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项羽葬身之地不在乌江?_第1页
【课外阅读】项羽葬身之地不在乌江?_第2页
【课外阅读】项羽葬身之地不在乌江?_第3页
【课外阅读】项羽葬身之地不在乌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项羽葬身之地不在乌江?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项羽力战脱身,却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在乌江岸边自刎而亡。于是,后世便有了一出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和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诗。但在今年8月最新一期的中华文史论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撰文指出: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在距离乌江120公里的东城。这篇名为项羽不死乌江考的文章给乌江岸边的千古悲歌打上了问号。 葬身地距乌江12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冯其庸前往安徽考察。他最初的想法是写一部“史记地理考”,对史记中涉及到的地点进行重新考证。从那时起,他就对项羽自刎乌江岸的说法产生了怀疑。此后20余年里,冯其庸沿着项羽兵败溃退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积累了大量材料。直到去年,冯老才将所有的史料和证据进行了梳理,完成了项羽不死乌江考的论文。据冯老认定,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当另作分析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破籍东城”,“追籍至东城”等等。东城又在哪里呢?东城在今天的安徽省定远县,距离乌江有120公里。根据史料,项羽从垓下突围出来后还有八百余人,但到了东城激战后,项羽身边还剩下28人。此时,汉军有数千人将其团团围困,项羽已是步行,手拿短兵器迎敌。从常理推断,又怎么可能从东城突围,再走120公里到乌江岸边呢?一座有名无实的“九头山”那么,项羽究竟有没有从东城突围呢?据汉书记载,项羽东城突围不是在东城县城,而是在当时东城县境内一座山上。“这座山”在初唐李泰括地志上被再次提及:“九头山在滁州全椒县西北九十六里。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至此,一日九战,因名。”按照这个记载,项羽的确曾率领28人突破了汉军的重重包围。“九头山突围战”一直以来被说得有板有眼,说是山石上还留有磨刀的痕迹。为此,冯老委托当时的定远县文化局局长开车前往全椒县寻找九头山,想看一看东城距离九头山究竟有多远。但那位文化局长绕着全椒县东南西北找了个遍,都没有找到这座九头山。据当时全椒县文化局的同行介绍,全椒县根本就没有一座九头山。1988年,全椒县重新修订县志时,已经将九头山的有关说法取消了。另有一种说法,九头山其实是在离全椒县不远的和县,但和县只有一座花山,也从未叫过九头山。冯老据此认为,九头山其实是一座千百年来有名无实的山。既然九头山找不到,项羽从东城突围的史实自然也就值得商榷了。确切记载出自元杂剧如果项羽根本没能从东城突围,而是葬身于东城。那“乌江自刎”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冯其庸认定,史记、汉书均无“乌江自刎”的明确说法。到了唐代,史记正义转引古书江表传时也只提到“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提到了乌江,但仍无“自刎”一说。再往下梳理,在元代的文史资料中,冯老终于找到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最早记载。但这段记载其实是出自元代中期剧作家金仁杰的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冯老由此认为,项羽乌江自刎是民间传说,由民间传说形成了杂剧。上世纪80年代,冯老在乌江实地调查时,访问了当地农民。当地人竟然采用了元杂剧中艄公说的“渡马不渡人,渡人不渡马”这两句话来讲霸王。冯老觉得,元杂剧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这大概就是“乌江自刎”的传说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乌江不在东城也有人认为,“自刎乌江”与“身死东城”实为一说。据宋代历史地理学著作舆地广记中记载:“乌江本秦东城县之乌江亭,项羽欲渡乌江即此。”这样一来,史记中虽明确记载项羽“身死东城”,但乌江很可能在东城治下,故而也可称项羽“乌江自刎”。但据冯老考证,秦汉旧制,东城辖区并不包含乌江。传说中项羽自刎的乌江岸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和县境内,和县在古时被称为历阳。灌婴传里有“下东城、历阳”的记载,这就说明历阳当时并不属于东城。否则,史记作者司马迁只要说“下东城”就够了,没必要再说“历阳”。另外,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淮汉以南诸郡”图,明确标着“阴陵”“东城”“历阳”。这也说明,在秦时它们是并列的三个县。到了西汉,“东城”与“历阳”之间又新增一个“全椒县”,“东城”与“历阳”已经完全不接壤了。中学教师最早提出质疑冯老还特意说明,是一个名叫计正山的人最早提出了“项羽并非死于乌江”的观点,引起了他的兴趣。计正山正是定远县前文化局局长,也是受冯老委托寻找九头山的人。1985年2月13日,计正山在光明日报发表学术论文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第一次质疑项羽在乌江自刎的真实性。当时,计正山是定远二中的一名教师。按照计正山的说法,“项羽身死东城”明确载于史书,只是长期被人们所忽略。史记项羽本纪的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汉高祖)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更为明确:“汉五年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但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计正山的观点一直以来未能产生较大影响。而冯其庸老先生对自己的观点很有信心,觉得所掌握的证据很充分。项羽到底是身死东城还是自刎乌江?不知此番是否能有定论。垓下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记者从8月18日召开的垓下遗址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07年1月30日至5月14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垓下居委会境内的垓下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钻探。经钻探发现,垓下遗址并非普通的聚落遗址,而是一个重要的古代城址。考古学家推断,当年的项羽退守至垓下,是利用原有的早期城址进行二次修筑,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与刘邦抗衡。这也完全颠覆了之前对垓下之战的历史想象,已有学者据此提出,“楚霸王”当时据城而战,“四面楚歌”正是刘邦军队在垓下城外所为。垓下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然而,垓下古战场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在寻踪觅迹、考察论证,一般说法有三:一是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二是垓下在河南鹿邑东,三是1995年版的“安徽地图”标明“垓下”在安徽固镇县沱河南岸。固镇县濠城镇沱河南岸有个村就叫“垓下村”,在历史上老百姓叫它“霸王城”。多年来,固镇县沱河南岸的濠城镇垓下村历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秦末汉初的文物。据说,早些年每当暴雨过后,农民在村庄周围随处都能捡到各式各样的箭镞等古代兵器!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的成果看,垓下城址由城垣、城门、护城河、道路及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活动场、窑址、红烧土遗迹、水井、灰坑等多类遗迹现象组成。包括护城河在内,城址面积近20万平方米。考古队员们在对垓下城址进行发掘时,选择了北、东两段城垣作了局部解剖,令人吃惊的一幕出现在世人面前:城垣构筑分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