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后训练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后训练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后训练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 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后训练 岳麓版选修1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d迁都洛阳3“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改穿汉服a bc d4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5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商品交易活跃手工业、铸造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 bc d6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进行,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3)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1. 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材料前半部分为“分田”,后半部分为“纳调”,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项。a、b、c三项只是说明分地,且说法都错误,a项错在“全部”,b项错在“平均”,c项错在“出售”。2. 答案:a3. 答案:a解析:均田制使农民有一定土地;三长制有利于地方的稳定;整顿吏治则可以使百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4. 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否定性选择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中移风易俗的理解。说汉话是有条件的,年满30岁以上可另作处理。5. 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6. 一。答案:a解析:b、c两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比较,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7. 参考答案:(1)注重改革策略。迁都洛阳。(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迂回”手段进行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注重改革策略。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就是最好的证明。第(2)问从“中国再统一”角度入手,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效果角度分析回答。8参考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地区。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地区的危害。(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3)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析:第(1)问“主张”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夷夏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