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2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测试(选修2).doc_第1页
高中地理 1.2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测试(选修2).doc_第2页
高中地理 1.2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测试(选修2).doc_第3页
高中地理 1.2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测试(选修2).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一、单选题1.下图是公元前古希腊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人类对海洋和陆地的认识是 a.陆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边缘是深渊 b.海洋有渔盐之利,舟楫之便 c.海洋是地球环境的调节器 d.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于圣诞节前后,所以又叫做“圣婴”。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全球的气候会发生变化。据此完成第2-3题。 2.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与下列哪个海洋东岸水温升高有关?()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3.人们观测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b.21世纪以后 c.20世纪80年代以来d.18721876年阅读下列不同时代船舶图,完成第4-7题。 4.在以为主要航海工具的时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 a.地的四周是海洋,海洋的边缘是深渊b.海洋有“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 c.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d.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 5.人类首次完成环球航行,利用的是序号_所示类型的船舶()。 a.b.c.d. 6.下列海洋科考活动,主要利用类航海工具的是()。 a.哥伦布横渡大西洋b.郑和下西洋 c.1872年“挑战者”号环球航行d.20世纪50年代深海钻探 7.在人类以序号航海工具为主的时代,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是()。 a.认识了世界海陆分布,了解了地球表面的整体面貌 b.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和海底扩张说 c.揭示了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d.全面研究海洋环境与全球环境变化间的关系8.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中共穿过几大板块()。 a.3b.4c.5d.6麦哲伦船队历经三年,环球航行成功,人类首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据此完成第9-11题。 9.麦哲伦船队的出发地点位于下面中的_附近()。 a.b.c.d. 10.船队渡过大西洋后,最早到达的地方位于下面哪幅图中()。 a.b.c.d. 11.与第(1)题图中所示海峡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的是第(2)题甲至丁城市中的()。 a.甲b.乙c.丙d.丁12.下列人类活动与人类对海陆分布的探索联系较为密切的是()。 a.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b.西欧乳畜业的形成 c.小麦、棉花、葡萄引种到黄河流域 d.东南亚、巴西分别成为最大的橡胶和咖啡产地13.关于海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 b.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c.目前海洋还局限于为人类提供生存的自然环境、渔盐之利、航运交通、国家安全等方面,海洋农牧化、海洋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水综合利用等新产业的开发未形成规模 d.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阅读下列洋流名称,完成第14-15题。 墨西哥湾暖流本格拉寒流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北大西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 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 14.若由你率领船队沿当年哥伦布航线从西班牙前往西印度群岛并返回,为节省时间,顺次经过的洋流是()。 a.b. c.d. 15.上述八支洋流中,由盛行西风和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的风海流是()。 a.和b.和c.和d.和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5世纪以前,人类对海洋有了“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认识 b.15世纪,郑和下西洋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世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引入了一个新时代 d.英国人库克首先完成了环南极航行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图中线),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图中线)。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图中线)比哥伦布航行大西洋早了整整半个世纪。据下图完成17-18题。 17.从利于航行的角度考虑,郑和下西洋的最佳季节应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8.哥伦布两次去美洲的航期较短的是哪次,原因是什么() a.第一次,路程较远 b.第二次,使用了蒸汽动力 c.第一次,顺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 d.第二次,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19.2005年4月2日,我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驶离青岛港,开始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途中可能出现下图所示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正确的排序是( ) a.acbdb.badcc.cabdd.dabc当地时间2016年1月10日下午,我国自主研发4 500米级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潜龙二号”完成大洋“首秀”。“潜龙二号”第一次在西南印度洋热液区下潜至1 600米,在无人无缆下自主探索深海,获得精细海底地形地貌,实现我国自主研发水下机器人首次在洋中脊海底勘探。“潜龙二号”虽然名字里带“龙”,但造型却像鱼,酷似电影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nemo;据此完20-21题。20.“潜龙二号”潜水器设计成鱼形,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海底地形、水流复杂b.海底盐度 c.海底压力大d.海底水温低 21.当日,处在测试区的“潜龙二号”的母船(30s附近)上桅杆的日影 a.影子逆时针转动 b.正午影指向正北 c.影子日变化角度为180 d.日影始于西南2010年新年以来,渤海和黄海北部出现30年来最严重海冰冰情,下图为我国海洋局发布的2010年1月2226日海冰警报示意图,完成第22-23题。2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是()。 a.从南向北海冰面积递增b.由东向西海冰厚度递增 c.海冰的厚度随海水深度而增加d.海湾处海冰的分布面积大于其他地区 23.下列区域,不易形成海冰的是()。 a.淡水注入的河口b.风浪较大的岬角 c.风平浪静的海湾d.深度不大的浅海二、综合题24.冬季,一艘货船从俄罗斯北部唯一的不冻港起航,沿欧亚澳航线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至印度洋,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经新加坡到上海,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海港a的名称是_。该海港位于北极圈内,却成为不冻港,原因是_。 (2).穿过英吉利海峡时风急浪高,货船颠簸摇晃主要是受到_风的影响,船在地中海行驶常会遇到下雨天气,这是因为_。 (3).经过苏伊士运河后,进入红海,这里海水盐度特别高,其原因是_。 (4).到达新加坡,附近海域风平浪静,这是因为新加坡地处_气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风力较小。过了台湾海峡,看到在上海东南的海面上矗立着高高的钻井平台,这是因为东海_蕴藏着油气资源,这里开采的天然气已输往上海浦东地区使用。【答案】 1.a2.a3.c4.b5.b6.c7.a8.d9.b10.c11.b12.d13.c14.b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