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以《清议报》为视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 国内外对它的研究正在多方 面深入 并逐步开拓出新的视角 近年来运用报刊资料去透析历史的研究日益受 到重视 清议报 存在时间从1 8 9 8 年1 2 月到1 9 0 1 年1 2 月 几乎和义和团的 过程相一致 本文试图通过这一时期 清议报 对义和团运动的报道和评论 对 近代思想的传播及其对国际帝国主义的认识 综合地来看待义和团运动前后 清 议报 思想的状况 更鲜明地看出其对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四部 分 第一部分 导言 主要介绍选题意义 研究综述和 清议报 概况 第二部分 是 清议报 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 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考察 义和团运动初起阶段的该报述论 关注时间从创刊到1 9 0 0 年春天 第二阶段关 注义和团运动在1 9 0 0 年春 夏间的发展阶段 义和团这时在直隶 京津地区获 得大发展 第三阶段是义和团运动高潮和八国联军进攻京津 从清政府宣战到 北京陷落期间的述论 义和团成为 清议报 关注的焦点 第四阶段是义和团运 动失败阶段的述论 第三部分 是关于 清议报 对近代思想的传播 主要包括民权宣传 国民 性改造宣传 政党政治宣传 帝国主义思想的宣传等 前期以民权宣传 国民性 改造宣传为主 后期主要是政党政治宣传 并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及其在各国 发展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述 第四部分 结语 关键词 清议报 义和团运动 近代思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i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e v e n t s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h e r ea r e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n dm e t h o d so ft h es t u d ya b o u tt h i sm o v e m e n tb o t h 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u s i n gn e w sp a p e r sa n dp e r i o d i c a l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h i s t o r yi sa n e ww a yc u r r e n t l ya t t r a c t i n gr e s e a r c h e r s q i n gy i j o u r n a le x i s t e df r o md e c e m b e r 18 9 8t od e c e m b e r 19 01w h e n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h a p p e n e d b yr e p o r t sa n d r e v i e w so n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 t h ep r o p a g a t i o no fm o d e mt h o u g h t s a n d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i n t e m a t i o n a li m p e r i a l i s m t h et h e s i ss h o u l dl o o ko n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o f q f 馏y i j o u r n a la r o u n d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s y n t h e t i c a l l ya n df i n d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i d e o l o g i c a lm o d e m i z a t i o no fc h i n ac a u s e db y q i n gy i j o u r n a l b r i 曲t l y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t a i n sf o u rp a r t s t h ec h a p t e ro n e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m a i n l y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r e a s o n so fc h o o s i n g t h i ss u b j e c t e x i s t i n gr e s e a r c h e s a n dt h es u r v e yo f q i n gy i j o u r n a l t h ec h a p t e rt w o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i nt h ev i e wo f q i gj 7 j o u r n a lw h i c hh a sf o u rs t a g e s t h ef i r s ts t a g ed i s c u s s e s q i n g 盼 j o u r n a lr e p o r t so n t h eu p s u r g eo f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b e t w e e n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p u b l i c a t i o na n d s p r i n g19 0 0 t h es e c o n ds t a g ed e a l s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b o x e r m o v e m e n t d u r i n gs p r i n ga n ds u m m e ri n 19 0 0 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t h em o v e m e n tq u i c k l ys p r e a d t oz h i l ip r o v i n c e p e k i n ga n dt i a n j i n t h et h i r ds t a g ea n a l y z e st h ec l i m a xo ft h eb o x e r m o v e m e n tf r o mt h ed e c l a r a t i o no fw a rt oa l l yb yq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f a l lo fp e k i n g 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b e c a m et h ef o c u so f q i n gj 7 j o u r n a l t h ef o u r t hs t a g et a l i s a b o u tt h ef a i l u r eo f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 t h ec h a p t e rt h r e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p r o p a g a n d ao f q i n g 7 j o u r n a lo nm o d e m t h o u g h t t h e r ea r ef o u ra s p e c t si n i ti n c l u d i n gt h ep r o p a g a n d ao fc i v i lr i g h t s t h e p r o p a g a n d ao ft h er e f o r mo ft h e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t h ep r o p a g a n d ao f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y p o l i t i c sa n dt h ep r o p a g a n d ao ft h ei m p e r i a l i s m e a r l i e rp e r i o dm a i n l yp r o p a g a t e dt h e c i v i lr i g h t sa n dt h er e f o r mo ft h en a l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l a t e rp e r i o dm a i n l yp r o p a g a t e d t h e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yp o l i t i c sa n dt h e r ew e r eal o to f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a g g r e s s i v e c h a r a c t e ro fi m p e r i a l i s m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i m p e r i a l i s m t h ec h a p t e rf o u ri st h ec o n c l u d i n gr e m a r k so f t h et h e s i s k e yw o r d s q 垤1 7 j o u r n a l t h eb o x e rm o v e m e n t m o d e mt h o u g h t 4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缝窿h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鍪釜聋二导师签名 日 期 掣矽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导言 一 选题意义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对它的研究正在多方面深入 新的 视野也正在被开拓 近年来运用报刊资料去透析历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显示 此领域大有可为 清议报 共1 0 0 册 存在时间从1 8 9 8 年1 2 月到1 9 0 1 年1 2 月 基本上和义和团运动的时间相吻合 其中有一些对义和团运动的评论 但是 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不多 很少有专门从 清议报 的角度来看待义和团的 专著和论文 清议报 另一个主要的内容是关于近代思想的传播 清议报 是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日本创立的 他们以此为阵地 大量地 多方面地介 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宣传了近代思想 本文将试图从 清议报 的角度 对比出维新派对义和团认识的前后差异以及从中看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这一段 时间里近代思想的发展状况 这样 一方面可以澄清国内外对义和团的某些片面 模糊 错误认识 给人 们提供一个新的看待义和团的视角 做到更全面 更客观地评价义和团 另一方 面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研究作一个资料上的补充 使之能更全面地反映出这 一阶段思想的发展状况 二 研究综述 一 学术界对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义和团运动 的态度有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害怕和敌视义和团运动 骆宝善和桑兵在 民族资产阶 级与义和团运动 中说 他们不仅完全否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爱国性 而且还把义和团视为自己的头号大敌 把义和团运动与他们的所谓 维新事业 直接对立起来 康有为等人自外于革命的群众运动 视义和团如冰炭水火 甚 至不惜与中外反动派持同一立场 说明康有为本人以及他们的 维新事业 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反动 金冲及和胡绳武在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各阶级动向 中指出 以康 梁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在义和团运动期间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他们却提出了一个反动的 剿匪 指义和团 勤王 的口号 这就清楚地表 明了 他们宁可屈从帝国主义的压力 选择向帝国主义献媚乞怜的办法得到了帝 国主义的保护 而不敢采取坚决反抗 坚决斗争的态度 在帝国主义和农民大众 之间 他们害怕农民大众甚至超过了害怕帝国主义 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 性中反动的一面 这些说明 立宪派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已经失去了此前他 所具有过的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而逐步堕落为一个反动的政治派别 圆何若钧 在 资产阶级各派系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态度和活动 中指出 戊戌变法失败以 后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逐步暴露了它的反动根性 他们 与义和团势不两立 陈振江在 社会思潮与义和团研究的百年历程 中说 义 和团时期及其失败后的1 0 年间 改良思潮代表人物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虽然猛 烈抨击帝国主义侵略 瓜分中国的行径 却无具体的反帝行动 反而对义和团的 反帝斗争大张挞伐 发表一系列的污蔑义和团的言论 罗超在 建国前国内研 究义和团状况评述 中说 与孙中山等人相反 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等人则 完全否定义和团有积极作用 郭沫若主编的 中国史稿 中说 资产阶级各 派系 不论是改良派或革命派 对义和团一致采取反对态度 竭力污蔑义和团 把它看成是祸国殃民的根源 改良派首领康有为将义和团看作洪水猛兽 资 产阶级革命派也把义和团说成是应该剿灭的 奸民 和 匪徒 软弱的中国资 产阶级害怕劳动群众的阶级斗争 又被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所吓倒 夸大帝国主 义力量 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翦伯赞主编的 中国史纲要 中也表达了 相同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他们同情义和团运动 郭世佑在 梁启超笔下的义和团运动 中指出 1 9 0 0 年的函件是颇多的 但其中很少谈论义和团事件 尤其是当年7 月以后的函件却属阙如 稍后 梁启超在 灭国新法论 等文章中 几次提到义和 骆宝善 桑兵 民族资产阶级与义和团运动 近代史研究 1 9 8 3 年 第4 期 金冲及 胡绳武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各阶级动向 学术月刊 1 9 6 0 年第1 i 期 何若钧 资产阶级各派系在义和团运动期问的态度和活动 历史教学 1 9 5 7 年第9 期 陈振江 社会思潮与义和团研究的百年历程 历史教学 2 0 0 0 年第1 2 期 罗超 建国前国内研究义和团状况评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 9 8 2 年第1 期 郭沫若主编 中国史稿 第四册 北京人民出版杜1 9 6 2 年版 第1 4 2 1 4 3 页 翦伯赞主编 中国史稿要 下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l 啊3 年版 第4 7 8 q 7 9 页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团事件并抱以同情态度 对西方列强的强暴行径有所谴责 在骆宝善等的 民 族资产阶级与义和团运动 中说 在维新派的营垒中 也有人对义和团运动同样 持基本肯定的态度 对义和团给予有条件的同情者 就更为广泛了 就连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梁启超 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义和团的英勇斗争打乱了帝国主 义瓜分中国的步骤 启迪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罾 第三种观点是持 变化 说 认为康 梁改良派对义和团的态度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 如赵春晨在 论康梁维新派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的态度 中就 说 维新派虽然在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对之采取了敌视和批判的态度 但是当 帝国主义借口镇压义和团而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时 特别是在后党顽固势力向 帝国主义投降 义和团运动遭到失败之后 他们又较多地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罪 行 而对义和团给予一定程度的同情和肯定 这种对义和团认识和评价上的变 化 在梁启超 严复等人身上都有所表现 至于康有为 对义和团确实始终不 曾明确表示过同情或肯定 但其认识也并非一成不变 固何树宏在 革命派 改 良派与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反思述论 中指出 改良派也是不在任何时候 任何场合都完全否定义和团 在帝国主义借口镇压义和团因而对中国大举入侵的 时候 改良派 痛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罪行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义和团运 动的一种肯定 凹 本文认为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康 梁改良派对它的态度有变化 虽然不 是质的转变 但是还是有些微小的量的转变的 从这些细小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他 们对义和团认识的加深 我将充分利用 清议报 的丰富的资料来论述这一观点 二 关于维新派在义和团高潮前后近代思想的发展状况 史革新的 义 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 是比较好的一篇文章 文章指出 经过义和团之后 国内民众的思想认识 无论在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政府腐朽本质的认识方 面 还是在对人民群众力量的觉悟 对新世纪思想启蒙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 都 大大提高了 义和团运动对近代思想启蒙的积极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郭世佑的 梁启超与义和团运动二题 中指出 梁启超关于义和团事件的研究 其主要学 郭世佑 粱启超笔下的义和团运动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5 期 骆宝善 桑兵 民族资产阶级与义和团运动 近代史研究 1 9 8 3 年第4 期 赵春晨 论康梁维新派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战争的态度 广东社会科学 1 9 9 4 年第5 期 何树宏 革命派 改良派与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反思述论 纪念义和团1 0 0 周年论文选集 天津 义和团纪念馆2 0 0 0 年版 第1 3 2 页 史革新 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5 期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术贡献似乎并不在于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的如何详尽 而是就义和团运 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复杂影响提出了某些深刻的见解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并不 因为其中的某些谬见而遮蔽或冲淡 尤其注意到新政与庚子之变之间的时空联 系 以及晚清政局与辛亥革命的互动作用 看到了促使辛亥革命成功的必然性社 会因素 张红军 毕务章的 试论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中指出 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 中国人民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就不可能前进 一大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就不能得到那样广泛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 可能得到那样迅速的成长 辛亥革命高潮的来临与清王朝的覆灭 将会推迟若干 年 因此 在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近代化而进行的争取民主的斗争中 义和团运 动同样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潘家德在 论知识分子在义和团运动后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反思 中指出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 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的尊王法祖 重文轻武等观念 全面提出怀疑 批判 从而促成了2 0 世纪第一次 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 这次运动对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的历史 具有深远的影 响 湖南师范大学2 0 0 2 届研究生稂艳玲的 试论 清议报 的立宪宣传 中指 出 清议报 宣传民权观 批判国民劣根性 向国人灌输近代国民意识和参政 意识 提倡政党政治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到了宪法问题 开始了真正意义 上的君主立宪宣传 它吹响了二十世纪初立宪运动的号角 其对民权的倡导 为 立宪思潮的兴起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对现代新民的塑造 旨在为立宪运动奠定群 众基础 其对政党政治和宪法的宣传 更是为立宪运动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通过康 梁维新派在 清议报 中发表的宣传立宪 宣传民主与民权 改造国民思想 主张开民智 新民德 倡新学的文章 论述维新派在义和团运动 期间近代思想的发展状况 三 清议报 概况 创办报刊是康梁维新派宣传其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之一 正如梁启超自己所 说的那样 鄙人二十年来 固以报馆为生涯 且自今以往 尤愿终身不离报馆 郭世佑 粱启超与义和团运动二题 义和团运动1 0 0 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山东大学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张红军 毕务章 试论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 9 9 4 年第1 期 潘家德 论知识分子在义和团运动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5 期 稂艳玲 试论 的立宪宣传 湖南师范大学2 0 0 2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生涯者也 清议报 是梁启超流亡日本后 创办的第一个报刊 此后又办 了 新民丛报 和 新小说报 这几家报刊在当时海内外的影响很大 梁启超 因此被誉为 舆论界之骄子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清议报 的情况 一 创刊的目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于1 8 9 8 年1 0 月抵达东京 1 2 月2 3 日就在横滨创 刊了 清议报 梁启超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创办报刊 在 清议报 第一册上译 载的日本 东亚时论 上的 兴清论 中可以找到答案 顷者清国新政之士 前后辈出 欲试经纶于一代 而事终败矣 然皆当代杰出之人也 其力量识行 足为世所推重 惟根本未立 急于图功 进锐退速 以致一败不可收拾 诚可悲 矣 虽然 欲行天下之权者 必先拥天下之兵 欲拥天下之兵者 必先握天下之 财 欲握天下之财者 必先收天下之心 天下之心 天下之财 与天下之兵 行 其权之大本也 也就是说人心 财力和兵力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条件 而在 这三样之中 人心又是重中之重 先拟收人心 次拟握财权 终拟握兵权 则虽有盘根错节之难 犹快刀斩乱麻 截焉莫能阻碍也 改革 于是乎大伸焉 所以 梁启超办 清议报 有着很明确的政治目的 就是把办报看作 先收天 下之心 的关键 以支持维新派的改革运动 二 报耐的宗旨 清议报 在第一册的 横滨清议报叙例 中就阐述了办报宗旨 一 维 持支那之清议 激发国民之正气 二 增长支那人之学识 三 交通支那日本两 国之声气 联其情谊 四 发明东亚学术 以保存亚粹 数月之后 梁启超对 清议报 的宗旨进行了修订与归纳 本报开设仅数月 承海内外有心人称许 销售以至三千余份 惟本报宗旨专以主持清议 开发民智为主义 今更加改良 特取东西文各书报中言政治学 理财学者 撷其精华 每期登录数页 因政治等 学为立国之本原 中国之学绝无所知 风气不开 实由于此 梁启超在 本报 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报之经历 中 对 清议报 的特色作了精辟 地概括 一言以蔽之日 广民智 振民气而已 介绍西学以广开民智是 清议 报 的宗旨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 文集之二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第1 页 1 9 9 9 年第l 期 总第1 2 0 期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议报 无疑是当时中国先进舆论的代表 在 清议报 第一百册出版后的第 二天 因报馆失火 清议报 就此宣告停刊 五 刊物栏目 清议报 的栏目设置存在不稳定性 较为复杂 各册均存在的栏目只有 本 馆论说 诗文辞随录 也是较稳定的栏目 只有第3 6 第3 9 两册没有 中 华书局在影印 清议报 时 在影印本第6 册后附了一个 篇目索引 索引的编辑者根据 清议报 的栏目设置把 清议报 的文章内容分为1 7 大类 分别是 本馆论说 时论汇录 中国近事 外国近事 猛醒录 殖民杂俎 来稿 杂文 国闻短评 饮冰室自由书 瀛海丛谈 飕梦录 支那哲学 政治学译 译 书附录 政治小说 诗文辞随录 其它 不过 清议报 的栏目设置对 清议 报 的宣传内容没有太大影响 之所以 清议报 栏目设置较为混乱 一是宣传 内容的调整 二是编辑人员的变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鼍曼罾量量皇皇鼍量置舅曼曹皇 皇量量曼虽置 詈曼量罾 曼曼皇鼍皇量皇鲁鼍皇皇量詈量皇皇 曼曼舅量皇量鲁曼曼i 一一 i i 鼍i 第二部分 清议报 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 一 义和团运动初起阶段的 清议报 述论 甲午战争的失败 清政府的腐败完全暴露在列强各国面前 特别是巨野教案 发生后 德国占领胶州湾 英 俄 法步德后尘 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东一役 中国一败涂地 所失极多 而所遭亦既惨矣 由是而中国废疾之形 皆呈露于外 而欧西列强之回旋于东方者 眈眈逐逐 恰如群鸷飞集于野殍之下 皆思奋啄 中国者 去危亡也几希 在这种情况下 清议报 对列强的一 举一动都极为关注 对于与后来义和团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德国当然也不例外 德国兵今日入沂州 旅上海中人 皆谓德国必从此全据山东 德国今仍置 兵于日照 有流言日 今五六百兵将到 大军已集 即进攻山东全省 叭 德 国兵已发沂州 退入日照 约清兵极力保护沂州德国人 德政府以宣教师斯氏事 件未满其要索之意 命意国军舰拘其地绅士五人为质 送之于胶州湾中青岛 固 曹州教案条约 匪扰胶州 一这个时期对于德国在山东的冲突主要是 纪实性的 很少有评论 在第十二册摘译了台湾 日日新报 的一篇 论清德启 争之大势 指出若德国占领了沂州 山东就尽在他掌握之中 其他国家必定也 会纷纷效仿 则中国政局混乱 灭亡就在所难免 这对列强来说也是不利的 况 且列强分配不均 必定互相争夺 不论对哪国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所以号召有 仗义友邦 能够调停 和平解决 还有一篇 论山东之乱耗 认为中国尤其是山 东教案甚多 应当重视 如暴动之事小 然关系之处大 不可轻易看过 且列 国之侵略 非每因此种之问题 此时 清议报 的作者们己敏锐地感到了 德国对中国的威胁 指出 德国者 乃为支那之第一大患也 正因为对帝国主 中外时局 清议报 第1 3 册 第8 0 7 页 电音汇录 清议报 第1 1 册 第6 7 7 页 德兵蹂躏山东 清议报 第1 6 册 第1 0 1 3 页 山东近况 清议报 第1 8 册 第1 1 4 8 页 曹州教案条约 清议报 第2 8 册 第1 8 0 7 页 匪扰胶州 清议报 第2 8 册 第1 8 1 6 页 论山东之乱耗 清议报 第3 4 册 第2 1 9 5 页 德人野心 清议报 第3 0 册 第1 9 5 2 页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有如此深的了解 才会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情发展的方向 1 8 9 8 年秋 朱红灯领导的山东义和团拳民在山东冠县梨园屯闹教 树 助 清灭洋 旗号 拉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清议报 自1 8 9 8 年1 2 月2 3 日 光 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 创刊 直至1 9 0 0 年3 月3 1 日 光绪二十六年三月一 日 发行第四十册时 都未出现 义和团 的名字 而且这个时候 清议报 对山东团匪的介绍非常少 主要是德国的侵扰和由此造成的民众反抗 发生地多 为鲁东地区 鲁西较少 即使在报道的个别闹事中也只是以 土匪 相称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因为此时 清议报 刚在日本成立 它更多关 注的是国际形势 所以文章翻译的多是关于列强之间的关系 国际上的同盟 战 争 各国的动态的评论 如 俄法同盟疑案 日本片同鹤雄译 英俄协商疑 案 东报译编 英俄二国协商 译世界之日本报第三卷十号 四国近政 译商报世界报第九号 以及各国对中国的态度 如 伊藤侯论支那 译东京 日日新闻 保全支那论 译外交时报 拟立瓜分中国平和会 西报译编 论英国对清政策 东报译编 欧洲列强对清政策 东报译编 日本各报 论对清政策 外论汇译 对清政策 译商业世界报 清国与世界之安危 日本法学博士添田寿一 这种翻译的外国评论在每一期中都有 并占有很大 的比重 是此时 清议报 关注的焦点 而对于国内的形势关注比较少 多是一 些 尊皇论 光绪圣德记 明义篇 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 论中国 救亡当自增内力 之类的文章 侧重于保皇改良 宣传近代思想 唤起民众以救 亡图存 客观上报社本就不在国内 对国内情况不甚清楚 主观上作为资产阶级 维新派 主要关注于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保皇改良 所以此时的 清议报 并 没有将注意力放到义和团运动上 二 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的 清议报 述论 1 9 0 0 年春之前 义和团主要活动于鲁西 直隶南部地区 由于慈禧太后的 主剿政策以及袁世凯继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一系列的打击政策 初期的义和团 遭到镇压 然而在1 9 0 0 年春夏间 义和团又在直隶地区发展起来 攻击教堂 杀伤教士 教民 拆毁铁路电线 更在慈禧默许之下入驻北京 形成春夏间的大 发展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1 9 0 0 年4 月l o 日发行的第四十一册中 第一次出现了 山东义和团匪 的称呼 紧接着在下一册中发表了一篇 纵匪成患 指出 因义和团匪恃有西 后及数大员之帮助 在该两省 山东及直隶 已有一年余 而端郡王实为义 和团匪中之首领 故各官办理团匪 均知此故 亦不得不虚行了事 此后发表 了两篇关于义和团的评论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 和 续论义和团事 阐述了义和团的一些相关问题 关于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清议报 认为列强的侵略是义和团产生的根本原 因 列强强占我国领土 干涉我国内政 任意欺压侮辱 使我国不能自立自主 人们有冤而无处伸 故积怨发愤 遂出此下策 以求一泄其恨哉 一 对此 清 议报 是 深痛我民之愚 而贸然以此亡我国也 这样只会让列强侵略我国有 了正当的理由 今之此举 彼固谓若之内地有乱 于我商务有碍也 于我教民 有损也 若不自平 我不得已代为平之 在这里看到列强的侵略引起了义和团 的发生 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但义和团运动的发生是由多方面原因所引起的 列 强的侵略固然是义和团兴起的重要原因 但是将义和团的兴起仅仅归咎于列强方 面 很明显是不全面的 义和团首起于鲁西 是由这一带特定的经济 文化特点 所决定的 这一地区的突出特点就是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封建自然 经济 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封建文化 教会势力比较集中 各种宗教和民间秘密 结社长期存在 鲁西多属黄土沙壤 农民们仅靠土地上的微薄收入 不仅无法自给自足 甚 至不能维持起码的简单再生产 再加上比其它地区严重而频繁的灾害 清代山东 的水灾也以鲁西北平原地区为重 这里既是黄 运洪灾和内涝频繁之处 又是沿 海潮灾较多的地方 各县成灾一般在5 卜8 0 年次之间 鲁中南山丘地区和胶 东半岛水灾较轻 各县成灾一般在2 0 年次左右 加剧了人民生活的贫困 由于当地有悠久的植棉传统 棉花产量极为丰富 手工纺织业便成为广大农民家 藉端干涉 清议报 第4 l 册 第2 6 6 7 页 纵匪成患 清议报 第4 2 册 第2 7 3 3 页 第4 7 册 第3 0 2 3 页 麦孟华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 清议报 第4 3 册 第2 7 7 0 页 杜耀云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与义和团运动 d j 东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4 期 总第 1 7 1 期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清代山东水早自然灾害 山东史志资料 山东人民出版社 1 9 8 2 年 第2 辑 第1 5 4 1 5 5 页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庭的主要副业 在鲁西南的农村 农民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地位十分重要 它在维 持农民家庭生存 交纳税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农民们离开了这项副业生产 同 样无法生活下去 步入近代以后 统治者的苛捐杂税 地主的沉重剥削 日益频 繁的灾害和膨胀的人口 都给传统的小农经济以极大的压力 并且外国棉纱 棉 布的进入给予了致命的冲击 至十九世纪末叶 鲁南农村的小农经济在洋纱 洋 布的打击下 已濒于一片危机 牧师斯魏磁 h s w i t h 曾在 波动的中国 中说 到 许多从 文明 逐渐地进攻中国内地 无数受祸者他们自己不明白受灾害 的原因 好像日本农民被地震所造成的海水或海岸沉落所起的潮水之淹没一样 可是有许多人很知道在外国商业未进来扰乱旧秩序以前 在普通的年岁里是够吃 够穿的 现在各方面都缺乏 觉得前途一天天地可怕 像这样的经验 在活动的 各方面 能怪中人对新秩序感觉很深的不满意吗 所以山东西部成为历史上 农民起义起事最多的地区之一 仅在1 9 世纪5 0 年代至6 0 年代 该地区就爆发 过鲁西南的长枪会起事 鲁西北的白莲教和宋景诗起事 以及运河沿岸的幅军起 事等等 这些战事不仅破坏了生产力 使人民生活更加艰苦 更助长了一种浮躁 情绪 不利于社会安定 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起义 其次是民教冲突 山东教案多发地和义和团的发源地之所以在鲁西 还和这 地区的人们在思想上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有关 山东西部在古代是儒家文化的发达 地区 尤其是孔孟故乡的兖州府和济宁直隶所属各州县的人民 对儒家文化更是 心向往之 孝 悌 忠 信 礼 义 廉 耻是人民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是行 为准则 而基督教的教义与儒家的纲常礼教有许多格格不入之处 当初圣言会和 方济各会划分在山东的传教范围时 法国把兖州府 沂州府 曹州府和济宁府划 归圣言会传教的范围 称为山东南境地区 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多年来方济各会一 直无法打进去 传教事业寸步难行 他们想让德国人去碰壁 这充分说明了当地 人对基督教的排斥 导致民教冲突十分激烈 遇有民教争讼 地方官稍欲持平 教士已登堂恐喝 略不满其所欲 即赴督抚恐喝矣 则赴总理衙门恐喝矣 教民亦民也 乃与平民争讼 到堂 平民长跪 教民则不跪 居乡 平民有差徭 则教民无差徭 平民有厘税 杂派 酬神 演剧等费 则教民一概全无 随着 列强特别是德国的进一步侵略和教民冲突的演变 最终诱发了义和团运动 他 彭述之 帝国主义与义和团运动 向导 第8 1 期 1 9 2 4 年9 月3 日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 义和团档案史料 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第1 2 3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具有显著的政治性 在不同程度上与殖民主义同步 所以 民教冲突也在一 定程度上加剧了暴动的产生 义和团运动是在国内 国外因素互相作用下而发生 它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 结果 清议报 的作者们并没有深入去思考引起这场运动的内在原因 只是片 面的将其归因于帝国的侵略 清议报 认为清朝之所以如此腐败无能 其罪魁首恶固在于权奸乱贼 不除其害 则虽外人不来 而祸乱正未有艾也 而北京政府袒护义和团的原因 一日 仇视汉人而遂并及西人也 认为汉人越来越多 赶不尽 杀不绝 所 以 乃思绝其生路 近言新法者皆汉人 彼遂以为新法者 汉人之利 满人之害 诚绝新法 即可绝汉人之生路 而汉人之所行新法 所言新学 又皆输自西欧 彼不达外情 遂又以为西人者固与汉人同其流派种类也 于是本夷薤汉人之心 并为恶绝西人之事 且皇上幽废 西人每请观之 新党捕逐 西人每保持之 则 更触及彼之大忌 所以借义和团之名来排挤汉人和西人 维护满人的利益 一 日 专倚俄人而遂轻视诸国也 固甲午战争之后 俄国从日本手中索回辽东 还 于中国 于是一些愚昧之士就 以为诸国之亲我爱我者 莫俄人若 于是与俄 甚亲 认为 他国皆不足相抗 虽有列强不足复虑 故行事愈横肆 其外交愈堕 败 专心讨好俄国 无视英美德法的警告 孰不知本着 利益均沾 的原则 各国岂能坐视俄国独享其利 欺压汉人 却不惜用土地和主权来换取俄人的支 持 其狠心辣手 乃一至于如是之惨酷耶 乃一至于如是之决绝耶 还有一 个人人皆知的原因 而其尤处心积虑 阴谋奸险者 则藉其势力为己声援 以 遂其屡试而不敢逞之篡夺弑逆之谋 清议报 认为这些理由促使清政府支持 义和团 导致了直隶义和团的大兴 此时 清议报 对义和团并没有过多的报道 只是认为清政府是义和团的支 持者 关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实际上 以那拉氏为首的 清朝中央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义和团一直是主张严厉镇压的 1 8 9 9 年义和 徐绪典 从教案到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轨迹 再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 见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 会编 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8 7 年版 第1 8 2 页 麦孟华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 清议报 第4 3 册 第2 7 7 2 页 麦孟华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 清议报 第4 3 册 第2 7 7 2 页 麦孟华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 清议报 第4 3 册 第2 7 7 3 页 麦孟华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 清议报 第4 3 册 第2 7 7 3 页 麦孟华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 清议报 第4 3 册 第2 7 7 3 页 麦孟华 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 清议报 第4 3 册 第2 7 7 4 页 麦盂华 论非皇上复政则国乱不能平定 清议报 第4 9 册 第3 1 4 5 页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团起山东时 济宁 嘉祥一带的反教会斗争十分激烈 时任山东巡抚的毓贤就曾 下令 速饬该县 指嘉祥县 查明 如有其事 一面弹压保护 毋任滋生事端 并即电复 又令兖州镇总兵田恩来 拨队弹压查办 而且朱红灯起义也遭到 了毓贤的镇压 朱红灯等主要领导人均死于毓贤之手 袁世凯上任后 费尽心机 采取了一系列防范 瓦解义和团的手段 通过多种手段并用 袁世凯把官 兵 勇 役 士绅 乡团等力量都动员起来 从多方面形成对义和团的遏制 直隶 总督裕禄更是对义和团厉行镇压 他不仅动辄派兵杀戮 抓捕 而且在处理被 捕人员时也不像袁世凯那样对 首要 和一般拳民区别对待 分化瓦解 而是一 律严惩 正是裕禄对义和团的政策过分严酷才造成了直隶义和团的迅猛发展 即便在1 9 0 0 年6 月1 6 日 慈禧决定 宣抚 义和团时 也是为了 利用义和团 杀洋人 又利用洋人杀和团 实现她对抗帝国主义 立溥侑为皇帝的阴谋 并 且当看到自己的政权受到义和团的威胁时 立马恢复了对义和团的镇压政策 义 和团在提出 扶清灭洋 口号到进入京 津城内的整个过程中 它和清政府的关 系 从清政府方面讲 是执行着 剿 抚 政策 当初是坚决镇压的 后来在 镇压遭到失败时 被迫作出一定的让步 即采取 抚 政策 就在这时 剿 抚 是起伏不定 互相交叉施行的 从义和团方面讲 在 扶清 的口号下 为了避免与清政府发生磨擦 而集中力量去进行反帝斗争 因此双方都存在着利 用对方的事实 义和团进入京 津城内后 受清政府利用的方面确实增多了 因 而双方的武装冲突不见了 这是义和团对清政府反动本质认识不清的表现 是农 民阶级局限性造成的 对于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斗争阶段 认为是 奉旨造 反 慈禧一伙封建顽固派 是义和团反帝的代表和主宰 是不符合史实的 不 妥当的 对于义和团 扶清灭洋 的口号 清议报 也进行了批判 认为当时皇上 被幽禁 女后擅权 奸臣窃国 所以谈不上 扶清 而真正的能亡国的人 是奸臣 现在 依附奸贼 庇逆党之余威 仇视外人 为野蛮之举动 徒以招外 人之笑骂 其结果非但不能 灭洋 反而是 适足速列强之瓜分而自取覆亡 林华国 历史的真相一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天津古籍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7 3 页 林华国 历史的真相一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天津古籍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8 5 页 林华国 历史的真相一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天津古籍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第8 9 页 爱新觉罗 溥仪 我的前半生 北京同心出版社 2 0 0 7 年版 第1 1 页 刘钦铭 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1 9 8 2 年第0 0 期 麦孟华 续论义和团事 清议报 第4 7 册 第3 0 2 3 页 麦孟华 续论义和团事 清议报 第4 7 册 第3 0 2 5 页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惨 扶清灭洋 口号的提出是有时代和阶级的必然性的 当时帝国主义加紧侵 略中国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矛盾 所以义和团将斗争 的锋芒指向了帝国主义 这个口号 是当时中国农民所能提出的最高斗争纲领 圆 清 代表着中国这个国度 扶清 保清 正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农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体现 他们生活在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 既没有资产 阶级的领导 更没有无产阶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 这就决定了农民不可能 提出比 扶清灭洋 更恰当的口号了 灭洋 口号当时对广大的农民群众具 有很大的号召力 对于当时迅速掀起反帝斗争的高潮起了巨大的作用 可惜的是 虽然明确提出了 灭洋 但它却未能真正地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帝国主义的在华 势力 这样 不但没有抵挡住帝国主义势力以各种形式的侵略和渗透 还把自己 置于风头浪尖上 给自己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损害 面对这种情况 清议报 认为 中国之祸在外侮 而其祸本则在内患 除 中国之祸在御外侮 而除其祸本则在先平内患 所以国民要想自强 要御外 敌 必先除内患兴政治 应当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 藉攘夷以尊王 藉尊王以 覆幕府 举国之士 皆以覆幕为专图 迨乎锦旗东指 幕府乞降 大政既归 而敌患亦息 内患既除 外侮自靖 这一时期 清议报 渐渐开始关注到义和团 对它的兴起 口号都作了一 定的了解 并藉此抨击了清政府的腐败 提出了 先除内患 的观点 但是可以 看出 此时的 清议报 作者仍然站在自己保皇改良的立场上 并没有对义和团 有过多的关注 对于如何平息义和团 如何解决问题没有过多涉及 三 义和团运动高潮阶段的 清议报 述论 1 9 0 0 年6 月2 1 日 慈禧发布的宣战诏书向中外宣示 与其苟且图存 贻羞 万古 孰若大张挞伐 一决雌雄 最终决定对外宣战 至此 义和团也取得了 麦孟华 续论义和团事 清议报 第4 7 册 第3 0 2 4 页 王承仁 乔茵 有关义和团运动地位的几个问题 武汉大学学报 1 9 9 1 年第3 期 廖一中 略论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4 7 册 第3 0 2 5 页 麦孟华 续论义和团事 清议报 第4 7 册 第3 0 2 6 页 义和团档案史科 上册 第1 6 3 页 关于清政府所谓的 宣战诏书 学界对其是否属于 宣战 尚有 争议 林华国等认为此举不是宣战 而是 号召全国军民抵抗侵略的战争动员令 历史的真相 义和团 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第1 1 4 页 姑存其说 一般还是应认为属于宣战 不管是否正式意义上的 宣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合法的地位 在6 月2 3 日授意发布的上谕里正式派庄亲王载勋 协办大学士刚 毅直接统率义和团 用以协助清军抵抗联军和进攻使馆 至此 义和团的发展进 入了高潮 清议报 从第四十八册 1 9 0 0 年6 月1 7 日 一直到第五十六册 1 9 0 0 年9 月4 日 都发表了义和团滋事汇志 主要收录的是天津电报 北京电报 上海电报 芝罘电报的相关报道 以义和团的行迹和滋事为中心 同时有各国的 态度及派兵的情况和北京政府方面的进展状况 真真实实 虚虚假假都刊登在报 纸上 这与 清议报 不在国内 不能近距离的接触到事实有关系 这些电报不 能反映出 清议报 的态度 但从论说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事态发展的观点 一 要求皇上复政 清议报 第四十九册上发表了 论非皇上复政则国乱不能平定 指出要 欲中外之相安 莫如匪乱之速平 欲匪乱之速平 莫如请我皇上之亲政 盖皇 上之亲政 固必能靖乱党而睦邻国 安人心而绝乱萌 而其效有可立观者也 首先 政府腐败 西后与奸臣 不但不平匪乱 还引以为党援 致使与列强关系 破裂 而皇上 经国行政 首注意于睦邻 圆所以 如果皇上能够复位 则会重 归于好 并能严办团匪 故日 皇上复政则可以靖乱党而睦邻国也 其次 我国民之爱戴我皇上也 爱若慈母 畏若严师 凡在含生 莫不谓吾君之可恃 故行新政者九十日 而天下想望太平 当其时 外无要胁之事 内无反侧之谋 盖皇上在位 民气皆苏 类皆争自濯磨以待皇上之辑用 戊戌政变失败后 皇 上被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台河市重点中学2025-2026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广东省揭阳市重点名校生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文化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兴伟学院《医学免疫学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云南省通海县三中高二上化学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鼻咽癌放疗并发症处理措施
- 超声科普脂肪肝
- 心血管内科心肌病护理流程
- 科普高血压知识
- 《脑组织与疼痛:神经科学的突破》阅读记录
- 病理医生进修病理诊断汇报
- 单招考试宣传课件
- 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 2024-2025学年安徽合肥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 塔罗教学课件
- 产程中产妇的饮食管理
- 机械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清单
- 2025年陕西邮政校招笔试题及答案
- 光栅尺介绍课件
- 品质部奖罚管理制度
- 小学生防轻生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