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启示经典无限可能的未来内容提要:描述结构主义、现代主义的信念为解构论的出场铺展了精神背景,后现代景观则呈示了解构论生成发展的现实语境。德里达的书写姿态就是在逻各斯中心论的极权威压下展开反叛,阅读策略就是他的书写姿态在经验层面上的运作。德里达的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引起了传统文本观的变革。解构论的思维方式有纠偏的优势,但也有其不可超越的限度。关键词:解构论,后现代景观,书写姿态,阅读策略,反本质主义文学观与文本观六十年代的西方发生着历史上意味深长的精神剧变,其征兆是思想的迷乱和言辞的变乱。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人文主义,面对现实的境遇别无良策,无奈地把人化作无用的激情。以结构主义为典范的现代知识形式对于理性、秩序、人文根性的探求亦显得步履唯艰。六八事件又空前震荡着传统教育体制和现代技术政治,及其依存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信念。当动变的事件褪去喧嚣而成为淡远的风景,知识人也自然地陷入迷惘、失望和忧愤之中。德里达就是在这一语境中入思、运思、言说和书写,他的解构论从这一语境中汲取了政治情愫和获得了反叛动机,他的文字像一阵知识狂潮,似乎每一个人都受到感染。他本人多次宣称,他在无根地浪游,并有意靠近先知的言说,他的持久兴趣在文学上。他在六十年代以后的精神之旅上播化的更多是文学话语的激情与灵性,影响更大的也还是规范哲学建制之外的领域。但无论如何,由这位犹太后裔、晦涩哲人、学界怪杰所创建的解构论,是思想史、文学批评史所无法跃越的一道精神风景。一、解构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语境加拿大学者Bressler教授在文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分七个标题介绍了解构论产生和演化的精神背景、文化语境、发展概况、基本假设、方法论和美国的解构论。他对解构论产生和演化的精神背景和文化语境的描述颇具新意。Bressler首先指出,解构论的兴起是对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的挑战。他认为,结构主义形态多样,但其基本信念尚可寻绎:语言是指称活动的基本手段,语言自律地占有结构性规则系统;文化实践与社会生活都受规则系统的支配;通过研究结构规则和符码可以发现文本的意义。解构论就向这些基本信念发起了挑战,这些基本信念被替换、被颠覆,文学研究中也发生了范式的变化(paradigmaticshift),使得解构论之前决定着世界观的一系列假设都成了问题。Bressler把这些假设称之为现代精神,据说它们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引导人类和理解人性的基础,统治着启蒙时代以降的西方三百多年的历史。解构论的挑战,标志着人类试图告别现代精神,寻求引导人类和理解人性的新型基础,而这就是后现代的到来,后现代景观的亮色。顺便指出,Bressler运用了postmodernnism一词,其实这有悖于解构论以及其他后现代言说的反本质主义取向;并且,把解构论与后现代思潮等同起来也有失准确。Bressler追述了现代精神的历史与内涵。在他看来,这种上溯于1492年、下推及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观和核心有二:一是理性,它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导引;二是科学,它是人类的最高志业,推动人类走向希望之乡。在这两大信念之上,人类确立了道德义务、伦理规约与责任意识,Bressler把富兰克林当作现代精神的典范,这有一定的道理,也很偏颇。解构论与其他后现代言说的机锋就直逼这些信念,揭示现代精神不可逾越的大限:所谓客观现实不过是近代理性的虚构;一个文本是否具有意义也是大可争议的。这样,现代精神的进步信念和理性依托就倾斜、去势了,由此而确立的人文科学规范也就发生了转移。如果说,描述结构主义、现代主义的信念为解构论的出场铺展了精神背景,那么,进一步勾勒后现代景观则可以呈示解构论生成发展的现实语境。后现代景观,是一脉错综复杂的精神流向,它之异于现代精神之处在于:不是同一性、而是差异性成为思想的关注,不是以建立统一秩序、而是以暴露差异和裂变为精神的志业。由于现代精神的基本信念被质疑、被置换、被颠覆,Bressler说后现代景观中现代精神被头足倒置了。他形象地描述道:现代精神是清楚明白的地图,使人类历史的旅程安全而又稳靠,而后现代精神是支离破碎的拼贴(collage),其多维复杂的意象既提供了无限解释的可能性,但也可能是令人迷惑的可怕深渊。尼采对古典真理观和基督教道德的毁灭性打击,佛罗依德对自我意识幻象的祛魅,海德格尔对古典形而上学的破坏性解释,这些来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思想暴力又加速了后现代景观的生成。Bressler综观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罗蒂著作中所呈现的后现代景观诸种面相,假定了后现代思想家可能支持的几种信念:个人主义时代成为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使世界充满生机;我们的精神永不完美,我们的精神需要广泛的支撑,因而:整体主义成为必要;真理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生活在多元社会中的我们,谁也不能宣称掌握了终极真理,所以要终止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引导我们生活的不是批判而是接纳,不是怨恨而是爱心,不是固执而是通融,不是唯我独尊的封闭境界,而是广纳百川的开放情怀。这种概括是反本质主义的,却又充满了美学的同情精神,这是Bressler的教学风格和写作姿态。这就表明,现代精神作为人类未完成的志业被铸进了后现代思潮中,共同启示出荒芜、迷惘的现代生活的未来,指示迷失方位又没有精神地图的思想旅程的无限可能性。二、德里达的书写姿态与阅读策略德里达从来就不认为他创建了一种名之曰解构的哲学,或者创建了一套所谓的解构方法论。因而,我们就很难同意Bressler下面对解构论的前提、方法和操作程式的系统化和体制化的评述了。德里达著作中所显示的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某些姿态,某些解读文本的策略。他本人多次强调,这些姿态、这些策略跨行在界限之上。既非思辩,亦非行为,而是双重书写(doublewriting).先看德里达的书写姿态。书写姿态与古希腊至近代理性主义的姿态相对立,与西方拼音文化的整个传统相对立。在德里达看来,西方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是对言语的偏重和对书写(文字)的弱化,在书写和口语之间赋予口语以特权,从而设立神圣的二元对立(hierarchicalopposition)秩序。这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logocentric)形而上学传统主宰着从柏拉图到玛拉美、胡塞尔的所有运思与言说。所谓逻各斯中心论,即以某个终极的所指为一切经验、思想和表达的基础(基础主义?),这一终极所指有许多名称,如存在、本质、结构、实体、上帝、理性等等,但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逻各斯的多变面相行使着对思想的暴力和威压。逻各斯中心论的别名是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即以言说主体的在场为意义兑现的根本条件,以活的声音为意义的本原,从而扫除差异、清除歧义和驱逐异端,保留唯一纯洁的真理。在德里达看来,西方中心论、种族中心论、人类中心论以及种种现代极权主义都以这种源远流长而又深藏不露的语音中心论为底色和薏蕴。而这正是长期以来统治着西方传统的不幸偏见,其后果是永久化了排斥书写、降格文字的时代。德里达的书写姿态就是在逻各斯中心论的极权威压下展开反叛。针对排斥书写、降格文字的西方传统,他并不想以书写取代言语,建立另一种中心,而是换一个视界,展示另一种可能性,为积疾深重、日渐衰微的西方文化寻求一线生机。他的书写姿态有几许夸张,也就是以一种过度的文字铭刻着对流传的经典的再度解释,决裂传统的虚幻同一性,这就是淫文破典-释放被言语所遮蔽、为语音所压抑的文字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那不可还原的差异与推延(difference),是那种生成差异和散播裂变的物质性力量。德里达颠倒口语和书写的等级对立结构,认为口语是书写的特殊形态,从起源上一直可以追溯到心灵书写(psyche-writing),这种心灵书写就是德里达所说的原初书写(arche-writing)。书写指向一个缺席的主体,无限地派生出差异、铭刻着异端、推延着意义的兑现,从而使真理永远不能准时正点地到场,追求真理的人和言说真理的话语总是被放逐在没有终点的流亡的路途上。在这里,流亡是个痛苦的生命处境的隐喻,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就是说,人们所有的终极瞩望都可能是虚幻的。但流亡又以自由的游戏力求超越这种痛苦的生命处境,这又立即把痛苦的生命处境强化为荒诞的存在处境:自由的游戏搅乱了在场(presence),导致了同一秩序、整体结构的裂变。这出荒诞剧的主角是能指,它没有承担,没有根基;它无限地冒险,不求回报地挥霍,不思回归地浪游。有的学者说,这是意义世界的埋葬;有的学者说,这是天地人神的全面解构。这就言重了,其实并没有这么可怕,德里达的书写姿态只不过是表明真理的多元,意蕴的歧异,阐释的冲突,显示了无限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德里达的阅读策略就是他的书写姿态在经验层面上的运作。他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就是窥视文本的裂隙,促成文本的裂变,推动符号的差异运动,把能指放逐在永久的飘荡之中。阅读是再度书写文本,把它铸进异域,生成异样的文本。按照德里达,每个词语,每个句式,每段话语,总之,每一文本都内涵着二元对立、内隐着等级结构,因而文本的自我裂变是它不可避免的宿命,也是它不可抗拒的未来。如柏拉图的斐德诺中的药(pharmakon),就既是补药,又是毒药;玛拉美诗文中就既有空白(blanc),又有褶皱(pli);胡塞尔的现象学既是结构论,又是起源论;阿尔托的残酷戏剧既表现了他与杰作、与导演决裂的欲望,又表现了他力图重建戏剧的再现形而上学的野心。在一切文本中认出这种二元对立、这种等级秩序,再颠覆这种统一整体,就可以解构雄居统治地位、具有无限威压的思想偏见,从而展示出另一种解释的可能性,预示经典文本的未来生命力。即使有些思想在历史上被判处了死刑,无人问津的符号几近化作尘埃,但它的文本却可以具有一个开放的未来。死马当作活马医,这恰好形象地说明了解构阅读策略的功效和神奇魅力。解构的阅读策略是经验的运作,它不是超越经验之维的沉思,而是理论的批评化。我们通读德里达的著作,再参考卡勒(J。Culler)的梳理,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阅读手法(或批评策略之下的几种战术):其一曰歧义散播。意思是,我们作为读者,要以洞明的法眼紧紧盯住文本中具有歧义(ambiguity)的词语,挖掘它的丰富意义,紧追不懈地寻绎歧义词语散播的踪迹,甚至激励它们表演到及至,引起文本的同一体自我裂为碎片,暴露一片意义隐没的深渊。德里达在散播一书中把这种歧义散播的战术表演得淋漓尽致,如pharmakon,hymen,number,folding,等等,都是一些解构的精灵,飘散在文本织体之中,无孔不入地散播着差异、置换和决裂的力量,任你的文本如何铜墙铁壁,你的同一体如何壁垒森严,它都会将文本的逻辑、语法和句法撕成碎片。意义隐微,本文世界中就出现了一次悲壮的日蚀,读者已不知道该到何处寻求真理,又于何处安置价值关注。其二曰矛盾扩大化。读者在文本中抓住因惯性思维的抑制而习焉不察的矛盾,再把它同文本的总体结构联系起来考虑,把矛盾扩大到危及文本统一构造的程度,原本貌似意义清晰、逻辑严谨的文本一下子变得自相矛盾(aporia),难以自圆其说而自落绝境了。德里达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拈出了一个有关死亡的含糊陈述:与死亡一起,此期待着其最本己的可能存在,认定这一陈述中包含着关于死亡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矛盾。这一矛盾非同小可,它不仅危及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思维的基本结构,更重要的是,揭示这一矛盾足以动摇西方文化制度后面的形而上学-从柏拉图到尼采,所有的思想与言说无一不受其威压、无一不对其作出承诺的中心理念。首先是暴露个别陈述的矛盾,其次是显示思想家思维结构的破裂,终归是启示西方文化传统的困局及其超越危机的可能。德里达就是这样残酷,他让西方文化自己表演空前残酷的戏剧,也是这样绝望,冒险地跨越于不可跨越的绝对界限。Bressler选编的学生论文中,就采用了矛盾扩大化的战术,把圣经中婚宴的寓言解读成矛盾的汇集,多种矛盾的紧张冲突使寓意自相矛盾、进而自我解构了。其三曰边缘造反。读者把目光投向文本的边缘,注视那些散兵游勇一般的词语、意象、细节。它们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文本的必要补充,舍弃它们文本也无法存在。解构阅读就从这边缘项开始发难,显示边缘向中心的滑行与位移是如何危及了文本的整体结构。著名例子是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一条脚注的解读。德里达注意到海德格尔著作中对现时性(present)的论述并不具有中心地位,但现时性确实对于存在的本体论分析至关重要,确实与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生死攸关。对现时性的拷问不仅摧毁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而且还摧毁了一切本体-神学-辩证法-形而上学,揭示了千年轮回、幽灵不灭的在场形而上学(metaphysicsofpresence)的基本假定。其四曰在文本之内寻找颠覆模式。解构论批评从来不是自外向内插入文本的利器,也不是用外力摧毁文本的同一结构,而是在文本之中以重复文本的方式展示它本身所固有的差异与矛盾,促成文本基本结构的自我崩溃。德里达总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以这种战术游而戏之地处理康德、黑格尔、佛罗依德,迫使这些经典文本自我裂变。德里达的解构是一种调校思想惯性和思维定势的启示精神,是施给偏见体系的一副解读剂。因为我们入思、运思、阅读、书写和言说总是免不了受制于文化理念和思维定势,这些文化理念和思维定势隐而不显又无所不在,具有极大的威压力量。当它们蜕变为不幸的偏见、僵化成冷酷的律令时,就会窒息我们的思想,伤损我们的精神,就如西方的极权主义,或中国传统中儒道互补的文化心理结构。德里达的书写姿态和阅读策略就提醒人们,当对这些文化理念和思维定势习焉不察时,是否就是生活在精神生活的暴力和死亡的威胁之中?解构是启示(revealing),揭发精神生活中可能的偏执信念,也揭示精神生活可能的异样方式。三、德里达的文学观和文本观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lism)的解构论拒绝回答什么是?(whatis?)这样的提问,回避以决定论的思想方式给文学一劳永逸地作出定义。德里达的文学观就只能见之于富有自由精神、涌动着游戏欲望的文学行动。在文学行动一书中,德里达穿行于卢梭、玛拉美、蓬热、德曼、策兰、乔依斯等人的各类文本之中,向我们呈现出文学的千面神(protean)面相,这些面相千幻万变、飘逸不定:自传与虚构、诗与思、生与死、希腊人与犹太人之间的重大界限无一不被逾越,但这种逾越界限的冒险行动又往往陷入困局与疑惑(aporias)。德里达在该书的开篇(一次访谈)中,把文学置入一种奇特的建制(strangeinstitution)之中,这种建制就像康德的审美王国-无法则之法则王国,允许每一个人以一切方式言说一切事物,这种言说方式正是百科全书式的书写的志业。在称之为文学的这种奇特的建制中,思与诗、哲学与艺术不只是近邻,而是融为一体,直陈与隐喻、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也消弭了。德里达在白色的神话学这篇名文中还反复论证,隐喻统治了一切言说,诗是自觉的隐喻,而哲学是不自觉的隐喻。因而,文学就成为广义的文(学),德里达称之为没有限制的经济学(unconstrictedeconomy)。德里达的这么一种文学观-广义的文(学)-当然引起传统文本观的变革。德里达的名言文本之外别无他物显然具有多重涵义,大致包括如下主张:文本既不关涉现实,也不指向作者的意向,文本不及物,所以根本不存在确定的意义;但是文本可以指涉其他文本,铸进其他文本,形成文本织体,编织出文本的锦帛,造成秘响旁通的艺术效果;文本无休止地一开一合,敞开而又叠合,如阴阳交泰,道法自然,不断地裂变、破损、向新的文本生成;对于同一个文本,存在着同样合理的互相冲突的解释,这些不可通约的解释预定了文本无限可能的前景;批评家的使命不是从文本中褫夺意义,而是以一种先知式的启示语调(apocalyptictone)揭示无限阐释的可能性。由此观之,文本就不是静态的金字塔,意义也表示等待摇落的果实,而是一道不可驯服的激流,没有回归地前行,表征着生命无所保留地付出。所以,在海德格尔和尼采之间,德里达执意选择了后者,义无反顾地免除怀旧意识的困扰,抹去铭刻在心灵上的生庚证明,对文本进行无限浪游的解释,超越人性和人文注意的全部梦想。四、评论:解构的优势与极限解构论之所以发生世界性的影响,并对汉语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这说明这套运思与言说方式的确具有优势。大致说来,它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构论的初始发言人德里达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言说方式。作为后现代景观之一,解构论立足于独一无二的体验摆出了反传统、反体制、反规范的姿态。除了后现代思潮固有的审祖弑父的造反欲望外,德里达的血脉传统和个人生活又赋予解构的思想与言说强烈的特异性。德里达生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成长于平庸刻板的犹太教家庭,在犹太人倍受歧视、累遭驱逐、横遭杀戮的历史阴影中接受教育。他作为一个外在者,受够了孤独和隔离引起的精神痛苦。因而,他禀赋深厚的苦难意识,有富有浓郁的浪子情怀。在语言方面,他用法语思考、写作和言说,但法语并非他的母语,他始终感到是流亡和迁徙在他自己的家园,因而,永远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局外人才有的孤寂和恐惧。在教育方面,他跻身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内的学术之争较之红尘俗世的利益之争更是残酷,人们为了出类拔萃和标新立异而不择手段,为了出人头地和夺取霸权而践踏公正与法则。不仅如此,这里还有极为严格的规范化和体制化的学院制度,这都让德里达感到不适应,他把这种感觉称之为晕校。在巴黎高师的精神炼狱结束,他没能当即戴上博士的桂冠。因而,不难理解,他几乎始终在与规范、体制和公意抗争。当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正在猛浪排空时,他像罗兰。巴尔特一样,与街头的战斗保持着审慎的距离,这是他与公意的冲突;当他被选为国际哲学学院院长时,美国的B。马库斯写信给法国政府,密谋理论上的私刑,这是体制与规范对他的威压;当他感伤地凭吊卡夫卡墓地后被匈牙利当局以莫须有之罪(据说在他的手提箱里发现了毒品)治下监狱,竟在铁窗下度过了二十四小时,这是制度对他的不宽容和耍无赖;九十年代初剑桥大学的荣誉风波,只不过是规范与反规范、体制与反体制的冲突的戏剧化表现而已。德里达仿佛是永恒的浪子,他的言说充满了悲剧性的抗争激情,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是独一无二的签名。个人体验赋予他言说以魅力的是激情,而激情是悲剧的审美情愫。二是德里达的开放心境。德里达的文本兼纳了各种各样的文本与风格,他有幸亲近了各种各样的精神。诗人、哲人、圣徒、科学家、政治家、神学家的文本都是他借以表演解构策略的道具。历史上的经典在他的阅读中从休眠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开始狂欢庆典,随之展开、预示着无限阐释的可能性。德里达有时把这种思想风格称之为梅尼普风格(MennippeanSatire),其中的狂欢精神就是这开放、自由、反体制和规范的思想的本质。开放的心境,不仅跨越于一切深渊之上,而且逾越在一切界限之间,这样的精神生活才不恐惧死亡,这样的思想活动才能征服一个又一个困局,有山重水复,有柳暗花明。开放的心境使解构论永远以远离绝对、拒绝圆满为论旨,它时刻矫正偏失,使思想免陷一曲之忧。三是德里达的启示语调。他既没有创造一套系统的解构方法,也没有提供任何终极的结论,只是让文本敞开生命的空间,展开无限对话的可能性。在八十年代以后的著述活动中,德里达越来越表现出对先知话语的偏爱,一种浓郁的启示语调飘散在他的文本之中。启示(apocalypsis),意为揭示、显露和流亡。揭示,是展开文本的差异,敞开文本最富有生命力的空间;流亡,是免除对同一意义的偏执,破除对永恒意义世界的梦想,把意义投射在无终结的认识过程中,把真理放逐在无穷尽的游戏中。启示语调使哲人与先知相遇,展开希腊精神和犹太精神的对话,让信仰和理性在后启蒙时代神性退席的荒原共同守护人的灵魂。以这种语调言说哲学,就充分体现了引导后现代的生活原则,即宽容、广纳和深怀爱心爱意。同时也表明,解构论虽然是思想的游戏,但它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价值关怀和使命意识。任何一种思想形式和言说方式都有其不可超越的极限,这种极限正是时代对人的思想的限制,不如说,是思想本身的命运。自十九世纪以来,衰败与没落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西方人的生活世界。到了德里达生活的时代,历史几乎领教了有关死亡的全部命题,作为宿命的虚无主义,横亘在后现代的地平线上,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道绝望风景。无论德里达多反感别人把虚无主义的帽子套在他头上,无论他不倦地尝试反对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这种表白多么动听,他的解构论也难免浸染着虚无主义这道绝望风景的底色,其价值多元、意义不确定、阐释的冲突的主张滑行一步就是令人烦恼的相对主义-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教人何去何从?而且,他运作解构策略、推动文本裂变而呈现的精神迷乱、言辞变乱,真的不是人类的理想状态,人类的灵魂总是需要整饬、呵护和提升的。在这一方面,上起基督教精神,下至舍勒、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的思想与言说,以及他们凭靠希腊精神、德意志精神而构建的想象的伦理共同体,可能更加具有召唤力、也更加具有精神魅力。德里达本人也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偏执。在盛期后现代大潮退落之后,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不倦思索的主题之一是友谊的政治学,思考今日的欧洲的民族和国家问题,他不断地讨论幽灵,精神,日期,哀悼这么一些主题,这是不是在寻访灵魂的家园?最后,我们还想指出,解构论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运作得潇洒与从容,也并不是所向披靡地瓦解一切。相反,由于前述的文化理念和制度惯性具有太强的制约力,思维定势和时代偏见具有太强的威压,以及来自公意与常识的嘲笑具有太强的变形力量,德里达所代表的哲学的激进姿态被迫处于劣势、弱势,有时甚至还要高挂免战牌,被迫处于守势。因为解构论的永恒对手是传统,传统无时不在地向反叛者发起致命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极其顽固,而且极富弹性。德里达永远不能摆脱的也许还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阴影!况且,任何精神反叛都是在承认传统话语的权力的前提下进行后发颠覆的。任你孙悟空一筋斗翻个十万八千里,依然还是听到经声佛号,暮鼓晨钟。五、余论以及问题自八十年代以来,解构论开始了在汉语文化中的旅行。它与汉语文化的遭遇使如下挑战性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兀:逻各斯中心论是不是西方文化中独有的理念?德里达本人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逻各斯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现象。把他的著作翻译成英语的印度裔女学者斯皮瓦克也说,解构动摇不了东方。但汉语文化语境中的学者认为,直觉与表达、意义与语言的二分对立同样根植在东方和西方人的思维之中,西方的逻各斯对等于中国古代的道。另外一些学者则反对这种看法,认为汉语文化是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发展着的文化运动,汉语文字富有感性魅力,诗性美感,隐喻力量,以及视象的造型美,近、现代以来古典汉语诗意与灵性的枯竭和衰微,是历史的不幸,汉语文字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显象和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再有一些学者认为,虽然中心化的思维是人类思想的共性,但汉语文化传统中一以贯之的是经学中心、或伦理中心,因而,德里达的解构论面对东方,只能无奈地沉默。再有一些学者则把思想升华到另一层面,认为汉语形象问题是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问题的高度凝缩形式,关怀着汉语在现代文学中如何有效和有力地表现中国人的现代生存体验的问题。在现代性建构的问题域中策应后现代精神的挑战,透视解构论的优势与限度,在我们看来是更有魅力和刺激性的思想方向-这当然有待专文立论。(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参考书目:1、J.RivkinandMichaelRyan,LiteratureTheory:AnAnthology,BlackwellPublishersInc.19982、K.Hart,TheTrepassoftheSign,Cambridge,1989,iv3、R.kearney,DieloguewithContinentalThinkers,ManchesterUniversity,19844、CharlesE.Bressler,LiteracyCriticism:AnIntroductiontoTheoryandPractice(secondedition),PrenticeHall,UpperSaddleRiv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二手车置换担保购车贷款合同
- 金融科技公司股权转让与风险控制合作协议
- 《剧院租赁合同中演出活动免责条款》
- 信息技术服务终止合同及数据安全协议书
- 体育产业劳动合同运动员职业规划与保障合同
- 退租公寓协议及装修遗留问题处理方案
- 泰康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烹饪专业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 汽车检测行业工作总结
- HR礼仪培训课件
- GB/T 1732-1993漆膜耐冲击测定法
- GB/T 1142-2004套式扩孔钻
- 二十四节气演讲稿
- GA/T 2000.7-2014公安信息代码第7部分:实有人口管理类别代码
- 2023年安徽国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初中作文指导-景物描写(课件)
- 植物灰分的测定
- 实验室资质认证评审准则最新版本课件
- 《横》书法教学课件
- 文件外发申请单
-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思考点学思之窗问题探究)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