔,读文章才有质量。2.“亮晶晶的环节,干巴巴的收获”怎么教?两次教学之后,作为执教者,心里最大的感触就是“别让所谓的形式,削弱了课堂的安静!”小组讨论,掌声鼓励,板块组合等课堂呈现的形式曾几何时成为青年教师们的宠儿,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很容易就放在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上,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的浓烈氛围等,殊不知过分关注这些表面的形式,又缺乏对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形态结构、程序结构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入把握,随意增补、拓展弱化了教学内容,课堂运作的课程实际成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压缩饼干”。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老师离开了课件已经不会上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称为教师的追求。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就阅读一篇文章而言,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存在一个层次递变的结构模式。从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入手,通过解析品味和阅读客体发生同构感应,进而由浅入深地领悟、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基本阶段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动态的、完整的心理运行轨迹,同理,语文教学流程的安排,应遵循文本的内在逻辑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内在逻辑。很多年轻教师受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思路”影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侧重点鲜明,条理清晰,但只是学得了表面功夫,要知道余老师的板块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推进,每一个板块都建立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每一“块”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或进行一个方面的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步步为营,有序延展,让学生拾级而上,它们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否则“板块式”式教学就会造成文本肢解。“长长的故事,短短的说”“小小的人物,大大地说”“快快的镜头,慢慢地写”“扁平的人物,立体地写”几个设计环节看似匠心独到,仔细揣摩,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机械、割裂的,并没有层层推进之感。就如同写一篇文章,将相关的几个材料进行罗列、堆砌,没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将其紧紧联系起来,那么文章就真的是“形散神也散”,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评价一篇作文,与其说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如说是考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品质(对生活现象的分析、鉴赏能力)来得恰当。 语文怎么教?个人觉得应该是以“思”为核心的关于听、说、读、写的教与学,对那些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要过多纠缠,耗费时间。所以,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以思考力为隐形线索进行环节的预设。 3.“响当当的老师,灰溜溜的学生”为什么教?心声中的程老师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年轻、认真、珍视荣誉,为了公开课认真准备,然而她又有着和许多教师一样的缺点,弄虚作假,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但最后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和对京京的认可,又让我们感觉到她是一个好老师。看到她,就像看到我自己,为了上好心声这篇课文,作为执教者,虽没有弄虚作假那么夸张,但也是非常认真的,课文反复读几遍,问题设计一轮一轮被自己推翻,几个环节反复推敲,甚至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做了很多设想以及解决方案,可以说自己是有备而来,但是学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几乎只是预习了字词,了解了大概内容,根本没有过多的思考,所以一位听课老师说出了他的心声:“最后一排的那个男生睡着了”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那个坐在最后一排角落的学生是整个年级,甚至是整个集团稳居倒一的学生,上课大部分情况下都在睡觉。他不像文中的京京有急切参与课堂的主观愿望,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影响别人。除了他,纵观整节课,发言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我想这也是初三语文课堂的特点,除去客观原因之外,我想和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不对等关系有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学生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教学等同于没有发生,但是教师的主导如果太突出,学生就会陷入被动,产生消极应付之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会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佳状态,而在教学中,“抓中间,放两头”可能是很多教师的习惯,关注好学生已经成为惯性,就像文中的程老师一样,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