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_第1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_第2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_第3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_第4页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注路:辛苦劳碌。(1)孔子说樊迟是“小人”,这是因为: 。(2分)(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4分)答: 解析:(1)首先,考生要明白这里的“小人”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小人”,孔子是说樊迟的志向太小只想学会种庄稼,如果像君子一样有礼有义有信那样百姓就会相信你,工作自然也会有信心,因为老百姓图的就是安居乐业。孔子一方面承认了自己不会种庄稼,另外也有点儿恨铁不成钢,他认为学会种田只能养活几个人,如果能学会做君子再去做官然后善待百姓,能惠及很多人。由此可见,孔子认为问种稻种菜的事是小志向,因为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樊迟应该有更大的志向。(2)解答时要抓住各个文段中关于“稼穑”的语句。然后再揣摩、归纳儒家对“稼穑”的态度。材料中孔子因南宫适的话而大赞南宫适,其中就有南宫适认为“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原因,由此可知儒家重视“稼穑”,对生产劳动的态度是积极而又肯定的;材料中孔子批评樊迟并不是否定“稼穑”,而是觉得樊迟应该有大的志向;材料中孟子认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即社会有不同的分工,人们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当政者治理好了国家,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1)樊迟问的是种稻种菜的事;种稻种菜是“小人”(农民、农耕者)所从事的(2)儒家是敬重(重视)稼穑(农业)的,对生产劳动的态度都是积极而又肯定的;儒家强调社会分工不同,应各司其职,“小人”从事“稼穑”,“君子”宜“为政”;儒家主张解决问题要先抓主要矛盾,认为治理国家,当务之急不在于当政者参加生产劳动,而在于“好礼”“好义”“好信”,在于德行修养。(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参考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后羿善于射箭,奡力大翻舟,结果都不得善终。禹、后稷亲身从事耕作,却得到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回答说:“我不如老农。”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回答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了出来。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统治者讲究礼节,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讲求诚信,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若能如此,那么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奔,哪用得着亲自种庄稼呢?”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物品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一定都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上注(n):牛车车辕与衡相连接的木销子。(yu):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斗筲(sh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2分)(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4分)答: 解析:(1)结合材料,子贡问怎样才可称之为“士”,根据孔子的回答,“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可得出答案。(2)首先表明不矛盾的观点。(根据所学“管仲不合礼却被孔子称为仁者”“去食去兵,民无信不立与富民并不矛盾”分析)再根据材料找出“信”的内涵。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知“信”对人的重要性;“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可见这里孔子有微词;再结合孟子观点“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不难得出人要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答案:(1)有孝悌之行言必信,行必果(2)不矛盾。(1分)“信”即守信,讲信用,“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1分)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2分)参考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马车没有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作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作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得上呢?”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宪问)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1)荷蒉者评价“鄙哉,硁硁乎”,体现了孔子的精神。(2分)(2)对孔子、渔父等圣贤之人的处世哲学,你怎么看?(4分)答: 解析:(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表明了孔子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或者说成“知其不可而为之”。(2)在理解两段材料的基础上,要指出两类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并结合现实,对几千年来的仕与隐做出自己的评价。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2)孔子认为在乱世中,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辅佐国君,改革社会;而渔父等人认为在乱世里应洁身自好,隐居修身。(2分)我认可孔子的处世哲学,乱世虽不可改,但只要去做了,总会得到一点改善,每一位有才能的在位者,若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世界就会渐趋美好。(2分)参考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人挑着草筐子从孔子门前走过,便说道:“这个磬敲得大有深意呀!”过了一会儿又说道:“偏狭啊,硁硁的磬声透着固执!没有人了解自己,就洁身自好算了。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孔子说:“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渔父微微一笑,敲击着船桨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汉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汉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材料一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材料二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判断一个人品行高低乃至是否该杀的基本依据并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不超过4个字)(2分)(2)为什么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察”?怎样“察”?请根据材料回答。(4分)答: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2、4两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必察焉”,以及材料二的“勿听”“然后察之”可以得出结论。(2)注意审题,第一问从“察人”的原因入手,第二问从“察人”的做法入手,均要求结合材料回答。只要读懂材料,筛选相关信息,组织语言作答即可。答案:(1)客观事实(2)原因:我们判断一个人容易被表象所蒙蔽,也容易跟风评价。我们评价他人往往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做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他人的言行是否合乎义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材料二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然后考察他,发现他确实可杀,然后杀掉他。所以说,这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这样,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注终食:一顿饭的工夫。造次:仓促、急遽。(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字。(2分)(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当下意义。(4分)答: 解析:(1)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主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天边的浮云”。可见材料一的重点在于君子注重对“义”的追求。联系材料二,即可知,君子之“义”就是其遵循的“道”。(2)从材料一、二可知,儒家要求君子遵循“道”,要求君子不可背离仁义。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的今天,推崇“仁义”之道,不仅能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更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答案:(1)义(2)要求: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可以追求富有和尊贵,但应该严格遵循“道”。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人们应该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正确对待财富和地位,安贫乐道,快乐而平和地生活。君子作为社会的道德标杆,更要时时刻刻怀有仁义之心,这样才能使社会各安其位、和谐发展。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材料二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就不摆脱。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办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去办事。”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也。”(朱熹论语章句集注)(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交友观。(4分)答: 答案:(1)求亲而反疏(2)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要坚持适度原则,既要劝导、帮助朋友,又要适可而止,不能自取其辱。参考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朋友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自讨没趣。”胡寅说:“侍奉君主时谏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离开;劝导朋友时善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停止。到了频繁的地步,那么说话者没有分量,听者心生厌烦,这就是本想求得荣耀反而遭到侮辱,想求得亲近反而遭到疏远啊。”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十二章)(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4分)答: 答案:(1)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2)两者都主张过朴素的生活,安贫乐道。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会让人丧失本性,我们不应痴迷于物欲,简单就是幸福。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般。”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内心狂热;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1)出自上述材料中的两个成语是、。(2分)(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请指出并加以评析。(4分)答: 答案:(1)举一反三不耻下问(2)启发诱导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去教他。”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给他文的谥号。”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庄子大宗师)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1)面对春秋末期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孔子对政治先后流露出哪些思想倾向?请根据材料和材料的内容作答。(2分)材料:材料:(2)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4分)答: 解析:(1)材料由“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可见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材料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知孔子见自己的主张难以实现时,不免流露出出世的想法。(2)先弄清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所作所为。孔子派子贡去协助料理子桑户的丧事,子贡到子桑户家,看到“或编曲,或鼓琴”,这里的“或”指的是孟子反、子琴张,他俩在“相和而歌”,“或”为何不是指子贡呢?因后文有“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子贡问的人应是孟子反、子琴张,觉得他二人这样做与孔子提倡的“闻乐不乐”相违背,但二人的歌,从哲理上看又是符合生命规律的。因此,要在二人的歌中去总结“原因”。答案:(1)材料:积极入世,为人所用材料:若道不行,避居海外(2)他们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答“不拘形迹”“放浪不羁”亦可)。他们认为死亡是返回真境(或“反真”),是一种大解脱,所以泰然、欣然地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参考译文孔子说:“(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稻米饭,穿锦衣,对此你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期间,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都觉得不安生,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活着而托载形骸于人间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乘着小竹筏到海上漂浮,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子路名叫仲由)了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怎么会简陋呢?”佛肸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凭借中牟反叛,您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是说坚硬吗,真正坚硬的东西,磨是磨不薄的;不是说洁白吗,真正洁白的东西,染是染不黑的。我难道是个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食用呢?”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1)孔子认为益友有三种优秀品质。(2分)(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与朋友交往的看法。(4分)答: 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