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史观、史料、史学.doc_第1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史观、史料、史学.doc_第2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史观、史料、史学.doc_第3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史观、史料、史学.doc_第4页
(小题狂练 大题冲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 史观、史料、史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题狂练大题冲关】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系列(权威命制):史观、史料、史学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 d火德答案a解析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德,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解题时抓住关键词“禅让”,即为相生关系,由五行相生次序可知,火生土,土生金。2(2013四川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配,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的中国了”。他强调的是()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c中国历史中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的原则。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中“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可知他一再强调历史研究的时空性。a、c两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选d。3(2013浙江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关系。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题干材料所体现出的主旨含义,其次要搞清楚史料的分类。据题干材料信息看,强调的是考古发现对文献史料的论证作用。因此正确答案选d。a、b、c各项的表述都过于绝对化,而且也与题干主旨不符。4(2013新课标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能力。本题从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入手考查,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贴近新课程改革。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5(2013上海19)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化的内涵。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生产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一般认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其内容有: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故应选d项。6(2013北京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c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d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科技;近代英国经济、苏联的经济建设。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辨析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三项的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史实正确但要得出后面的结论尚显不足,而且这些结论与史实也不相符。只有c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c。7(2013天津1)下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疆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州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历历可考。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因此正确答案选c。其余三项时间上或过早或过晚。8(2013汕头二模)梁启超强调历史学的性质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盛衰兴亡之迹”。他的这种认识是基于()a历史学强调客观性 b救亡图存c全球化加速 d国际竞争激烈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历史学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盛衰兴亡之迹”,据此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确定b项正确。9(2013淄博二模)鲁迅于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这段回忆()a是文学创作,不具史料价值b是作者臆说,理应不屑一顾c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d是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答案c解析史料是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价值最高,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鲁迅的回忆应属于一手史料,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10(2013深圳二模)下表所列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两种观点,能分别支持这两种观点的典型史实是()类别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观点全球化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组,是民族国家的终结。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冲突,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仍然存在。a.联合国的建立/“美苏”冷战b欧盟的成立和发展/“911”事件c跨国集团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中国加入wto/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答案b解析极端全球主义者认为全球化是民族国家的终结,欧盟的成立使其成员国的权利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害,可支持这一观点;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冲突,“911”事件能支持这一观点。11李大钊说:“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天直天纵的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一个知识的发见,技术的发明,乃至把这等发见发明致之于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人人劳作的结果。”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符的是()a全球化史现 b近代化史观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答案d解析本题以李大钊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对新史观的把握能力。李大钊以社会生活的视角关注历史的发展,主要体现的是社会史观。12(2013长春三模)钱穆曾强调不得志、失败者的重要,他们虽不表现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当时也未建立事功,但是比得志的、成功的还要伟大。因为他们的影响和价值在后续的事业中得以实现,从而穿越时空而不朽。材料体现研究人物史注重的角度是()a重视对衰世乱世人物的研究b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c从无为中揭示有为d从人物主观能动性出发答案b解析题干说明钱穆研究历史的角度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所做的贡献应予以承认,发展的看待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而不是只关注历史人物的时代推进作用。故选b。二、非选择题13(2013江西六校联考)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三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答案(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提供劳动力。(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4)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解析第(1)问分析“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的含义即可解答第一问。回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形成等知识回答第二问。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宜的生活资料,使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发挥更大的价值。据此回答即可。第(3)问回忆英国政治体制、思想进步、科学发展等知识回答。第(4)问材料一二从其他地区与欧洲的联系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这属于全球史观。这有利于从整体上和全面性角度理解历史事件。14从“西欧中心史观”到“全球史观”,使世界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19世纪中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观?我们应如何看待文中作者的这种观点?材料二20世纪下半期,以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的史学家,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他认为:“全球史观就是载着读者登上月球,观察地球的全貌或一个整体的世界。这个整体并非世界上各种文明的总和,而是专指那些对世界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和运动,人类历史上那些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事件及运动,从而把人们的视野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带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是人们更关注整个人类,而非局限于东方人或西方人。”(2)站在材料二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学者提出“现代化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