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8 咬文嚼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8 咬文嚼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8 咬文嚼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8 咬文嚼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高中语文 8 咬文嚼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课型:新课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疑难预设:学习中获得的启示。模式与方法:评价讨论法。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作者介绍。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导入课题。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思考问题(读书),教师板书字词。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2.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3.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板书。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第二课时 课题咬文嚼字 课型:新课 备课人: 教学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疑难预设:理解文章内容。模式与方法:理解法,探究式。教学流程: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六.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三课时 课题咬文嚼字 课型:新课 备课人教学目标:1. 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疑难预设:理解文章内容。模式与方法:理解法,探究式。 一. 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学生总结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 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写作方法:1,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显然作者将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 明确:例证法。 2,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用了哪些例子呢? 明确:(1),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3),“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5),套语的实例。 3,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一个,来细读那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