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对六篇训诂学要籍之名家序言作注:史记集解,南朝宋裴驷撰,作为集前 人之注解的集解本之作,是古史籍注释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裴驷自序,表示赞同班固 所指出史记的弊端,即“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 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概括史记集解的注释体例,“以徐为本 、“增演徐氏 、 “删其游辞,取其要实”等,并众说之外,间下己意。五经文字,附于唐代张参所刊 定的五经之后,辨证五经文字正讹,两者实为一体,张参为之作序例,介绍了 唐以前小学及书学的发展,并举出具体文字实例,说明其书的正字标准和体例。经籍 纂诂,清阮元领江浙经古名士编纂的一部古汉语训诂资料汇编,清钱大昕为之作序, 阐明文字、训诂对义理的重要性,表达对“晋代尚空虚 、“宋儒喜顿悟,以俚俗之言诠 说经典”等违背汉儒“遵守家法之行为的痛惜之情,介绍阮元此书的编修“缘起”。经 义述闻,清王引之撰,摘诸经之文,分卷为题,逐条解之,并作自序,提出因声求 义、破字释义的训诂方法,“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 则诘鞠为病矣。 赞扬其父实事求是及不迷信门户的学术态度,反对汉学的墨守成规和 门户之见,“前人传注,不皆合于经,则择其合经者从之;其皆不合,则以己意逆经意, 而参之他经,证以成训。虽别为之说,亦无不可。必欲专守一家,无少出入,则何邵公 之墨守,见伐于康成者矣。孰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者”;其师阮元亦为 之作序,赞赏王引之秉承其父严谨求实的学风,使千百年来之误解涣然冰释,并交代了 自己与王氏父子的关系,即为经义述闻作序的缘由。经传释词,王引之撰, 考释大量前人误解或不解的虚词,拾遗补缺,匡正谬说,自序说明本书主要运用了 比堪的方法训释虚词,“凡其散见于经传者,皆可比例而知;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者 也 ,并举出大量例证,申明不可以实义训释语词的观点。此五部训诂学要籍,涉及到 文字训诂、声音训诂、词汇训诂及史书训诂。每部书的序言对我们研究这些训诂学要籍 的背景、主要内容、体例、优点及不足之处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切实注释、 考证此六篇序言,对全面深入探究我国古代训诂学具有重要且实际的意义。本论文 在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注释此六篇序言中文句之音、形、义,并在坚实的文字证据 上,对某些前人说法给予否认,并做出自己的推论。 关键词:训诂学,序言,注释 i i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o nt h ew o r k so fs i xp r o l o g u e so ff a m o u st ot h es c h o l i u mp r e a m b l e ”s h i j i j i j i e i w r i t t e n e db yp e iy i no f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a st h ew o r k s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t h ep o o lo f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i t s 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r e s u l t so f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o fp r o l o g u e so f h i s t o r yb o o k s t h ep r o l o g u ew r i t t e n e db y p e iy i nh i m s e l f , a g r e e dt h ed e f e c t so f ”h i s t o r i c a lr e c o r d s ”p r o p o s e db yb a ng u ,t h a t sa d v o c a t i n gt a o i s m , t o u g ha n d f o r t u n e i ts u m m a r i z e dt h i sb o o k ss t y l e ,a n d g a v eh i sp e r s p e c t i v e sb e y o n dp r e d e c e s s o r s ”w u j i n g w e n z i , a t t a c h e dt ot h e ”w u j i n g ”w r i t t e n e db yz h a n gc h a no ft a n gd y n a s t y i ti d e n t i f i e dt h ew o r d s o f f i v e s c r i p t u r e s ,t h e y a r eo n e t h ep r o l o g u ew r i t t e n e d b yz h a n gc h a nh i m s e l f ,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o r d sb e f o r e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g i v e st h ee x a m p l e so fs p e c i a lw o r d st oe x p l a i nt h e s t a n d a r d sa n ds t y l e ”g i n g j i z h u a n g u ”,i ti sas u m m a r y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e x e g e s i s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o m p i l e d b yf a m o u ss c h o l a r so fj i a n g z h eu n d e rr u a ny u a n sg u i d a n c e t h ep r o l o g u ew r i t e db yq i a nd a x i no fq i n g d y n a s t y ,e x p l a i n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w o r d sa n de x e g e s i s ,e x p r e s s e dh i sd i s s a t i s f a c t i o nt ot h es c h o l a r so f j i n d y n a s t y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f o rt h e i rv i o l a t i o no ft h er e g u l a t i o n so fh a nd y n a s t ys c h o l a r s ,i n t r o d u c e dw h yd i d r u a ny u a nw r i t et h i sb o o k ”g i n g y i s h u w e n ”,w r i t t e n e db yw a n gy i n z h io f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e x t r a c t st h e w o r d so fs c r i p t u r e s ,a n dw r i t e d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c h a p t e r st qe x p l a i nt h er e a s o n sf o re v e r y o n e h ew r i t e dt h e p r o l o g u et ot e l lt h es c h o l a r st oe x p l o r ei g n i f i c a n c et h r o u g ht h ev o i c e a n dh ec o m m e n d e dh i sf a t h e r s a c a d e m i ca t t i t u d e so fs e e k i n gt r u t hf r o mf a c t s a n dh i st e a c h e rr u a ny u a nw r i t e dt h ep r o l o g u ef o rh i m t o o t h ep r o l o g u ec o m m e n d e da c a d e m i ca t t i t u d e so fw a n gy i n z h it h a ti n h e r i t e df r o mh i sf a t h e r , a n dt h i s a c a d e m i ca t t i t u d e sm a d ew a n gy i n z h is o l v et h em y s t e d e so f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t h ep r o l o g u ea c c o u n t e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w r i t e ra n dw a n gy i n z h i ,t h a t st h er e a s o nw h yh ew r i t e dt h ep r o l o g u e f o r ”g i n g y i s h u w e n g i n g z h u a n s h i c i ”,w r i t t e n e db yw a n gy i n z h i ,t e x t u a l l yr e s e a r c hal o to fe m p t yw o r d s t h a tm i s u n d e r s t o o db yp r e d e c e s s o r s ,r e f u t e dt h ew r o n ga n da d d e dt h em i s s i n g t h ep r o l o g u ew f i t t e n e db y w a n gy i n z h ih i m s e l f , s a y i n gt h i sb o o km a i n l yu s ec o m p a r a t i v em e t h o d st oe x p l a i ne m p t yw o r d s ,a n di tg a v e al o to fe x a m p l e st or e p r e s e n t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a ts c h o l a r ss h o u l dn o te x p l a i ne m p t yw o r d si nm e a n i n go f c o n t e n tw o r d s t h e s ef i v eb o o k si n v o l v ew o r d s ,p h o n o l o g y ,l e x i c o l o g ya n dh i s t o r y e v e r yp r o l o g u eo f t h e s ef i v eb o o k sp r o v i d ei m p o r t a n tr e f e r e n c ef o ru st os t u d y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m a i nc o n t e n t ,s t y l e ,s t r e n g t h s a n dw e a k n e s s e so ft h e s eb o o k s s t u d yt h e s es i xn o t e se f f e c t i v e l y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i i f o ru st oi n q u i r yc h i n a sa n c i e n te x e g e s i s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n dp r o f o u n d l y t h i st h e s i sn o t e st h e p h o n o l o g y ,m e a n i n go ft h ew o r d si nt h e s es i xp r o l o g u e s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l a r g en u m b e ro fd o c u m e n t s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t h r o u g hi t ic a nd e n ys o m ep o i n t so fo u r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n dm a k eo w ni n f e r e n c e s k e y w o r d s :e x e g e s i s ,n o t e ,p r o l o g u e i v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南师 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签名:师签名: 日期: 引言 引言 训诂学是中国古代文字学、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古代语言、古代文化、古代 文明等一系列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训诂学对其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训诂学就是它们进 步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训诂研究汉代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清代更是取得了极高 的成就,其标志是一部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训诂书可谓是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有好有坏,良莠不齐。一般来说, 那些可以称得上经典的训诂学著作,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研究这 些训诂学要籍,首先必须从研究每部书的序言入手。这些序无一例外是由名家所作,具 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因此我们搞文字学工作的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近二十年 我国学术界对于训诂学的研究偏重于某个字词、某句话、或音韵的具体解释,对这几部 重要的训诂学名著做研究的不多,对它们的组成部分之一且非常重要的序的研究几乎是 一片空白。据调查,除了吾导师吕友仁先生在九十年代初对颜师古的汉书叙例作了 简单的事证之外,其他无任何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何况吕先生本人对他以前的研究 成果并不是十分满意,他坚信自己在十几年的研究中取得了更新更科学的进步,他十分 希望学生我在毕业论文中将他传授的知识给予体现,填补我国古代汉语言训诂学界的这 一空白。若能够真正将序言注释、考证清楚,无疑就找到了开启训诂学大门的钥匙,因 此这一工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吕友仁先生的指导下,我选择了五部训诂学要籍的六篇序言作为注释对象,分 别是:裴驷史记集解序、张参五经文字序例、钱大听经籍饕诂序、王引之经 义述闻自序、阮元经义述闻序、王引之经传释词序。以上涉及文字训诂、声音 训诂、词汇训诂及史书训诂。 。吕友仁n n - d i 汉书叙例* i i e i c l 周鹏飞汉唐史籍与传统文化西安:三秦j ;版社,1 9 9 2 :1 5 3 1 6 8 1 第一章史记集解序 第一章史记集解序 裴驷心1 班固有言日口1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 接其后事,讫于天汉h 1 。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 或有抵捂瞄1 。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拍1 。又 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 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口1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陋1 ,服 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1 。” 驷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n0 1 。虽时有纰缪,实勒成一家1 。总其大较,信命世之宏才 也n2 i 。 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 真伪舛杂n 驯。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n4 j ,具列异同,兼述训解n 5 j , 麓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n 副。聊以愚管,增演徐氏n 。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 益,悉皆抄内n 引。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n9 l 。汉书音义称 “臣瓒”者,莫知氏姓,今直云“瓒日 2 0 3 。又都无姓名者,但云“汉书音义”心1 1 。时 见微意,有所裨补乜引。譬嗜星之继朝阳,飞尘之集华岳瞳3 。以徐为本,号日集解嘲1 。 未详则阙,弗敢臆说乜明。人心不同,闻见异辞,班氏所谓“疏略抵捂 者,依违不悉辩 也乜引。愧非胥臣之多闻,子产之博物,妄言末学,芜秽旧史,岂足以关诸蓄德,庶贤无 所用心而已乜引。 注释: 1 史记集解序:隋书经籍志:“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驷注。 四库提要卷五史部一:“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宋裴驷撰。驷以徐广音义 赢有发明,殊恨省略,乃采九经、诸史并汉书音义及众书之目别撰此书。其书 采诸家史记,故名集解。所引多先儒旧说,原本八十卷。”圆 史记集解是今传最早的史记注本。作为集前人之注解的集解本之作,是古 籍注释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朱东润先生日:“今所传史记注本之最古者,独有裴 魏征( 唐) 隋4 m i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9 5 3 圆永珞( 清) 旧库伞书总卧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3 9 8 3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驷集解,其后刘伯庄、司马贞、张守节诸家训释史记,兼为集解下注,此则 比毛传、郑笺,同为不刊之作矣。 据统计,史记集解共集有毛亨、孔安国、刘向、 马融、郑玄、服虔、贾逵、延笃、应劭、李奇、何晏、张晏、如淳、苏林、韦昭、谯周、 王肃、范宁、杜预、郭璞、徐广等二十多家之解。 所谓“集解,是以辑集众家相关注解而作注的一种注释体式。三国魏何晏论语 集解序:“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日论语集解。”圆从 注释学的发展历史来看,集解体是单家注的自然演进。自汉人开始为经籍作注以后,单 家注大量问世,客观上推动了集解体注作的出现,如何晏论语集解、范宁春秋谷 梁传集解等。随着经籍集解体注作的大量问世,史籍集解体亦相继出现,如西晋晋灼 的汉书集注。颜师古汉书叙例云:“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为音 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 前人当否,号日汉书集注。 集解体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释的流行体式之一,其 注释特点、方法充分地反映在作为史籍注作的史记集解上。 此篇序简明地概括了史记集解的注释体例:一、“以徐为本”、“聊以愚管, 增演徐氏:二、“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内 ;三、“删其游辞,取 其要实”;四、“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五、“未详则阙,弗敢臆说”;六、“人心不 同,闻见异辞,班氏所谓粗疏抵捂者,依违不悉辨也”;七、众说之外,间下己意。 史记集解的流传情况:隋书经籍志载史记八十卷,南朝宋中郎外兵 参军裴驷注,这是可知较早的史记集解本。旧唐书经籍志载史记八十卷, 裴驷集解;新唐书艺文志载裴驷史记集解八十卷;直斋书录解题正史类 载史记一百三十卷,宋南中郎参军裴驷集注;藏园群书经眼录载史记集解 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刘宋裴驷集注;经籍仿古志载史记一百三十卷,宋 椠本,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按:隋唐志著录之八十卷本, 是史记集解的单行本;而书录解题以下著录之一百三十卷本,则是将史记集 解散入史记的注本。今日通行者,乃注本,单行本大约宋时已佚。 当代通行的是1 9 5 9 年中华书局点校史记三家注合印本,由顾颉刚先生等分段、 标点,简称“中华本”。本文即以此本对裴驷史记集解序进行研究和注释。此本出 4 朱东润史记考索【m 】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 9 9 6 :1 3 2 何晏( 三困魏) 论语集解【m 】( 义渊阁u q 库伞书奉)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3 3 9 班同( 汉)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第一章史记集解序 自金陵书局本。 2 裴驷:驷,音y i n 。宋书卷六十四裴松之传:“子驷,南中郎参军。松之所著 文论及晋纪,驷注司马迁史记,并行于世。 哪南史卷三十三裴松之传所 载同。按:裴驷,南朝宋人,生卒年不详。河东闻喜,即今天的山西省闻喜县。出生于 著名的世家大族,其父乃著名的三国志注的作者裴松之。裴驷史书无传,其名附于 其父传末。据隋书经籍志集部记载,除史记集解外,裴驷还著有裴驷集 六卷,已佚。 3 “班固有言日一以下二十八句:此言见于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赞。司马贞 史记索隐云:“固撰汉书,作司马迁传,评其作史记所采之书,兼论其 得失。故裴驷此序,先引之为说也。固字孟坚,扶风人,后汉明帝时,仕至中护军。 祖稚,颖川太守。父彪,徐令,续太史公书也。”按:班固,详见后汉书班彪 传。 4 “司马迁据 :左氏、国语一以下五句:司马迁: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 叭,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汉武帝时为太史令,因而自称“太史公”。 著有史记( 初名太史公书) 一百三十卷。汉书有传。生卒年不详。其生年有 二说: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认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 公元前1 4 5 年) ,王国维观 堂集林太史公行年考同意此说;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 ( 公元前1 3 5 年) ,郭沫若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赞成此说。朱东润史记考索附 有太史公年谱订证,对司马迁生平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详可参。 :左氏:汉 书艺文志:“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 左传,又名左氏传、左 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汉书艺文志、汉书刘歆 传等史学资料记载,左传是古文学,相传为鲁国太史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因 而得名。左传的特色是用史实来解经。详可参四库提要经春秋类。按:左 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为司马迁史记基本的史料来源,汉 书司马迁传赞:“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 又纂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沈约( 梁) 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1 7 0 1 司马迁( 汉)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1 - 2 上围维( 清) 观堂集林( 2 )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4 8 2 4 8 3 郭沫荇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i j 】历史研究,1 9 5 5 ,( 6 ) :1 2 5 - 1 2 8 班同( 汉)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7 1 3 5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 天汉。”国语:汉书艺文志:“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隋书经 籍志称国语为春秋外传国语,并著录数家注:贾逵、虞翻、韦昭等。史记索 隐:“国语亦丘明所撰,上起周穆王,下讫敬王。其诸侯之事,起鲁庄公,讫春秋 末,凡二十一篇。” 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一:“案国语二十一篇,汉志虽载 春秋后,然无春秋外传之名也。汉书律历志始称春秋外传。王充论 衡云:国语,左氏之外传也。刘熙释名亦云:国语亦日外传。 春秋以鲁为内,以诸国为外,外国所传之事也。考国语,上包周穆王,下暨鲁悼公, 与春秋时代首尾皆不相应,其事亦多与春秋无关。系之春秋,殊为不类。史 通六家,国语居一,实古左史之遗。皮锡瑞经学历史:“左氏内传指春 秋左氏传,春秋外传指国语。 世本:汉书艺文志:“世本十 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侯大夫。 隋书经籍志:“世本二卷, 刘向撰。 今采汉书艺文志之说。世本确切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已不可考。 张舜徽先生在其汉书艺文志通释中明言:“此书是为战国史官所纂辑,经秦汉时人 整理成编。” 赵生群史记编纂学导论第五章云:“世本重在记载帝王诸侯卿大夫 世系、姓名、谥号,这些是它可供史记取材的主要内容。”战国策:汉书艺 文志:“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 隋书经籍志:“战国策三十二卷, 刘向录。战国策二十一卷,高诱撰注。”战国策按国别分为三十三篇,为东周 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一、中山一。其中史 事的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讫秦统一。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系,大都是相对独立 的单篇记载。战国时期的史料主要赖此书以保存,此书因此成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 重要史料来源。南宋姚宏在战国策校序中云:“太史公所采,九十余条,其事异者, 6 班嗣( 汉)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2 7 3 7 班同( 汉) 汉书【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7 1 4 司马迁( 汉)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2 永熔( 清) p q 库伞书总日【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4 6 1 皮锡瑞( 清) 经学历史【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3 1 班同( 汉) 汉书f m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7 1 4 魏征( 唐) 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9 8 8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f m l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2 2 9 赵生群史记编纂学导论f m l 南京:凤凰版社,2 0 0 6 1 2 4 班同( 汉) 汉书f m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7 1 4 魏征( 唐) 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9 5 9 第一章史记集解序 止五、六条。”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豫让事迹的描写,几乎按照战国策 卷十八赵策一原文而来。 楚汉春秋:汉书艺文志:“楚汉春秋九篇, 陆贾所记。后汉书班彪传:“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 秋九篇。 固隋书经籍志:“楚汉春秋九卷,陆贾撰。 固史记索隐:“汉太 中大夫楚人陆贾所撰,记项氏与汉高祖初起,及说惠文问事。 原书久已散佚,宋洪迈 容斋三笔卷- - :“楚汉春秋一书,今不复见。” 丛书集成新编1 1 2 册收录有 清人茆泮林缉本;另,王利器新语校注后面有楚汉春秋佚文。刘知几史通杂 说上肯定楚汉春秋于史记的意义云:“自汉以降,作者多门,虽新书已行, 而旧录仍在,必校其事,可得而言。案刘氏初兴,书唯陆贾而己。子长述楚、汉之事, 专据此书。譬夫行不由径,出不由户,未闻之也。然观迁之所载,往往与旧不同。如郦 生之初谒沛公,高祖之长歌鸿鹄,非唯文旬有别,遂乃事理皆殊。”按:赵生群 史记编纂学导论第五章( 史记) 与几种主要史籍对以上班氏所列的五种史籍详 加考察,颇有创见地说明了史记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不少前人未见的新观点,详 可参。其于章末做出结论云:“史记从左传、国语、国策、世本、楚汉春 秋诸书取材,情况各不相同。史记取材的范围非常广泛,作者拥有的史料也相当 丰足,班固云太史公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 不能看得过于拘泥。 接其后事:指接承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 汉春秋等史书,司马迁写成了又一史学巨著史记。讫于天汉:言司马迁所记到 汉武帝天汉年间止。讫,通“迄 ,到,至。天汉,武帝年号,从公元前1 0 0 年到公元 前9 6 年。 【5 】“至于采经摭传刀以下四句:大意为,至于搜集文献中的资料,往往是数家资料的罗 列,多有粗疏简略的毛病,有的还互相矛盾。采经摭传:即采摭经传。经传,本 指儒家经典及其注释之作。这里是文献资料之义。史记采用文献资料甚博。卢南乔 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先秦及同他并世人流传的载籍,他是完全能够得到而且 姚宏( 南朱) 战国策校注【m 】( 文渊阁阴库全书本)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2 4 3 班周( 汉)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1 7 1 4 范哗( 南朝宋) 后汉书f m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1 3 2 5 魏征( 唐) 隋书【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9 5 9 d 马迁( 汉) 史记i r a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2 洪迈( 宋) 容斋二三笔【m 】( 文渊阁四库伞书奉)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5 5 3 + i - n 器新语校注【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1 8 2 - 1 8 9 刘知几( 鹰) 殳通【m 1 ( 义渊阁叫库伞书本)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1 2 4 赵生群史记编纂学导论【m 1 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6 :1 2 8 7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加以利用的。汉书艺文志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 十九卷,除晚出者,我们相信太史署是会收有的。从班固汉书对武帝以前的撰写, 并没有补入什么新的资料,就可充分证明。”赵生群史记编纂学导论第四章( 史 记) 的取材详列易、今古文尚书、诗等六艺类二十八种,老子、晏子春 秋、管子等诸子方技类四十九种,谍记、山海经等史地档案类十八种,屈原 赋、贾谊赋等文学类七种,并总结了“采经摭传 的途径有寻求诸侯史记、阅读皇 家图书档案等。详可参。摭,音z h i ,搜集。疏略:粗疏简略。抵捂:音d 1 w 矗,谓不相一致。汉书司马迁传作“抵梧,颜师古注汉书引如淳日:“梧, 读日迕,相触迕也。 索隐:“抵捂,言其参差也。以言彼此二文同出一家,而 自相乖舛也。 按:史记中很多史料都源于儒家经书及其传注,如五帝本纪 多取材于礼记和尚书,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多取材于尚书和诗 经,春秋时期的史料多来自于春秋经及其“三传”。班固于汉书儒林传云: “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 古文说。 至于班固“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 之言源于其父班彪。后 汉书班彪传载班彪对史记的评论:“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踪略, 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 纪、殷本纪和三代世表都不标年月,只载世系;又备载异说,如孟子苟卿列 传附载墨子行事云:“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 其后。 而司马迁不加任何断语,因而班固评价为“甚多疏略”。对重要史实,兼存异 说,分载各篇。如周文王被囚菱里一事,殷本纪日:“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 不意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 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菱里。 周本纪则日:“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 伯。西伯日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 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日:西伯积善累德,诸 8 卢南乔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q 历史研究编辑部司马迁及史记论集西安:陕两人民出版社, 1 9 8 2 :3 7 班同( 汉)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2 7 3 8 司马迁( 汉) 史记【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2 班固( 汉) 。汉书【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3 6 0 7 范晔( 南朝宋) 后汉书f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1 3 2 5 司马迁( 汉) 史i d 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2 3 5 0 司马迁( 汉) 史记【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1 0 6 第一章史记集解序 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菱里。”两篇本纪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 此乃固言“或有抵捂”之由。对司马迁此叙事之法,学者各存己见,如刘知几于史通 卷二二体云:“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又编次同类,不 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 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 而钱大昕则认为史记因“踵事之密”导致了“草 创之疏 ,且“不足以为史公病 。 史记规模宏大,司马迁撰述纰缪在所难免,但 班氏父子此论,于司马迁著书之旨,实有所未达。史记一书,不但本纪与本纪之间 有不同的记载,本纪与世家之间、本纪与列传之间,亦有异说。此皆因司马迁各有依据, 势不得不两说并存。一事来源不一无法考证之时,两存其说,以待后人抉择,不失为一 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且司马迁这一原则实承继自孔子,三代世表云:“太史公日:五 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 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 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班 固“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 的论断,第一,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人无 完人,金无足赤。对这样一部史学巨著的处理出现某些偏差亦在情理之中。第二,有其 片面的一面。片面的原因,是由于不理解司马迁处理文献资料的良苦用心。这是司马迁 处理史料而采用的“阙略、传疑”手法。其实,所指“抵梧”之处,有不少都是因为作 者所见资料互异,疑莫能明,或者虽有主见,而不愿断然取舍,故各存其旧,留待后人 抉择判断。这是对待史料的一种极其慎重的方法。 【6 】“亦其所涉猎者广博”以下四句:大意是,但是也要看到司马迁占有的资料非常广泛, 网罗各种文献,记述古今上下数千年之事,这也够辛苦了。亦:但是。涉猎:指 对资料、文献等的搜罗和占有。驰骋:记述。本义为纵马奔驰,“记述 为其远引申 义。斯:代词,此,这。 已:副词,太,过。勤:辛苦。 【7 】“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以下五句:司马迁尊道贬儒,推重雄暴,崇尚财势,这与圣 人的是非标准相违背,即史记的不足之处。圣人:索隐:“圣人,谓周公、孔子 。司马迁( 汉) 史i d 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1 1 6 刘知几( 唐) 史通 m 】( 义渊阁叫库全书本)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1 4 国钱大昕( 清) 潜研常义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3 9 6 司马迁( 汉)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4 8 7 - 4 8 8 9 训诂学要籍名家序选注 也。言周孔之教,皆崇儒尚德。今太史公乃先黄老、崇势利,是谬于圣人也。按: 本条可参看赵生群先生的三本书:太史公书研究、史记文献学丛稿、史记编纂学 导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论说正道、常理,推崇道家学说,贬低儒学。大 道,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史记正义:“大道者皆禀乎 自然,不可称道也。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黄老,黄帝 和老子的并称,后世道家奉为始祖。这里用黄老来代指道家学说。六经,指六部儒家 经典易、诗、书、春秋、礼、乐。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颜师古注:“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 也。 这里用六经代指儒家学说。按: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 谈对儒家的评价是“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并解释:“夫儒者以 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日博 而寡要,劳而少功;对道家的评价是“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 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表现了推崇道家、批判儒术的思想倾向:“儒者 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 大道之要,去健羡,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 久,非所闻也。司马迁将其父司马谈之学术评价不加驳斥地引入于史记具有本旨 意义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出司马迁受到某种程度的道家影响,班固讥其“论大道 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盖缘于此。班固于司马迁“尊道贬儒 这一评价,千百年来学者 对此不断加以批判,如:唐张守节史记正义:“黄帝、老子,尊崇斯道,故太史公论 大道,须先黄老而后六经。”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十:“班固以史迁先黄老而后六经, 以迁为谬。夫迁之洽闻,旁综幽隐,沙汰事物之臧否,核实古人之雅正。刘向命世通人, 谓之实录,而班固之论未可据也。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五史记三:“孔子无 公侯之位,而史记独列于世家,尊孔子也。凡列国世家与孔子毫无相涉者,亦皆书 是岁孔子相鲁、孔子卒,以其系天下之轻重也。其传孟子虽与荀卿、驺忌等同列, 然叙忌等尊宠处,即云: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又云卫灵公问 1 0 一j 马迁( 汉) 史记f m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2 司马迁( 汉) 史记【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3 班【卉j ( 汉) 汉= n m l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2 1 2 司马迁( 汉) 史i d 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3 2 8 9 。3 2 9 0 司马迁( 汉) 史i d 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3 葛洪( 晋) 抱朴子【m 】( 文渊阁阴库伞书本)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6 :5 1 第一章史记集解序 陈,孔子不答;梁惠王谋攻赵,孟子称太王去邪。岂有意阿世苟合而已哉! 皆以孔子、 孟子并称。是尊孟子亦自史迁始也。 古今亦有一些学者认为班氏父子误将司马谈的思 想植于司马迁身上而加指责,很有些张冠李戴之嫌。清人王鸣盛的看法就十分典型,他 于十七史商榷卷六“司马氏父子异同”条云:“汉初黄老之学极盛,而迁独不然。汉 本传赞谓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此本班彪之言,见后汉本传,而固述之。桓 谭谓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日: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乐,然好之者以 过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班彪、桓谭皆误以谈之言即迁之意。” 近 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认为班固言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并非言而 无据,司马迁的确对道家学说的推崇胜过儒家学说,但这种倾向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 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思潮变迁是分不开的。儒、道两家在司马迁那里并非不可调和。可 参看宋超“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再评议和汪涌豪司马迁“先黄老而后六经 析论。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撰述游侠列传,贬低德行兼备者,却推重 豪暴之徒。序,叙述,撰述。游侠,史记索隐云:“游侠,谓轻死重气,如荆轲、豫 让之辈也。游,从也,行也;侠,挟也,持也。言能相从游行挟持之事。又日,同是非 日侠也。 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奸雄,指依仗武力、横行不法的豪暴之徒。 史记正义云:“奸雄,奸猾雄豪之人。” 按:“奸雄 与“处士”相对。班固言之 “奸雄”者即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朱家、郭解等侠士,与郭解等侠士相对的是游 侠列传中提到的季次、原宪等,即班固所谓的“处士”。游侠列传:“季次、原宪终 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 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陀困,既已存亡死生矣, 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试题含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股票池维护工具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每日一练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练习题库包带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库a4版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复习提分资料含答案详解(b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检测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水文环境要素的无人同步实时测量技术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各地真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预测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学生实习家长知情同意书(完美版)
- 涉警网络负面舆情应对与处置策略
- 《英国政党制度》课件
- 幽门螺杆菌检测报告
- 农业经理人(中级)技能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转学申请表
- 高速公路工程电子招标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22年试行版)
- 云南省临沧县富康河铜矿勘探项目环评报告
- 公司档案分类方案
- 茶学概论-第一章-茶的起源与传播(2学时)课件
- 宋小宝小品《碰瓷》完整台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