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考点讲解理解性默写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认为三鼓之后才能作战的理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5.曹刿认为对于作战而言最重要的的是:夫战,勇气也。阅读理解1.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答: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好处: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答: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8.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答: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答: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成皋之战、昆阳之战。10.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明确: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从纳谏.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11.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明确: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讲解阅读理解1.本文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答:这是个兼语结构。邹忌用巧妙设喻的方式委婉劝谏齐威王,齐威王从谏如流,积极采纳他的建议,实现了齐国的大治。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答: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3.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答: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思考并提问。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答: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5.邹忌是怎样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的?答:邹忌把妻、妾、客比齐王的嫔妃、群臣及其他诸侯国;把自己与徐公谁美的事比齐王治理国家之事;把自己所受的蒙蔽比齐王所受的蒙蔽。6.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答: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君主,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就会很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办,所以不需说多余的话。7.请你谈一谈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答: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根据是什么?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答:根据是:勇气。此举说明齐威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9.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答: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10.讽谏的结果如何?答: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11.齐威王是怎样对待邹忌的进谏的?答:首先肯定善,乃下令完全采纳了邹忌的建议。1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想想,如果想劝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答: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等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曹刿劝谏鲁庄公而大获全胜;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如果想要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主有容忍之量,从谏如流。13.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答: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1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参考: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1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1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答: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17.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答: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18.什么是设喻和类比论证?答: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类比是一种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式。类比推理是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愚公移山考点讲解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 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5、寓公移山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寓公提议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寓公的关心,并不反对寓公移山。孟子两章考点讲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3、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4.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思路结构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第二段(3):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中考要点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0)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例子略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段: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天比较等(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7)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比喻(8)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9)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10)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开放型试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答: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答: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句: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合同终止通知》
- 2025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试题及答案
- 2024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 2025家具采购合同的格式
- 2025年铁路轨枕垫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公路监理师考试:合同管理与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策略备考资料
- 重冶净化工质量管控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中药提取工培训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设备借用合同协议书
- 2025年磁粉离合器合作协议书
- 零售药店营业员岗位培训考核试题(附参考答案)
- 两癌课后测试题及答案
-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困境及其干预措施
- 血站护士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
- 15 自相矛盾(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5-2030年羊绒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GB/T 10250-2025船舶电气与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金属船体船舶
- 消防文员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军事理论课程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小学校本培训内容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