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意儿圪洞”情结[文档资料]_第1页
我的“玩意儿圪洞”情结[文档资料]_第2页
我的“玩意儿圪洞”情结[文档资料]_第3页
我的“玩意儿圪洞”情结[文档资料]_第4页
我的“玩意儿圪洞”情结[文档资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 “ 玩意儿圪洞 ” 情结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从萨拉齐出来,往东南方向去四十公里,阴山山脉渐行渐远,山色渐蓝渐亮,地势也愈发平坦,路北树木密集的地方,有鸡犬之声相闻,那里便是我的家乡 双龙镇大王岱营村。 五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二人台名角儿任富才来到此地,在王郭锁家中开了一个教戏的 “ 噔子班 ” (之所以叫“ 噔子班 ” ,是因为当时还不兴乐谱,曲调全以 “ 噔得儿哩嘀噔 ” 相授),不仅培养出一批二人台艺人,也使这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村落的 艺术风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任富才本是二人台传奇人物周三眼(一说他才是西路二人台的鼻祖)的徒弟,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银威的师兄,耍得全手丝弦,演得红黑生旦,几十个牌子曲烂熟于心,上百出剧目张口就来,为人又极随和,教戏一丝不苟,不光是他的徒弟,就连经常来看热闹的人们都学的有模有样,有嗓子胆子大的干脆登台唱戏,没嗓子好害羞的也能鼓捣几下乐器,所以后来大王岱营被称为 “ 玩意儿圪洞 ” ,人们都说这里 “ 狗咬的也是二人台的音韵 ” 。王郭锁的儿子王发当时只有十几岁,他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后来成了土默川上鼎鼎大名的艺人,他和妻 子 号称 “ 四大名旦 ” 之一的康占女演艺足迹留在了晋蒙陕冀的土地上,一生教出了无法计数的学生,为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他同时或后来学艺的还有郭元收、高二黑眼、陈富喜、杨福义等人,都是受人尊敬和喜爱的艺人。 因为任富才和王发的缘故,不时有各地的二人台名家来大王岱营交流和学习,每到这时, “ 玩意儿圪洞 ” 的老乡们聚在王家小院内,或听他们耍丝弦打坐腔,或撺掇他们化起妆来,踢开个土滩滩,点个煤油圪蛋,唱念做打来段整本戏。久而久之, “ 玩意儿圪洞 ” 的聚会形成一种类似 “ 沙龙 ” 一般的形式,艺人们都以能在 “ 玩意儿圪洞 ” 登台而自豪。由于来切磋技艺的艺人水平都挺高, “ 玩意儿圪洞 ” 人的欣赏水平也水涨船高,一般的唱家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对他们而言,看戏不仅是看,是听,而且是 “ 走心 ” ,他们在比较,既有对艺人水平的衡量,也有和旧有印象的对照,哪个艺人有所创新,哪个艺人出了纰漏,都会在他们中间引发热烈的讨论。 王发和康占女后来离开了村子,他们先在巴盟落脚,之后定居在固阳,除了演出一般很少回来。 “ 玩意儿圪洞 ”的二人台依然红红火火, “ 打玩意儿闹红火 ” 已经成为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心中。遇上农闲无事, 天阴雨湿,红白喜事,生时满月,人们总要耍起丝弦,打段坐腔;遇上逢年过节,交流庙会,两季丰收,重要庆典,人们也会搭起戏台,粉墨登场。这个时期本村比较活跃的艺人有白存兵、白玉珍、樊登科、郭美丽、常小吉、樊蝴蝶等人,外村常来的艺人有郭刘锁、贺毛头、赵明灯、申爱鲜、王板片、卢凤英等人,真是 “ 你方唱罢我登台,红火不断,热闹非凡 ” 。 “ 玩意儿圪洞 ” 人对二人台、对坐腔的爱似乎达到了痴迷甚至是贪得无厌的地步,按说看过了那么多的名角儿,自己村里还有能起好几班的艺人,只要高兴,随时都能打起坐腔,但他们还要花上银钱请来 外地的戏班演出。演得好的,老百姓争着抢着给演员 “ 派饭 ” ,演得不好的,当场就用黄土扬下去,一点都不客气,所以外来的艺人们来 “ 玩意儿圪洞 ” 唱戏总是诚惶诚恐的:过了这个坎儿,再大的台口也敢登了;要是砸在这儿,一世的威名只怕就毁了。被黄土扬了的戏班往往在第二天蒙蒙亮就带着家伙走了,赚到喝彩的也表现得谦虚谨慎,对本村的艺人礼让再三,不敢狂言诈语。有一年冬天,村里请回一个山西河曲县的戏班,演员和丝弦都挺硬挣,头一场戏就来了个 “ 开门红 ” , 主客双方皆大欢喜。山西和内蒙素来在二人台源头问题上纠缠不休,两地的艺人们实际上也在 暗中较劲,河曲班一看传说中的 “ 玩意儿圪洞 ” 也不过如此,于是个别人言语里就带出几分轻佻。晚上开戏前照例要耍几个牌子曲,应观众要求,河曲的枚倌儿吹了个推碌碡, “ 玩意儿圪洞 ” 的枚倌儿郭元收吹了个八板,双方各有千秋,难分轩轾。河曲枚倌儿喜笑颜开,心说我还没使出绝技呢,接下来好好让你们见识见识我们山西艺人的水平!散了戏,村里人还让打一会儿坐腔,于是艺人们又回到屋里,抽完烟,喝罢茶,耍丝弦的拿起乐器,河曲的枚倌儿吹了几声,说重定定扬琴哇,外头冷,弦紧琴高,回来热,不在调上了。 “ 玩意儿圪洞 ” 的人们不动声色,说你叫 元收试试,郭元收接过枚一试,说还行哇,顺手就耍了个牌子曲。对方不服,一吹还是不在调上。郭元收再吹时他就细看:原来元收用的是 “ 掩音 ” 指法,生生把调降了下去 在我幼年时候,儿歌就是二人台的呱嘴贯口,催眠曲就是 “ 风搅雪 ” 、漫瀚调,耳濡目染的全是这些东西。我父亲从很年轻时就在革委会当领导,退休时是副县级干部,但他同时又是个戏迷,他会拉胡琴,会吹枚,喜欢唱跳粉墙和送四门。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总爱拉着二胡,叫我在人头前表演五哥放羊和挂红灯。我母亲是蒙古族,当姑娘时跳过舞,唱过歌颂毛主席的歌 ,登过全旗文艺汇演的舞台,但她结婚后几乎从没在大庭广众下唱过歌。她总是悄悄地教我唱,教我一些当时土右旗还不怎么流行的漫瀚调,包括蒙语版的白菜花等等。人多的时候,母亲鼓励我唱歌,我不唱,她就生气。我跟别人对山曲,母亲在背后给我提词,我出声她嘴动,就像表演双簧似的。我们家经常打坐腔,母亲一家一家的叫人,给人家熬砖茶,准备烟笸箩和纸条条,任人家坐在我家锅台上,任人家把我家的油布蹙成皱巴巴也毫无怨言。我小时候嗓子特别好,经常满嗓子满嗓子的唱歌唱戏,有时震得自己脑袋都麻酥酥的,听过的无不交口称赞。十五六岁时,内蒙 艺校的霍伴柱和李二子老师来双龙镇演出,我父亲追星,把人家请到家里喝酒,席间我吹了段笛子,唱了几个山曲,二位老师一则可能冲我父亲面子,二则可能真的看上了我,提议让我上艺校。父亲犹豫再三,最终婉拒了人家,大概他那时还对我的前途寄予厚望,不想让我沦落到 “ 王八戏子吹鼓手 ” 的行列。我那时还小,没有特别坚持,错失了这次宝贵的机遇。 后来我阴差阳错地写起了小说,按照作家首先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原则,土默川的风土人情和二人台打坐腔自然就成了我的素材。在我写短篇小说四胡时,那些熟悉的艺人们的形象一个个活灵灵地走 到我面前。白脸分头,闭着眼睛,前仰后合地拉四胡的闫乃德;大个子,在舞台上像老鹰抓小鸡的巩三娃;一张口唱嘴就歪的郭才小;教戏的王发和康占,还有我朋友的母亲、一个传说中的美女都成了我笔下的人物。这个小说发在鹿鸣的头条上,先后两次获了奖,引起了不错的反响。这个小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让我开始认真思索在小说中表现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价值。同钢铁、草原一样,二人台也是包头特有的文化符号,但它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引发的关注远远不及前者,这应该是个缺口,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写了一些如扬 琴、小村背社、花落谁家等二人台题材的小说,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也得到了一些专家和读者的认可。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玩意儿圪洞 ” 情结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家里放着扬琴、四胡、枚、梆子、锣鼓、 小镲等乐器,有时间就得耍一会儿;我手机里存的音乐大多数是二人台、漫瀚调和牌子曲,我经常左耳里听着耳机吹笛子,这样声音更平衡一点,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偶尔我也跟街坊的老哥哥老姐姐们在路边、在居委会的活动室里红火一番 在写作方面,我希望尽快完成枚 这篇短篇小说,这是我以二人台 “ 三大件 ” 伴奏乐器为题的三部曲小说中的最后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