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考博真题2000年中医内科 1.请阐述水肿、淋证、癃闭、关格的临床特点及联系。(10分) 2.请论述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10 分) 3.胸痹的发病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其病理特点如何?怎样辨别阴寒证、痰浊证、气滞证、血瘀证的不同?各证型治疗要点是什么?(10分) 4.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的意义?(10分) 5.试述“真中” “类中”的源流考略?(10分) 6.痰饮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其治则如何?为什么?(10分) 7.消渴病(糖尿病)临床常见哪些急慢性并发症?请写出消渴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只写分型) 、治法、方剂。(10分) 8.如何理解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10分) 9.调补脾肾为何是治疗虚劳的关键?请论述之。(10分) 10.通窍活血汤方义如何?你在临床应用如何体会?(10分) 西内内科 一、名词解释:型、型呼吸衰竭,卓艾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肾病综合症, Graves病,高血压危象。 二、试述肺气肿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措施。 三、试述PSVT的ECG 表现及临床表现。 四、试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五、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及原因。 六、试述DM的诊断标准。 七、肝硬化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01年中医内科 1.你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看法。 2.中风病(中脏腑、中经络)的临床表现。 3.“开鬼门、洁净府”结合心血管(心衰)的应用。4.胃痞、胃胀、痞满的鉴别诊断。 5.试述扶正治疗肿瘤(祛邪需要扶正,邪去正自安) 6.肝癌、积症的治疗方法,在何时用何法? 7.石棉在内经的论述及其治法(3个) 8.试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9.试述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10.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能治疗心系的那些疾病?西医内科 1.慢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3.白血病前期多发MDX 的分类标准。 4.再障的鉴别诊断。 5.癫痫及其处理。 6.室上速的诊断标准。 7.SLE 的皮肤表现。 8.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的处理。 9.格林巴利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 2002年中医内科 1.中医痿证与西医的神经系统哪些疾病有关 2.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 3.无痰无不作眩的病机含义怎样理解“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高血压如何辨证,降压中药有哪些 4.胸闷病机、症状、治法、代表方剂 5.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黄连阿胶汤、知柏地黄汤心悸如何区别应用,方药组成 6.湿邪困脾的脉症特点 7.活血化瘀在急慢性白血病中如何应用 8.消渴病机、症状,消渴肾脏病时真武汤、济生肾气丸适应症多时什么,方药组成。西医内科 1.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及并发症 2.二尖瓣狭窄的症状、体征 3.黄脲类、双胍类治疗糖尿病有什么不同 4.甲亢131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 5.胃癌的病理组织分型、扩散方式有什么不同 6.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7.溶血性、胆汁性黄疸如何形成 8.白血病分类、分型 9.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10.慢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型 2003年中医内科 1.名词解释:逆流挽舟、提壶揭盖、尩痹、关格、绝汗 2.结合腹痛的病机,谈谈痛证的治疗大法 3.气臌、血臌的临床特征、治法、方药 4.治疗虚劳时,运用补益法应注意的问题 5.何谓“厥证”?内经如何论述的? 6.运用内经的阴阳营卫的观点,阐述寤寐的生理、病理 7.古代文献对脑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8.痹证在古代的分类方法、近代如何分类? 9.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 10.病例分析题:述其正确的诊断、证型、方药 西医内科1.哪些心电图表现影响急性心梗的诊断? 2.试述钙离子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副作用有哪些? 3.帕金森氏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4.谈谈你对脑梗塞超前期治疗窗的看法? 5.脊髓内外性损害的鉴别诊断? 6.风湿性疾病的分类? 7.SLE 的治疗原则? 8.溃些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病的鉴别诊断? 9.肝肾综合征的定义、机制、临床特征? 10.经治疗后,血压不降,还考虑哪因素?2004年中医内科 1.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有哪些?如何理解“胃不合则卧不安”? 2.从汗为心之液的基本理论,结合临床简述心病与汗证在病机上的关联及主要的治法方药。 3.试述心水证的概念和在中医经典著作中最早关于心水证的论述,心水证主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4.请简述元代朱丹溪创立的痛风概念与现代医学痛风的联系 5.请简述心悸与怔忡、奔豚、卑蝶的鉴别 6.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云: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八日以上痿,反剧,为难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问题?能否结合黄疸的临床实际举例说明? 7.痿病的治疗原则为何?如何理解? 8.论述中风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的引文,请将略去的引文补上,并诠释原文,阐述其临床意义 9.何谓肉诃?肉诃的病机是什么?掌握病机对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10.病案略西医内科 1.脊髓前A 综合征,临床表现? 2.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的临床特点? 3.小脑下A 闭塞综合征表现及受累部位? 4.舒张性心衰?治疗? 5.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高危因素?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指征? 6.房颤抗凝治疗原则?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应用指征? 7.RF的临床意义? 8.AS与RA鉴别要点 9.早期胃癌定义、分型 10.门脉高压临床表现?发生机制? 2005年中医内科 一、名词解释:雷头风、呃逆、寒热往来、疟疾 二、心动悸、脉结代、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室颤,请写出可能出现的中医证型,治方药。可使用哪些抗心率失常的中药。 三、脉痹的临床表现 四、张仲景关于水肿治疗原则是什么,见于何书,结合临床谈谈你的体会 五、论述脑的生理功能及辨治特点 六、关格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如何理解? 七、肝为五脏六腑之贼如何理解 八、头痛在诊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九、气、血、水臌的鉴别西医内科一、感觉障碍及临床表现 二、癫痫病抗癫痫药物使用原则?如何换药及停药?如何同时使用两种药?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 四、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 五、干燥综合征的口、眼干燥临床表现,累及肾脏、皮肤、消化道表现? 六、何为硬皮病肾危象?硬皮病的诊断 七、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八、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九、急性胰腺炎的胰腺外分泌的治疗原则 2006年西医内科1、系统性硬化症的自身抗体有哪些? 2、多发性肌炎需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3、请叙述心功能分级标准及内容。 4、心肌梗死溶栓后冠脉再通的判断标准有哪些? 5、早期胃癌的分型和诊断策略是什么? 6、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是什么? 7、特殊类型意识障碍主要包括哪几种?各型的特点是什么? 8、试述脑血栓形成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9、简述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分型及各型主要特点。 10、结合帕金森病生化病理试述其药物治疗。 2007年中内内科1. 试述为什么“水不涵木肝风内动”是中风病之主要机理 2. 中风闭、脱证之表现、鉴别,如何辨病势顺逆 3. 久泄之治法,如何健脾、运脾? 4. 白塞病之经典论述,相当于?主要方剂 5. 三承气汤之方义、应用、区别 6. 理虚元鉴提出的治虚劳之本,如何理解 7. 瘿病相当于?病变过程中之病机转化? 8.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 9. 六郁的证候特征 10. 因虚致痛如何理解 西医内科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之治则 2. 狼疮肾之病理分型,活动性指标 3. 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4. 慢性房颤的分型和治疗 5. 乙肝抗病毒治疗 6. 肾综合并急肾衰的原因 7. 腰穿之适应证、禁忌症 8. 肺心病中肺A高压的形成机制 9. 根据红细胞的形态,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贫血分类(2种分类) 10. DIC之诊断标准2008年中医内科1.论述“治未病”思想在肿瘤临床的应用。 2.痰饮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并分析。 3.“阳微阴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4.癫狂“移情易性”治疗要点。 5.麻子仁丸的适应证和组成。 6.哮证的治疗原则。 7.老年人郁证的辨证要点和心理治疗。 8.丹溪心法“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如何理解其病机?举出方剂并说明。 9.噎膈的病机、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10.温病血证的症状、病机和转归。西医内科1.SLE的自身抗体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2.垂体性昏迷的分类?表现?抢救原则? 3.泌尿系统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什么? 4.发作性睡病的表现及诊断? 5.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6.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 7.肝硬化的并发症? 8.多发些骨髓瘤的临床表现? 9.治疗哮喘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10.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2009年中医内科1. 中风病的病机转化2. 泄泻之病,无不由于脾胃3. 治未病在肿瘤病中的具体应用4. 老年人贫血用“补肾健脾活血”?5. 无虚不作眩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6. 喘证治疗原则7.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的关系8. 黄疸祛邪之法代表方剂9. 血症治疗原则10. 腹痛“寒积、瘀血、热壅、食积、痰饮”西医内科1. 慢性CPHD正性肌力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和指征2. 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应用原则3. 肝癌的临床表现4.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则5. 慢性肾衰竭延缓的措施6. 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7. 糖尿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8. HD的发病原因9. 肺结核的临床表现10. 抗癫痫药物的应用原则2010年中医内科学1. 请结合“中医体质学”阐述中风病为何好发于中老年人2. 从痰角度谈谈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发病机理3. 古代医家对消渴病分类、机制、治疗的论述,并写出并发症4. 五脏相合导致胸痹心痛5. 中医药治疗癌病的优缺点6. 肝胆系疾病的特点7. 鼓胀为何说是“阳虚易治,阴虚难疗”?8. 对淋证忌汗忌补的理解9. 试从内伤发热的古代文献中张景岳所述来阐述治疗10. 脾阴虚的病因、临床表现、治法、方药与胃阴虚有何不同?西医内科学1 胃癌前病变和疾病有哪些?2 肺心病加重期的治疗3 脑血管疾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哪些?4导致全血细胞下降的疾病有哪些?5DM肾病分期6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型7引起肺栓塞的疾病有哪些?8gout的治疗原则。9舒张性心力衰竭如何治疗10.急性胰腺炎的体征有哪些?当跟哪些疾病鉴别2011年西医内科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的临床表现2、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动态演变过程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分型诊断标准4、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诊断5、呼吸衰竭的定义、分型?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6、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及其利弊7、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8、简述胃溃疡的并发症9、肾病综合征并发症的防治10、短暂性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的定义和分型中医内科1、西医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分析2、为什么老年人贫血用补肾健脾活血法?3、活血化瘀之法治疗肿瘤的意义和缺点4、痿证和痹症的鉴别5、对泄泻治疗用利小便而实大便,久泄不可利小便的理解6、肝病对消渴病的影响7、活血化瘀之法在肺部感染中的应用8、谈一下淋病治疗原则,你有何看法?9、胁痛的在西医中主要见于哪些病,中医治疗除辨证论之外还有哪些治疗?10、痴呆与健忘、郁证、脏躁的鉴别诊断2013年 中医内科学1.试述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欲脱证、水气凌心证的基本病机,各自症状特点及治法。2.对于张景岳关于癃闭的病因病机的四个方面的论述,谈谈你的认识。3.谈谈内伤头痛与肝、脾、肾的关系。4.谈谈哮病的中医药治疗优势及不足。5. 试论述久泻治疗中“通”与“塞”的关系。6.谈谈湿邪在痛风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及治法。7.噎嗝、反胃、关格的含义。噎嗝的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8.试从内经形神一体观谈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9.谈谈老年郁证的辩证要点及治疗要点。10.结合内经“治未病”思想,谈谈对“甲流”等呼吸系统流行性疾病病毒传染病的防治。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考博真题中医基础理论1.试从阴阳学说基本内容谈谈对“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也”的理解。2.谈谈“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3.试解释咳病“皆聚于胃,关于肺”在发病当中的意义。4.神的含义,神的生成与哪些因素有关?5.素问所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请结合临床谈谈对三因制宜治则的应用。6.奇经八脉的含义,谈谈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7.瘀血及血瘀的区别。瘀血的致病特点。8.谈谈“治未病”思想的内容及临床指导意义。9.中医脏象学说的内容。10.中医“七情”的致病特点,并谈谈其临床指导意义历年中医基础理论2005年1.请结合阴阳学说的观点,谈一下你对王冰注解素问中提出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认识?两句话都是治虚证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用滋阴的方法,治疗虚热证(阴虚则热)。“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虚寒证(阳虚则寒)。这两个既不是阴中求阳,也不是阳中求阴,而是阴病治阳,阳病治阴。2.请简述气的主要来源。人体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器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进来而生成。3素问“肾者水脏,主津液”,请谈谈你的认识。正常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肺脾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的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的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故说肾者水脏,主津液。4.请用简单的表格,说明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和简要循行部位。 表4-2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 手 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 上 肢前 缘 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 线 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 缘 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 下 肢前 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 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 缘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5.请简述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一)疫气的形成和致病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气候反常自然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如空气、水源或食物受到污染。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社会因素如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极度贫困,则疫病不断发生和流行。若国家安定,且注意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防疫和治疗措施,传染病即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6 何谓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五行的生化克制对事物有何作用。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相生、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在人体生理来说,则是正常生理现象。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事物就会过分亢盛而为害,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而且从五行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中,可以看出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时刻会出现一定限度的太过或不及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其本身会引起再一次生克制化的调节,随之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这种不平衡中求平衡,平衡又被新的不平衡代替的运动,不断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7. 试述肝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一是肝的疏泄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相互影响;二是肝脾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有密切联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个重要条件。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不仅可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餮泄;还能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胀疼痛,在下则为便秘。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运化功能还体现于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与肝相连,胆汁为肝之余气积聚而成。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际上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个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气郁结,则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8. 何谓“辩证求因”在临床上有何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患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太反映。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从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9. 试述整体观念在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要点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仅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它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背景,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重要医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如果说中医学属什么医学模式的话,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可以把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概括为“自然一社会一形神”医学模式。要点二、中医学的健康与疾病观。中医学的整体观把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放到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作全方位考察,认为人体自身的结构与机能的完整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其健康的保证,而这种人体自身的稳态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的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学的整体观在讨论健康与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时,不仅着眼于人体本身,而且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各种影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既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心理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要点三、综合分析。由上分析可见,中医学的整体观从宏观上勾划出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全部框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相应观,钱学森曾指出:“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思想,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中医学的整体观正是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来研究人体的,因而在中医学的理论中,包含有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根据整体观而建立的中医学的自然一社会一形神医学模式,恰好弥补了单一生物医学模式的内在缺陷。因此,深人研究中医学的整体观及其医学模式,必将对医学模式的转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0.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治疗方面有哪些应用?要点一、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学说是研究体质的形成、分类及其生理病理特点,从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理论。揭示了人类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差异性及这一差异性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与治疗等,莫不与人的体质相关。因此,体质学说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点二、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治疗上的应用:辨证:中医临床辨证的过程,实质上包含着辨体质在内。由于不同体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和适应性存在差异,因而导致了机体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还可表现为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并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趋向。体质的诊察实际上关系到对整个病情的认识,辨证可以认为就是辨别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不同体质后形成的临床类型。故临床辨证过程中,须十分重视病人的体质。由于体质是形成临床病证类型的基础,所以在观察和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须掌握患者体质特点,注意病人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体内阴阳矛盾的转化及脏腑气血盛衰,辨清病的寒热、虚实等属性。如同样感受风寒之邪,阴盛之体则形成寒证,阳盛之体往往很快便转为热证。在临床辨证中,常常考虑的年龄、性别、体型、禀性、性格等因素,亦属于体质内容。治疗:体质不仅是辨证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治疗疾病、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由于体质的差别,临床上可形成“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而治疗上就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因此可以认为, 体质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不同的体质对于治疗的反应性和耐受性也有很大差异,因而疗效亦大相径庭。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体质因素,因人施治。临床区别不同体质,主要依据人体素质强弱,阴阳偏颇,年龄长幼,男女之别及生活条件,地理差异等方面,实施治疗则因其体质不同,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体质的不同,还表现在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的差异,因而可以影响治疗的效果。治疗用药应审察体质强弱:质壮者,用药可略重;质弱者,用药宜略轻。另外,用药之宜忌,亦与体质相关。若选用方药的药性与体质相忌,可引起不良的反应,在组方配伍时就应注意到体质对不同药物的宜忌。总之,在临床辨证治疗中,中医学十分重视体质因素,无论是分析疾病性质,确立证候,还是据证立法遣药,均以患者的体质状况为重要依据。2006年1内经和伤寒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有何贡献。内经的问世,是先秦至西汉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书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该书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何谓七情?简述七情的致病特点。定义:七情是人体观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致病特点:七情内伤是内生性致病因素,它以直接伤及相应内脏,使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气血运行紊乱为基本特征。(1)直接伤及内脏并首先影响心神。(2)影响脏腑气机。(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3.试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在四肢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从胸腹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阴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4. 试分析脑在中医脏腑学说中的地位和意义。要点一、脑的概念与认识史。脑为奇恒之腑之一,脑为髓之海。对于脑的功能,古今都认为其与精神活动有关。早在内经时代,就已认识到脑与视觉及精神状态有关。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汪昂本草备要更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王清任医林改错又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说:“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人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他把记忆、思维、言语等功能,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功能,统归于脑,比前人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要点二、脑与五脏关系及治疗意义。由于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认为人体的精神活动和感官功能都以五脏功能为其基础,听以把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脑与心、肝,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所以,中医学对于精神情志异常和感官功能障碍的病变,常从五脏论治,并主要调理心、肝、肾三脏的功能。5.试述“内生五邪”学说的主要内容。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的病机变化。(1)风气内动:即内风,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表现者,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因与肝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一肝阳化风:二热极生风 三阴虚风动 四血虚生风 五血燥生风。(2)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一是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二是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积聚或停滞。(3)湿浊内生: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是湿浊内生的关键。(4)津伤化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杜涩的病理状态。临床多见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一般来说,阴津亏损,可产生内燥,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热内生。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多见。(5)火热内生: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功能亢奋的病理状态。一是阳气过盛化火。二是邪郁化火。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火旺。6.素问中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请据此简述你对三因制宜基本治则的认识。这句话的意思是即用寒凉方药及食物时,当避其气候之寒凉;用温热方药及食物时,当避其气候之温热。又如暑多挟湿,故在盛夏多注意清暑化湿;秋天干燥,则宜轻宣润燥等。这体现的是三因制宜中的因时制宜,即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必然受着诸如时令气候节律、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必须根据这些具体因素作出分析,区别对待,从而制订出适宜的治法与方药,即所谓因时、因地和因人制宜,也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7. 素问中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请阐释其含义,并说明其临床指导意义。意思是说阴精藏于内,能不断的化生阳气;阳气卫外使阴精固守,而巩固阴精。这体现了阴阳互用。(我的内经教材的解释)8.难经中指出:“见肝之病故先实其脾气“请结合五行学说,谈谈你的理解。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脾、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变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9.简述气的形成与脏腑的关系。从气的来源得知,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如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的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行呼吸,贯注心脉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若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总之,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如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失去协调配合,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10谈谈你对肾藏精的认识。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得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出生之后,“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即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对脾气及脾阴脾阳的推动和资助,才能不断地化生,以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及其形体官窍;先天之精也须依赖脾胃所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盛,以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此外,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肾精又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如果肾气虚衰,闭藏精的功能减退,可导致精的无故流失,出现遗精、早泄等失精的病理变化,称为肾失封藏。但若肾气的激发作用减退,或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致生殖之精不得化生和施泄的精瘀病变。2007年1. 试述阴阳自和的含义及其意义。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用以阐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深层次运动规律,它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2“肺与秋气相通应“有何临床意义。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肺主秋。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之肃杀,是对夏气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肃降,是对心火上炎太过的制约。肺与秋气相通,故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时至秋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治疗肺病时,秋季不可过分发散肺气,而应顺其敛降之性。此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易见肺燥之证,临床常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3请阐述痰饮致病的特点。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变。(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心神。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5.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脑“的地位及其意义是什么?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和主感觉运动。脑髓充则神全,神全则气行,气行则有生机、感觉和运动。“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脑气筋入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6试述标本的内涵和治标治本的缓急取舍?举例说明。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一)缓则治本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是标。此时标病不致于危及生命,故治疗不用单纯止咳法来治标,而应滋养肺肾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也自然会消除;再如气虚自汗,则气虚不摄为本,出汗为标。单用止汗,难以奏效,此时应补气以治其本,气足则自能收摄汗液。另外,先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转治宿疾,也属缓则治本。(二)急则治标 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标急的情况多出现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急重、甚或危重症状,或卒病而病情非常严重时。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可先缓急止痛,痛止则再图其本。又如水臌病人,就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臌胀多是在肝病基础上形成,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如腹水不重,则宜化瘀为主,兼以利水;但若腹水严重,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时,则为标急,此时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又如大出血病人,由于大出血会危及生命,故不论何种原因的出血,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病情缓和后再治其病本。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脏病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得了轻微感冒,也当先将后病感冒治好,方可使先病即心脏病的治疗方案得以实施。(三)标本兼治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如在热性病过程中,阴液受伤而致大便燥结不通,此时邪热内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治当泻热攻下与滋阴通便同用;又如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此时脾虚是本,水湿为标,治可补脾祛湿同用;再如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如单补气则易留邪,纯发汗解表则易伤正,此时治宜益气解表。以上均属标本兼治。总之,病证之变化有轻重缓急、先后主次之不同,因而标本的治法运用也就有先后与缓急、单用或兼用的区别,这是中医治疗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体现。区分标病与本病的缓急主次,有利于从复杂的病变中抓住关键,做到治病求本。7张介宾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能用精气分阴阳来解释实寒、实热、虚寒、虚热等寒热性病症吗?解释这些寒热性病证的阴阳所指各是什么?简述之。8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等,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有温煦与推动的功能,可以说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源泉。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是指肾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是与肾阳相对而言,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各脏腑有滋养、润泽作用。肾阴、肾阳都是以肾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如肾阴、肾阳某一方面出现不足,表现出阴虚或者阳虚证,但实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因此,肾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累及肾阳,转为阴阳两虚,即“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能累及肾阴,转为阴阳两虚,即“阳损及阴”。肾精,是指肾所藏之精。肾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肾精”,就是指肾脏所藏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主人体生育繁殖,是肾气的原始物质基础。广义上的肾精,又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主生育繁衍后代,因而,也叫“生殖之精”;后天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藏之于肾,并滋养先天之精,主生长发育,因而,也叫“水谷之精”或“脏腑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为用,密不可分。肾气,即肾精化生之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的,多指肾脏的功能活动。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机能。肾精化生肾气,是肾阳蒸化肾阴而成,肾阴肾阳又都以肾的精气为物质基础。可见,肾的精气包含着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总之,肾精为肾阴,肾气为肾阳,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从而维护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这种依存和制约的关系失调,就会发生病变。比如,肾阳虚的病人,神经体液系统均处于反应性过低的状态,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低下。9阴虚与津液不足有何区别和联系?试述之。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少及其滋润等功能减退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常见于吐、泻、发热之后,可出现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主症是皮肤、口鼻干燥及大便干燥等。津液不足主要见于肺、胃和大肠。气虚,是指机体的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推动和调控能力低下、固摄能力减退、防御能力低下的征象,如少气乏力、精神萎顿、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脉虚等。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气虚见于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肝气虚、肾气虚和胃气虚。2009年2.何为阴阳交感和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古代哲学家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由于精气的自身运动而产生了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结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3.五脏与脑的关系。由于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认为人体的精神活动和感官功能都以五脏功能为其基础,听以把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脑与心、肝,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所以,中医学对于精神情志异常和感官功能障碍的病变,常从五脏论治,并主要调理心、肝、肾三脏的功能。4.何为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联系五脏述之。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肝生心即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心生脾即火生土,如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生肺即土生金,如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肺生肾即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生肝即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脏过盛,而致其所胜之脏受到过分克伐;二是某脏过弱,不能耐受其所不胜之脏的正常克制,从而出现相对克伐太过。如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相克关系而言,相乘传变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气乘脾)和“土虚木乘”(即脾虚肝乘)两种情况。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表现时,称为“土虚木乘”。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形成五脏相侮亦有两种情况,即太过相侮和不及相侮。太过相侮,是指由于某脏过于亢盛,导致其所不胜无力克制而反被克的病理现象。例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贵州省黔南州名校物理九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曲靖市重点中学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徐州邳州市2026届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理理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环境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与治理技术》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商铺租赁水电改造协议2025
- 商铺租赁合同协议2025年版本
- 汽车维修保养合同协议2025年标准
- 2025年同工同酬与薪酬公平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年终奖金分配方案与计算办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儿科呼吸衰竭课件
-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知《数字王国》
- 化学创新自制简易灭火器
- 宁夏天元锰业有限公司年产600000t电解金属锰技改项目变更环境影响报告
- 降低机械取样机故障次数燃料QC成果(取样故障)最新
- GB/T 13871.1-2022密封元件为弹性体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第1部分:尺寸和公差
-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课件
- 疼痛总论课件
- 新电气安全技术课件
- DB37T 3567-2019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 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民法典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