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云南新平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pdf_第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云南新平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pdf_第2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云南新平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pdf_第3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云南新平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pdf_第4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云南新平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云南新平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摘要 芭蕉树滑坡位于云南省新平县境内 发生于2 0 0 2 年8 月1 4 日上午8 时 3 0 分 滑坡摧毁了芭蕉树村民小组 并造成8 人死亡 3 人失踪 本文以芭蕉树滑坡为研究对象 在野外现场地质调查和收集 分析地质 资料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芭蕉树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并由此概化出滑坡 形成的地质力学模型 通过岩石力学试验和工程地质类比方法获得了滑坡主 要工程地质岩组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 应用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地下水作用 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应用能量守恒原理分别获得了滑体冲出剪出口时的启 程速度和最大行程速度 并使用f l a c 数值分析软件对斜坡变形演化及暴雨 触发破坏阶段的应力 位移 塑性区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 芭蕉树滑坡源区坡体岩体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云母片岩软弱 夹层成薄片状夹于黑云斜长片麻岩中 岩体片理面陡倾坡外 且发育一组与 片理面正交的垂直节理 节理走向与坡体倾向一致 物质组成在宏观上具有 上硬中软下硬的三层式结构特征 上覆和下伏相对硬层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中间软弱夹层为白云母片岩 上覆岩体极易沿着白云母片岩软弱夹层向下蠕 滑 导致坡体上部沿结构面追踪形成拉裂面 由于软弱层未临空 坡体前缘 硬层对坡体变形起到阻碍作用 形成锁固段 因此芭蕉树滑坡的发育具有上 段拉裂 中段滑移 下段锁固的三段式地质力学模型特征 滑坡发育的坡体由上 述特殊的物质组成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与结构面的控制 在重力的作用下 发生渐进性交形 最后 在暴雨入渗的作用下 斜坡后缘裂隙和软弱夹层内 空隙水压力剧增 坡体失稳 触发了此次滑坡 极限平衡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考虑地下水作用下 斜坡稳定 而在 考虑地下水作用下 斜坡失稳 采用能量守恒原理求得了滑体冲出剪出口时 的速度和滑体行程的最大速度 分别为坼 3 9 8 m s 和v 4 4 5 m s 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斜坡在天然状态下坡脚和软弱层上覆岩体中下部出 现剪应力集中 位移量较小 沿软弱夹层形成剪切屈服区 而锁固段岩体处 于弹性阶段 斜坡稳定 而在暴雨触发作用下 坡体剪应力和位移剧增 斜 坡后缘节理张开度逐渐增加 屈服区逐渐扩展贯通 斜坡失稳 关键词滑坡 工程地质特征 机理 暴雨 数值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i 页 a b s t r a c t b a j i a n s h ul a n d s l i d e w h i c hh a p p e n e da t8 3 0 o n1 4 t bo fa u g n s t 2 0 0 2 w a s l o c a t e di nx i n p i n g 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 t h el a n s l i d ed e s t r o y e dt h ev i l l a g eo f b a j i a o s h u w i t h8d i e da n d3l o s t i nt h i sp a p e r b a j i a o s h ul a n d s l i d ew a ss t u d i e d b a s e do i li n s i t e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g e o l o g i c a ld a t a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l a n d s l i d ew e r ee x p a t i a t e dp a r t i c u l a r l y a n dg e o m e c h a n i c a lm o d e lo fl a n d s l i d ew a s p r o p o s e d p h y s i c a lp a r a m e t e r so fm a i nr o c k sw c r eo b t a i n e db yr o c kt e s t s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a l l a l o g i s m t h ei m p a c to ns l o p es t a b i l i t yo fu n d e rg r o u n dw a t e rw a s a n a l y s e db y l i m i t e q u i l i b r i u mm e t h o d a n dt h es t a r t i n gv e l o c i t y u n d e r w a t e r c u s h i o ni n f l u e n c ea n dm a x i m a ls l i d i n gv e l o c i t yw e r eg a i n e db ye n e r g y c o n s e r v a t i o nt h e o r y p r o p e r t i e so fs t r e s s d i s p l a c e m e n ta n dt h ee x t e n s i o no ff a i l e d r e g i o n s o ft h es l o p eb o t hu n d e rn a t u r a ls t a t ea n di nr a i n s t o r ms t a g e w e r e c a l c u l a t e db yf l a c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p r i m a ls l o p eo fb a j i a o s h ul a n d s l i d e w h i c hw a sc o n s e q u e n ts l p o e w a s c o m p o s e do fb i o t i t e p l a g i o c l a s eg n e i s s w h i l ep a p e r yd o l o m i t es c h i s te x i s t e da sa p i e c eo fi n t e r l a y e r 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s l o p ew a sp r o v i d e dw i t ht h et h r e e p l y p r o p e r t y o f u p h a r d m i d n d m 阳h a r d a s a p i e c e o f h a m b u r g e r t h e u p h a r dr o c k n l h a s sc o u l de a s i l ys l i pc r e e p l ya l o n gt h es o f tl a y e r w h i c hl e dc r a c ko c c u r i n gi nt h e u p s i d eo fs l o p e 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o fs l o p ew a sr e s t r a i n e db yf o r m e rh a r d r o c km a s s w h i c ha c t e da sal o c k e ds e g m e n t b e v 擅u s et h es o f tl a y e rd i d n tc o n t a c tt h ea i ls oa g e o m e c h a n i c a lm o d e lo f u p s i d ef r a c t u r i n g m i ds l i d i n g u n d e rl u c k i n g u pw a s i n t r o d u c e dt ob a j i a o s h ul a n d s l i d e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l a n d s l i d ew a sc o n t r o l l e dn o t o n l yb ys p e c i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o fm a t e r i a l b u ta l s om e c h a n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i n t e r f a c e so f r o c km a s s u n d e rt h ea c t i o no fg r a v i t y t h es l o p ed e t e r i o r a t e d 肿d u 枷y r a i n s t o r mg e n e r a t e dh i g hp o r ew a t e rp r e s s u r ei nb a c k c r a c ka n ds o f t l a y e r w h i c ht r i g g e r e dt h el a n d s l i d e t h er e s u l t so fl i m i te q u i l i b r i u mm e t h o ds h o w e dt h a tt h es l o p ew a ss t a b l e w i t h o u t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t h ea c t i o no fu n d e rg r o u n dw a t e r b u tt h es l o p ef a i l e d w h i l et a k i n g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u n d e r 孽o u n dw a t e ri n t oa c c o u n t t h ev e l o c i t ya tt h e t i m eo fs l i d i n gm a s ss h e a r i n go u ta n dt h em a x i m a l v e l o c i t yw e r eo b t a i n e db y e n e r g yc o n s e r v a t i o nt h e o r y t h e yw e r e 3 9 8m sa n d4 4 5m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l ii 页 t h er e s u l t so f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s h o w e dt h a t s i c i p ew a ss t a b l eu n d e r n a t u r a ls t a t e b u ti nr a i n s t o r ms t a g e y i e l d e dr e g i o n si ns l o p ee x t e n d e db e c a u s eo f q u i c k i n c r e a s e m e n to fs h e a rs t r e s sa n dd i s p l a c e m e n to fs l o p e o n c ey i e l d e d r e g i o n s r a nt h r o u g h t h es o l p ef a i l e d k e y w o r d sl a n d s l i d e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 e c h a n i s m r a i n s t o r m n u m e r i c a la n a l y s i s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页 第1 章绪论 1 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我国是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山地面积广阔 新构造运动强 烈 断裂构造发育 地震活动极为频繁 加之地形坡降大 降水集中 为滑 坡的发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近二十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和重要 交通设施相继进入规划 设计 施工和运营阶段 这些基础设施的兴建无疑 对我国的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 但工程给地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其一 就是可能造成工程区的边坡失稳 国内外诸如此例屡见不鲜 如意大利瓦依 昂水库建成蓄水后 1 9 6 3 年1 0 月发生了方量约2 7 x l o s m 3 的高速滑坡 堵塞水 库库容 形成的次生洪水造成下游2 4 0 0 余人死亡 湖南的柘溪水库1 9 6 1 年3 月 发生了方量约1 6 5 x1 0 6 m 3 的滑坡 淹没了下游的施工基坑 冲毁了已建成的 构筑物 并造成4 0 余人死亡1 1 1 上述两个滑坡均为顺层滑坡 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边坡 在地震或暴雨的触发下也会发生失稳 2 0 0 2 年 8 月1 0 日至 日 云南新平县水塘镇 戛洒镇 者奄乡一线出现大暴雨 激 发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 因灾死亡4 3 人 失踪2 0 人 受伤3 3 人 直接经济 损失1 1 7 亿元 本论文所研究的芭蕉树滑坡即为此次地质事件中的典型灾害 之一 为一暴雨触发的顺层滑坡 发生于2 0 0 2 年8 月1 4 日上午8 时3 0 分 滑坡前缘气浪将芭蕉树村庄摧毁 造成8 人死亡 3 人失踪的灾难 为减轻地 质灾害 落实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一地质灾害预警工程 中国地质调 查局委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 云南省新平县l 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项目 本论文以该项目为依托 通过现场的详细地质调查和室内的综合研究 旨在对该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运动特征以及成因机理进行详细分析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 2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是建国后才开始的 从上世纪6 0 年代开始 我国 先后发生了十几起著名的灾难性滑坡事件 如湖南柘溪水库滑坡 1 9 6 1 云 南禄劝普渡河谷大型滑坡 碎屑流 1 9 6 5 湖北宜昌盐池河磷矿灾难性崩滑 1 9 8 0 甘肃东乡洒勒山滑坡 1 9 8 3 长江三峡新滩滑坡 1 9 8 5 重庆华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蓥溪口镇滑坡 碎屑流 1 9 8 9 云南昭通头寨沟特大山体滑坡 碎屑流 1 9 9 1 西藏波密县易贡滑坡 2 0 0 0 四川宣汉县天台乡特大滑坡 2 0 0 4 等 伴随 着对这些灾难性滑坡的研究 我国的滑坡理论也得到极大发展 国内关于滑 坡的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1 滑坡理论的研究 潘家铮 1 9 8 0 在 建筑物的抗滑稳定和滑坡分析 一书中提出了滑坡 速度的计算公式1 2 j 孙广忠等 1 9 8 3 将具有软弱结构面切割的板状岩体称板裂结构岩体 并指出梁板弯曲变形和结构失稳的力学模型是它的基本力学模型 3 张倬元 刘汉超等 i 世纪 年代中期 首次提出了 前缘滑移一上缘 拉裂一中部锁固 的三段式地质力学模型 并首次发现非地震因素的液化证 据1 4 胡广韬 1 9 8 8 发表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滑坡动力学的专著一 动力滑 坡学 并于1 9 9 5 年出版 滑坡动力学 进行理论 方法和公式的补充p 1 黄润秋 1 9 8 9 提出斜坡岩体高速滑动的 滚动摩擦 机制1 6 1 卢万年 1 9 9 1 应用空气动力学中的机翼理论分析了高速滑坡体在空气 中滑行的规律 在理论上定量地分析了 空气动力擎托 的机理 提出了滑 坡远程运动中滑坡速度及滑程的预测公式川 王效宁 1 9 9 3 研究了滑坡体中滑带温度场的变化规律 讨论了温度与 滑动速度的关系嘲 程谦恭 1 9 9 9 在 高速岩质滑坡动力学 一书中详细分析研究了剧冲 式高速岩质滑坡动力学的机理唧 并于2 0 0 4 年发表三篇重要学术论文对斜向 层状岩体斜坡上滑坡的变形 破坏 失稳的动力学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建立了相应的力学判据 1 0 l 1 1 1 1 2 1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 弹塑性力学 损伤力学 断裂力学等先进理论 特别是计算机模拟技术 被引入滑坡机理的研究工作 大大促进了滑坡理论 的发展 z 顺向坡和顺层滑坡的研究 王恭先 1 9 7 9 对顺层滑坡薄层滑带的抗剪强度指标试验的选择进行了 总结 王兰生 1 9 8 2 研究了1 9 8 1 年暴雨期四川盆地岩质滑坡的发育机理 对 滑坡破坏的力学模型进行了总结 并首次提出了 平推式滑移一拉裂型 的 变形机理 1 4 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 页 倪国荣等 1 9 8 7 研究了板裂结构岩体 提出了该结构岩体的破坏除滑 移和剪切外 尚有特殊的溃屈失稳和弯折破坏 并推导了溃屈破坏的力学判 据1 1 6 1 刘康敏 1 9 8 7 利用物理模拟再现了滑移一弯曲型滑坡的形成过程 证 明了该滑坡破坏类型的科学性 并首次提出了临界蠕变深度的概念1 1 一 孙广忠 1 9 8 8 提出以压杆稳定为理论基础来研究顺层边坡的溃屈问题 1 1 8 l 刘钧等 1 9 9 7 以该理论为出发点 对顺层边坡的溃屈破坏进了力学分 析 并推导了一套用于计算顺层边坡失稳问题的公式 1 9 1 1 2 0 1 蔡军刚 王继光 1 9 9 0 提出了对顺层滑坡进行动态评价的微构造法 该方法可以求出滑坡处于变形的 哪一刻 阶段 并可以消除滑坡稳定分析 定量方法因应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对岩体不完全适用所造成的误型2 1 1 陈自生 1 9 9 1 论述了拱溃型滑坡的发育条件和主要特征1 2 2 l 杨清廷等 1 9 9 3 编制了双重非线性有限元程序 研究了倾角 坡长 岩层厚度对层状岩体高边坡溃屈失稳的影响l 捌 任光明 1 9 9 8 等利用物理模拟再现了滑移一弯曲型滑坡的形成机制 并推导出了顺层滑坡的临界坡长 隆起端位置等力学公式洲 李树森 朱冬林等 1 9 9 9 2 0 0 0 研究了溃屈型滑坡滑面切层段长度和 角度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网 探讨了滑带强度参数的分段取值 顺层段与切 层段的分界点位置确定 地下水的作用等三个重要问题1 2 6 1 并从溃屈型滑坡 滑动面的形成条件 物质组成和破坏特征出发 从力学理论上论证了溃届型 滑坡滑动面的顺层和切层强度参数的关联性1 2 7 1 刘小丽等 2 0 0 2 运用弹性板理论研究了顺层岩质边坡的失稳机理闭 戴福初 d a i e c 对2 0 0 3 年7 月1 3 日发生于中国三峡库区秭归县的千 将坪滑坡进行了研究 从文献可知该滑坡为发生于页岩和砂岩介质中的顺层 滑坡 并在暴雨的作用下触发形成网 1 2 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滑坡的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 1 滑坡理论的研究 1 9 5 0 9 t e r z a g h i 发表了 滑坡机理 的论文 系统的阐述了滑坡产生的 原因 过程 稳定性评价方法和在某些工程中的表现p q 对于瓦依昂滑坡高速启动机理 s k e m p t o n 认为是岩体的残余强度太低造 成 m u l l e r 提出触变液化的观点 而l o k y 和r o m e r o 等人认为滑动面上的孔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隙水压力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其它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态化运动机理 拜格 诺德和美籍华人许靖华先后提出高速滑坡运动的 无粘性颗粒流说 k e n t 提出 圈闭空气导致流体化说 s h r o v e 提出 气垫层说 h a b i b 等人提出 孔 隙气压力说 e r i s m a n 提出 岩石自我润滑说 m e l o s h 提出 声波流态化 观点 d a v i e s 提出 机械流态化说 这些观点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前提出的 关于高速崩滑启程与远程运动的主要机理1 5 1 9 1 s c h i e d e g g e r 1 9 7 3 发表了 4 6 0 紫红色细砂岩 粉砂岩与泥岩 砂质泥岩互层 侏罗 中统 张河组 j 儡 7 4 1 上部紫红色泥岩夹砂岩 泥灰岩 下部棕红 系 9 0 l 带红色泥岩和灰白 浅黄色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蛇店组 轴 1 0 1 6 灰色 浅紫红色厚层一块状石英砂岩 长石荚 出 1 4 2 7 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 生下统冯家河组 j i f 9 5 m浅棕 暗紫红色泥岩和灰色 暗紫色粉砂岩 界 1 2 5 0 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底部夹泥灰岩透镜体 柏m灰绿色泥岩夹砂岩 灰白色石英砂岩 泥质粉 舍资组1 虿 1 0 9 2 砂岩 干海子组融1 7 灰绿 灰黑色泥 页岩 三叠 上统 灰黑 灰绿色泥 页岩 长石石英砂岩夹煤线 系祥云组 t 3 x 1 8 3 2 及煤层 浅灰 紫灰色细砂岩 舍砾租砂岩夹石英砂岩 一硫水组1 妒 8 5 3 及泥岩 绿汁江组n d z 8 5 0灰黑色板岩 白云岩互层 黄草岭组 p t t h 1 5 0 0板岩夹粉砂质板岩 粉砂岩及细砂岩 黑灰 灰绿色板岩夹灰岩 局部夹砂岩 白云岩 昆阳群峨头厂组n i c 9 1 3 透镜体 因民组 p t l y 3 0 0 紫红 紫灰色白云岩 板岩 砂岩和砾岩 兀 大龙口组p t l d 4 0 0 浅灰 灰白色灰岩 泥灰岩 中下部夹藻灰岩 古 界 阿龙组 p l 矿 j 蚴 透辉角闪变粒岩 片麻岩 辉石 混合岩 下亚组 小羊街组 裒牢山群 p 一2 锄黑云质阴影混合岩 条痕 眼球状混合岩 上亚组 小羊街组 p 一 娜 1 子兰昌一石五灭片岩 斜长跫租君 角附要 下亚组 粒岩 一 p t l t 必灰色自云石大理岩 白云母片岩 兀 古大红山群n 1 j1 9 2 灰绿色凝灰岩夹绿泥角闪片岩 界 p t l 4 6 0 0 大理岩 凝灰岩 片岩 y 5 1 2 花岗岩 y 产 花岗岩 燕山期 v 花岗岩 超基性岩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1 页 2 2 3 地质构造特征 调查区位于青 藏 滇 缅 印尼 歹 字型构造体系东支中段的复合 部位 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 构造形迹比较复杂 断裂纵横 构造发育 属 多构造体系复合交织的地区 主要构造有 1 红河断裂 沿元江西岸发育 境内长约1 3 0 k i n 走向北西 南东 主 要倾向北东 倾角6 0 捌 为一压扭性断裂 沿断裂线有数百米至千余米 的糜棱岩带 哀牢山断裂 位于哀牢山脉分水岭沿线 与红河大断裂大至平行 主 要倾向北东 倾角印 一7 0 挤压破碎带宽1 3 k i n 后期有张扭性复活的迹 象 3 绿汁江断裂 区内长2 3 k m 是经向构造带的主体 对盖层及岩溶水 的运移起着控制作用 南北两端断裂面倾向东 倾角7 0 中部倾向西 倾 角6 5 该断裂早期以压性断裂出现 后期再次活动 局部又表现为张性断 裂 受红河断裂活动控制 区内发育有海资底复式向斜 新平向斜 新化 背斜等浅表层地球动力学构造 地质构造的时空差异明显 在时问上 晚三叠世以前的地层强烈变形变 质 上三叠统及更新的地层变形微弱 在空间上 哀牢山 红河 绿汁江三 大断裂带变形强烈 其余地区变形较弱 图2 3 2 2 4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本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表现为受红河断裂和哀牢山断裂活动控制 差异 性抬升活动强烈 以红河断裂为界 西部以强烈不均匀的整体上升为主 东 部则相对上升缓慢 在空间上 哀牢山上升幅度南部大于北部 西部大于东 部 剥夷面 阶地 岩溶层状分布 表2 2 说明区内经历了不少于四个旋 回的抬升运动 在山地进行剥夷的同时 河谷两岸堆积了三级阶地和更新的 河漫潍 岩溶发育的两个溶洞层 形成时间相当于 m 级剥夷期 在时间 上 从i 级剥夷面剥夷作用开始 至河漫滩堆积 新构造活动有减弱之势 上升幅变亦在减小之中 据新平县志记载 自1 8 0 0 年一1 9 7 5 年的1 7 5 年间共发生较大地震1 0 多次 表2 3 其中6 级以上的地震5 次 县城附近房屋有倒塌 人畜有伤亡 3 次发生在1 9 2 0 年以后 地震周期在1 9 2 0 年前约为7 0 年 以后有所缩短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2 页 约为1 0 年左右 尤其近期地震较频繁 据统计 大小地震平均7 年一次 地 震活动南强北弱 新平 戛洒地区震次多 周期短 震级较强 图2 4 新平县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o 1 5 9 构造纲要喀圉 i i 泗摹 2 i e 纛 白墨摹 僚罗纛毛三叠蒜 二 蕞 托盘寮 0 毒害薯 元占羿裒牢山取她山稚i n 蠢山脆l l 穗1 2 向辣l k 青城 麒微 型垦圭基丝丝塑量壁墨塞 l 衰牢山断裂 7克田何向辨1 3上丙羽断疆挣 嘲e 匈昕襄 红阿新袭 3野牛厂 瓣 鼍忡扛断耍 2 0 匕念青辩 瓦房潭向辩 9庵士向斜 连簟钶断囊 2 暴落底一白租拉断荤 马鹿塘断袭 1 0新化背斜 接念背料 2 2 甸届 蚂蚁断袭 j 海竞窿向辫 新平向料 1 7六蚺向斜2 3旧地基新袭 万年青向辫 1 2摸睁 凑麓f 潮大苍向辩 图2 3 研究区构造纲要略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3 页 表2 2 新构造运动特征对比表 东部西部 项级 代号高差 备注 目 数 标高 m 高差 m 标高 m m 河 i4 9 0 1 4 9 3 1 0 一1 3 4 0测区l 级阶地为内选 2 55 2 l 阶媲 m 级阶地为萋座谷 3 姗 1 4 9 61 咖一1 3 阶地 阶地厚度东部比西 阶 地m 1 5 1 9 8 6 5 部厚 1 0 7 4 1 3 即 l 2 2 0 0 2 3 2 6 一2 9 6 一 3 0 0 4 0 0 7 0 0 剥夷面l 级保存较好 刺 1 8 一2 0 2 0 g o z 啪 m i v 级保存不完整 同 夷 4 枷4 加 一级剃夷面西部区较东 面 m 1 5 一1 7 1 6 一1 8 部区高2 0 0 3 0 0 m 3 一4 姗 i v1 2 一1 3 1 1 一1 3 m2 4 1 咖 1 4 0 0 1 5 0 0 洞内石钟乳 石柱均不很 溶 3 1 l 一1 3 发育 根少有堆积物洞 3 0 0 4 0 09 5 0 一l l i8 5 0 9 表2 3 新平历次地震统计表 震 发震时阃位置灾情积度 级 1 8 0 0 年7 月2 6 日新平县全区老方丈 高泥裹 房屋塌 伤人多 6粥 1 8 0 1 年4 月2 3 日县城 1 8 0 4 焦城区及附近农村 1 8 7 0 年6 月7 日新平县城损伤房屋甚多 67 8 1 8 9 6 年3 月7 日城区及附近农村 1 9 0 5 年3 月2 9 日城区 1 9 0 9 年l o 月 日城区 1 9 1 0 年8 月2 1 日城区及射近农村 1 9 2 0 年1 1 月 日新平城区 附近诸村寨 房屋倒塌多 6 7 8 1 9 3 0 年7 月1 日城区 1 9 3 1 年2 月1 3 日 城区 1 9 3 4 年2 月2 日城区附近 方丈 牛昆冲 房屋倒塌牲畜死亡多 67 8 1 9 4 0 年4 月6 日石屏一新平 67 8 1 9 7 5 年1 月2 3 日双柏西南 s 6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4 页 一jdt 汉 n 娥一 一朱砂 叫 溪 l 罨扩 重 f 挺 圹 繇f 灌一 一烂 驴 少袭 弋 净缈 卜 静 z 深大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 困一圈一囤一一曰一 囫一 图2 4 深大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 2 2 5 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岩性组合关系 新平县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层孔 隙水 碎屑岩裂隙层间水 碳酸盐岩岩溶水 碎屑岩裂隙水及变质岩裂隙水 等类型 1 松散层孔隙水 零星分于新平县城 者奄 戛洒 漠沙 大开门等小型山间盆地及河谷 地带 总面积为4 6 5 8 k m 2 占全县面积1 1 0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5 页 该类水的含水层为第四系冲洪积物 主要靠降水和农田用水补给 多以 泉水和民用井开采方式排泄 径流流程较短 其水位变化较大 因含水层分 布面积小 厚度薄 地形变化较大 储水条件较差 水量贫乏 泉水流量一 般 0 5 u s 单井涌水量 l o o t d 2 碎屑岩裂隙层间水 哀牢山地区和大开门 扬武一带断裂较发育 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形切 割大 储水构造多被破坏 不利于地下水的富集 在新平县城周围地区 由 侏罗系组成的向斜构造保存完好 岩性为砂岩 泥岩 两者呈互层状产出 砂岩为含水层 泥岩为隔水层 常见泉流量 o 1 l s 地下水径流模数1 u s k m z 含水岩组分布面积约1 6 0 4 7 k m 2 占全县面积的3 8 该类地下水靠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 以泉水的方式排泄 含水层之上存 在稳定的瞩水层 水质一般较好 3 碳酸盐岩岩溶水 零星分布于大红山 腰街 鲁奎山等地 总面积2 5 5 5 k i n 2 占全县总面 积的6 0 5 含水层为大龙口组 p t e d 落雪组 p t 2 1 绿汁江组 p t 2 1 z 灰岩 白 云岩 白云质大理岩 其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 在河谷地带以泉的方式排泄 地下水位及水量受降水影响 因含水层分布位置高 自然排泄条件好 岩溶 发育又受碎屑岩夹层的控制 因而富水性差 水量不甚丰富 泉流量 o 5 u s 4 碎屑岩裂隙水 t 广泛分布于新平县中部及东部 面积2 7 2 8 9 0 k m 2 占全县总面积的 6 4 6 2 含水层主要为t 3 j 1 j 2 j 3 之砂岩层 泉流量0 1 1 l s 地下水径 流模数1 s i j s k m 2 富水性中等 该类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多沿河谷呈散流状排泄 5 变质岩裂隙水 集中分布于哀牢山区 另在大开门 扬武一带也有分布 面积为1 0 3 2 k m 2 占全县面积的2 4 4 3 含水层由古生界 元古界的变质岩系组成 泉流量 0 5 3 i y s 地下水径流模数1 5 1 j s k m 2 富水性中至好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6 页 第3 章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3 1 滑坡发生及运动过程实录 芭蕉树滑坡位于新平县水塘乡邦迈村原芭蕉树村民小组上方坡体 滑坡 中心地理坐标为 4 2 4 0 5 5 6 5 e 1 0 1 0 3 1 2 8 8 恩水 恩乐冰塘 公路从滑坡 剪出口下方穿过 2 0 0 2 年8 月1 0 日一1 4 日的特大暴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触发因素 据对滑 坡附近邦迈村和金厂村村民的访问调查 在这次暴雨发生前 滑源区山体多 年来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并未发现明显的斜坡失稳迹象 从2 0 0 2 年8 月初开 始 本区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 1 3 日开始 山体表面和坡体下方开始 出现洪灾 公路上流水淹没成人膝盖 坡体表面覆盖的坡残积物被洪水卷走 形成浊流 与此同时 动物明显出现异常现象 据当地村民李富荣介绍 1 3 日下午 他目睹5 条蟒蛇从他家房后的苞谷地迁移至别处 其中最大的蟒蛇 粗约1 0 c m 当日晚 村中狗不入睡 狂吠不止 第二日清晨 从山上流到公 路上的水势渐大 而狗叫声亦显凄凉 村民感觉形势不对 匆忙逃离住处 值 得一提的是 几位老人以为是要山神发怒 跪地求拜拒绝离开 尔后 伴随 爆裂之声 灾难发生了 时值2 0 0 2 年8 月1 4 日上午8 时3 0 分 滑体冲出剪出口后 伴随着 嗡嗡 的轰鸣声 铺天盖地而下 所向披 靡 所经之处 冲毁道路 吞没农田 摧垮房舍 顷刻间生灵涂炭 8 人死于 非命 3 人失踪 整个芭蕉树村民小组被彻底摧毁 在此过程中 滑体冲出剪 出口后飞行约7 2 m 后坠地发生解体 主支转化为碎屑流 铲地 运行约3 4 2 m 后停息 左侧次支落地后发生弹射 继续滑行约1 5 0 m 之后停息堆积 而在碎 屑流前缘和边缘伴有强烈气浪 以 1 0 级风 一样的气流将芭蕉树村民小组 摧毁 整个过程历时仅约3 0 s 3 2 滑坡形态及物质组成 3 2 1 滑坡形态 滑坡平面形态呈 纺锤形 图3 1 纵向最大平面长度5 4 0 m 后缘至 剪出口平面长度1 2 6 m 主滑方向n 6 0 e 滑坡后壁呈弧形圈椅状 横向最大 宽度1 2 2 m 中前部主堆积区平均宽约1 2 0 m 在主堆积区前缘左侧为一长5 0 m 宽2 6 m 的次堆积区 总体呈中间较宽 两侧较窄的条带状 平面面积约 5 3 6 x 1 0 4 m 2 滑坡后缘陡壁冠部高程1 1 7 0 m 堆积区前缘高程1 0 0 2 m 高差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7 页 1 6 8 m 滑坡形成时 长度为1 5 7 m 平均宽度约 1 2 0 m 平均厚度6 8 m 其体积为1 3 2 x 1 0 s m s 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平面田 图例 回黠界糟山拜 囹撇胜 圈片理产轶 困舫山山前峨 围三叠蒹t 黼勰 四蜘蛳龃 困艘产欹 回屠民点 口 c 3 图3 1 芭蕉树滑坡平面简圈 3 2 2 滑坡物质组成 滑坡发生在哀牢山群阿龙组下亚组 p 岔 地层之中 主要岩性为黑云斜 长片麻岩 角闪斜长片麻岩夹黑云钾长透辉岩 大理岩等 特殊之处在于片 麻岩中含有白云母片岩软弱夹层 3 3 滑坡结构分区 根据滑坡的结构特征 将滑坡分成以下五个分区 即 滑源区 图3 3 飞行区 碎屑流堆积区 图3 4 弹射堆积区和边缘气浪波及影响带 3 3 1 滑源区 滑源区是指滑坡后缘最高点至滑坡剪出口之间的坡体部分 其海拔高程 介于1 0 7 7 m 至1 1 7 0 m 之间 高差9 3 m 坡长约1 5 7 m 平均坡度3 8 平均坡 宽1 2 0 m 1 1 6 0 1 1 7 0 m 之间为滑坡后壁 后壁呈圆弧形 倾角约6 0 从后壁上可 清晰看到被拉断的基岩 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基岩厚约6 8 m 上覆厚约 1 2 m 的耕植土和碎石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 页 1 1 5 0 1 1 6 0 m 之阔为滑坡后壁下局部平台 平台岩体已经发生明显错动 岩体完全破碎 产状不可见 1 0 7 7 1 1 5 0 m 之间 图3 5 3 6 3 7 横剖面图i i l i l i i i l l7 i v 为光滑的片理面 即滑面 片理面上残留有厚o l m 不等的碎块石土 碎块 石为黑云斜长片麻岩 体积含量约5 0 7 0 最大块石直径4 0 c m 在碎石土 中发育一条纵贯坡体的冲沟 深切至片理面 而在滑坡两侧壁亦可发现被滑 坡错断的岩体 图3 3 滑源区全貌 图3 4 碎屑流堆积区全貌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9 页 矗 叠 霉 矗 五 q 刮i 匝旧幂誊 了一算察霉搬扣n南融 矗韫器 i上并囊蕈撼铀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0 页 芭蕉材滑美i f 1 1 裁面图 图3 5 芭蕉辫滑坡i i i f 横剖面图 芭蕉树滑坡肚皿削面图 图3 6 芭蕉树滑坡i i i i i l 横剖面固 芭蕉树滑坡 剖面躅 凸 41 i h瞄鼬 图3 7 芭蕉树滑坡l v i v 横剖面图 螂 肼肼 椰 附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zl 页 3 3 2 飞行区与碎屑流堆积区 滑体冲出剪出口子空中运行7 2 m 后坠地 该段称为飞行区 滑体飞行坠 地之后迅速解体 主支转化为碎屑流 从滑体坠地处至滑坡趾尖处的区域为 碎屑流堆积区 在滑坡实测过程中 对飞行区和碎屑流堆积区的物质组成和粒径进行了 统计 得到了土石含量及表层块石最大块径沿滑坡纵向的分布图 图3 8 图 3 9 和物质粒径沿滑坡横向的分布图 图3 1 0 图3 1 1 装 v 删 缸 器 故 j l 厂 厂 弋 vv 八 儿 7 1 l 厂 1 i 1 5 02 0 02 5 03 0 03 5 04 0 0 4 5 05 0 0 5 5 0 水平滑距 m 图3 8 飞行区与碎屑流堆积区土石含量随水平滑距分布围 3 2 5 2 矗 运1 5 髫 l o 5 o 卜 1 5 02 0 02 5 03 0 03 5 04 0 04 5 05 0 05 5 0 水平滑距 m 图3 9 飞行区与碎屑流堆积区表层块石鼍大块径随水平滑距分布图 加 加m 0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2 页 夕 一 03 06 09 0 1 2 01 5 0 堆积区宽度 m 图3 1 0 横剖面v v 位置粒径分布图 厂 l o2 04 06 0 8 0l o o1 2 01 4 0 堆积区宽度 m 图3 1 1 横剖面v l v i 位置粒径分布图 飞行区和碎屑流堆积区整体上具有如下特征 最大块径块石出现于飞行区前缘和碎屑流区后缘 此处块石含量也最 高 块石体积含量飞行区后缘比前缘少 高速滑坡体内运动物质的相对位置虽已发生改变 但物质的堆积与分 布完全符合力学原理 沿主流线从中间向两侧粒径迅速减小 从碎屑流区后 缘向前缘 块石粒径和体积含量均逐渐减小 而土体的含量却逐渐增加 从堆积区后缘向前缘 中间向两侧 堆积物厚度逐步变薄 且呈带状 分布 它们依次为中央块石堆积带 碎块石土堆积带和碎屑砂土堆积带 除具有上述整体特征外 飞行区和碎屑流堆积区还具有各自特殊性 8 6 4 2 1 8 6 4 2 o l 1 l l o o o o m 搿巢k嚼凶娶辫 8 7 6 5 4 3 2 l o o 0 o o q 0 0 n m 聪袋k嚼凶鼷辑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3 页 1 飞行区 飞行区位于海拔1 0 5 6 1 0 7 7 m 之间 图3 1 3 横剖面图v v 高程1 0 7 7 m 附近坡体为滑坡剪出口 剪出口处片麻理产状从坡下至坡上 由陡立倾坡外逐渐发生反转成陡倾向坡内 倾倒弯曲 特征显著 这是滑坡 岩层滑移 弯曲破坏力学模型的最有力证据 坡下片理产状为8 4 6 2 倒转 部分片理产状为2 4 3 么6 7 海拔1 0 6 9 m 处为恩水公通过处 路面以下至1 0 6 2 m 之间现为公路堆填路 基 1 0 6 2 1 0 5 6 m 之间的坡体现已开辟为农田 主要种植有蔬菜 玉米等作物 坡体内发育一宽4 5 m 深3 m 的冲沟 沟底不可见基岩 从沟壁可知 坡体 上覆厚约l m 的松散砂土 下部为块石土 块石成分与滑源区物质相同 为黑 云斜长片麻岩 体积含量约6 0 最大块度8 0 x 3 0 x 2 5 c m 3 在该区末端 距剪出口7 2 m 处 开始 出现规律性反倾排列的岩体 这是滑体飞 行的有力证据 图3 1 2 此处与剪出口 相对高差约为2 0 m 可以认为滑体在空中 傲了平距为7 2 m 落差为2 0 m 的平抛运动 根据物理学平抛公式 t 一 1 2 l g l i 1 i t 其中 p 为滑体启程时最大水平速度 窖为 重力加速度 j l 为相对高差 f 为运动平距 t 为运动时问 可知滑体冲出剪出口时最大水平速度 为v 3 5 7 m s o2 0 l l j o 反饿片j 基产牝2 3 s z 挣 母 瞅石土 图 1 2 堆积区片理反倾块石 2 碎屑流堆积区 碎屑流堆积区位于高程1 0 0 2 1 0 5 6 m 之间 3 1 4 3 1 5 横剖面图v 1 v i i v i i 从后缘到前缘总长度达3 4 2 m 平均坡度1 0 据村民介绍 滑坡堆积区原为水田 由于滑坡发生后所形成的堆积物渗透性极好 不具备 储水条件 故现在堆积区只能种植玉米和芭蕉 而周围种植水稻 水田和旱 田的边界即为滑坡堆积区的边界 图3 4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4 页 芭蠢树滑坡 卜y 箭i 留 图3 1 3 芭蕉树滑坡v v7 横剖面图 芭薹辩精麓伽v r 剖面圈 固3 1 4 芭蕉树滑坡v i 吖i 横剖面囤 芭蕾蒋嚣tv i i w i 目 图3 1 5 芭蕉树滑坡v i i v i i 横剖面图 中央块石堆积带 该带位于堆积区中部 整体呈n e s w 向展布 呈狭长条带状 长约1 2 0 m 平均宽约5 2 m 平均厚约1 0 i n 带内堆积物绝大部分由大块石组成 图3 1 6 根据随机统计的6 0 块块石 块石块径5 0 在1 0 m 以上 最大块径达2 7 m 图 3 1 7 图3 1 8 垂直片理面厚度一般为0 7 1 0 m 平均厚度0 8 1 m 图3 1 9 块石堆积带的长轴方向与碎屑流运动方向基本一致 从后缘到前缘 块石直径 呈逐渐减小趋势 块石间尽管有碎石和碎屑充填 但仍然有明显的架空现象 有大量的块石形状规则 为菱形块体 在地形上 堆积带呈s w n e 缓倾 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5 页 度约8 l o 在横断面上 中部略高于两侧 在物质组成上 块石为黑云斜 长片麻岩 仅有两块为大理岩 2 5 2 0 耘1 5 嬉l o 臻5 o 图3 1 6 中央块石堆积带内巨石 o 0 5 l 1 5 2 2 5 o 5l 1 522 5 块径统计区间 图3 1 7 中央块石带块径统计直方围围3 1 8 中央块石带块径分布区间饼状图 1 6 1 4 1 2 嘲1 0 蓬s 6 4 2 0 翻 阙燃鼾 o 陆 o 7 m0 8 mo 钿 垂直片理面块石巨度 图3 1 9 垂直片理面厚度统计直方图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6 页 碎块石土堆积带 该带位于中央块石堆积带两侧及前缘 对称分布 带内堆积物以碎块石 为主 含少量碎屑和砂土 绝大多数碎块石直径小于2 k m 图3 2 0 图3 2 1 体积含量不足7 0 且越向前缘及两侧其含量越少 碎石成分为黑云斜长片 麻岩 2 0 器 蒜 0 o 1 0 0 1 5 o 2 0 o 2 5 o 1 0o 1 5o 2 0 瑰2 5 块径统计区间 图3 2 0 碎块石带块径统计直方图图3 2 1 碎块石带块径分布区间饼状围 碎屑砂土堆积带 该带位于碎块石土堆积带外围 地形明显低于中部的主堆积带 在该带 两侧边缘均有水沟发育 在物质组成上 碎石体积含量仅约5 砂土含量约 9 5 3 3 3 弹射堆积区 滑体飞行撞地后发生解体 部分滑体落地后向左侧发生弹射 继续滑行 约1 5 0 m 之后停堆形成弹射堆积区 左侧分支 其高程在1 0 0 2 1 0 1 2 m 之问 长约6 0 m 平均宽约2 5 m 厚度约2 3 m 在弹射雄积区和碎屑流区之间有约 2 m 宽的问隔带内未见滑坡堆积物出现 3 3 4 边缘气浪波及影响带 该带位于前述各带的最外侧 由于滑体冲出剪出口后具有极高的速度 滑体运动过程中前缘和侧缘伴有 1 0 级风 一样的气浪 芭蕉树小组1 0 余户 房屋被全部摧毁 并造成8 人死亡 3 人失踪的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目前 芭 蕉树小组遗址被茂密的芭蕉林覆盖 仅残留有两处残垣断壁 3 4 滑坡形成的工程地质特征 3 4 1 地形地貌 前己述及 滑坡位于哀牢山中段东麓 地处构造剥蚀高中山地貌 由哀 牢山群变质岩组成 海拔1 0 0 0 3 1 0 0 m 境内群峦叠嶂 林海苍茫 河流纵横 西南交通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