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司马迁因写出不朽的名著史记而名垂千古,他为不少有为之士写了传记,而对于他本人,却并没有做什么介绍,就是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只是说明他写史记的有关情况及缘由。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读他给朋友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来读出他的品格,读出他的形象。由书信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品格崇高伟大,形象光彩照人;他有自己的处世之道,更有自己的为人原则,他不会改变自己。用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形容这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应该说恰如其分。司马迁念友情、讲义气。他的朋友任安给他写信,想请他在皇上面前说句好话,免除腰斩之刑。而司马迁当时的处境已很困窘,他不能在皇上面前说话了,但他要将自己的苦衷向朋友说明白,惟恐“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司马迁理应不再给一个被朝廷判了死罪的人回信,以免受到牵连。而且他的史记就已经因为对汉武帝的暴行讥讽颇多为其所不容,怎么担得起再有风浪呢?但司马迁毫不犹豫地写了,并在信中淋漓尽致、无一丝避讳地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这一点就足以表现出司马迁念友情、讲义气的品格。而或许他果真就是因为这封回信而受到了牵连,以至于再次下狱致死,但就更能说明他的品格之高尚。司马迁有骨气、重操守。他因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遭受“最下腐刑”,“身残处秽”,“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纵然出狱,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他深感自己的行为“重为乡党所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因此,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于处在封建时代,司马迁将遭受宫刑看得极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从此他“故且从俗浮沈,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再也不在汉武帝面前“推贤进士”,更不在众人面前“曼辞以自解”,以免“只取辱耳”。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有骨气、重操守的人。他之所以隐忍着不去自杀,就是因为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司马迁持正理,守公道。他为李陵说话,并非出于私情,只是“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但他“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因此在皇上召问李陵降匈奴一事时,他就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看不惯那些只会阿谀奉承、没有原则立场的大臣。“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而当“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没有一人为李陵在皇上面前说一句公道话。只有司马迁,奋不顾身,而竟至为此而获罪。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更有力地反衬出他正直的品格。司马迁眼光远、志向高。他为李陵事件蒙受了不白之冤,“抑郁而无谁语”,“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那是因为他心里装着自己的宏伟事业,“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也就是说,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才忍受着如此的屈辱。写完史记而死,那也可谓“重于泰山”了。这就是伟人的眼光,这就是伟人的志向。史记对后世影响很大,而司马迁的形象也影响了无数代仁人志士。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