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药知识讲解_第1页
【课外阅读】药知识讲解_第2页
【课外阅读】药知识讲解_第3页
【课外阅读】药知识讲解_第4页
【课外阅读】药知识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药 知识讲解鲁迅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上,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同一个月。这篇作品密切地配合了五四运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药的结构很清楚,分为四段。正面展开描写的是华老栓一家以及他的小茶馆。这四段都是围绕着“药”来描写的,就是:一、买药,二、吃药,三、议论药,四、吃药后的结果。时间是从头一年秋天到第二年清明。 小说里的“药”,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人血馒头。在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地统治着人们的清朝末年,把馒头蘸上被杀的人的鲜血,就被当成治疗肺痨病的灵丹妙药。这个人血馒头既蘸满革命者的鲜血,联结着夏瑜牺牲的事件,又被华老栓夫妇当作医治儿子疾病的特效药,联结着他们夫妇的命运。这样作品就出现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明线,这就是华老栓夫妇及其小茶馆;一条是暗线,这就是革命者夏瑜的英勇牺牲。药的这个艺术结构,是很新颖、很有特色的,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学刚刚诞生的时候,更是一新人们的耳目。 夏瑜是个始终没有出场的人物。作品一开始,在华老栓买“药”的这一节里,他就被刽子手砍了头,读者连一面也见不到。那么,我们怎样了解他的思想和性格呢?作品从刽子手康大叔的口里,间接地描写他曾劝管牢的阿义造反的情节。刽子手是敌视革命的,他决不会赞扬夏瑜的革命品质,但是他那敌视革命的言词,却依然掩盖不住一个崇高的革命者的光辉。夏瑜劝阿义造反:“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同阿义所接受和认定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传统思想是相矛盾的。阿义当然不会听他的话。不但不听,还要向他敲诈财物;敲诈不到财物,气破了肚皮,就打他两个嘴巴。作品这样写,是在一步一步地把夏瑜推上了矛盾冲突的尖端。这时候,夏瑜没有其他任何表示,只是说了“可怜,可怜”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表面上很简单,但却非常耐人寻味。 阿义打了他,如果他比较软弱,可能会感到害怕;如果他缺乏宽广的胸怀,是从个人受污辱、受委屈方面考虑,可能会生气,会跟对方干起来。但是夏瑜既没有软弱的表现,也没有生气的表现,反而为阿义的不觉悟而痛心。他说“可怜,可怜”,可怜什么呢?可怜阿义的不觉悟。阿义本来是个一般群众,受到清朝反动派的统治和压迫,但却不能认识统治和压迫自己的真正敌人,反而受他们的欺骗和蒙蔽,助纣为虐,当了爪牙,来打革命者。 夏瑜这样的表现,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他是真正关心广大人民命运的。革命是为什么?是考虑个人得失,还是考虑群众利益呢?这是检验一个人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的“试金石”,鲁迅正是抓住这一点来写夏瑜的,而且把他放在跟群众直接冲突的严重时刻来考验他,表现他,这才鲜明地突现了一个崇高的革命者的光辉性格。 鲁迅这样写夏瑜,不单是为了塑造他的性格,重要的还在于服从主题思想的表现。所以歌颂夏瑜并不是小说的主要目的。歌颂夏瑜是为了服从另一个更根本的思想。革命者这样忠心耿耿为群众,群众又是怎样对待革命者呢?阿义不必说,不仅在夏瑜生前打了他,污辱了他,甚至在夏瑜牺牲时,还剥下他的衣服。其他人物,象华老栓夫妇,和小茶馆里的一群人,又是怎样对待夏瑜的呢? 华老栓是小城镇中的贫民,他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点,同农村里的被压迫农民并没有多少差别。他劳苦善良,安分守己,胆小怕事,对于压迫只能逆来顺受。儿子病了,他不去求医服药,却相信迷信传说。因此,他对于当时还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的民主革命和革命党人,完全是一无所知。 作品的第一部分,写华老栓买“药”走去走来的两段文字,用的是情景交融的笔法。既写景,也写情,用写景来反衬人物的心情,用街上的黑暗、冷静,来反衬华老栓的心情:爽快、豁亮,仿佛变成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既写出他对于将要买到的“药”,抱着很大的希望和信心,也反映出他的十分迷信落后的思想。 正当华老栓感到仿佛“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的时候,也正是夏瑜将要就刑,将要失去生命的时候。华老栓毫不考虑别人将要失去的生命,他所全神贯注、一心考虑的只是儿子将要获得的新生命。华老栓幻想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儿子的生命,这不是他的冷酷,而是他的麻木、不觉悟。这种状况完全是他对政治的不关心,对革命的无知所造成的。 他不仅在买药时,完全不过问死的是什么人?为什么死的?甚至当无聊的茶客在他的茶馆里,评论他买来的药,评论夏瑜的被杀,说得那么热闹时,华老栓夫妇是在场的,也没有插问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一句话写到他,正是深刻地表现他,表现他的非常冷淡、麻木的精神状态。 华老栓的冷淡、麻木,也反映这个老实人的胆小、怕事的性格。鲁迅这一时期的小说,都着重描写这种社会现象,批评这种社会现象,以唤起群众的觉悟。为什么产生这种社会现象呢?鲁迅在后来所写的杂文里,分析得很清楚、很深刻。 他说: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是人们经过许多经验之后,得出来的坏教训。“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被人诬陷之后,要洗刷清楚,就麻烦了。“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于是人们就只要事不关己,还是远远的站开干净。经过这样分析之后,鲁迅说:“人们在社会里,当初是并不这样彼此漠不相关的,但因豺狼当道,事实上因此出过许多牺牲,后来就自然的都走到这条道路上去了。”(南腔北调集经验) 很明显,华老栓的这些表现,正是豺狼当道,封建阶级及其思想长期统治的结果。 围绕着小茶馆,作品还正面描写了一群茶客。他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于夏瑜的态度却几乎完全一致。夏瑜说“阿义可怜可怜”,这句话不能被阿义理解是不必说了,经过康大叔的转述之后,满座的茶客连一个人也没有听懂,乃至引起他们的误解。请看小说第三部分后面的一段描写。花白胡子的人没有听懂,以为是阿义说夏瑜可怜呢!经过康大叔解释之后,鲁迅描写他们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他们依然是听不懂。过了一会,才恍然大悟,有的人是过了较长时间,才领会清楚话的意思。可是却众口一声地大骂夏瑜发疯。这就是这一群人对待夏瑜的态度。它多么深刻地反映出革命者与群众之间的隔膜。从政治上说,这一群人实际上已经站到了敌对的立场,来敌视革命者,敌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了。在这里,鲁迅严格区分了作为穷苦劳动人民的华老栓夫妇与这群有闲的茶客们的界限。 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群人终究不是依附于清朝贵族的官僚,而是普通的人,是当时的革命党所应争取的群众。革命与群众,是这样一种尖锐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悲剧。分析到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药的两条故事线索的艺术构思和布局,正是为了深刻有力地表现革命者夏瑜的悲剧,表现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这就是说,艺术构思和布局是为了服从主题思想的表现。因为整个革命脱离群众,广大群众还处于不觉悟的状态,所以虽有象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忠心耿耿为革命,为群众,也是无济于事的。他们的血只有让人家拿去卖,蘸馒头,当“药”吃。从这一点说,夏瑜的血是白流的,革命必然要失败。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历史悲剧。 鲁迅根据他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切身的体验和清醒的认识,把这个历史悲剧和教训反映出来,无非是为了告诉人们:要革命,首先必须做好思想发动的工作。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封建,反迷信,把广大群众从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的长期统治下解放出来,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否则是不行的。这样的主题思想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当时的思想革命,无疑是起着有力的配合作用、推动作用。 小说的第四部分,描写吃“药”的结果,是华小栓死了。第二年清明,华大妈去上坟,从她眼里引出了夏四奶奶。华大妈恰好遇到了同是去探视儿子坟墓的夏四奶奶。可以说,这是把两条故事线索延伸到后来,写出两种结果:华小栓吃“药”的结果和革命者牺牲后的结果。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艺术安排产生了非常感人的力量。本来,他们都是封建统治下的被损害者,一个人的儿子让封建统治者杀死了,另一个人的儿子让封建迷信思想害死了。不是死于钢刀子,就是死于软刀子,共同的命运本来应该促起她们觉悟,向封建统治者讨还血债,但她们何曾意识到这一点?夏四奶奶根本不理解儿子的革命活动以及他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在反动的社会舆论的统治下,她把儿子被判处死刑,埋在这样一个地方,当成见不得人的事。所以她见到了华大妈,“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夏瑜的坟头上来。当她看到夏瑜坟头上的花环,也不理解这代表什么意思。小说写她自言自语地说:“这没有根,不象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她想了一想,最后想到了鬼神迷信方面去: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 这就是夏瑜牺牲后的一种结果:前面已写到的,血被出卖了,还挨了骂;这里又再写,亲戚本家都不来了,只有孤独的老母亲还在记念着他。但是这位母亲也仍然不理解、不认识自己的儿子,他不是用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来安慰自己。而是用鬼神迷信来安慰自己,用所谓儿子显灵来安慰自己。 这就更深化了这个悲剧,更突出地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悲剧,连最亲近、最同情自己的群众也没有被发动起来,也没有任何革命的觉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者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严格区别。 夏四奶奶是这种精神状态,华大妈又怎样呢? 华大妈根本不知道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为革命而牺牲,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吃的正是这位革命烈士的鲜血。相反,她看到了对方儿子的坟头,有一圈红白的花,而自己儿子的坟头却没有,“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尽管她听到夏四奶奶说夏瑜是被冤枉死的,她也不去过问。至于夏瑜的死有什么意义?别人为什么献花圈?这个花圈象征着什么?这一切,对于华大妈来说,虽然近在眼前,但在思想上却象在另一个世界一样遥远。她根本不会去想一个为什么?她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和对方的儿子都是被封建主义所害死的。这种严重的不觉悟,是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的恶果,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深入发动群众的必然现象。 药不把革命者放在主要的正面描写的地位,而是放在幕后,是有深刻用意的。这是为了指明,在当时群众还没有觉悟的情况下,革命者的血流得多么惨淡,多么不被人注意。把不觉悟的群众放在舞台的中心,正说明它的重点还是写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毒害。它写的虽是过去的事,但对当时的民主革命还是提供了严峻的历史教训。 药的悲剧达到了非常悲凉、可怕的程度,这是有现实根据的。药是根据秋瑾牺牲的素材来描写的,鲁迅不但在小说里写到,在散文范爱农和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里,也一再痛心地提到。可以说,药的悲剧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悲剧的十分深刻的反映。 虽然如此,但当时革命的前驱者是不主张消极的,而鲁迅又是“听将令”的,所以他“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在药里,“亮色”主要有两点:一、写出华大妈同情夏四奶奶,这是其他作品所少见的。祝福里的祥林嫂比夏四奶奶更悲惨,但柳妈并不同情她。二、是鲁迅自己指出的,用了“曲笔”,在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这里的所谓“曲笔”,是指花环说的,至于为革命者上坟,扫墓,这是事实。秋瑾教书的地方,绍兴大通学堂的学生,每年清明都为秋瑾扫墓。“花环”,在清末明初还没有,这是后来才有的,所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