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5赤壁.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5赤壁.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5赤壁.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舒兰市中小学“三修三课”教案用纸(正页)课题赤壁年级八课型新授课时1授课日期4.20总第(36)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过程与方 法朗读赏析背诵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具课件多媒体学生出席全体学生板书板画设计赤壁:怀古咏史预习设计1、 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2、 了解作者以及创作背景。舒兰市中小学“三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含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新课:(3分钟)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 二、解题并简介作者(5分钟)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即东坡赤壁。诗人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三、朗读古诗赤壁。(5分钟)老师强调生字戟(读音:j)的读音四、疏通文意(15分钟)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辨认出是六百年前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遗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五、分析古诗:(10分钟)1. 前两句是写兴感之由。 2.后两句是议论。3.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样写有何用意?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熟读兵法,但却这样写,恐怕正是自负知兵,而自己的建议又不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便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这首诗的亮点:(4分钟) 1.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2.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七、小结:(2分钟)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