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PPT课件.ppt_第1页
摄像PPT课件.ppt_第2页
摄像PPT课件.ppt_第3页
摄像PPT课件.ppt_第4页
摄像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视摄像教程 新闻影像实验中心 第一章 绪论 电视画面概说 第一节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以及电视摄像的分类 第二节电视画面的构成元素第三节电视画面的时空特性第四节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第一节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以及电视摄像的分类 摄像机的工作原理 电视摄像工作是根据光 电转换原理和电子技术中的电子扫描方法 将摄像机镜头所摄取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并存储在一定的介质 磁带 光盘 硬盘等 中 播放时 将这些存储介质中所保存的电信号还原成光信号 这样 我们就能看到自己所拍摄的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以25帧 秒 PAL制 或者30帧 秒 NTSC制 的速度连续播出 根据人眼的视觉暂留原理 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个连续运动的画面 第一节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以及电视摄像的分类 1 ENG ElectronicNewsGathering 即 电子新闻采集 这种方式 指的是 使用便携式的摄像 录像设备 来采集电视新闻 通常用于新闻采集 纪实拍摄以及电视剧节目的制作中 特点 操作简单 灵活 轻便 制作周期长 电视节目制作方式 第一节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以及电视摄像的分类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 2 EFP ElectronicFieldProduction 即电子现场制作 它是以一整套设备连结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 进行现场拍摄和现场编辑的节目生产方式 常用于电视直播节目的制作以及文艺节目 体育节目的拍摄 特点 制作方便 现场感强 可以节省创作时间 但对编导的现场操控能力要求较高 第一节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以及电视摄像的分类 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 3 ESP ElectronicStudioProduction 亦即 电子演播室制作 主要是指演播室录像制作 这种制作方式常用于演播室节目的制作中 特点 设备齐全 特技手段丰富 技术质量高 但手续繁琐 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一节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以及电视摄像的分类 电视摄像的分类 按照电视节目内容和拍摄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纪实类摄像和艺术类摄像 纪实类 电视新闻 电视纪录片 纪实性专题片 艺术类 电视剧 电视文艺节目 广告 MTV 第一节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以及电视摄像的分类 电视摄像的分类 根据电视节目拍摄现场的不同 可以分为演播室摄像和外景类摄像 演播室类 是指在具有专业化设备的电视演播室或者摄影棚内拍摄 外景类 是指在生活实景中进行拍摄 第二节电视画面的构成元素 电视画面 影像 声音 文字 图片 特技镜头 动画等等 机位 景别 运动 构图 影调 同期声 音乐 音响 对白 画外音 剧情字幕 标题 动态资讯 第三节电视画面的时空特性 一 电视画面的屏幕显示特性 1 电视画面的色彩表现夸张 景物的色调还原能力较弱 色彩层次感表现不强 2 电视画面的影调宽容度较小 不利于表现影调层次丰富的场景 3 电视画面有强光漫射现象 不利于表现极明亮的物体 4 电视画面的电视信号与屏幕光点的亮度消失不同步 第三节电视画面的时空特性 二 电视画面的空间造型特性电视画面以二维平面来表现三维空间 主要通过两种手段 空间透视和运动空间透视包含几种形态 线条透视 空气透视 影调透视 焦点透视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纵向运动 摄像机的纵向运动 第三节电视画面的时空特性 空间透视的效果 A 线条透视 近大远小 纵深方向的平行线条有向中间汇聚的趋势 B 空气透视 近暗远亮 近处景物明暗反差大 远处反差小 近处景物轮廓清晰度高 远处清晰度低 近处景物色饱和度高 色反差大 远处景物色饱和度低 反差小 C 影调透视 暗背景条件下近亮远暗 近处色彩鲜明 远处晦暗 亮背景条件下近暗远亮 近处色彩晦暗 远处色彩鲜明 D 焦点透视 越靠近焦点的影像成像越清晰 越远离焦点的影像成像越模糊 第三节电视画面的时空特性 通过运动表现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画面中运动物体的纵向运动 摄像机的纵向运动画面中运动物体的运动 当运动物体面向画面或者背向画面作纵深运动时 它的运动方向就清晰地显示出画面的纵深空间 另外 由于物体的运动也引起物体本身在视觉上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 因而也加大了观众对画面纵向空间的感受 摄像机的运动 当摄像机沿着画面纵深运动时 观众的视点就随着摄像机的运动而朝着纵深方向运动 犹如观众亲自走进画面的纵深空间 这时候观众对画面纵深空间的感知更加直接和具体 第三节电视画面的时空特性 三 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电视画面的时间由放映时间 叙述时间和心理时间三种形式的相互关系组合而成 其中 放映时间和叙事时间属于电视画面的物理时间 电视画面的放映时间是指播放一则电视画面或者播放一个电视节目所需要的具体时间 电视画面的叙述时间是指通过画面形象 声音 字幕等手段对故事情节或者场面事件进行交代 叙述的时间 电视画面的心理时间是指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心理所感受到的时间 第三节电视画面的时空特性 电视画面的心理时间受几种条件的影响 内容丰富 心理时间偏短 内容单调 心理时间则偏长 情绪体验愉快 心理时间偏短 情绪体验烦闷厌倦 则心理时间偏长 叙事节奏较快 情节较紧张激烈 心理时间时间偏短 节奏缓慢 心理时间偏长 收视兴趣高 心理时间偏短 兴趣低则心理时间偏长 第四节电视画面的功能 表现具象 表现运动 表现节奏 表达情绪 第二章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第一节电视景别第二节拍摄角度第三节运动第四节构图 第一节电视景别 景别 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的框架结构中所呈现的大小和范围 决定景别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摄像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 摄像机镜头焦距的长短 第一节电视景别 电视景别的作用 不同的景别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距离 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参与感和交流感 不同的景别表现出不同的视觉主次层次 是电视节目实现造型意图 形成节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景别对观众的视线产生不同的约束 景别的变化使画面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从而完成画面表达内容 揭示主题 传递信息等任务 第一节电视景别 电视景别主要包括 一 远景二 全景三 中景四 近景五 特写 第一节电视景别 一 远景远景 表现广阔空间和开阔场面的电视画面 镜头 第一节电视景别 远景的特点 远景画面注重对场景整体 宏观的表现 反映景物的全貌 力求在一个画面空间内表现景物和事件的空间规模 气势和环境等方面的视觉信息 远景景别中 人物被处理成占空间很小的视觉形象 远景画面具有较大的信息容量 被摄主体往往混于众多的景物中 景物成为整个画面的造型主体 第一节远景镜头 远景的作用 主要表现自然环境和某种气氛 表现人物周围广阔的空间 自然景观和大场景的人物活动场面 将人物和环境结合起来 以景为主 以景抒情 可以产生特殊的情绪效果 远景景别可以更清晰 更客观地获得被摄主体活动范围和运动轨迹的信息 也可以清晰地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 远景镜头的景别特征 通常在观众的心理上表现出一种过渡感和退出感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 远景通常被用于影片的开头 结束或者作为场景之间的过渡镜头 第一节电视景别 远景镜头的拍摄要求 注意画面的整体结构和气势 通过画面的合理构图 对被摄主体合理布局 色彩的配置 明暗表现和线条安排 形成画面的整体气氛和特殊意境 在处理静态的远景画面时 要注重调动画面中的动态元素 使画面显得有生气 重点处理好画面的主要线条 色调和影调 远景拍摄时通常选择侧光或者侧逆光来形成画面层次 显示空气透视效果 处理远景画面时 通常应当以固定镜头为主 多采用静止画面或者缓慢运动拍摄 在表现有一定内容的远景画面时 镜头应当保持一定的长度 使观众有足够的时间了解画面的内容 第一节电视景别 二 全景全景 表现人物全身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第一节电视景别 全景的作用 全景镜头往往是每一个场景的主要镜头 它决定了场景中的空间关系 完整明确的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是全景画面的重要作用 全景镜头可以将多个被摄物体纳入画面并留有一定的环境空间 因此全景往往表现了多个被摄物体之间 被摄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推动节目叙事结构向前发展 第一节电视景别 全景镜头的拍摄要求 在拍摄全景镜头时应注意各被摄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防止喧宾夺主 我们在拍摄全景画面时 通常可以利用影调 色彩的对比 线条和其它构图手段突出被摄主体 全景画面是反映被摄主体的轮廓线条 形状和运动的主要景别画面 拍摄时必须确保主体形象的完整 构图的准确 在必须的情况下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以便被摄主体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拍摄全景时 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环境的渲染 拍摄时必须善于利用前景和背景 建立具有纵深感的三维空间 在不影响被摄主体表现的情况下丰富环境内容 第一节电视景别 三 中景中景 是指被摄人物膝盖以上或者被摄物体的大部分或场景的局部的画面 第一节电视景别 中景的特点 中景画面中环境空间降至次要位置 同时画框将被摄人物膝盖以下部位切除 破坏了被摄主体的完整性 使被摄主体的外部轮廓局部出画 将观众的注意力几种在人物上半身的动作和与其它物体的交流上 中景画面的空间更加紧凑 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视线 动作线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线等 具有较强的画面结构和人物交流的特征 中景画面加强和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使画面具有更多的细节 观众可以看清楚被摄主体的身体形态 了解被摄主体的具体特征 第一节电视景别 中景的作用 在有情节的场景中 中景画面通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 中景主要表现紧凑空间内的人物活动和关系 中景的表现主体是人物的形体动作和相互间的情绪交流 但环境依然在画面中占有一定份额 这种镜头常用来表现人物的情绪 身份 相互关系以及动作目的等等 中景镜头能迫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与人物的上半身的行为 动作和周围的部分景物上 第一节电视景别 中景镜头的拍摄要求 拍摄中景画面首先应当注意构图要准确 掌握好画面尺寸的大小 将被摄主体始终安排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位置 画面构图应避免单调的人物造型 应当从影调 色彩 动静等关系上强调突出人物 注意画面各物体间的对比与联系 在画面人物较多的情况下 必须准确地在画面中表现人物的透视关系 空间关系 防止出现轴线的混乱 在拍摄中景画面时 必须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表情和动作 使人物形象饱满 画面富有变化 特别是当所表现的人物上半身或人物之间的情绪交流 联系处于运动变化状态时 这种情节中心点的变化要求画面构图随其变化而变化 并始终将情节的中心点处于画面结构的中心位置 第一节电视景别 四 近景近景画面是指人物胸部以上或具有主要功能和作用的物体的局部的画面 第一节电视景别 近景的特点 近景拍摄由于受景深和拍摄范围的限制 人物的头部成为观众注意的焦点 视觉效果比较鲜明 强烈 脸部表情是近景镜头的主要表现内容 近景画面通常景深范围比较小 环境的视觉感弱 画面内容趋于单一 近景中的环境空间被淡化 居于绝对的陪体地位 画面中的环境 通常不能表现出具体的形状和内容 近景画面通常由较长焦距的镜头进行拍摄 空间透视不明显 第一节电视景别 近景的作用 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 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之一 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范围很小 景深短 可以产生较近的视觉距离 近景画面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对观众的视线具有明显的约束和限制作用 第一节电视景别 近景镜头的拍摄要求 近景画面最重要的是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 在拍摄人物时 应注意通过表现人物表情 动作 神态 手势等 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 近景画面中的主体人物通常只能有一个 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表现主体 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与恰当安排 拍摄近景画面应当力求简洁 色调统一 注意镜头对焦 第一节电视景别 五 特写特写 是指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者被摄物体细节的画面 特写镜头的特点 特写画面通常描绘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或者人物最有表现力的细节部分 排除一些多余的形象 画面内容单一 特写画面中环境已经被完全排斥 一方面环境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很小 被摄主体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 另一方面 特写镜头的景深范围很小 环境通常在景深范围之外 呈现虚化的形式 第一节电视景别 特写镜头的作用 特写画面突出强调人或物的某一局部 放大细小物体 形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 特写镜头可以准确地表现被摄体的质感 形体 颜色等 特写镜头是一种具有强迫性的景别 它排除了一切视觉元素的干扰 将被摄主体以最大的面积呈现在画面上 能使观众的注意力被牢固地约束在摄像师描绘的视觉中心上 在特写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 创造了视觉张力 特写画面可以调整画面节奏 并且由于特写画面分割了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联系 因而常被用作转场镜头 第一节电视景别 特写镜头的拍摄要求 在拍摄特写画面时 构图力求饱满 尽可能剔除一切多余形象 要控制好画面的曝光量 对过暗或者过亮的物体应使用手动光圈将曝光亮调到最合适的位置 特写画面中曝光的过度和不足都会直接影像到物体质感的细腻表现和画面色彩的饱和度 使特写失去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在表现任何一个场景时 都不能孤立地使用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不利于表现完整空间和完整形象 应避免观众出现空间的混乱和物体形象的不确定性 特写画面要特别注意调焦 由于特写画面通常由长焦镜头镜头拍摄 并且被摄主体的局部充满了整个画面 因此焦点是否调准 在画面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焦点稍微不实 整个画面就会一片模糊 第二节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体现空间中的人物位置关系及叙事关系 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夸大 强化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 表达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电视摄像师对被摄主体的态度 拍摄角度在操作上包括拍摄角度 方向 和机位高度 角度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360 范围上的相对位置 不同拍摄方向包括正面 斜侧面 侧面以及背面拍摄方向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1 正面拍摄正面方向拍摄时 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进行拍摄 主体处于画面的中心 观众看到的是被摄主体的一个平面正面拍摄的作用 用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和横向线条 在拍摄人物时 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 在平摄时 有利于被摄主体与观众的交流 产生亲切感 在平摄时 容易显示出庄重稳定 严肃静穆的气氛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1 正面拍摄正面拍摄的不足 空间透视感比较差 场景缺乏立体感 画面构图容易显得呆板 前面的被摄物体容易挡住后面的物体 使得画面信息表现不完整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2 正侧面拍摄正侧面方向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轴线与被摄主体朝向轴线垂直 在与被摄主体成90 角的位置上进行拍摄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2 正侧面拍摄正侧面拍摄的作用 A 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 运动姿态以及轮廓线条 表现被摄主体强烈的动感和运动的特点 同时也能够增加画面的视觉张力 暗示画外空间的存在 B 在表现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时 适合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 冲突和对抗 C 可以表现出被摄主体交流双方的神情 兼顾双方的活动 表现出平等关系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2 正侧面拍摄正侧面拍摄的不足只能表现被摄主体的正侧面 空间透视感比较弱 被摄主体与观众缺乏交流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3 斜侧面拍摄斜侧面拍摄斜侧面方向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主体成一定夹角进行的拍摄方式 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右前方 左前方及右后方 左后方 统称为斜侧面方向 斜侧面拍摄方向是摄像方向中运用最多的一种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斜侧面拍摄的作用 画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纵深感和物体的立体形态 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变成斜线 画面生动泼 斜侧面方向在画面中还可以起到安排主客体 区分主次关系 突出被摄主体的作用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3 背面拍摄背面拍摄背面拍摄是指从被摄对象的背后进行拍摄 它改变了主体和陪体的关系 使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摄对象的视向一致 使观众产生可与被摄对象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一 拍摄方向3 背面拍摄背面拍摄的作用 A 使背景中的事件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 将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 B 观众不能直接看到被摄主体的面部表情 画面具有一种不确定性 给观众积极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可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 C 表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难以表现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拍摄高度是指摄像机在拍摄景物时 摄像机轴线与被摄物体水平线在垂直面上形成一定的夹角 拍摄高度在电视摄像中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情况 平摄 仰摄 俯摄 顶摄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1 平摄平摄是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高度 符合正常人的观察习惯 使画面产生平稳的效果 第二节拍摄角度 平摄的作用 平摄画面符合人们日常观察的视觉感受 被摄主体不容易产生变形 平摄的画面结构稳定 观众与被摄主体处于相同的心理位置 在心理上是平等的 可以反映出亲切的和冷静的情绪 表现出一定的交流感 平摄的画面感觉客观 公正 是新闻拍摄常用的角度 当平摄与运动拍摄相结合时 会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常常代表人物的主观视点 在用长焦镜头进行平摄时 可以压缩纵向空间 使画面形象饱满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平摄的不足在表现同一水平面上的景物时 由于前面的景物会遮住后面的物体 特别是与长焦镜头结合起来时 会压缩空间 不利于表现空间透视和层次 画面中的地平线处于画面中央位置 会使画面产生分割感 使画面显得呆板 单调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2 仰摄仰摄是指从低处向高处拍摄的一种拍摄角度 由于镜头低于被摄对象 从而产生从下往上 由低向高的仰视效果 仰摄画面中的水平线较低 视平线上的景物在画面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能够看到较多的天空 主体景物常被安排在前景加以表现 环境和背景处于画面的下部 第二节拍摄角度 2 仰摄仰摄的作用 具有净化背景 突出主体的作用 有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高度和气势 仰摄可以夸张跳跃和腾空的动作 使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仰摄突出 夸大了画面前景 压缩背景 特别是利用广角镜头拍摄时 使分处前景和背景上的物体产生明显的体积对比 同时 仰摄可以增强人物与环境的空间联系 造成强烈的距离感和透视感 观众在观看仰摄画面时 产生抬头仰视的感觉 在观看心理上处于劣势 在仰摄画面中被摄主体显得比平常高大 挺拔 可以表现敬仰 自豪 骄傲等感情色彩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仰摄的不足 在广角状态下近距离仰摄会产生严重的变形 因此摄像师在具体拍摄时必须注意镜头的焦距 拍摄距离和拍摄角度的关系 容易出现过于概念化的画面 仰摄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运用不当会使摄像师的态度过于暴露 引起观众的反感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3 俯摄俯摄是指摄像机轴线高于被摄主体视线 从高向低拍摄的一种拍摄角度 给人低头俯视的感觉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俯摄的作用俯摄有利于展示场景内的景物层次 规模 俯摄镜头使原本在平摄时重叠的被摄物体在地面上平铺开来 可以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和被摄主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强烈的冲突和力量对比 俯摄画面被摄主体显得萎缩 渺小 彷佛受到压抑 画面往往带有贬低 蔑视的意味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表现出阴郁 悲伤的情绪和气氛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3 俯摄俯摄的不足A 由于俯摄往往带有贬低的意义 会丑化人物形象 使被摄主体的形象概念化 因此不适合表现被摄主体和观众的平等交流和正常的感情 B 俯摄使观众看不到被摄主体的全部表情 不利于表现被摄主体之间细致的情感交流 C 当被摄主体与地面景物色彩相近时 较难突出被摄主体 因此在拍摄时应当考虑到运用构图 色彩 影调 运动等技巧突出被摄主体 第二节拍摄角度 二 拍摄高度4 顶摄顶摄是指摄像机拍摄方向几乎与地面垂直的一种拍摄角度 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得到顶摄的视觉经验 顶摄的画面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观众具有极度的心理优越感 同时可以强调出被摄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地面上的线条 如人物的运动轨迹 使画面富有图案的形式美感 第二节拍摄角度 三 摄像角度选择和拍摄时应当注意的问题1 注意角度的合理性 2 必须对场景段落进行整体考虑 3 在利用不同的拍摄角度表现人物时必须注意对人物性格的描述 第二节拍摄角度 四 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1 客观角度主要是指依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的拍摄 摄像机在拍摄中模拟的是观众的眼睛 这种角度侧重于客观描述 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2 主观角度是指模拟画面中被摄主体的视点所拍摄的角度 这种角度具有较强的表现性 第三节镜头的造型特性 一 镜头的光学特性任何一个光学镜头的主要光学特性可由三个参数表示 即光学镜头的焦距 视场角和相对孔径 一 镜头的光学特性 1 焦距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f 焦距的单位是毫米 镜头焦距的长短和被摄对象的成像面积成正比 如果在同一距离上对同一被摄对象进行拍摄 镜头焦距越长 被摄物的面积越大 放大倍率越高 但拍摄的范围越小 反之 镜头焦距越短 成像面积越小 放大倍率越低 但成像范围越大 一 镜头的光学特性 一 焦距f 25mm 长焦镜头f 25mm 标准镜头f 25mm 广角镜头f 16mm 超广角镜头 一 镜头的光学特性 二 视场角视场角是指镜头有效成像平面边缘与镜头的光心形成的夹角 视场角反映了摄像机拍摄的景物范围的开阔程度 视场角越大 被摄主体成像越小 画面景物越开阔 反之 视场角越小 被摄主体成像越大 画面景物越狭窄 一 镜头的光学特性 二 视场角视场角主要受摄像机镜头成像尺寸和镜头焦距两个因素的影响 由于摄像机的成像靶面在实际拍摄中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视场角的大小直接取决于镜头的焦距 第一节 镜头的光学特性 二 视场角 一 镜头的光学特性 三 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镜头的相对孔径是指镜头的入射光孔的直径 D 与焦距 f 的比例 这是决定摄像机的焦平面照度和分辨率的重要因素 相对孔径越大 镜头曝光效果越好 分辨率越高 相对孔径的倒数被称为光圈系数 光圈系数F f D 相邻的两档光圈的曝光量相差一级 所以F值变化一挡 相当于摄像机镜头的通光量变化一倍 F值越大 光圈越小 反之越大 一 镜头的光学特性 三 相对孔径和光圈系数光圈的大小不仅影响镜头的通光量 也影响到画面景深范围的表现 在拍摄同一照度下的同一场景时 光圈越大 景深范围越小 反之 光圈越小 景深范围越大 二 长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是指镜头的焦距大于25mm 视场角小于40 的镜头 长焦镜头的特点视角窄 景深小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小压缩纵向空间空间透视感比较弱 二 长焦距镜头 几种长焦镜头的视场角及景深范围 拍摄距离6m 光圈为F4 二 长焦距镜头 长焦镜头的作用有利于远距离拍摄被摄主体 并且不影响被摄主体 具有真实自然的画面效果画面的变形程度较小 适合表现被摄主体的较小景别的画面 擅长对人物面部的描写 长焦镜头可以拉近景物之间的距离 使得画面形象饱满 紧凑 有利于烘托环境气氛 可以造成明显的虚实结合的画面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压缩纵向运动 夸张横向运动 二 长焦距镜头 长焦镜头的拍摄要领长焦镜头景深较小 特别是当拍摄距离较近 光圈较大 画面反差较小时 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必须注意准确调焦 长焦镜头视场角比较窄 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稍微的颤动都会引起画面的抖动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证画面的稳定 三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是指焦距小于25mm的镜头 广角镜头的视场角一般在60 130 之间 视场角在130 230 之间的镜头被称为超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特点 视角宽 景物范围大景深大 可清晰成像的纵向距离长有比较明显的画面变形空间透视感强 有利于夸大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容易平稳清晰 三 广角镜头 几种广角镜头的视场角及景深范围 拍摄距离6m 光圈为F4 三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作用有利于表现大范围的景物适合于表现画面主体及其所处的环境适合对被摄场景多层次的表现 增加画面的信息容量 完成复杂的场面调度 在新闻摄影中可以利用广角镜头可以完成抢拍和偷拍 利用广角镜头的线条透视和画面的夸张变形效果可以形成特殊的表现意义 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 三 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拍摄要领 广角镜头表现较为开阔的空间时 要注意画面的水平广角镜头表现物体形态时 会引起画面的畸变 因此在实际拍摄中用广角镜头表现人或物体时应当注意 四 变焦距镜头 变焦距镜头是相对于定焦镜头而言的一种可以持续变换焦距的镜头 它可以在一个镜头中实现标准镜头 长焦镜头 广角镜头的拍摄特点 同时可以焦距在较大范围内灵活转换 摄像机使用的变焦镜头通常有10倍 12倍 15倍 20倍变焦这几种范围 变焦的倍数越大 焦距范围也越大 四 变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的特点 1 综合了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的表现功能 可以代替一组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 2 可以形成平稳的推拉效果 在机位不变情况下可以实现景别的连续变化 3 电动变焦或手动变焦产生的景别变化 画面运动和画面节奏 可以调整观众的视线 视线节奏的变化 4 变焦镜头与摄像机综合运动结合使用 可以产生多变的视点和构图效果 四 变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的应用 1 可以在机位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推拉和跟拍的效果2 可以实现标准镜头或长焦镜头焦点之外的小景别拍摄 3 可以通过镜头的急推和急拉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效果 四 变焦距镜头 变焦镜头的平拍摄要领 1 注意变焦距推拉的速度和节奏 起幅和落幅 2 通过变焦距镜头变换景别形成的推拉效果给人的视觉感受比较不真实 在特定的场合下 尤其是在纪实片中 不能替代移动机位的推拉镜头 第三节运动摄像 运动摄像 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的机位 改变拍摄方向和拍摄角度以及变化镜头的焦距所进行的一种拍摄方式 通过运动摄像所拍摄到的画面 称为运动画面 运动摄像画面的特征 1 画面表现的运动性 2 时空表现的完整性 3 视觉感受的真实性 4 心理体验的一致性 第三节运动摄像 在电视拍摄中摄像机运动的作用1 描述性作用2 戏剧性作用运动摄像的视觉意义和美学意义1 视觉意义运动摄像为视觉提供了外在的画面表现形式 更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 在画面造型上 运动摄像为观众提供了流动的画面结构 更多的视点和角度 空间关系和空间规模 营造事件发生的环境 使画面更活跃 丰富 充满动感 2 美学意义运动是对造型的强调和美化 在强调空间的基础上以运动来丰富叙事信息 运动摄像摆脱了摄像机对被摄主体的单一表现 使运动称为电视片叙事和抒情的有机部分 画面外部的运动 产生了明显的节奏和韵律 从而引起全总直接的心理体验 超越了简单的叙事作用 上升为一种美学上的主观表意和主观感受 第三节运动摄像 运动摄像的视觉意义和美学意义1 视觉意义运动摄像为视觉提供了外在的画面表现形式 更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 在画面造型上 运动摄像为观众提供了流动的画面结构 更多的视点和角度 空间关系和空间规模 营造事件发生的环境 使画面更活跃 丰富 充满动感 2 美学意义运动是对造型的强调和美化 在强调空间的基础上以运动来丰富叙事信息 运动摄像摆脱了摄像机对被摄主体的单一表现 使运动称为电视片叙事和抒情的有机部分 画面外部的运动 产生了明显的节奏和韵律 从而引起全总直接的心理体验 超越了简单的叙事作用 上升为一种美学上的主观表意和主观感受 第三节运动摄像 一 推摄推摄是指根据拍摄的需要 摄像机逐渐靠近被摄主体 或者利用镜头的变焦 从广角到长焦的变化 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 不断缩小与被摄主体距离的一种拍摄方式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称为推镜头 1 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具有逐渐前移 接近被摄主体的运动特征 具有放大画面内容 缩小画外空间的画面形式 具有强烈的视觉制约性 第三节运动摄像 2 推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突出主体人物 突出细节形象 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 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 推镜头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的节奏 产生画外的情绪 突出重要的细节元素和戏剧元素来表现特定的主题和涵义 加强或减弱主体的动感 第三节运动摄像 3 推镜头的拍摄要领 必须将主体始终安排在画面的结构中心 落幅是推镜头的表现重点 推镜头的画面节奏必须合理 在和其它运动形式相结合时 必须随时注意镜头的调焦 第三节运动摄像 二 拉摄拉摄是指根据拍摄需要 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 或者利用镜头的变焦 由长焦到广角的变化 使画面框架由近而远 不断拉开与被摄主体距离的一种拍摄方式 用这种拍摄方式拍摄的画面称为拉镜头 1 拉镜头拍摄的画面具有的特征 形成远离的视觉效果 被摄主体的视觉重量减轻 展示环境 开阔视野 第三节运动摄像 2 拉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拉镜头使画面空间不断变化 呈现多元化的构图形式 拉镜头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有连续后退式蒙太奇句式的特征 能够发挥感情上的余韵 第三节运动摄像 3 拉镜头的拍摄要领 拉镜头的画面造型的重点是落幅 保持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优势 拉镜头的速度应当与画面的情绪和节奏保持一致 第三节运动摄像 三 摇摄摇摄是指摄像机的位置不变 借助拍摄者的身体 三脚架的云台 以及其它的辅助器材 变动摄像机的轴线 产生拍摄角度和画面空间变化的一种拍摄方式 摇摄表现的画面叫做摇镜头 摇摄在方向上由横摇和纵摇之分 1 摇镜头画面的特点 摇镜头机位不变 造成拍摄角度的变化 摇镜头调整观众的视线 保持空间关系不变 第三节运动摄像 2 摇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表现较大的场景空间 扩大观众的视野 交代同一场景中物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现特定的情绪 利用性质意义相近或者相反的主体的连接 表现两者之间的某种联系 对一组相同或相近的主体的表现造成累积的效果 利用摇镜头通常可以表达出某种氛围和意境 第三节运动摄像 3 摇镜头的拍摄要领 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控制好摇摄的速度和节奏 摇摄过程力求完整和谐 第三节运动摄像 4 甩镜头的拍摄方法由于落幅画面是视觉的重心 但在快速摇的过程中不容易停稳 摄像师可以单独拍摄落幅画面 在后期与甩摇的过程剪接在一起 或者一个镜头从起幅开始运动 另一个镜头从运动到落幅 在后期编辑的时候选取过程中间作为剪接点 二是要控制好方向 力度 速度 落幅的构图 甩镜头的起动一定要快 不能拖泥带水 甩摇的过程部分一定要完全虚化 最好选择线条丰富 反差大 密集有层次的景物 以便在甩摇的过程画面中产生运动的明暗线条 突出甩摇的运动感 第三节运动摄像 四 移摄移动摄像是指摄像机沿着水平的方向做无轴心的运动进行拍摄的一种操作方式 用移动摄像的方法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移动镜头 简称移镜头 1 移动镜头的作用 开拓画面空间 显示环境 表现宏大的场面 表现完整 复杂的现实空间和景物的关系 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 引导观众的视线朝向 产生视觉冲击力 产生节奏 奠定基调 第三节运动摄像 2 移镜头的拍摄要求 注意保证画面的技术要求 平 准 稳 匀 注意画面节奏的表现 移动镜头一般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第三节运动摄像 五 跟摄跟摄是指摄像机随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表现被摄主体运动状态的一种拍摄方式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跟镜头 1 跟镜头的特点 具有明确的被摄主体 被摄主体在画框中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 摄像机的运动和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保持一致 主体在画面中的景别保持不变 背景则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跟镜头不同于摄像机移动的推镜头 也不同于前移的镜头 第三节运动摄像 2 跟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 交代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 体态以及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形成变化的画面构图 画面中主体和保持不变 而主体和环境的关系则处于不断变化中 引导观众的视线 具有强烈的感情参与效果 表现出主观镜头的效果 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常用于纪实类电视片中 第三节运动摄像 3 跟镜头的拍摄要领 跟镜头必须保证运动的相对稳定性 在移动机位的跟镜头中 要注意运动速度和画面内主体的运动速度一致 注意外部的拍摄条件的变化 第三节运动摄像 六 升降拍摄升降拍摄是指利用升降装置使摄像机产生垂直运动并进行拍摄的一种拍摄方式 升降镜头的运用 主要是使画面产生高度上的变化 从而形成视点的变化 用这种方法拍到的电视画面称为升降镜头 1 升降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升降镜头实现了垂直方向上的多构图效果 升降镜头带来了画面空间的调整 升降镜头带来了画面的视觉范围的扩展和收缩 第三节运动摄像 2 升降镜头的画面表现力 升降镜头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表现高大的物体的整体形象和各个细节部位 通过视点的转换 进行转场 有利于表现宏大场景 同时展现大场景中的细节部分 升降镜头可带来画面内容中感情状态的变化 第三节运动摄像 七 综合运动拍摄综合运动摄像是指在一个镜头中将推 拉 摇 移 跟 升降等多种形式的运动摄像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的拍摄方式 利用这种方式获得的电视画面叫做综合运动镜头 1 综合运动画面的特点 摄像机运动的复杂性 镜头的综合运动产生了复杂多变的画面构图效果 第三节运动摄像 2 综合运动镜头的作用 有利于表现复杂的场景空间和人物的活动 记录复杂场景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有利于表现丰富的画面内容 有利于表现完整的时间和空间流程 使画面具有纪实特征和音乐感 第三节运动摄像 3 综合运动的拍摄要领 除特殊要求外 首先要考虑摄像机的运动姿态 镜头的运动力求平稳 镜头的运动方式的转换要和人物动作和方向转换一致 与画面的情节中心和情绪发展的转换一致 形成画面外部变化与画面内部变化的完美结合 综合运动要将主体形象始终处在画面的景深范围之内 同时注意拍摄角度对画面造型的影响 节目的创作人员要配合默契 第四节画面构图 一 构图的定义 构图 是指在电视的拍摄中把被摄对象以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 选择和安排 以塑造视觉形象 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第四节画面构图 二 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 1 动态性 表现电视画面中的被摄物体的运动运动和摄像机运动表现 2 时限性 画面的构图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3 多视点 运动导致画面的视点不断改变4 画幅的固定性和场景一次性 电视画面的结构只有两种形式 4 3和16 9 场景不可再现 5 构图结构的整体性 电视通过一系列画面来表现完整的时空 在构图上必须考虑画面与画面彼此间的联系 第四节画面构图 三 电视画面构图的基本要求 1 画面要简洁 画面表现简洁明确 排除多于的干扰因素2 主体要突出 画面的表现主体要清晰3 立意要明确 镜头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必须明确而且能让观众所理解 4 风格要统一 画面的构图风格应当和整体的片子风格相一致 5 应当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第四节画面构图 四 电视画面构图的元素 1 光线2 色彩3 影调4 线条 第四节画面构图 四 构图元素 一 影调影调 是指画面中的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和明暗的关系 1 从画面明暗的分布状况可分为亮调 暗调和中间调 2 从画面的明暗反差的倾向上 可划分为硬调 软调 中间调 第四节画面构图 亮调 高调 明调 是指在画面中明亮的部分居主体 亮调的能给人明快清晰的感觉 有利于清楚地展现被摄物体的形象 但整个画面显得比较平板化 亮调画面是电视摄像中最常用的一种 拍摄亮调画面 应采用亮景物为背景 采用正面的散射光来进行照明 第四节画面构图 暗调 低调 深调 是指黑暗的部分占据主要部分电视画面 暗调给人的感觉凝重 压抑 暗调画面主要来表现夜景和其它黑暗场景 暗调画面的拍摄应选择深色和暗色景物为背景 采用低照度光源进行照明 并且很多情况下逆光拍摄 第四节画面构图 中间调 是指明暗均衡 层次丰富的电视画面 中间调画面从最亮的影调和最暗的影调之间有大量的过渡层次 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表面质感 接近于人眼观察客观世界的一般印象 拍摄中间调的电视画面 应当选择影调层次丰富的场 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用侧光来进行拍摄 硬调 是指明暗差别显著 对比强烈 景物的亮暗层次少 缺乏过渡的画面 硬调给人以粗犷 硬朗的感觉 当背景亮 主体暗时 主体的轮廓清晰 当背景暗 主体亮时 主体可以形成一种浮雕的效果 硬调画面不容易体现出主体的细节质感 硬调画面的拍摄一般应使用直射光源 第四节画面构图 软调 柔和调 柔调 软调画面缺乏最亮和最暗的部分 对比弱 反差小 能给人以柔和 细腻的感觉 软调画面对被摄主体的细节和质感能很好地表现 但对大场面 大纵深场景则缺乏表现力 软调拍摄应选取影调层次比较丰富的景物 运用散射光或者平光照射 第四节画面构图 第四节画面构图 中间调 又叫标准调 中间调的特征是明暗兼备 层次丰富 反差适中 从最亮的景物到最暗的景物 以及两者之间的中间过渡层次 在中间调的画面中都有表现 分布均匀 第四节画面构图 影调的造型意义 通过影调的控制和安排 可以创造出更具观赏性的视觉画面 可以更好地奠定画面基调 塑造形象 烘托主题 影调具有强烈的表意作用 可以用于某些戏剧化场面的表达 第四节画面构图 构图元素 二 电视用光 照明 电视照明的作用 1 满足画面基本照度的要求 2 确定片子的视觉基调3 表现环境气氛4 进行画面构图5 推动情节的发展 第四节画面构图 电视照明的特点 1 小光比 2 高效率3 纪实性强4 动态性 第四节画面构图 构图元素 二 电视用光 照明 电视摄像中使用的照明光源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自然光源照明和人工光源照明 自然光源 是指自然界固有的非人造光源 如天体光源 日 月 星辰 和生物光源 人工光源 是指人为营造出的光源或者利用电力和各种照明设备发出的光源 第四节画面构图 电视摄像中使用的照明光源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自然光源照明和人工光源照明 自然光源 是指自然界固有的非人造光源 如天体光源 日 月 星辰 和生物光源 人工光源 是指人为营造出的光源或者利用电力和各种照明设备发出的光源 第四节画面构图 电视用光的特性 不论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都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光的强度 颜色 性质和方向 第四节画面构图 光的强度 光源的发光强度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的强弱 从照明技术角度分析 影响光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1 光源的发光强度2 光源与物体间的距离3 物体的反光能力或透光能力 表面性质与光线的投射方向 第四节画面构图 光的颜色 红 绿 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等量的混合会形成丰富多彩的不同色光 自然界一切景物色彩的形成 都是由于它们对这三种主要色光的不同比例的透射 反射和吸收的结果 因此我们把红 绿 蓝三种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色温 相当于绝对零度 273 条件下的黑体发出某种颜色时所需要加热的温度 第四节画面构图 光的性质 无论是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 基本上以三种状态出现 1 直射光 2 散色光 3 混合光 第四节画面构图 1 直射光 直射光线在电视照明中的造型优点A 有利于电视画面造型 可以表现被照射物体的外部轮廓和线条特征 突出物体的表面质感 B 可以在被照射物体上产生明显的受光面 背光面和阴影 提高画面反差 常被用于表现环境气氛和时间特征 C 便于在照明时控制 通过调节挡光板即可控制光线的照射范围 或利用挡光板形成装饰效果 例如形成墙壁或者窗户的影子 直射光的缺点A 单一光源造型时 反差过大 效果生硬 不利于表现柔和的画面 B 在与摄像机构成特殊角度时 容易在明亮金属 玻璃等光滑物体上产生局部光斑 形成画面晕光 破坏画面效果 C 多光源造型时 容易产生过多的投影和杂乱的阴影 使画面缺少真实感 显得不够干净 第四节画面构图 2 散射光 散射光的优点A 影调柔和 不产生明显的投影 既可以表现被照射物体细腻的层次 又不至于影响其它光线效果 是辅助光的理想光源 B 照射范围大 场景中的物体几乎是平均受光 因此常常被用作基本光 C 反差小 形成场景中明暗差别不大 适合电视摄像机的传播特征 是电视工作者 特别是记者常用的一种照明方法 散射光的缺点A 不利于表现被照射物体的外部轮廓和线条特征 物体质感表现弱 B 散射光照明下的场景反差小 画面显得平淡 没有力度 C 发光面大 在纵深上衰减迅速 在实际布光中较难控制散射光的照射范围 第四节画面构图 3 混合光混合光线是指既有直射光线又有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光线 它具有上述两种光线的特点并具有较为完美的造型 在舞台 演播室的布光中 通常都采用混合光线布光 实例讲解 三点布光法 第四节画面构图 光的方向光线的方向是指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所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 需要注意的是 光线方向是按照摄像机的视点进行分类的 与被摄主体的朝向无关 光线方向包括水平照明角度和垂直照明角度 在以被摄主体为中心的360 范围内 可分为顺光 侧顺光 侧光 逆光 侧逆光等光线形态 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顶光 顶顺光和脚光等多种形态 第四节画面构图 1 顺光顺光 又叫正面光 是光源的照射方向与摄像机的朝向一致的照明方向 顺光照明的优点 A 阴影完全被被摄物体挡住 整个画面显得明亮 干净 B 反差小 影调柔和 在被摄物体上不行程强烈质感 表现人物时可以掩饰皮肤的缺陷和皱纹 使人物显得很年轻 C 有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固有色彩和形体运动 D 顺光产生的影调比较合适电视拍摄 因此在电视摄像中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光源方向 顺光照明的缺点 A 顺光照明不能通过光线形成影调变化 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表面质感 使被摄物体显得平淡 呆板 画面缺少活力 B 在表现大场景时 在场景中缺少必须的阴影 不利于表现空间的层次 C 容易在广无物体表面产生强烈的反光 会突出人物脸部的汗水或者油性皮肤 影响画面效果 第四节画面构图 2 正侧光正侧光又叫侧面光 是指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像机朝向成90 夹角的照明方式 正侧光的特点是被摄对象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 投影在光影的另一侧 正侧光照明的优点A 在物体表面会形成受光面 背光面 阴影的强烈的光影结构 产生由亮面到暗面丰富的影调变化 具有较好的造型功能 B 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物体的外部轮廓和表面结构 突出立体感和表面质感 C 被摄物体的场景反差大 阴影称为画面的主要造型元素 可以突出画面的空间层次 加强画面的力度 表现出戏剧化的画面效果 正侧光照明的缺点 A 在用正侧光表现缺乏过渡的物体时 物体表面会形成鲜明的明暗交界线 不能很好地表现阴影部分的画面和质感 B 在表现人物面部时 背光面可能会完全淹没在黑暗中 形成阴阳脸的特殊效果 第四节画面构图 3 顺侧光顺侧光又叫前侧光 是指光源处位于顺光和侧光之间的照明角度 顺侧光既有顺光的特点 又有侧光的特点 被摄物体表面明暗关系正常 具有丰富的影调变化 顺侧光照明的优点 A 顺侧光具有顺光照明和侧光照明的优点 既可以使被照明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得以较好地表现 又还不至于形成浓重的阴影 B 顺侧光对于人物或者物体的表现都是比较理想的光线角度 是电视作品中常用的照明光线 第四节画面构图 4 逆光 逆光照明的优点 A 在逆光照明下 深色背景前的被摄物体边缘被照亮 形成明亮的轮廓线条 并产生暗 亮 暗的画面效果 是突出被摄主体的有效手段 B 在表现大纵深场景时 逆光可以加强空气透视效果 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画面层次鲜明 影调丰富 C 有利于表现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的质感 逆光照明的缺点 A 被摄主体正面往往曝光不足 曝光时应以主体景物作为曝光的基准 B 因为光线与镜头相对 容易出现光晕 影响画面质量 在拍摄时应避免光线直射镜头 第四节画面构图 5 侧逆光侧逆光又叫后侧光 光源处于被照射物体的侧后方向 是处于侧光和逆光之间的照明角度 它使被摄对象侧后面局部受光 大部分面积都湮没在阴影里 侧逆光照明的特点 A 侧逆光具有逆光和侧光的特点 便于突出对象的轮廓和形态 使其摆脱背景而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感 B 侧逆光适用于突出被照射物体表面的质感 丰富画面影调层次 第四节画面构图 6 顶光顶光是来自被照射物体的顶部 在摄像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