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设计】(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1.(201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a.列宁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罗斯福解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所以列宁不会使斯大林主义失掉声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他”批判了斯大林,而且对斯大林的批判是其推行改革的条件,赫鲁晓夫改革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和罗斯福都没有否定斯大林,故c、d两项错误。答案b2.(2015晋冀豫高三联考)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消,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析苏联自建立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苏联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计划指导,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答案d3.(2016江苏徐州高三质检)(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存在就人论事的局限性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d.不能正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解析“就人论事”属于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作者意在批判这一观点,故a项错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从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是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评价斯大林功过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4.(2015湖南衡阳三模)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点在工业,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计划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是社会主义,所以政治倾向并未发生转变,故c项错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然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内蒙古包头月考)2014年10月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苏联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关于苏联领导人扭动方向的努力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解析说“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选d。答案d6.(2015东北师大附中调研)r.r.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道:“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解析根据“苏联体制缺陷”可知该体制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与“1945年后”相矛盾,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b、c两项错误;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答案d7.(2015福建泉州二模)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解析材料中并未体现改革的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体现出政府制定政策的绝对性,并非是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轻、重的比例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8.(2016湖南四大名校联考)苏联国旗降下已经20多年了,当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这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解析解题时注意两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结果等。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是从农村经济开始的。答案a9.(2016湖北孝感质检)(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 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 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根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使得更适合当地的农作物被排挤,而且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