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孟子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1)哲学思想: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3)著作:老子。3庄子(1)思想主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2)著作:庄子。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3代表及主张(1)代表人物:韩非。(2)主张: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4历史影响(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2思想主张(1)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有别于儒家重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概念阐释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列了儒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其中,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批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派其实还彼此吸收、融合,进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一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易错提醒 1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2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为的意思;通过“有所不为”来实现有作为,其实质还是积极有为。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提出“仁”与“礼”的思想,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学发展成为战国后期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强调社会变革的思想,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4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各学派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世界文明史(1)中国思想家关注的社会主题是什么?为什么?教你读史材料末尾句“去发现根本原则”是核心;根据材料时间信息联想归纳时代背景。提示 主题: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剧烈变动。材料二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2)由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教你读史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以”明确显示了材料中前后内容的因果关系,据此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提示 当时养士之风大盛,士在社会政治运动中活跃起来,逐步受到统治者重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1形成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思想活跃,并受统治者重用。 (4)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思想氛围宽松。2历史意义(供选考学生使用)(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初步形成。(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时代阶级性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从中可以看出其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教你读史从孔子对“政”的两次回答概括主张;并通过分析其实质得出阶级立场。提示 主张:实行德治;注重社会秩序,强调“礼”。阶级属性:孔子主张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周礼,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材料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统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2)结合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儒学在当时的地位如何?教你读史从材料出处可知该主张为孟子的主张。关键信息“仁者无敌”说明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体现了“民本”思想。提示 提出了“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地位:不受统治者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时代阶级性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一、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内涵和实质1“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仁”“为政以德”。(2)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善待民众,不要过度地剥夺民众。(3)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仁义”和“王道”。(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以“仁”和“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形成儒学体系,到战国时期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3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题组一 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体现其核心思想是( )a以德服人 b“仁” c克己复礼 d仁政解析:选b 由“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可以看出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故选b项。2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选a 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是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瓦解,故c项错误;在诸侯争霸混战时期,儒家思想不适应于统治者的需要,故d项错误。3(2016浙江10月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解析:选b 孟子的“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和荀子的“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反映的都是要求统治者要得民心和爱民,体现“为政以德”的思想,b项正确。题组二 道家和法家、墨家4(2016浙江4月选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选b 题干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b。5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解析:选a 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认为上古讲求道德,中世讲求智慧,现实讲求气力,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体现出进步史观,故a项正确;天命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上天宿命的结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体现历史的循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没有突出英雄历史人物的作用,故d项错误。6论述先秦某学派思想的一篇论文中,含有关键词“显学、尚贤、非乐”。该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选d 墨家推崇“尚贤”“非乐”等思想,故d项正确。题组三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7【加试题】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解析:选d a项只能体现法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观点,与题意不符;强调尊卑等级关系的是儒家思想,b项排除;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c项排除;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其源头,百家争鸣局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故d项正确。8【加试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解析:选a 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故选a。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墨家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的思想来源。 一、选择题1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解析:选c 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选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韩非提出,故b项错误;“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解析:选c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大意为:统治者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要把人民当做镜子。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项。 4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解析:选d 墨家是战国时期产生的,法家不注重个人修养,儒家长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据统治地位,故a、b、c三项皆排除。5“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材料反映的这一思想流派的核心主张是( )a以法治国b克己复礼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解析:选c 由“回归大自然”,可知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是法家思想;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b 结合所学,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如庄子主张“齐物”,即人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故b项正确。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把握,关键是要抓住各派思想的核心主张。题干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的是“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d。8先秦某思想家曾言:“人主之大物,非法即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而潜御群臣者也。”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荀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解析:选b 依据材料中“法”“术”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的思想,故b项正确。9有学者在评论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时指出:他们的主张,由同情心立脚,但绝对不认亲疏远近的分际,所以最重要的精神在兼爱和非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庄子 c墨子d韩非子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和“兼爱和非攻”,可判断出这一学派为墨家,故c项正确。10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墨子 c荀子d韩非子解析:选b 由“兼爱”“非攻”“节俭”“节用”可知是墨家的思想主张,创始人是墨子,故选b。11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 )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解析:选c 材料中“其学皆应时而生”说明诸子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出现的,故选c。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项错误;诸子并非都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b项错误;诸子学说是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d项错误。12【加试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解析:选c a项明显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b项错误;子贡作为当时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起到“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的作用,故选c项;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13【加试题】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bcd解析:选d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故错误,排除含的选项,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4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据材料信息归结根本:孝弟(悌)也。其余思想主张可从治国理论上归结。第(2)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二主要从家族、宗族、乡里关系上归结。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二汉代儒学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过程(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博士官管理的文献、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3)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4)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三、太学的出现1创立: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建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2发展(1)汉武帝时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达到三万多人。3影响(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2)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供选考学生使用)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2)汉武帝时,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2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3特点(1)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2)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4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5)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概念阐释 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他的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力。名师点拨汉武帝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措施(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队伍。(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1“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它的实施,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并且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4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儒学由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供选考学生使用)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观点,指出新儒学“新”在何处?教你读史注意省略号前后分为两层意思:一是“天子受命于天”,神化君权;二是“大治”“大乱”的根源在于是否与“天”同。提示 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新: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上,又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儒学被神学化。从功能上看,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董仲舒春秋繁露(2)据材料二分析,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得到汉武帝的肯定?教你读史关联词“是以”前后内容形成因果关系,由此判断董仲舒的真正意图。提示 建议: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原因: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其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学的变化及影响 材料一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1)秦朝由此采用了什么措施,有何消极影响?教你读史抓住关键词“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等,即可判断出所述的历史事件。提示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2)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与李斯的主张相比,有何根本相同点?教你读史据材料中的句号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讲措施,第二层讲目的,从中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提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都是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1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才成为主流思想。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题组一 “焚书坑儒”批判和罢黜百家1秦朝时期,秦始皇下令焚烧的书籍主要是( )a秦国官定史书秦记b博士官负责管理的文献c医药、卜筮、种树等书d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秦始皇下令焚烧的书籍是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其他各国的历史记载,以及民间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2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蔽的柔性手腕。统治者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原因是( )a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b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c皇帝个人的好恶d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的需要解析:选d 不论是秦始皇的暴力手段“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柔性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努力实现大一统。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选b 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解析:选d “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体现,符合题意。“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理论,排除a、b两项;自然灾害与天意结合符合“天人感应”理论,排除c项。5(2016浙江10月选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选a 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体现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太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体现的是政府对儒学的重视和儒学地位不断上升,a项正确。太学不属于私人办学,b项错误。c、d项明显与题意不符。6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解析:选d 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7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广泛选拔人才 重用文学儒者 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 bcd解析:选c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而采取的措施有提倡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重用儒者,都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不能直接体现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题组二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8【加试题】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其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解析:选c 科举制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9【加试题】某选官制度“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考试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这一制度形成于( )a汉朝b隋朝c宋朝d明朝解析:选b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故b项正确。一、选择题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选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3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解析:选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选a 本题考察学生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在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选b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b项正确。6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这段记载突出反映了( )a儒家思想得到重用b孟子的“仁政”思想获得特别推崇c儒学家都是实干家d帝王利用儒者经学维护统治解析:选d 从材料的意思可知,因为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以“经术润饰吏事”,所以“天子器之”。这说明儒家思想因对维护统治有利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项符合题意。7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解析:选c 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答案选c项。8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解析:选c 本题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反映了西汉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态度和政策,即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因此选c项。9在研究性学习中,某同学搜集了下面的学制系统图。该学制图所属的朝代应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c西汉d明朝解析:选c 本题考查西汉的教育制度和西汉的地方制度。根据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可知,该朝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系统;再根据地方官学有“郡国”和“县邑”之分可知,该朝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此可知,该朝为西汉。10【加试题】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解析:选b 本题属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对科举制的正确认识。文人学士醉心于科举考场、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11【加试题】科举制自隋朝实行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b北宋时期大规模科举取士是重文轻武政策的重要体现c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d清末废科举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一致拥护解析:选d 科举制保证了官员的任免皆出自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a表述正确;北宋统治者为防止武将篡权,大量任命文官为地方官,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b表述正确;明清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这是对思想的一种禁锢,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科举制为当时知识分子做官进仕的通道,知识分子断不会一致拥护去废除科举制。12【加试题】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对儒学产生的影响有( )儒家经典备受读书人重视 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儒学因科举制显荣,地位提高 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abcd解析:选d 结合所学可知四项都是科举制对儒学的影响,故选d。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材料,围绕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答;理解其实质是文化专制。答案:(1)内容:“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特点:新儒学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2)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摘编自汉书武帝纪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解析: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是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答案:(1)主张:办学校来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