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 曹刿论战 李艳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能正确翻译疑难的句子。 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 3.理解文章大意,培养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即曹刿和鲁庄公。 【重点难点】 1.能熟练地翻译课文,并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 3.体会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了解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和简洁精练的笔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近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的长勺之战;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展现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他就是曹刿。 【作品简介】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 【背景介绍】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2.小组竞读。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及正音。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要注意“间”“帛”“孚”“勺”“辙”“靡”等的读音。 虚词停顿要鲜明。 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3.师生互译,疏通文意。(1)学生个体自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向注释、工具书、同学或老师解难。(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合作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然后把疑难问题提出来,全班的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4)文言字词归类。 4.学生齐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明确: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并论述了战前的准备和取胜的原因,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二)问题探究 1.学生自主朗读第一段,探究如下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3)本段末句“战则请从”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人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教师小结:第一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2.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探究如下问题。(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阻止了他;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教师小结:第二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部分,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3.学生听老师朗读第三段,探究如下问题。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教师小结:第三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4.本文最主要的人物有哪些?请简要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明确: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5.本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6.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 明确:课题的中心是“论战”,着眼于曹刿“远谋”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而对于作战的战争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述弱鲁强齐的史实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本文中古今异义词汇总,并写出其古今意义。 3.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这堂课我遵循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知规律即心理特征,遵循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规律,由激趣入题、朗读开路到自译文言、同学探讨、老师点拨。2.在这一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