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文档资料]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4ffe06ec-7934-42a3-a01f-51e923c4592b/4ffe06ec-7934-42a3-a01f-51e923c4592b1.gif)
![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文档资料]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4ffe06ec-7934-42a3-a01f-51e923c4592b/4ffe06ec-7934-42a3-a01f-51e923c4592b2.gif)
![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文档资料]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4ffe06ec-7934-42a3-a01f-51e923c4592b/4ffe06ec-7934-42a3-a01f-51e923c4592b3.gif)
![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文档资料]_第4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14-12/15/4ffe06ec-7934-42a3-a01f-51e923c4592b/4ffe06ec-7934-42a3-a01f-51e923c4592b4.gif)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 “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 “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 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 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语感呢? 一、积累生活,领悟语感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 。 “ 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 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 “ 落叶 ” 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二、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 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一个 “ 瘦 ” 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 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 “ 枯藤 ” 、 “ 老树 ” 、 “ 昏鸦 ” 、 “ 小桥 ” 、 “ 流水 ” 、 “ 人家 ” 、 “ 古道 ” 、 “ 西风 ” 、 “ 瘦马 ” ,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 “ 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 。布洛赫也指出: “ 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 没有主体原有的 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要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感知文字,在读中培养语感。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朗读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课文,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 20 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 “ 我 ” 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 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 “ 我 ” 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 “ 蹒跚 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 探 , 攀 和 缩 可以想象爬的困难。 ”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 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 悟 ” 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 “ 神 ” 与客体的 “ 神 ” 融为一体,达到“ 物我交融 ” 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 “ 熟读精思,分析琢磨 ” 。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 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 “ 玄机 ” 就会通过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世界现代史)全册知识提纲
- 厨艺展示活动方案
- 《课程普及与自主》课件
- 车辆定金签字合同协议
- 转让市区公墓合同协议
- 木片购销协议书
- 农村土地合作开发畜牧养殖协议
- 更换原件协议书
- 歺厅股份协议书
- 产品定制及购销协议合同书
- 河南五市2025年高三俄语二模试卷(无答案)
- 2025-2030中国旅游景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9.2 欧洲西部课件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
- 2024年山东泰安岱岳区职业教育中心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广东广州市高三二模高考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上校长引用6个关键词讲话:深耕、融合、赋能、深耕、创新、协同、坚守
- 2025届高三化学备考:山东高考模拟练习-工业流程61道
- 联营采购合同协议
- 少儿书画测试题及答案
- 挂靠法人免责协议书
- 煤炭加工中的选煤技术与选煤机械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