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圆+唯识三字经释论之唯识三字经讲录(唐大圆自讲).doc_第1页
唐大圆+唯识三字经释论之唯识三字经讲录(唐大圆自讲).doc_第2页
唐大圆+唯识三字经释论之唯识三字经讲录(唐大圆自讲).doc_第3页
唐大圆+唯识三字经释论之唯识三字经讲录(唐大圆自讲).doc_第4页
唐大圆+唯识三字经释论之唯识三字经讲录(唐大圆自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唯识三字经讲录(唐大圆)唐大圆 居士 讲于汉口佛教会学人周文澜笔记唯识之学,不仅为学佛之要素,即世间一切法,亦均能包括殆尽。吾辈行菩萨道,研究佛理,故必须学此。惟其理甚深,欲求一般人明了,颇不容易。幸佛法有不可思议之妙,但能发殷勤恳切之心,仗佛力之加被,亦可得随顺了解。唯识之在今世,最适时机。盖现今学者,趋重科学,对于任何道理,喜欢分析。此唯识之学,即善分析法相者。故吾辈学佛,苟欲接引学者,皆应研求。又唯识之学,是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所倡导。今释迦如来已入涅槃,吾辈佛子,要想见佛闻法,亦当依止弥勒。则研学唯识,即为他日赴龙华大会之基础,以是吾人复不可不研究唯识。(一)释作书之缘本书名为唯识三字经者,盖因太虚法师,每谈唯识之学,一般甚难了解,必须用善巧方便,着一种甚浅的书,以普及之。时予闻而感动,遂有此三字经之作。三字经之名,儒家早有。在佛经中有所谓偈与颂者,亦或三字、五字、七字成句,四句一偈。故此三字经,非仅仿儒书例,亦是佛经常例。因知此不独教小孩,凡学佛者,皆可依之研究。(二)解唯识字义识即了别,详言谓明了分别也。例如此案上之花,吾眼能见之明了,是谓眼识;次如鼻能嗅此香,是谓鼻识。以此推之,缘六尘所生六识,可如下表:能分别所分别 眼色耳声识 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六识)(六尘)以上即谓眼等六根,对色等六尘,所起明了分别之作用者,皆名为识。凡世间所有事物,悉不外此能分别与所分别。是故此识能包括世间所有万事万物,皆唯是识所变,故名曰唯识。识之内容如何耶?即吾人所谓心,不过就体言曰心,就用言则曰识。略如下表: 体一切唯心造识 用万法唯识变又可更作一喻心如水,识如水波:设今有水二盆,同一清澄。若搅其一,使之波动,则名彼曰识;其无波者名心。心与识亦犹是耳。(三)言唯识之学即谓大地山河,事事物物,皆是假相,尽属唯识所变。今略言之,使大众得以依解起行焉。夫人果能明夫一切世间法,皆唯是识所变,无有实事实物,即可泯争端息战斗矣。唯世人皆不知此,是真所谓迷信。且彼等所指迷信者,则适得其反。所以者何?盖彼等或谓学佛为迷信,孰知佛经中无一非指人觉路。今讲此唯识,则更可证明矣。(四)随释藏识普通之三字经,谓人之初性本善,其言误矣!如果个个皆是善性,则世间宜无恶人,何须教化耶!?今此书首句说,人之初,性是无记。所云无记者,非善非恶之谓。大凡诸法之性,可分三种: 善三性 恶 无记性分此三,即谓世间人,有善有恶与非善非恶之无记性者也。唯起初之性,即非善非恶之性,亦即名藏识。藏识云者,即俗人所呼之良心。以此心能藏世间一切万事万物之种子,就其分别作用言,则名藏识也。如图:藏识本无形相,今假定此一大圈形,略似中国所云太极图以表之。然其中能藏一切种子,即如予今日在此处讲说,大众闻之,有一二日不能忘者,乃至数年亦不忘者,斯即各人之藏识,能藏吾说者是也。比如仓库然。但仓库藏种有限量,此识藏种虽至多至久,亦能藏之。吾国古书中,有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之二语。然则究竟怒云何藏?怨云何宿?今明此藏种之义,始能得其解释矣。 有事经数年而尚能忆及或发现者,此即是种子之现行。今之心理学家或谓此记忆是藏于脑筋之印象,然脑是物质,印于脑中岂能经如此之久乎!?故脑不过是识所经过之行台。而所谓种子者,仍当以藏于识中者为是。如小儿看戏归,则仿而演之,斯亦彼看戏所藏之种子再发芽之现象,如是推之,万法何莫不然。种子发动名曰现行,云何名现行乎?盖种子隐藏识中,是静止不行;直至发现于外,成为种种行法,故名现行。又世间仓箱,藏种多则难容;惟此藏识,凡前六识所摄入,悉能藏之。然而藏识中之种子,苟不经现行,人亦不得而知之。即如今日讲堂内诸君,其谁有唯识之种子,均不能知。如一接谈,有唯识种子者则大不同,此即种子必须待现行而显之明证。(五)前六识及第七第八识识共有八,藏识之外,尚有七种转识。因彼七识,均是依着藏识而转变,故颂曰依止生者,即依藏识而能生诸识是也。云何七种识耶?即谓眼识能见一切色、耳识能闻一切声、鼻识能嗅一切香、舌识能尝一切味、身识能感一切触、意识能缘一切法。此六种识何由而成?即因六根对六尘,相挟而成六识也。如下表:此六尘为境界,而六根则为识起现行之助缘,合六根、六尘、六识,共名为十八界。界即种子之义。此各种子之不同,亦均藏于第八识中。又以前五识,尚有五根可见。至意之根为何?即第七识末那是也。彼第七识,虽不能见,吾人亦可用一种比量说明之。盖七识之作用,专起我见者,如守仓库者,坚执屋为我所有,而不知仓库中有何物。第七识亦犹是,妄执第八识为我,而不知是阿赖耶识,实不是我。然则究竟有我乎?如昨讲心经,除五蕴以外,直无实我可得。如是则主宰者造业者为谁乎?即藏识是也。此识能容纳外法之入,复能输出种子而成外法。加以末那之误解,执着不舍,即佛称世人为生盲者,正谓其无明妄执之意。然此等无始以来之黑幕,非佛孰能揭破之!?彼禅宗之明心见性,亦求见此本来之藏识而已。故生死关头,唯此我执为重。如人面傅粉,不见其面,但见其粉;必一经洗涤,而本来面目乃现。由此可知七八两识之关系。又以第八识能藏一切法之种子,则应知前六识之种子,亦俱由之而发现。如图:此谓藏识之种子,各依自根对尘而起现行。如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等。阿赖耶即第八识,义译藏识,有能藏所藏及我爱执藏三义。如图:能藏识体三藏所藏种子我爱执藏末那(六)心所此八种识能自由自主,不系属于他者,故名为心王。而有与心王相应,又系属于心王者,则有五十一种,共名曰心所。今讲心所,分为六位:一、遍行五二、别境五心所六位三、善十一 五十一四、根本烦恼六五、随烦恼二十六、不定四一、遍行谓此种心所,到处可以相应,故名遍行。而此相应之义,例如眼见花,乃眼识分别此花之境。若彼时因见花而欢喜,即知有随眼识所起之喜受心所,此遍行心所,又分五种,今略依看花为例解之:(一)触-眼识初接触花(二)作意-接触即起看见的意(三)受-作意见了即有感受(四)想-感受苦乐后则想象(五)思-想象了则思维造作任何心王起现行,此五种心所皆能与之和合而助其作用,是谓遍行。二、别境此亦有五类:(一)欲-缘所乐之境而发欲求(二)胜解-缘决定境能了解(三)念-忆念以前之境界(四)定-缘所观察境令心得定(五)慧-缘所亲境而能简择三、善十一(一)信-正信佛法(二)惭-对己自惭(三)愧-对人生愧(四)无贪-不贪名利等(五)无嗔-遇苦不怒又名三善根(六)无痴-明了事理(七)勤-精进修行(八)轻安-吾人身心轻快安适(九)不放逸-约束自己不敢放弃(十)行舍-行而能舍不起执着(十一)不害-不损害众生四、根本烦恼六(一) 贪(二) 嗔与善心所中三善根相反(三) 痴(四) 慢-我慢等(五) 疑-狐疑不决(六) 恶见-或再分为身见边见等五种五、随烦恼分为小中大,共二十种:忿-忿怒恨-怀恨不忘覆-覆藏罪过恼-对逆境热恼嫉-嫉人荣利十小随悭-匿财不舍诳-假诳于人谄-谄媚他人害-损害有情憍-憍傲二中随无惭-于己不知羞惭无愧-对人不知愧耻掉举-暴燥昏沉-昏昧沉下不任作事不信-与信相反八大随懈怠-与勤相反放逸-与不放逸相反失念-与念相反散乱-与定相反不正知-谬解事理六、不定共有四种。其性不定为善、亦不定是恶等:一、悔-如悔不赌博是恶,悔不读书是善。四不定二、眠-休养精神为善,失时过多属恶。三、寻-将谋一事,心中寻求。四、伺-此即寻求较细者。大概以前所讲为心王及心所,吾辈听讲之后,应思索一下:何谓心王?何谓心所?心王者即八种识。八识何由而起?是皆由藏识中种子发生一切现行,则前七识皆依第八识为根本也。七八两识非吾人所能见者;而表现于外之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皆由此根本识传出而起作用。设若此藏识不存在,则外六识亦失其效用,即中庸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等是也。由此可知前五识如五窗户,因各窗形相不同,则所出之作用亦异。然其发源于藏识则一也。亦如此电灯,虽可各处发光,而实出于一总电池。简言之,则一心而有八种不同之作用,即名八识。又,讲唯识即是吾辈考查心之作用,共有若干。然究竟除此八种识之外,尚有别作用否?须知不止此数,盖八识心王,不过为主要之作用耳,其余之心所则为心王之眷属。所谓附属作用,完全随心王而起者也。昨讲五十一种心所,实则心所尚不止此。如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破除八万四千烦恼。当如此亦不过简单言之,使人易知耳。(七)识之四分凡识或心所,皆各有四分:一、见分-例眼识能分别事物,此为能分别者,与镜之能鉴各物形象无异。识二、相分-是即所分别者。例眼所见之物,即名相分,亦如镜中所现之影是。三、自证分-如镜之本体,光及影皆由影起者是。四、证自证分-此如镜背,为镜体所依者。由观此四分之变,可知山河大地、微尘细物,皆是识所变,现如演戏无异,吾人皆在此戏场中。然一面看戏,一面又在其中唱戏,以故始终迷而不悟,常执此心识为是实我,而又执世间万物为是实法。于是乎完全谬误,其道已左矣。以执实我故,遂生贪求。贪求不得,则生嗔恨,而烦恼随之,是名烦恼障。又如有人学习外道,执着不舍,自以所知者为障,再不肯学其他善法,是名所知障。因有此二障,故本性迷焉。佛为悲愍众生故,乃说唯识,先破我法二执。(八)四缘今问识究竟云何变成我法乎?则曰:是皆由有种子而发生。此种子之作用,本遍法界,而藏于识中,须待他缘助之,及至成熟方起现行。如有人宿世已有佛法种子,在小儿时无人为之启发,亦与常人无异。苟来此听经,则一闻其心必欢喜信受。故知虽有种子之因,亦必待有缘为之助焉。缘可约分为四: 一、因缘种子为因,发芽为缘。二、所缘见所取之相为缘。四缘三、等无间缘生灭之缘,剎那相续,平等无间。顺如人学佛,因缘具足,有人助成之。四、增上缘逆如人学佛,有人阻碍之,更促其精进。四缘之中,有二缘最为紧要:一曰因缘,如吾人之学佛,依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则知吾人皆有此佛性之因,以为成佛之缘也;二曰增上缘,如虽有成佛之因,尚须得善知识引导之缘,乃能达此成佛之目的也。备份截图(九)三量既知识缘,再明识量。量者如以尺量物然。何谓识量?即识之能缘见分是也。盖四分中之见分,依种子而起现行时,能缘诸境界者,其量有三:现量三量比量非量一、现量即依现前能见之物,或能闻之声,有眼耳识之见分,能直接缘取,不假计度等分别,是谓现量。如案上有杯,眼能见之,此眼识缘杯时之最初剎那,实不知为杯,并不知此名何物。离开名言种类等之计度分别,是名现量。盖此最初之时,仅由眼见非经意识分别。若至第二剎那,经意识分别为何物、何名时,则非现量矣。二、比量如既见物,然后以意识计度之,或以他物相比较而量得者,则谓之比量。三、非量即前之现、比二量,有错讹时,皆名非量。除此三量之外,复有所谓圣言量者,是佛亲证。凡夫虔诚信受之,如佛能知四空天,有无身之众生,此界常人既不能知,更非现量能证、比量能得,唯依佛圣者亲证,转示众生之言为最宜。故吾人学佛,最重要者,即在信圣言量。盖吾人有用现、比量不能得时,非用圣言量无从下手。(十)三境说三量已,再讲所缘之三境: 独影境三境带质境性境一、独影境独影者,不过是境界之影象,非前五识之所缘,全系意识之所造。如所云龟毛兔角等,并无是物,眼等不能见,而意识皆能想象及之,是谓无质独影境;又若真如之不生不灭,吾人当未能亲证,仅依意识想象时,亦非实在真如,不过是真如之影子,此可云有质独影境,但彼质不生亦非实质。二、带质境此境分二:一曰真带质,是以心缘心,如末那识缘阿赖耶识为我时,两皆属心法,其所执之我相,是由托赖耶之质而变起,故名真带质也。二曰似带质,是以心缘色,如由眼识见分,带物之本质而自变其相分以缘之,以色是假法,故名似带质。如图:三、性境如前五识,缘色、声等五尘所成之物时,既有实体,复能得其实用,故名性境。性即实也。(十一)三自性复有三种自性,次析言之:一、遍计所执自性三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今先讲第二种名依他起自性,即谓世间之诸有为法,均依他众缘而生起。如阿赖耶识等心法、草木等色法,皆非能自起,只是凭依众缘,变现而有,是谓依他起自性。若人妄执有为是实,如末那识之计阿赖耶,执之为我而不舍者,是谓遍计所执自性。若如末那识不执阿赖耶识为我,或智人悟世间皆虚等,则名圆成实自性,谓此性乃圆满成就而真实者也。再以例证,如戏是依他起自性,若看戏者执为实物、实事,此即是依依他起自性而生遍计所执自性也。如能了知此戏非真,皆是假相,不执为实,是即圆成实自性。依他戏三自性遍计执戏为实圆成了知是戏世间万事,是一台大戏,吾人自演亦自观看。惜乎演得高兴时,皆忘其是戏,可云举世皆遍计所执之性。唯学佛人,正求了解是戏,即有得圆成实自性之希望。(十二)三无性复有三无性,是佛恐人仍执三自性是实法,而成法执。因依彼三自性,而建立此三无性。如下表:一、相无自性性依遍计立三无性二、生无自性性依依他立三、胜义无自性性依圆成立一、依遍计所执自性而建立相无自性性:盖遍计所执自性,只有名相,本无自性,是谓相无自性性也。二、依依他起自性而建立生无自性性:盖依他之性,是依众缘而生,亦无自性,是谓生无自性性也。三、依圆成实自性而建立胜义无自性性:虽圆满成就真实,是最上胜义,而实即无遍计所执自性,故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也。 此三无性,是诸佛秘密言说。何以故?以诸法不完全是空。此空法虽说空无一切法,只是对治执有之病。若人不知密意,执为全空,则将以为善恶因果,皆属乌有,虽造恶业,亦无忌惮。以是义故,须知空是秘密说,为对治着有者而发,因此亦可悟密宗专门持咒,能即身成佛者,亦不可泥执为实法矣。盖佛恐世人着有,以空药对治。或复有人执着以一切为空,恣意造恶,拨无因果。佛大医王,悲此恶取之空,乃又下治空之药,而说唯识。此唯识之学,即于三自性中以依他起为重要,而扩充其义,不着于有,亦不着空,所谓非有非空,是为中道第一义谛也。表列如图:(十四)历史及结论唯识一宗,创自何人?固然,所有诸经,皆释迦牟尼佛所说,惟专倡此学而能成宗者,相传乃是弥勒菩萨。弥勒义为慈氏,故本宗亦名慈宗。盖昔印度有一无著菩萨,证初地后,即得神通。升兜率天宫,请弥勒菩萨降于中印度,说五部论(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经论、金刚般若经论)。无著菩萨更造显扬圣教论等,为之阐扬。其弟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