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诗歌教学反思总结.doc_第1页
2019年诗歌教学反思总结.doc_第2页
2019年诗歌教学反思总结.doc_第3页
2019年诗歌教学反思总结.doc_第4页
2019年诗歌教学反思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教学反思总结 一、诗歌搜集渠道太过单一,如过独木桥 因为本班学生是外来民工子女,家里配备电脑的只有两三个,学生们大多从书本上进行搜集。搜集到的诗歌也多是唐诗,宋词和元曲微乎其微,外国诗更是凤毛麟角。有一次,布置同学搜集同名诗歌,结果多数同学是早上回校,匆匆从同学那里摘抄的。这本来是利用电脑网络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没有现代多媒体的参与,这次的诗歌综合性学习逊色很多。 二、诗歌知识量贫乏,似管中窥豹。 虽然在知识竞赛中学生了解,背诵,考核了许多诗歌知识和诗歌名句,但是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来说,那真是沧海一粟。在考试时还是让学生束手无策。只有好学生满篇文字,让人有成就感,后进生的试卷真是“七零八落”,惨不忍睹。今后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歌。 三、活动总结比较枯燥,犹记流水帐 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了两周,其中收获了太多的喜悦,学生也在活动中享受着乐趣,但落实到活动总结中,很多同学却完全失去了诗意。总结是停留在浅层的收获只是没有用心去思考,只是罗列学到的知识,很少使用诗情画意、童真童趣的句子。一篇文章看下来,很少有让人记住的语言。当然其中也不缺乏精品佳作,让我重温诗歌的浪漫、神奇和多姿多彩。 一份浪漫,一份执着,一份诗意,一份追求。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我想,在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如果能针对文本资料安排朗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契机。 一。融情于读。 读是学生文本性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用古人的话来说这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而诗歌更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甚至反复体验. 当然音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比如古琴曲高山流水旋律典雅、韵味隽永,琴声铿锵有力可以伴一些描写边塞,表达赞美之意的诗歌,像凉州词、化石吟;萨克斯春风)旋律美妙动听,深邃而温馨,可以伴一些深情、轻柔的诗歌,像金色花、再别康桥。 我在教授金色花一诗时,先要求学生通过自读,然后合理的发挥想象,再现诗歌的环境、氛围,然后将诗歌设想出合理的场景以及是中孩子、妈妈的情态心情,形成文字交流。文中母子的深情而细腻的爱,本来是无形的,却被学生以生动语言,形象描述,根深蒂固的潜入了每个人的心底。这样,给学生开辟了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天地。 二、用诗寄情。 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往往是意境深远,引人入胜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然而学生总感觉到与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如果学习诗歌仅是停留正在表面的咬文嚼字熟读吟诵上,学生对此一定会感到索然无味的。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基础上,创设特定情境,巧妙地将诗歌句运用到自己的文字中去,那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从而激发学生“用诗句”的兴致和热情,学生更可以从“用诗句”中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有些诗句可以直接引用。如:“这是冬天的第一场雪。清晨,雪还在下。我推窗,呵,好一个粉妆玉琢的世界!大地白了,房顶也白了。我兴奋地欢呼着冲下了楼,我要和雪花共舞!干枯的树枝上挂满了白色的花,咦,莫不是“_,_。”这里直接填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短小精悍,却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有些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将诗中的意境运用,如“在这次月考中,我考的一塌糊涂,我觉得我似乎终于体会到了古人张继不朽的失眠到底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但我除了悲伤,留给自己更多的是反省,我应该像张继那样在痛定思痛中完成一篇属于我自己的不朽的篇章。” 这样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在运用语言上由纯粹的学诗到学以致用的过程,这种做法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的积累,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当然也让也让学生明白切不可生搬硬套。 三、诗歌教学的“讲”。 尽管诗歌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但诗歌教学同样离不开“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主张,不论是阅读课还是诵读课作一点画龙点睛的讲解是必要的。 那么,教师怎样的“讲”才“适当”的? 笔者认为,可以是先诵后讲;也可以边诵边讲,且讲且诵;还可以先讲后诵。当学生大部分能背诵时,教师根据需要,或简介诗歌作者、背景、缘起及相关典故逸闻之类,或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善于点拨、启发和疏导,或共同品味诗歌语言运用之妙,或抓住“诗眼”等关键处,领悟诗歌内涵,体味诗歌情感、形象和意境。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的时机必须依据学生、诗歌和环境实际灵活安排,力求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上有豁然开朗之感。 另外,有些小的环节也是不可忽视的。 切不可时常齐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戏剧如此,小说如此,诗歌又何尝不如此呢?诗歌,尤其是中国诗词,言少而意丰,字缝里透出许多无法言说的内容,这空白就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再将形成自己独有的图画。但是,齐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更使学生的感受受别人的影响而消融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久而久之就会泯灭个人对诗歌语言的独特感受。 新课标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大胆尝试,勇于探索。 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体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教学中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才会敢想,敢问,敢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诗是开启心灵的艺术,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应带着“能否上出新理念,如何上出新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绉一池春水”,锁住“满园春色”。 诗,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存在,是真善美在语言艺术中的化身。童年时读诗、学诗可以使一个人从起步阶段便诗意地栖居在人生的大地上,于潜移默化之间锤炼一颗美好而丰盈的心灵。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少年儿童的诗教。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于不积极学诗的伯鱼,孔子于中庭训曰:“不学诗,无以言。”这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诗对童年与人生的重要性。 而在应试教育的功利氛围中,诗歌教育在我国语文教学实践中被冷落已经很久了。在一连声倡导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重回传统的教育口号中,诗歌教学却一直未被重视。相反,20XX年竟然出现上海删除一年级课本中全部古诗的事件。由此可见部分学校、教师对诗歌的轻忽已经到了何种严重的程度。但可喜的是,国家领导适时地指出了诗歌对塑造少年儿童精神的重要性,使全社会再次形成了重视诗歌教学的良性氛围。落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理应思考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使学生亲近诗歌,并逐步具备诗歌修养。笔者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围绕“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综合性活动,通过整体着眼、涵泳细节的阅读感悟法,初步将学生引进了诗歌之门。 一、用诗歌去碰撞童心 六年级学生在此前五年中,已经接触并学习了一些诗歌,并初步感知了诗歌分行、精短、齐整、押韵的形式特点,但是还远远没有对诗歌形成整体性认识,也还没有将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区别开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诗歌作品不分古今中外,无非是一篇“课文”,与散文、寓言、童话并没有显见的区别。鉴于此,通过集中的诗歌单元,使其对诗歌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就很有必要。 “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综合性教学活动在设计上很具匠心。它基于学生前五年的诗歌学习,将学生的思维从零碎的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的层面。其重点在于通过收集、整理、朗读、交流、品悟及试写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初步具备读诗、品诗、写诗的修养。而“轻叩”一词道出了这一活动的本质特点,即这一活动是充满趣味的,是“轻”的,是期待“叩击”之后的“回声”的。所以在将学生导入诗歌之门前,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正像牵牛饮水不能强按头,引导学生系统性地接触诗歌,决不能强硬地将其摁在诗歌上,而应想方设法让诗歌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笔者的做法是,以美妙的诗歌撞击童心童趣,撞出美感的火星,点燃学生学诗的兴趣。 如在本次活动中,笔者就利用教材里的中外名诗去碰撞童心,去感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妙,去体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色彩和“爸爸的鼾声”的幽默。这种富有童趣的诗句迅速感染了学生,使他们久久沉浸在诗歌带来的乐趣中。 二、用童心去感悟诗境 诗歌异于其他文体的一个显着标志便是它的含混性,即诗歌作品不像散文、小说、寓言、童话那样主题明晰,它是含蓄、隐晦而多义的。真正的诗歌作品都具有某种“复调”,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之进行解释,这就使学生常常“读不懂”诗歌。而“轻叩”诗歌的大门,正是要通过有效地“读”,将学生引进诗歌世界。 笔者以为,要想“读懂”一首诗,不能从细枝末节去解析,而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感悟,通过反复诵读去捕捉诗人的心跳。据说,古代宿儒给蒙童讲诗并不多作解释,而只令其熟读成诵,“久而自解”.这并非古人偷懒,而是因为其熟谙诗歌对人心的某种提示作用,一遍遍用心诵读,就是一次次的心灵暗示。这就像诗歌之手在一次一次地叩击“心门”,起始可能没有回音,但慢慢便有了共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之意。 所以在本单元活动中,笔者尤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整体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并明确告诉学生“诗不是用来懂的,而是用来感悟的,放开心灵,在诗意的花丛中像蜜蜂那样去采撷吧”! 三、用童心去涵泳诗歌 诗歌留给读者的精神遗产,在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它的宏大主题与整体意境,而常常是篇中的某个微小细节带来的怦然心动,这便是名句的力量。名句之所以“名”,正是因为它在短短的句式中容纳了大量的信息与磅礴的美感。所以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注重赏析诗歌作品的细节,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更为深入细微。而“深入细微”正是诗歌作品的审美特质。 在本次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我心中的名句”征集活动。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的“明月别枝惊鹊”一句,笔者让学生联系老电影少林寺主题曲的歌词,比较“晨钟惊飞鸟”与“明月别枝惊鹊”的不同。学生通过涵泳品悟,认识到寺院的“晨钟”发出轰然鸣响,惊起酣睡的飞鸟,这是日常经验,而在春天深山里的夜晚,月亮破云而出的一刹那,惊动枝头鹊鸟的不是响动,而是月亮的光芒,由此体会到“月出”那一刹那惊心动魄的明亮。学生受到启发之后,也纷纷献上他们用心品悟出的名句。 四、让童心化为一首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因为一旦在广泛持久的阅读中对诗的感悟深入而细微了,心灵便自然生发出诗情与诗意,诗歌的句式、节奏与韵律也便熟谙于心,这个时候,写诗便成为某种必然。但由于古诗写作限制较多,容易束缚小学生的性情,所以我们更多地倡导学生多写些能反映童年生活的现代诗。 在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模仿阅读教材中儿童诗小辑里的作品,学着试写自己的诗歌处女作。因为厦门是着名的海滨城市,学生对大海以及海边的生物十分熟悉,所以在学习我们去看海后,笔者提倡学生以“大海在我心中”为主题写一首二十行之内的小诗。 在写作时,可以自由联想,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让笔者欣喜的是,第一次写诗的学生竟然写出了大海,我是你心中的一条小船鼓浪屿的星星跟着海鸥飞过这片大海等诗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