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殉道者 伟人 狂人关于鲁迅与凡高的一种主观阐释你不认为每一个有勇气和精力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吗忧郁、绝望、痛苦的时刻?这是每一个有意识的人的生存条件。我们能看到生活的全部吗?或者更确切些,我们看到的一面,是否仅是死亡的一面?凡高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思想感到震惊。鲁迅与凡高这两个震撼着我的灵魂的人物是否真的具有可比性,还是仅仅因为我心灵的某种倾向性才把这两个丝毫不相关联的人物联在了一起?我必须承认我对二者的阐释是唯我的、主观的。我知道我不可能在这个题目下写出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文。然而暝暝之中似乎有着一种召唤的力量促我在精神上倾向这两个人物,在他们与人的类属性相沟通的宏阔通道上寻找联结点。一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鲁迅与凡高的人生呈现出那样斑驳淋漓的血迹?殉道在我无数次追问自己之后,我从凡高自己的话语里得到了启发。凡高说:“我的一生,或者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除了殉道的经历外,不追求别的。”而“鲁迅在中国的现实命运,其实正是殉道者的命运”,“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便是其一生的绝妙写照。野草过客篇多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鲁迅的内心隐秘:翁客官,你请坐。你是怎么称呼的。客称呼?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地,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翁阿阿。那么你是从那里来的呢?客(略略迟疑,)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翁对了。那么,我可以问你到那里去么?客自然可以。但是,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西指,)前面!在这里除了“走”无穷无尽,没有起始、没有终结的“走”以外,“客”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思考余地,甚至对“走”本身也是如此:“我”为什么走?“我”不可以停止吗?“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走的,又能在何处止歇?在这里“走”这个过程已被神圣化,它就是目的,它就是意义,它就是理由,它就是一切,对它根本不能也不应该有任何的怀疑,因为在这里“走”已不再是由外在目的感追加的第二意的东西,而是自己自足的,它自身就已经彻底内化就是动力,它已经成为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原因。这是一种伟大者无以回避的宿命。所以:翁那也未必。太阳下去了,我想,还不如休息一会的好罢,像我似的。客但是,那前面的声音叫我走。在它那里片刻的停留都是不允许的,那神秘的召唤永久的无时不在的鼓荡在他心中,甚至便是来自内心深处,这是一种莫名的使命感,为了它生命干枯了也在所不惜,因为这种干枯将“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我无法使用“寻找”、“追求”等那些世俗的词汇来阐释“走”的意义,因为这里“走”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动词,而是与鲁迅的整个生命现象联结在一起,具有生存本体论意义,它是生命的形而上学,生命的本质,是一切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结果,是目的又是动力,是过程又是结局,是原因又是结果。读过客我们分明感到一种对于“走”的宗教般的迷狂与沉醉,“走”在鲁迅那里具有先验的不证自明性,它是生命意义的源泉和体现。一部野草可以说就是一个殉道者的自我剖白,字里行间四处都燃烧着殉道的炽火:那么,我将烧完!那我就不如烧完!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诅咒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钉杀了的欢喜。在这一层次上我们再去阅读鲁迅的话语就体悟出更多的内涵。鲁迅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7与过客联系起来考察,这段文字背后的话语是:生命是属于我的,而我则是属于“走”的,因而“生命”便属于“走”,“生命”的存在就是为了“走”。单纯的“走”的热情并不能成为殉道,殉道的意义必须在对“走”的认同感超越了对“生存”的认同感,“生命”成为摆在“走”的祭坛之上的牺牲之时才可以获得,这或许是“过客”明知前面是坟,是寂灭而毅然前行的唯一的理由。既然“走”是注定了的宿命,那么“生命”“走”向“死亡”而寂灭也是注定的,所以巷迅说“倘使我得到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诅咒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诅咒。”8 “我是诅咒人间苦而不嫌恶死的,因为苦可以设法减轻而死是必然的事,虽曰尽头,也不足悲哀”。与其苟且地生不如死,“沉酣”于死的“大欢喜”和“大悲悯”中。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种沉酣、这种对于贡献自身生命的热情便正是殉道的本质所在。一般人很难理解温桑凡高在被一幅油画弄得精疲力竭、心力交瘁、虚弱不堪时所体验到的愉快感的。温桑凡高在给他弟弟的信中拟设“如果有一个画家,由于拚命画一幅对他无益的作品而毁掉自己,如果他因此不仅用颜料来画,而且以否定和拒绝的态度,以及怀着一颗破碎的心来画”。其实这个拟设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在我看来他的“拚命画一幅对他无益的作品而毁掉自己”正是其殉道者角色的明显的表征。不能从献身的憔悴、虚弱中体验愉悦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殉道者。所以凡高说“我愈是精疲力竭、生病、成为一个古怪的人,我就愈是一个艺术家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恢复我的信心和心的安宁的唯一办法,是好好干,既使身体垮了,但是我的这些画家的手指却逐渐听使唤了。”如果我们细心就不难发现这些平凡的话语背后隐隐若现的是凡高作为殉道者的身影,这与鲁迅是多么相似啊!所不同的只是鲁迅以毛笔而凡高以画笔,以不同的方式走着他们的殉道历程罢了。这里我要引用我的一位诗人朋友用诗的方式表达的对凡高的理解来充实我的论述。笔者非常感兴趣的是诗中的“希冀失望”、“因爱而生因爱而孤独”两个命题。很多人到你出生地来,文森特而你在孤独中死去你把自己溶了进去你的眼睛一会儿在希冀中蓝得发绿一会儿又因失望晦暗如黑洞你的绿色是不加糖的浓咖啡你的黑洞是一把开启神秘之门的锁钥如今站在一大群拜你如神祇如偶像的人中间我追索你往日纷扬的思绪文森特,那年你站在奥弗孤独的山上最后一次独对太阳,最后一次张望人间爱充满你的双眼你因爱而生又因爱而孤独而那些真正的生命从你笔下流溢,践踏过许多浅陋的目光在你身后站成林二既然已经拾起殉道这个话题,我就不可能不去思考殉道的心理动因。吴俊在他那些谨小慎微、欲言犹止的论述中多少道出了一些真谛,然而他对鲁迅所谓的“原罪”与“负罪”意识的论述,却又似乎走过了头,明显地表现出对弗洛伊德的附会。在我看来,如果硬要说鲁迅有原罪感,那也是作为知识分子对劳动者的“原罪感”,而不是作为“儿子”的对“父亲”的原罪感,我以为揭示前者比揭示后者更具意义,更能接近鲁迅本身。鲁迅在仿徨扉页摘引了屈原诗句。一般认为屈原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化人格的典型代表,更何况鲁迅摘引的又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们都能理解这种语言中隐含的祛邪匡正、为民建功的政治使命感。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最激烈的反传统面目出现的,然而在这一点上却体现出某种对儒家“修、齐、治、平”的认同,当然,这种认同是融汇了现代精神品格的,是指向时代的而不是单纯的承接。对于鲁迅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似乎已不用再证明了,鲁迅一生的“荷戟独彷徨”的生命形象就是明证,在当代恐怕也没有人怀疑这一点。而我要深究的是这种使命背后“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独醒者”这个隐含命题,在鲁迅看来,只有知识分子时代的独醒者才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才是社会的自觉主体,而一般的大众则是麻木愚蠢、奴才根性、卑鄙懦弱、肮脏丑怪甚至欺软怕硬、幸灾乐祸、伪诈残忍的;或许正是这一点使得鲁迅在阿Q正传、药、祝福、故乡等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国民性的批判力量;或许也正是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鲁迅现实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几乎见不到一个好人,“一个好的动机和行动”,所写的“都是一个灰冷的绝望的世界”。鲁迅的散文诗、杂文中常常出现的“荒原”意象,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环境的象征: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微风吹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我们的社会是一片沙漠。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没有艺术,而且没有趣味,而且至于没有好奇心。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证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鲁迅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名曰对话其实正表现了鲁迅内心的两极。在这里明显的表露出鲁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识,甚至,鲁迅把自己看做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更为清醒的先觉者。这是作为启蒙主义者,以“揭示人生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震醒华夏为己任的鲁迅的全部精神支柱和先验意义前提,是鲁迅作为“不惮于前驱”,“在寂寞的悲哀里奔驰的猛士”的基础。这个不需要证明的基础与前提看起来是相当的稳固,然而其实质却相当虚弱,经不起理性思辨的拷问。在一件小事中,我们便可清楚的看出这一基础的动摇。在人力车夫面前“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在这里“高大”与“渺小”已经彻底的交换了位置,“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交换了位置。在精神的天平上“劳动者”变成了裁判者,“须仰视才见”,而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却变成了“被裁判者”,“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知识分子对劳动者的启蒙意识在这里转化成了对劳动者的崇拜意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当时流行的“劳工神圣”观念在鲁迅心中的投影)。启蒙者在劳苦大众面前的自大感变成了自卑感(这种意识的转变变成了40年代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文坛流行的知识分子改造论的20年代伏笔),在某种意义上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尴尬的精神处境和不可调和的精神困顿。然而可以明确的是,此时劳动大众已由启蒙对象变成了崇拜对象,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的裁判者,因而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与劳苦大众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类似于教徒与神的关系。在这层意义上一件小事的结尾一小节便容易理解了: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些在今天几乎难以理解的词句,在鲁迅绝不是夸张的、虚伪的,而是一种近乎对知识分子原罪感的体认和忏悔式的情感,带着浓厚的对自身罪恶的觉悟感和因之引发的悔愧感、自我谴责感,伴着感情上的苦痛和灵魂的内在折磨,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浓烈性才使它具有了“自新”之动力的性质,这种动力的强大与这种情感的浓烈是共时同在的,它是狂猛突闪的火焰,催促着鲁迅突破自我走向新我,完成他永无止境的孤独之旅。这是殉道的悲剧,也是殉道的喜剧。之所以说是悲剧,是因为它决定了鲁迅的一生是祭献者的一生、牺牲者的一生,无论是“过客”般的义无反顾,还是“神之子”般的沉酣于寂灭的大欢喜以及“抉心自食”欲知其味的惨痛酷烈都体现出无以伦比的悲枪感、祟高感。而问题还不仅于此。作为殉道者的悲剧特征还表现在对同情与慰安的拒绝态度上。同情与慰安对于寂寞孤独的殉道者(鲁迅所谓的“绝望的抗争者”本是多么宝贵的精神支持啊,然而,鲁迅却说接受同情“每容易磋跌在爱感激也在内里,所以那过客得了小女孩儿的一片破布的布施也几乎不能前进了”,因而不如拒绝。这种近乎自虐的殉道意识不能不使鲁迅的一生蒙上浓厚的悲剧色彩。之所以说是喜剧的,那是因为这种殉道赖以建立的基础不具有教徒式的单纯,而是隐含着内在矛盾性的。前文已经讲过,在鲁迅的心目中对于劳苦大众几乎同时存在着自大与自卑两种情感,它们矛盾着、冲突着,使得鲁迅的殉道者角色带有两极化的分裂色彩:一种是毅然奋进,不惮于前驱;另一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引发的对前驱者价值的怀疑前驱的血只能成为愚者的人血馒头而已?前驱的慷慨赴难只能引起看客的几声啧啧而已?是“庆贺”还是“戏弄”?的确鲁迅时常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四处都是敌意,是“可悲悯的”、“可诅咒的”。也因此鲁迅的殉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又带有“复仇”色彩:希望在被钉杀时玩味愚昧者的“可悲悯”、“可诅咒”,“永久的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僧恨他们的现在”,向着安于奴隶命运的大众复仇这是与殉道的献身本质相背离的,因而这种殉道便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殉道而被异化了。无独有偶,正如亲爱的提奥的翻译者平野所说“凡高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同情穷人的画家”,“其人物画也多描绘人民”,的确,凡高留下来的几乎所有的精神产品都分明的表达出他对民众的几乎无限的关爱、同情和毫无保留的赞美。然而正如鲁迅所说“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凡高一生都在歌颂着“效果朴素而庄严的伟大的阳光”(高更语),然而他的生命却从未得到阳光的朗照,他一直都生活在贫困与虚弱的阴影中,周围的那些他所爱的人、正为之耗尽生命的人却用怀疑、冷漠、讥讽来对待他。“他在孤独中死去”。三1.鲁迅与凡高是那种勇敢到可以对一切既成现实产生怀疑的人,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迷信,然而却又坠入对“民众”的迷恋之中:“劳苦大众”成为道德的典范,精神的极至,价值的最终仲裁者,上帝从他们心中的神坛走下来的时候,“劳苦大众”又坐了上去。在精神的王国里通向上帝的殉道之路被通向“劳苦大众”的殉道之路取代了,然而本质的东西是殉道依然存在。不过,虽然“劳苦大众”这个范围具有相当的模糊性、抽象和虚拟性,但它毕竟不象上帝那样完全地不容经验理性把握,完全地不具备内在矛盾性,所以它有时禁不住理性的拷问而保不住自己的灵光,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实存它常常会在相当具体的层面上暴露其世俗的一面而使其价值的终极仲裁者地位受到动摇,相应地也必然动摇为之殉道的意义,这就使得走向它的殉道者常常感到对殉道价值怀疑的困顿,这种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质而言之就是虚无感。这种虚无感在鲁迅那里表现为被(自己所爱的所敬献的人的)抛弃感,“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无望感,要么“苏生”要么“灭尽”的毁灭感,以及由此而生的无以复加的苦痛感,周作人在瓜豆集中的一段论述鲁迅的话也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说明:说到他的思想方面,最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有点转到虚无主义上去了。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这种对生命价值虚无的感受在凡高那里也是一样的。一般意义上我们总是把虚无感受界定为负面情绪,然而在鲁迅、凡高那里这种虚无感正是生命价值的表征,它代表了鲁迅、凡高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注,一种“为什么存在?”“存在是有意义的吗”的形而上寻求,这种终极关注正是智力高上、关心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本体价值的表现。当然,这种终极关注有可能导致对生命的幻灭之情而走向消极遁世,也可能导致在对生命的深刻的绝望之情中反证出希望之情的奋进哲学,因而是否有这种终极关注并不能成为伟人的表征,然而可以说没有这种关注的人必定是庸人。正如没有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就不可能有对生命意义的真正理性的信仰一样,没有对生命虚无的感受就不可能有对生命充实的渴求,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热爱生命与生存,或许正是经过这种意义的拷问比一般人更深切的体验到生命的短暂与虚无,那些伟大的人们才会表现出对生命的无比珍惜与柔情。由此我要指出一个看似荒谬的结论:虚无感正如殉道感一样是伟大人物必具的前提。深刻的虚无感比浅薄的世俗的充实感更有积极意义。正如我在前文所说虚无的意义不在虚无本身,因而伟人与庸人的区别不在有无虚无感而在于虚无感导致的是对人生的更热切的流连还是厌弃。由此观之伟人与庸人只是一墙之隔。2、凡高说:“在画家的生活中死亡或许不是最苦的事。”当我读到下面这段话我长久的不能平静:我的手头有一幅画着田野上月亮升起的画,并且在画一幅我生病前几天开始画的画一幅收割的人。这幅习作全是黄色,颜料堆得很厚,但是主要的东西画得很好,很简炼。这是一个画得轮廓模糊的人物,他好象一个为要在大热天把他的工作做完而拚命干活的魔鬼;我在这个收割的人身上,看到了死神的形象,他在收割的也许是人类。因此这是(如果你高兴这样说)与我以前所画的播种的人相反的题材。但是在这个死神身上,却没有一点儿悲哀的味道;他在明朗的日光下干活,太阳以一种纯金的光普照万物。这种对死亡的愉悦体味与鲁迅的“大欢喜”以及“我觉得在快意中”有着惊人的一致。是什么使得这两位伟人如此衷情于死神的美艳?难道这不与他们对生的无比眷恋背道而驰吗?在凡高的向日葵中所表现的生命力的蓬勃张扬,激锐亢奋到哪里去了?究竟向日葵真实,还是收割的人真实?从凡高画笔下大片延伸的麦田、天空、荒野、美艳如妖的星夜与灯火我可以毫不费力的读出他的凄凉与孤独。从鲁迅笔下的阴暗的小说人物与美好凄迷的散文诗意境我们也不难体味这凄凉孤独对作者灵魂的侵蚀。然而我要说正是这种凄凉与孤独的侵蚀才使得这两位艺术家拥有了超凡脱俗的心灵感悟力,获得更深的对于人类生存悲剧的体察力,从而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天才的光芒;使他们成为从最悲哀的绝望之情中道出希望之情的人。他们注定是旧时代的破坏者,他们毁弃了艺术的一切既定的戒律,充满了毁灭旧有的悲怆之情,承担了因洞悉旧有的污秽与灭亡而带来的绝望感,就如凡高所说:“当你考虑到人们应该是怎样的时候,你当然要发疯。”然而正如鲁迅所说:“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这种悲怆与绝望的沉重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是与整个旧的时代作战,与现存的一切为敌,在成为毁灭一切的“罪人”,不但要与外界作战还要与自己的内心作战,与自己内心的“虚妄的希望”作战。作为毁灭者必须对欲毁之物抱彻底的绝望之情,哪怕留有丝毫的希望之意也会妨碍他举起手中的戟。因此我要导出第二个近乎荒谬的结论:绝望对死亡的衷情是伟大的人物诞生的精神前提,这也是殉道者特征之一。3.作为旧的艺术戒律的破坏者的鲁迅与凡高在体验绝望的同时还必须体验到创新的孤独感、失助感。鲁迅与凡高相对于那个而言,他们是走得太快、太远了,以致同时代的人绝大多数都跟不上他们的步伐,而对他们抱不理解甚至讥讽、迫害的态度,我们时常把这种讥讽与迫害理解为阶级对立、政治斗争的结果,这或多或少是一种误解或故意的歪曲,鲁迅曾明确说过真正的敌人的刀枪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来自自己所亲所爱为之滴血而不惜的人的攻击。事实也证明如此,相比之下后者对鲁迅与凡高所造成的挫伤要更为严重。这种启蒙者的热切与被启蒙者的冷漠所造成的矛盾几乎是人类不可回避的宿命,它的悲剧性正是通过启蒙者的悲剧命运而得以表现,而这种宿命的本质在于对启蒙者的生命的摧残。这种摧残除了表现为殉道者心中上文所讲的绝望感以外,还表现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可以与鲁迅、凡高在精神上对话的人在那个时代是太少了,鲁迅与凡高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可以与之推心置腹的人、可以与之讲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的人、可以分担他们的愿望与梦想的人是很少的,朋友的来而又去乃至背叛、周围的隔膜与敌视深深的刺痛着他们的心,使他们的灵魂在孤独中颤栗,在寂寞中滴血,在凄凉中游荡,无处止息。谈到孤独我们就很难止住对“孤僻”这个词的联想。的确,从不同的角度看来,天才的孤独不群也可以说是孤僻怪戾,最孤独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上最“孤僻”的人,前者是就伟人的本质而言,后者是就世俗的观念而言,而由此我要推出第三个近乎荒谬的结论:“孤僻”便是伟大人物内在精神的外部表征之一,或者说,“孤僻”是伟人之所以为伟人的又一前提。对于鲁迅与凡高来说,放弃“孤僻”24就意味着对世俗的认同,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独立品格,而将自己拉回到同时代的一般水平之内。这实际上也就消融了自身,这对于鲁迅和凡高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孤独在鲁迅与凡高那里正如他们在现实中失去了对故乡的拥有一样还意味着他们的精神家园的失去。鲁迅在他那篇著名的小说故乡中将故乡描绘成一个荒凉而阴晦的地方的时候,实际上便在意识里失去了故乡之爱,与其弟周作人在乌蓬船等篇中表现的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溢美相比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实际上,在鲁迅一系列以鲁镇、S镇为背景的小说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那种充满温情的人物及景物描写,所及无不阴暗,这不能不使清醒的研究者认真的考虑鲁迅对故乡的心态。凡高一生都保持了对荷兰的热爱,但是因为与其父亲的冲突,他实际上也失去了故家。这种失去或许对于鲁迅与凡高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在那个大跃动、大转换的时代,他们所体验到的精神传统的坍塌与崩溃,站在精神废墟上的作为摧毁者而体验到的无家可归感和重塑艺术与人伦精神的失助感。4.一般人很容易理解“抗争”在压力面前的意义,却不一定能理解伟大人物的独特的“抗争”方式:“偏激的好斗性”(鲁迅),“偏执的亢奋性”(凡高)。偏执是一切伟大者不可缺少的又一心理因素。这一方面是相对于外界的压力而言的,对于鲁迅与凡高这样的伟大者来说他们所承受的压迫感是时代所能感受到的所有压迫感的总和,是所有的历史的、现实的重负的叠加,所谓“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这种重力在另一方面又经过具有殉道色彩的主体人格的强化,变成以虚无、绝望、孤独感为表征的内在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挤碎任何一个脆弱的灵魂,压垮任何一种一般意义的抗争。鲁迅与凡高的伟大之处也正显露在这里,他们的抗争是卓绝的骇世惊俗的以偏执为特征的好斗性、亢奋性。没有这种愈压愈韧、愈挤愈坚的永不停止的偏执恐怕鲁迅与凡高早就在这种无法承受之压迫面前低首了,这种挤压是如此强大唯有这种极端的特殊的方式不能抵抗。提起鲁迅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战士“毫无披挂,手执蛮人所用的投枪,在无物之阵中左冲右突,甚至在他已老衰、寿终的情况下他还是举起了投枪的具有韧性的战斗糟神的形象”,而我则将这种“韧性的战斗精神”概括为:“偏执的好斗性”,这种好斗性甚至使得鲁迅后来放弃了小说这种他所擅长的文学表达方式,转而衷情于杂文这种“匕首”与“投枪”的文体,而我之所以说它是一种“偏执的好斗性”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它使得鲁迅除了“真正的敌人以外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他的一生几乎都沉浸在与论敌的喊杀声中,有时没有敌人了他甚至会觉得寂寞而“索性去招惹一回”,去招出几个敌人来27,也正因此他的论敌之多恐怕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最,这些敌人中甚至包括了鲁迅自己,他是那样常常自省、自剖、不断“抉心自食”“以知其味”。而他对敌人的态度是那样“刻薄、毒辣”以至于在一般人眼里显得非常过分。他的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抗菌药物临床考试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临床病例书写试题及答案2025年版
- 2025年文化创意产品线下体验店智慧门店技术应用可行性报告
- 门吊司机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镰状细胞性贫血课件
- 潮玩产业IP运营模式创新:2025年市场布局与策略研究报告
- 年产铝制品1195吨新建项目环评报告表
- 圣迪高档时尚服装制造项目环评报告表
- 脚手架安全培训教学课件
- 2025标准合同管理协议范本(中文版)
- 蔚来主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完整版)
- 苍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陆域工程报告书
- 2024北森图形推理题
- 有关于红色革命教案
- 《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及其应用》课件
-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系列讲座课件-城市规划依法行政案例解析》
- 2025年全国特种设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A证考试试题(300题)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木胶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文字运用新颖试题强化训练含答案解析
- 离散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导论 - 计算机科学系- 中山大学
- ERCP均衡风缸控制模块Corecompetencetra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