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散文探究类题目.doc_第1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散文探究类题目.doc_第2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散文探究类题目.doc_第3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散文探究类题目.doc_第4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散文探究类题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散文探究类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城市之门查一路闲散的光阴里,我去过许多城市。有些城市,一进入,就找到了归属感,喜欢它,想住下来,哪怕一住多年;而另一些,置身其间格格不入,一心想着逃离。南方的一位朋友,他在一座城市居住了十几年,还是感觉自己是过客,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看来,融入一座城,未必是空间的进入,而是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我一直以为,城市有一扇隐秘的门,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朝你轰然开启,置身门外,是挥之不去的流浪与漂泊之感。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今年夏天去北京,天坛公园的古柏,一瞬间将我击中。我触摸它们的时候仿佛在触摸这座城。数百年的成长中,它们积淀下这座城的文化记忆。风缠绕着古柏无言地诉说,这座城的历史,瞬间在我眼前鲜活而生动。我感慨树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有些树一半死去一半仍然活着,枝繁叶茂,给人内心以深深的震撼。因为它们,这个城市林立高楼与通衢大道,没有遮蔽过去,现代化没有遮蔽人性化,相反赋予了它恒久弥新的特质、个性与魅力。瞬间,我找到了这个城市之门。去平遥古城的路上,我还在猜想,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浸淫其中,体味到了它营造的悠然古意。一个“古”字成为理解它的门径,古老的城墙与街坊,人头攒动的庙会,古玩古籍与地方风味特产,乃至蓝天下青黑色的瓦棱,均可见风貌与个性。在这里,由于没有云的遮挡,阳光像金箔一样贴在大地与古建筑的表面,风悠悠地尾随行人在街道徜徉,陶笛声隐隐约约。快节奏的生活被隔离在城墙之外,时光慢了许多。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如果它没有给人的心灵置留下值得怀念与追逐的细节,没有一景一物带有人性体温的温暖与惬意,这样的城市,虽然华丽的光芒让人眩晕,但它的门始终是向人关闭的。甚至,进入它,相反会离它越来越远。有些城市已经在反思中转身了。广州市近日将中山四路原来设计为58米的高楼压低到30米,以守住历史城区范围内新建筑高度不超30米的底线,目的是更好地与周边的骑楼街风采相协调。为此政府果断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城市建设在痛定思痛中渐渐觉醒。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先知摩西带领寄居的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寻找心中理想的城市之门,他们预设的标准是这里“流着奶与蜜”。物质与精神的食粮都不可或缺,城市是人居住的。它的空气中需要流淌一种关怀,一种人生活的习惯,一种适于人的妥帖。或许微不足道,但却能开启人的心灵搭扣。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一旦进入它,即便有些凌乱和嘈杂,感受还是鱼在水中。朱光潜先生曾写到对某个城市的印象,他感慨说:“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但是如果你尝惯了它的滋味,它对于你却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引诱。”某种癖好,蕴含对生活趣味的隐喻和指向,可能不雅,却可以形成对某个城市的眷恋。城市的风味和韵致,是人贴近它的理由,忍不住亲近,进而赏玩和怀念。散文家黄裳先生走进成都,“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大概这里的光与影,旋风与落叶,街道与建筑,构成了诱人深入的城市意境。我喜爱家乡的城市安庆,在我的记忆中,那个七八岁的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第一次羞怯而紧张地进城,街边草木葳蕤,梧桐树粗大,树叶在头顶片片生光,撑出片片阴凉,树下的大妈拍打着木箱叫卖奶油冰棍,甜蜜冰凉的感觉此后一直在我心头撩拨。远离故乡,一别经年,我想在心中打开这座城时,那一瞬间的甜蜜被我当成了钥匙。打开城市之门,不需要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城市需要适应人,而非人需要适应城市,当城市也这么想的时候,它的大门已经朝着人的心灵轰然开启,而被它接纳的人,即便旅痕遍天涯,依然对它深情回望。(选自散文选刊)1文章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在内容方面:说明与城市亲密相融和格格不入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在结构方面:为下文谈城市之门做铺垫。答案:从自己和朋友的真切体验写起,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与城市亲密相融和格格不入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2分)自然亲切,为下文谈城市之门做铺垫。(2分)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6分)(1)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3分)答: (2)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3分)答: 解析:本题作答时先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和效果,然后对句子进行赏析。第一句将“城市”比作“书”,将“城市之门”比作“阅读方式”,使作者想表达的需用恰当方式才能融入一座城的想法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是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1分)通过人们熟知的读书经验,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人需要恰当的途径,才能逐渐达到融入一座城市的境界。(2分)(2)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1分)强调说明城市如果只注重外在的高大、宽阔、豪华,而缺少人性的温暖与惬意,不一定能成为契合人们心灵需求的地方。(2分)3.简要说明“城市之门”的含意及以它为题的作用。(4分)答: 解析:答题时先明确“城市之门”的含义,然后分析其手法,即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以它为题在内容上揭示了文章主题,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答案:“城市之门”指人们在感情或精神上真正融入一座城市的媒介或途径。(1分)现代城市本没有城门,以“城市之门”为题,运用比喻,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全文紧紧围绕“城市之门”叙述、议论,以此为题有统领全文的作用;(1分)“城市之门”具有深刻含义,易于引人深思,便于揭示文章主题。(1分)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什么样的城市更容易得到人们“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6分)答: 解析:解答本题须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逐段归纳。具有“城市之门”的城市的特征有:段“积淀下记忆”“悠然古意”“风貌与个性”;段“给人的心灵置留下细节”“带有人性体温的温暖与惬意”;段“需要流淌一种妥帖”“蕴含对生活眷恋”;段“风味和韵致”等。将这些信息整理概括即可。答案:保留积淀着历史、文化记忆的遗存;拥有独特的风味和韵致,保持自己的特色、个性;保持古今建筑风采与格调的协调一致;拥有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兼顾物质和精神,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趣味;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城市建设主动适应、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每点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赤壁怀古怀东坡陈世旭跋涉过千山万水,在一个叫“黄州”的地方久久停留。只为向一位我极其崇拜的诗人顶礼,是他将一段绚烂的文学史凝固成赤色的坚岩。黄州古城,赤鼻矶头,林木葳蕤,亭阁楼榭半隐在绿丛。一山陡峭,站立着昔时的汉川门。褐色石阶沿坚岩蜿蜒,石阶磨出了凹陷,记录着岁月。条石护栏下面,苏东坡热爱的翠竹挺拔直上,微风轻拂的竹叶簌然。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问鹤亭下,荷花池回环曲折,莲叶间传出平平仄仄的清韵。登高一览,远山似眉黛,原野一碧万顷。是谁问:君见否,苏子泛舟作赋、酹江邀月?相隔了一千年的沧桑,浩瀚大江的岸际线已随波涛滚滚的历史远去,永远留下的是诗人的歌吟和歌吟中的诗人的灵魂,以及后世人们的无尽浩叹,一腔怅惘。九百三十四年前那个晦暗的春天,被贬谪的诗人蹒跚走出落满乌鸦的御史台。整整四年又四月,团练副使躬耕于黄州荒芜的坡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行列有了“东坡居士”。“神祇编织不幸,以便人类的后代歌唱。”一场乌台诗案,让总是不合时宜的诗人因言获罪,曾经锦衣玉食的荣华轰然坍塌。诗人瞬间由仕宦而成流人;由繁华京都到偏僻小城;由高第府宅到小寺寄居,“与僧人蔬食”,到“自筑雪堂”,又“筑建南堂”,方“得其所居”。但历史的悖论决定了:落寞者成圣。乱石穿空,正直遭受强暴;惊涛拍岸,论证谁是风流人物。庙堂是滋生阴谋的牢笼,山野才有五谷丰登的沃土。真正的天才不会耿耿于冤屈、戚戚于困境。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遗世独立,冯虚御风,去追逐流水行云。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诗人回归于清纯和空灵。或竹笠草屐,与渔樵杂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掬苦汗,使一泓清流落英缤纷;或一蓑烟雨,放浪山水,“终日无事,啸咏而已”,倚杖听江声,夜饮醒复醉。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心则随风景而去,苍茫不可知;或焚香静坐于寺院,“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跟和尚聊天,尽兴处,打个喷嚏也是诗。“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却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池岸断壁上,睡仙亭有石床石枕,醉卧过泛舟归来的诗人。多情的人早生华发,背倚绝壁,心头过尽千帆。听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荆棘丛生的心,打开千古的怀抱,一如不系之舟。风生水起,宠辱偕忘,任音符的一江春水,沿着文字的阶梯,升华或沉沦。苦难是一种宿命,而永恒不需要证明。那一夜,诗人面对大江长天,凝神伫立于船头。“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袭衣髯飘逸,在漫江透明的月色里时隐时现。目光越过壁立的山峰,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举手若电,寒气凛冽的长剑,从诗歌的战场划过。豪气在刹那间逼近,照亮了语言。莫大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乌台诗案是政治迫害,却成就了文化奇观。因为歌吟,苏东坡跌入人生的“井底”; 同样因为歌吟,苏东坡攀上时代的巅峰。绝世的才情,让一个蛮荒之地,从此万树繁花,千年烂漫。一首词,两篇赋,让一座城池获得巨大的光荣:“唯楚有才,黄郡实当其半。”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不愧为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驿站。漫步黄州,空气里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到处是诗人的身影,到处是诗人的足迹, 街道、地名、书院、广场乃至肉、饼、羹,皆冠其名。“苏东坡”早已植入黄州市井的生活。长江依古城流过,水面浮着雾霭,含了浪漫的品质。月色将至,繁星现出微光。山岚、村庄、树木,对岸的灯火轻笼于空明。柔风在林中徘徊,相伴怀古的幽情。“世界的存在为了一本书。”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有删改)5文章段中有关黄州环境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写出了黄州的风物特点,引出了对苏东坡的描写,结构上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答案:通过描写黄州的自然风物,自然引出苏东坡和黄州的渊源,由物及人,(2分)为下文进一步写对苏东坡的怀念做了铺垫。(2分)6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1)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3分)答: (2)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3分)答: 解析:理解句子含意,需要结合文章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第一句中的重点在于对“诗人放逐了朝廷”的理解;第二句重点在于对“诗人的大幸”的理解。答案:(1)因乌台诗案朝廷流放了苏东坡,苏东坡因此远离了滋生阴谋的朝廷,回归于清纯和空灵,突显了其遗世独立的可贵品质。(2)贬谪是诗人人生的不幸,而被贬谪到山水清远、土风厚善的黄州却是苏东坡最大的幸运,因为在此他收获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成果。7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4分)答: 解析:解答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的题目,要思路清晰,用术语答题。首先点明语句所采用的手法,然后回答这些手法的效果,一般从内容、情感等方面作答即可。答案: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化用等手法,(2分)概括写出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后的躬耕、宴饮、郊游、赋诗的生活情景,突出表现了苏东坡旷达、率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