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邵东三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温馨提醒:本试卷第1-6、10、14-16题为选择题,其它题为非选择题。全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上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表人流行词语探微刘峰在近几年的流行新词语中,反映社会多元人群的新词语逐渐增多,其在语言结构、语义表达、产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表人流行新词语是流行新词语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具有鲜明的类指化特征。如“高考移民、宅男”等。此外,表人流行新词语具有信息浓缩化的特点,用一个词就能表达一般要用几个词、一句话甚至几句话才能表达的语义,更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也便于人们记忆。例如,“高富帅”“控”等。从语言结构特征看,表人流行新词语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成群”的方式出现,形成一个个表人流行新词语词群。例如,族(蚁族、裸婚族、啃老族),控(微博控、网购控)等。每一个词群,都可归纳为一个构词模式。另一类则以单个词语的形式出现,如“草根”“土豪”等,与第一类词相比,该类流行词语数量较少。从表达色彩看,大部分表人流行新词语的感情色彩浓厚,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很多表人新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极富表达的感情色彩,如讽刺、戏谑等,不一而足。表人流行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闺蜜”是通过简称(闺中密友)及谐音(闺密)两种方式创造出来的,“草根”和“炮灰”是通过借喻产生的“旧词新义”,“粉丝”是音译外来词,并和汉语已有词偶合。在表人流行新词语中,有两种词语衍生方式非常突出,即词语模造词和借用外来词。李宇明先生曾指出,当前大多数新产生的词语,都有一个现成的框架背景,这一框架就像是造词模子一样,称之为“词语模”。词语模能批量生产新词语,并使其所生产的新词语形成词族。上文所列举的每一个表人流行词语词群,都是由相应的词语模衍生出来的。词语模造词实际上就是一个类推过程,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汉语创造新词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汉语中现有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创造新词,二是借用外来词。在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时,借用外来词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近年日本动漫、游戏等在中国的流行,不少日语中的表人新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正太”“达人”等皆来自日语,词语模“控”最早也源于日语。当然,汉语在引入这些外来词时,会根据汉语词的构造、表义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表人新词语的流行与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在信息数量日益膨胀、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当下,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趋同、从众以及追求新异的心理。例如,当“剩男”“剩女”得到了大众的接受和广泛传播后,只要社会中出现具有某些类似特征的人时,人们就倾向借“男(女)”这一形式来表达。人们对新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着极强的心理需求,倾向于不断创造新形式或新意义的词语来满足语言交际日益精细化的需求。如“女汉子”“伪娘”等。从表面上看,这种求新求异与求同从众心理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们语言文化心理复杂性的独特体现。一方面,当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就会尽力模仿,达到趋同;另一方面,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表人流行新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然,这类词语在快速发展中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哪些词语能够继续使用下去,哪些应当被淘汰,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也需要大众传媒等社会力量加以理性引导。(光明日报,有删减)1下列有关“表人流行词语的特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表人新词语是指在汉语新词语中,由表人的语素构成的新词语,表示具有某一共同特征的一类人,如“老王、小张”等。B从语音特征角度,表人流行词语可以分为以“成群”的形式出现和以“单个词语”形式出现这两类。C表人流行新词语折射了当前社会现实和大众心理诉求,满足了当前社会指称各类人群精细化的需求,具有信息浓缩化特点。D表人流行词语都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时尚感,这是它们能够流行的原因。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借用外来词是人们解决有限的词汇与众多新事物、新概念之间的矛盾的首要选择。B表人新词语满足了人们的某种社会心理需求或情感表达,在记录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意义。C人们为了追求交际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利用现有词语模完全创新生产出大量表人新词。D “草根”和“炮灰”这种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表人新词更能刺激人们对于词义的联想和想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人新词的产生及发展不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需要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社会力量的理性引导。B吸收外来词可以丰富和发展汉语词汇,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体现了汉语强大的包容性,但在吸收的同时也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C表人流行新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表人词汇系统,是当前大众语文生活中一种鲜活、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 D人们认同某些新词语时,尽力模仿,达到趋同;为了追逐新潮时尚,人们会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尽力求新、求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二、古诗文阅读理解(3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5分,4-6题各2分,7题9分)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侯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为人不忍忍:忍心B披帷西向立 披:拨开,掀起C项王按剑而跽曰 按:按压住D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加:放在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 .C.D.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D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分)(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4分)译文:_(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译文:_ (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剑门道中遇微雨【注】陆 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8.(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4分)?_(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诗人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4分) _(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三句是:“ , , ?”(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 。(记念刘和珍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不可忍潘向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作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他答应了燕太子去刺秦,但是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而这一切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但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于是直接奔赴死亡而去。死亡是可以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还有一个渔夫。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芦中人,岂非穷士乎?”这个“穷”,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但我分明从伍子胥后来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内心更具深刻意味的“穷”。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夫送来的饭,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渔父不答”。伍子胥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父诺”。“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怒斥,不径自离去?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脸地掩杀而来。他的心,死了。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也许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江水滔滔,天地无言。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还是同一个简单的价值观。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冰炭置肠,悲从中来。(选自看诗不分明,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篇写易水边的风声和侠士的歌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是为下文写荆轲刺秦与渔父自沉的行为作铺垫。B. 荆轲不能忍受怀疑而赴死,渔父看到了丑陋的人性而自沉,他们坚守了“简单的价值观”,还击了对精神的污蔑。C.作者认为渔父之所以没有怒斥侮辱自己的伍子胥,也没有径自离去,是因为他对神情仓皇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D.“江水滔滔,天地无言”,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写江水的有声和天地的沉默,凸显了隐士自沉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E. 伍子胥因疑心渔父会泄露自己的行踪而反复叮嘱其保密,“渔父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11.作者认为伍子胥的“穷”“更具深刻意味”,这“意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_12.有人认为此篇散文在“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请在文章中找出一处“含金的细节”并加以分析。(5分)_13.请结合全文,谈谈“冰炭置肠,悲从中来”的具体含义。(6分)_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B在火车站,一男子因多次假摔而被揭穿。他不但死不承认,而且在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揭穿者。C“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D当古老的传统遇到现代社会“快速、便捷、卫生”的价值观时,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更是让人惊心动魄。1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沁园春长沙一词是毛泽东在革命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革命者高声吟唱了一首昂扬乐观的励志之歌。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诗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C.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经典名作。赏读这首诗,我们能够咀嚼出新月派诗歌绘画美的丰富意蕴。D.不仅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1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在汉语中,“哲”字是“智慧”的意思,它和“学”字合在一起,就是“使人明智的学问”。“哲”字在中国很早就被提及,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从此,“爱智慧”就广为流传了。古希腊有一个叫苏格拉底的人,他学问渊博、才智过人,大家都称他为“智者”。 “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而“哲学”一词,是从古希腊语“爱智慧”翻译过来的。但是苏格拉底很谦虚,他说:“我不是什么智者,而只是智慧的爱好者。”A BC D17.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之间,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根据上联,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一声或二声。(3分)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下联: _18.面对项羽的责问,刘邦一席话消除了项羽的猜疑,躲过了一场即将降临的劫难,为夺取天下赢得时机。可见说话不仅是一种需要,也是一门艺术。请根据甲、乙两种不同的语境,分别说几句话。要求得体、连贯,言之有据,达到纠正别人错读的目的。(6分)甲:你同桌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将“面面相觑”读成“面面相虚”,你怎么纠正他?纠正:_乙:物理课上,老师提了一个较难的问题,要求大家回答。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做声。老师说:“同学们,怎么面面相虚呀?”老师将“面面相觑”读成“面面相虚”。你怎么纠正他?纠正:_五.作文(50分) 1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有的人以音乐为友,有的人以网络为友,有的人以书画为友,有的人以体育为友,甚而,有的人以真理为友你以什么为友呢?请以“与 为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补充好标题,重点突出,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注重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卷面整洁,不得抄袭。邵东三中2015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1解析A项,“由表人的语素”不是所有的都由表人的语素,后面列举错误;B项,“从语音特征角度”错;D项,“都具有”错。答案C2解析A项,“首要选择”错; C项,“完全创新”为“类推”; D项,应为“借喻”。答案B3解析A“不受语言内部因素制约”错,依据“除了有赖于语言发展规律和交际实际需要之外”。答案A二、古诗文阅读理解(3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15分,4-6题各2分,7题9分)4解析C项的“按”应为“握住”。答案C5解析B项,前表修饰,后表承接;A项,均为连词,来;C项,均表肯定语气;D项,均为助词,与“也”一同表判断。答案B6解析D项,中项庄“手总是软的,于心不忍”错。答案D7答案(1)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4分)(2)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5分)(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8分)8(1).“征尘”指长期奔走, 衣上沾满灰尘 ,实指诗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诗人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4分)(2).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结情,意在借景抒情。这里不是壮阔的“秋风大散关”,而是凄冷的“细雨”蒙蒙,不是“铁马冰河”而是“骑驴入剑门”,色调凄迷,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凄凉无奈的心境。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饮酒做个诗人。这两句表现出诗人不能做战士而只能做诗人的不甘与无奈,抒发了爱国志士壮志难展的忧愤情怀。(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答案:10(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3)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4)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10(4分)解析:A项,文章开篇并没有写风声与歌声,而是作者的联想,所以“营造出悲凉的气氛”说法不当; C项,“动了恻隐之心”错,原文是“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 E项,“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应为“理解伍子胥当时的心境”。答案:BD11(3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在文中,渔父认为伍子胥“岂非穷士乎”的“穷”是“困厄”的意思,作者从伍子胥赠剑、认为渔父想要官的行为中,看出伍子胥的“穷”除了“走投无路”外,更有对情义的错误理解,对人的不信任。参考答案:(要点)将情义商品化,将情义官位化,疑心太重。12(5分)解析:文中“含金的细节”主要体现在渔父身上,如“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渔父拿来饭菜”“歌而呼之”等。从这两处选取一个,分析其中的“含金”处即可。答案示例:如“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这处细节描写,说明渔父的观察是多么细致,人心是多么的善良,表现了渔父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如“歌而呼之”这处细节描写,说明渔父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更是一个懂情感的人,他没有以施舍者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这个陌生的人,更没有“嗟,来食”的呵斥,而是“歌而呼之”,体现了人情的温暖。13(6分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抓住“冰”“炭”指代的内容,分析“悲”的原因。答案要点:冰,寒冷之意。指像燕太子、伍子胥一样内心污浊的人(或他们的行为)带给作者的寒冷之感。炭,温暖之意。指像荆轲、渔父一样内心清洁的侠士、隐士(或他们的行为)带给作者的温暖之感。悲,指“冰炭”对比之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