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6课《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6课《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6课《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6课《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6课《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过程与方法: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词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指代性副词”。【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南宋时期,曾有一对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情意相投。常常在月夜花下,吟诗作对,琴瑟和鸣,起舞弄影,互诉衷肠。这对幸福的恋人就是陆游和唐婉。本来他们能够幸福地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可是因为婆媳不睦,陆母从中作梗,这对情深意切的鸳鸯刚刚结合不久就被活生生地分开了。比较阅读陆游、唐婉夫妇的应和词钗头凤: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传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从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心如刀绞搬的悲痛与无奈。今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来读一读与其如出一辙的另一个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二、文学常识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2.乐府和乐府诗:举例:上邪上邪,我欲与君长相思。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滚滚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3.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5.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和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6.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三、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提示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基本情节:兰芝请归仲卿求情焦母不允仲卿慰妻兰芝意决严装拜别焦刘盟誓兰芝还家县令遣媒兰芝拒婚太守遣媒刘兄逼嫁太守筹婚兰芝备嫁仲卿闻变生人死别仲卿别母兰芝投水仲卿自缢化鸟齐飞2.诗歌结构: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开端(第2节)兰芝被遣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再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四、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1)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2)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3)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失败中取得知识和经验(4)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错误的人的处罚决定。(5)便利此月内。 古义:吉利。今义:方便。(6)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今义:奉承。(7)叶叶相交通。 古义: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8)多谢后世人。 古义:劝告。今义:常用来表示感激。(9)既欲结大义。 古义:婚姻。今义:大道理。(10)共事二三年。古义:一同生活。今义:一起工作。2.通假字(1)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我一辈子也不再娶妻。(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lin)”,梳妆匣(xi)子。衣箱和梳妆用的匣子有六七十个。(3)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虽然同府吏已有誓约。(4)蒲苇纫如丝。“纫”,通“韧”,坚韧。蒲苇像丝一样柔韧。(5)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叮嘱,嘱咐。仲卿再三嘱咐我。(6)催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人伤心,马也悲鸣。(7)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于是合葬在华山的旁边。3.偏义复词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复”指“多”,也就是说这类词一定是多个语素组成的。“偏义”是说意义只偏向多个语素的某一个,即只有一个语素表达意义,其他的都是陪衬。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窗户”“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窗”,“户”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文中的偏义复词如下:(1)便可白公姥。你可以去禀告婆婆。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指婆婆。(2)昼夜勤作息。白天黑夜辛勤劳作。作息,劳作和休息,“息”无意义,偏指“作”。(3)我有亲父兄。我娘家有个同胞的哥哥。父兄,父亲兄长,“父”无意义,偏指“兄”。(4)我有亲父母。我有亲生母亲。父母,父亲母亲,“父”无意义,偏指“母”。(5)逼迫兼弟兄。还有个哥哥一起逼迫我。弟兄,弟弟哥哥,“弟”无意义,偏指“兄”。五、品读课文1.一位打印员看见孔雀东南飞的题目说道:“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故事呀,唉!”这句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确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打印员的话为我们提示了三个关键词: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悲剧、叹惋。明确:这就是悲剧的力量。人们记不太多喜剧和正剧,但悲剧往往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记。(板书:刘兰芝、焦仲卿)2.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名字的先后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明确:不能,刘兰芝为一号主角。有三点依据:一、序言中“焦仲卿妻刘氏”,中心语是“刘氏”。二、注释指出,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文章中写刘兰芝的内容最多。另外,故事悲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3.来看有关刘兰芝的内容,比较刘与焦的四次对话,你觉得四次对话的内容和语气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一次,第2自然段。陈述自己将被驱遣,有些抱怨。第二次,第7、8自然段。遗物留念,恐难相见,口气坚决。第三次,第11、12自然段。盟誓,提示自己的处境。语气着急。第四次,第24、25、26自然段。生人作死别,哀伤而坚定。4.第二次对话中,刘兰芝的心理是怎样的?明确:第二次对话有看清问题的冷静,有明白自己处境后维护人格尊严的执拗。有在冷酷的现实前面还抱有的一丝幻想。有被仲卿真挚情义所感动的对仲卿的体贴谅解。有对爱情的忠诚。5.第四次对话中有一些细节描写,你有怎样的感受?明确:第四次对话有几句细节描写,先借用马的悲鸣声衬托出焦仲卿内心的痛苦情感。然后写刘兰芝闻声之后的行动“蹑履相逢迎”同样是急切的。但是却又“怅然遥相望”,不知如何向焦表白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描写,读后不禁让人们替两人着急,为他们痛苦。6.在诗歌中,刘兰芝一共有五次落泪,说说落泪的情景,并分析兰芝在五次落泪中的心理活动。明确:“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真情的眼泪。舍不得这个家,和曾经的家人。为什么在焦母面前不落泪?坚强。“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悲苦的眼泪。被遣回娘家的屈辱感。“阿女含泪答。”伤感的眼泪。有一些委屈,也有一些自责。“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彻痛的眼泪。不愿意接受现实,无奈。“晻晻日欲暝,秋思出门啼。”绝命的眼泪。绝望。7.这篇文章是婚姻悲剧还是爱情悲剧?明确:爱情悲剧,开篇没多久婚姻就已经结束了,而爱情没有结束。不同于诗经氓,爱情已经消磨殆尽,婚姻随即便结束,是婚姻悲剧。8.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在这篇课文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明确:家庭、爱情,还有生命。被毁灭的东西价值越大,悲剧就越悲。9.那么这场悲剧的缔造者是谁呢?很多人会指向焦母和刘兄。你如何理解这两人的责任呢?明确:两个人的出发点都包含了对亲人的“爱”,当然,不排除自己的私心。但是,这种爱的方式是不对的。两个人是以他人的眼光来审视别人的幸福,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看别人。真正的幸福是要自己来体会的,就像脚上的鞋子,舒服与否只有自己知道。10.除了焦母和刘兄,还有谁对这场悲剧要负主要责任?为什么?明确:焦仲卿。焦仲卿做不了自己的主。焦仲卿不够理智,对刘兰芝有言语伤害。说话方式有问题,直接顶撞母亲。轻易放弃,没有具体的办法。六、小节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悲剧,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人生极大悲哀。既然是悲剧故事就总会有完结的那一刻,但是它给人们留下的思考与启示是不会完结的。这也是凄美动人的故事久为传诵的意义所在。悲剧故事的存在,最终目的就是让悲剧不再发生。“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吧!七、语言积累指代性副词: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结合本文,见下页图表。八、作业1.完成孔雀东南飞学案习题。2.思考并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故事结尾两人化为鸳鸯,再聚一些类似的例子,谈谈你对这样结尾的看法。”(一)“相”的用法:(本文一共18个“相”字)分类例句副词译为“相互、彼此”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指代性副词指代“我”嬉戏莫相忘及时相遣归指代“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不得便相许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指代“他、她、它”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好自相扶将名 词译为“相貌”儿已薄禄相(二)“见”的用法分类例句动词译为“见面”相见常日稀黄泉下相见指代性副词指代“我”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介词表被动,译为“被”渐见愁煎迫九、扩展阅读指代性副词“相”与“见”在古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两个具有指代作用的副词,就是“相”和“见”。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一用法,多见于汉以后的文献中。现分述如下:相“相”可以称代三种人(物)称。例如:)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百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句的意思是:现在大王和我早晚之间就要死去,可是你拥有几万士兵,不肯救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是从一条根上长出来的,煎熬我怎么这么急迫!)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后汉书冯鲂传)这句的意思是:你知道悔过服罪,现在一切都赦免你。)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韩愈答李翊书)这句的意思是:向我韩愈问的人多,考虑你的话用心不急切为利,姑且为你说这些。)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现在就立即答应他家(指代太守家)吧,马上成就两家的婚姻。)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这句的意思是:渐渐地出来靠近它,提心吊胆地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例、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一人称的人,例、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二人称的人,例、两句中的“相”指代第三人称的人和物。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两点有关“相”的用法:)各句的“相”都用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加点的词,除例是介词以外,其他全是动词。画浪线的“相”与动词或介词组成的语言单位,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相”的这种用法,从成语中可以看到。如:拔刀相助、倒屣相迎、豆萁相煎、反戈相向、刮目相看、降心相从、解囊相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要和范围副词的“相”区别开来。表示范围的副词“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既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又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此为“互指”。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中的“相”是指“爷和娘”,义为互相。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又可表示动作行为一个一个地相继出现。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中的“相”是指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此为“递指”。回顾前文的“相”只表示一方发出的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由于主语只表示施事,而受事者又不出现,只有用它指代,此为“偏指”。互指和递指的“相”,表示范围,所以叫范围副词,偏指的“相”除了表示动作的单向性以外,即表指代,所以叫指代性副词。见“见”,作为指代性副词,也和“相”一样,在语言形式上,它是副词作状语,其语意类似宾语。例举如下:)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这句的意思是:生下六个月的时候,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加少孤露,母兄见骄。(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句的意思是:又加上年少时因失去了父亲,身体瘦弱,母亲和哥哥就骄惯我。)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句的意思是:所以今天详细说明原委,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由上所述,可以明确以下几点有关“见”的用法。1.例、各句中的“见”,都用在及物动词(加点的词)的前面,画波浪线的“见”与及物动词组成的语言单位,也类似倒置的动宾短语。现代汉语中的“见笑”、“见谅”、“见教”、“见怪”等,都属于“见”的这种用法。2.“见”与“相”不同的是:“见”不用在介词前面,仅指代第一人称,偶有称代第三人称的,不过实属罕见,恕不例举。3.要和表被动的“见”区别开来。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1)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2)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古汉语的语言实践告诉我们: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子中的主语,“见”是副词,起称代第一人称的作用。例1中的动词“录”的施动者是句中的主语“君”,可见此句中的“见”是副词,称代第一人称。当动词的施动者是句中未出现的主动者,即表被动。例2中的动词“欺”的施动者正是句中未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