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doc_第1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doc_第2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doc_第3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doc_第4页
(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周初,周公封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晋,唐代宗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唐代节度使和西周诸侯的共同之处是 ()与天子有宗法关系所在地后来发展为割据势力拥有辖区内的全权职位设置的初衷为拱卫中央abc d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3(2014深圳调研)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形成 b个人素质的差异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4北京大学教授在其论文中指出:“西周封建制是传统中国中契约社会的代表,天子将土地分给诸侯,而诸侯则向天子效忠,从而以最简单的人际关系组织了复杂的社会治理体系”。关于这段史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封建制即分封制b天子与诸侯间契约强调相互的权利与义务c分封制与宗法制共存于治理体系d“契约社会”有当代主权在民的内涵5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据此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应为“社会流动增大”。出现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 b分封制逐渐瓦解c监察制度建立 d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6(2014长春一模)战国时代各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遭到了弱化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8“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c分封制 d郡县制9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10“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a中朝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12(2014杭州模拟)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b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c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d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13“他们接受更多的后备人员进入官僚体制,并为那些适合在政府的某个职位上的人提供丰厚的薪金。他们甚至安置文职官员来监管军队。”宋朝统治者的上述做法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4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15(2014佛山二模)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姓名官职出身萧何相国县吏樊哙左丞相狗屠灌婴太尉布贩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选官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授爵制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16(2014南京调研)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17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18(2014东莞调研)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a秦朝的三公 b唐代三省长官c明代大学士 d清朝军机大臣19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20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由此可见 ()a明清以前国家制度曾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b明清时期官僚政治正式取代了贵族政治c明清以前古代中国实行的是民主政治d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发生了质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1题25分,22题15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励学篇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刘海峰科举学导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6分)(2)据材料二分析,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8分)(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三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6分)(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5分)22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材料二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材料三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3分)(2)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7分)(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5分)【答案解析】1解析:此题意在比较分封制下的诸侯和唐朝节度使的异同。节度使与唐代宗并无宗法关系,故是二者的不同之处,排除。唐朝节度使和西周诸侯在所在辖区内都拥有全部权力,周初分封诸侯和唐朝设立节度使的初衷都是拱卫中央,其所在地后来都发展为割据势力,故选b。答案:b2解析: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答案:d3解析:贾宝玉地位高是因为是正房所生,是嫡长子,贾环地位低是因为是妾室所生,是庶子。这些特点符合宗法制的内容。答案:d4解析:材料中“契约社会”意指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与当代主权在民的民主人文观有本质区别,故选d。答案:d5解析:春秋战国之前,出身决定了人的命运,“社会流动性”很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贵族等级制被打破,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学识、战功或者经济地位的提高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正确的答案为b。答案:b6解析: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到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俸禄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答案:c7解析:朝议制度是秦朝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军国大事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可以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答案:d8解析: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故正确答案为d。答案:d9解析:秦的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答案:b10解析:周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代的“中间路线”就是既有封国又有郡县的郡国并行制度。答案:b11解析: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本题选c项。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合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答案:c12解析:分析材料三司执掌“计财之任”,而“郡国之体”“安危之机”则在中书、枢密院,三司不得干预,由此可知该朝代财权、政权、军权分工明确,国家政务各有侧重。答案:d13解析:宋朝通过分化军事权力来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政府的负担,因此,正确答案为c。答案:c14解析:整个中国古代呈现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趋势,但是,个别朝代并不符合这个规律,元朝因为改三省制为一省制,使相权集中,造成权贵专权,是元朝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答案:b15解析:表中的汉初丞相都出身低微,不可能通过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获得丞相职位,因此,只有b项可能出现表中的现象。答案:b16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者、革命成功者,或是王朝的建立者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的,说明科举制度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答案:d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掌握。苏东坡的言论概述了从夏商周至北宋的选官制度的发展。“三代以上出于学”说明a项正确;“战国至秦出于客”其中的“客”指游走于各诸侯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士人,b项符合史实;“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指汉代实行的察举制,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项符合史实。答案:c18解析:“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说明此时的“阁臣”不是中央的正式国家机构的官吏,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明代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但称为“阁臣”的是明代的大学士。答案:c19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皇帝对起居注的“监管”日益严格,直至停止编纂起居注。这反映出皇帝对职业史官的严格约束,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a、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以偏概全。故选b。答案:b20解析:作者认为明清两代政府由皇帝独裁,但不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专制独裁,这说明明清以前皇权曾受到过一定的限制,故a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已出现,故b错误。明清以前古代中国实行的并不是民主政治,c错误;君主专制在明清加强,并未发生质变,d错误。答案:a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表格材料看,初试要求的是对经典的熟练掌握,二试考查的是写作能力,三试中的时务策显然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的现实问题。第(2)问从材料二的两则诗词可以看出当时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其评价可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第(3)问理解“人情”的含义,从材料内容“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中国人发明了考试”可见这里的人情指的是血缘亲情,因为考试是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第(4)问可结合三则材料归纳科举制的影响,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归纳。答案:(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6分)(2)风气: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讲究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8分)(3)宗法制。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6分)(4)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