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操作技能一、 S1水准仪i角检验: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一2、考核时间:40分钟3、考核内容:仪器安置;检验操作方法步骤;检验记录、计算。4、考核要求:仪器安置正确;观测方法、步骤、程序正确;记录、计算规范、正确;取位合乎规定;所有记录、计算在表1中进行。S1水准仪i角检验 测站观测顺序标尺读数高 差a b(mm)i角计算标尺正确读数a2、b2计算A尺读数(a)B尺读数(b)1=i=a2=b2234中数a1=b1=1234中数a2=b2=(一)观测略图 a2 b2 a1 b1 20.6m A20.6m B20.6m (二)技术要求:1、仪器安置:高度适中,架头水平,踩实脚架,园气泡严格居中。2、观测:先后分别在、两测站上观测。每测站上先后分别照准后尺和前尺基本分划读数(每次照准后4次读数)读至0.01mm。3、 计算:标尺读数中数计算、高差计算、标尺正确读数计算取至0.01mm,角度取至0.1。4、 限差:4 次读数互差0。5mm。 (三)计算公式:1、i角计算: =(a2b2)(a1b1)/2=(h2h1)/2; i=102、正确读数计算:a2= a22; b2= b2四、检验方法:(见上图)1、安置仪器于处,照准A点水准尺,用锲形丝卡因瓦尺上某一刻划线四次读数;用同样方法照准B点水准尺进行四次读数,计算四次测定的平均数,并计算处观测高差。2、安置仪器于处,照准A点水准尺,用锲形丝卡因瓦尺上某一刻划线四次读数;用同样方法照准B点水准尺进行四次读数。,计算四次测定的平均数,并计算处观测高差 3、计算i角和在A、B尺上的正确读数a2、b2。(四)算例测站观测顺序标尺读数高差b(mm)i角计算标尺正确读数a2、b2计算A尺读数(a)B尺读数(b)1139.365145.81264.50=-1.18(mm)i=-11.8a2=140.288b2=146.8562 363 8133 364 8164 365 815中数a1=139.364b1=145.8141140.052146.73666.86205373730527384052739中数a2=140.052b2=146.738二、道路圆曲线测设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四2、考核时间:50分钟3、使用仪器工具:J6经纬仪、30m钢尺4、考核内容:线路转折角测定;曲线元素的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三主点放样数据的计算;曲线三主点测设。5、考核要求:线路转折角测定正确;曲线元素的计算正确;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正确;三主点放样数据的计算正确;三主点测设方法正确;转折角测定符合限差要求;点位测设符合精度要求;记录、计算取位正确;所有记录计算在表4中进行6、已知数据:园曲线设计半径:(考核现场抽取决定);转折点里程桩号:3450.857、抽取的园曲线设计半径注记:R= m园曲线测设记录计算表 线路转折角观测盘位目标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左右曲线元素计算T= L= E=曲线主点里程桩号计算ZY= QZ= YZ=曲线主点放样数据计 算放 样 点方向或角度平 距ZYQZYZ圆曲线的测设方法如下:1、根据中线AB和BC用经纬仪在B点测出转向角。2、根据设计半径R和转向角分别计算曲线放样参数。切线长T=Rtg 曲线长L= 外矢距E=R(1/cos1) 3、放样三主点:计算出三主点里程中桩号;在B点安置经纬仪,沿BA方向量取切线长T,定出ZY点(前切点);沿BC方向量取切线长T,定出YZ点(后切点);经纬仪旋转角度定出BO方向,在此方向上量取外矢距E;定出QE点(圆曲线的中点),即得圆曲线的三主点。三、 三(四)等水准测量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三2、考核时间:30分钟3、使用仪器:S3水准仪、普通水准标尺4、考核内容:一站高差测量5、考核要求:仪器安置正确;观测程序、方法、步骤正确;记录计算规范正确;限差合乎规定;取位正确;所有记录计算在表3中进行:水准测量记录表 后视点|前视点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标尺读数K黑红上丝上丝后距前距黑面红面视距差A|B后前后前高差中数(一)三等水准测量1、使用仪器、标尺:S3水准仪、双面水准尺。2、技术要求:(1)要求作一站三等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记录计算。(2)测站观测程序:后-前-前-后(读数顺序:后黑:下、上、中丝;前黑:下、上、中丝;前红:中丝;后红:中丝。读取中丝读数前务必使水准管气泡严格居中)。(3)限差规定:视线长度75m;前后视距差2.0m;黑红面读数差2mm;黑红面高差之差3mm。(4)取位规定:所有读数读记至“mm”;前、后视距及视距差计算取至“0.1m”;黑红面读数差、黑红面高差之差计算至“mm”(注末位);黑、红面高差计算至“mm”,高差中数取至“0.1mm”。3、观测、记录、计算方法:如图1-5所示,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作一站三等水准测量,在A、B两点间且与A、B两点等距离处安置水准仪,概略整平,记录计算表格如表1-2所示。 后视点前视点后尺下丝前尺下丝方向及尺号标尺读数(中丝)K黑一红上丝上丝后距前距黑面红面视距差ddAB2.571(1)2.566(4)后2.082(3)6.769(8)0(12)1.593(2)1.596(5)前2.081(6)6.867(7)1(13)97.8(9)97.0(10)后-前0.001(14)0.098(15)1(16)0.8(11)高差中数0.0015(17)K=4.687或4.787 1、观测程序和记录方法:(1)照准后视尺黑面,依次读取下丝(1)、上丝(2)、中丝(3)读数,记录。(2)照准前视尺黑面,依次读取下丝(4)、上丝(5)、中丝(6)读数,记录。(3)照准前视尺红面,读取中丝(7)读数,记录。(4)照准后视尺红面,读取中丝(8)读数,记录。2、测站计算与校核:(1)计算后视距:(9)=(1)-(2)100(2)计算前视距:(10)=(4)-(5)100(3)计算视距差:(11)=(9)-(10)(4)计算后尺黑红面读数差:(12)=K+(3)-(8)(5)计算前尺黑红面读数差:(13)=K+(6)-(7)(6)计算黑面高差:(14)=(3)-(6)(7)计算红面高差:(15)=(8)-(7)(8)计算黑红面高差之差:(16)=(14)-(15)0.1 (注:“0.1”以黑面高差为准判定)检核:(16)=(12)-(13)(9)计算高差中数:(17)= (14)-(15)0.1 /2(二)四等水准测量 与三等水准测量作业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点如下: 1、测站观测程序:后-后-前-前(读数顺序:后黑:下、上、中丝;后红:中丝;前黑:下、上、中丝;前红:中丝。 2、限差规定:视线长度100m;前后视距差3.0m;黑红面读数差3mm;黑红面高差之差5mm。四、S3水准仪放样坡度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一2.考核时间:50分钟3.考核内容:仪器安置;放样元素计算;观测程序4.考核要求:在地面设置一点A,打入一木桩,作为仪器安置点;在距仪器50米处设置一点B,沿A、B测设坡度。放样B点高程,并打入木桩;将仪器搬至A点,量取仪器高, 旋转微倾螺旋使水准仪读数为仪器高,然后每隔10米放样一坡度点。仪器安置正确;放样数据计算正确;观测步骤正确;记录计算规范正确;取位正确;限差符合要求。放样元素计算表 点名项目AP1P2P3P4B起点距(m)01020304050设计高程(m)72.352备注:A点高程72.352m为已知高程 A点到B点的设计坡度为+4观测方法(水平视线法) 如图所示,A、.B为设计坡度线的两端点,其设计高程分别为HA和HB,AB设计坡度为i,在AB方向上,每隔距离d定一木桩,要求在木桩上标定出坡度为i的坡度线。施测方法如下:(1)沿AB方向,桩定出间距为d的中间点1、2、3的位置;(2)计算各桩点的设计高程: 第1点的设计高程: H1=HA+id第2点的设计高程: H2=H1+id第3点的设计高程: H3H2+idB点的设计高程: HB=H3+id或 HBHA+iD(检核)坡度i有正有负,计算设计高程时,坡度应连同其符号一并运算。(3)安置水准仪于水准点BMl附近,后视读数a,得仪器视线高Hi=HBMl+a,然后根据各点设计高程计算测设各点的应读前视尺读数b应Hi一H设;(4)将水准尺分别贴靠在各木桩的侧面,上、下移动尺子,直至尺读数为b应时,便可利用水准尺底面在木桩上画一横线,该线即在AB的坡度线上。或立尺于桩顶,读得前视读数b,再根据b应与b之差,自桩顶向下画线。五、全站仪对边测量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三2.考试时间:30分钟3.考核内容:仪器安置;检查操作步骤;检验记录计算;4.考核要求:仪器安置正确;仪器设置正确;观测方法正确;记录计算规范;取位正确 对边测量记录表 内容目标斜距(m)平距(m)高差(m)坡度备 注A1测站点A122313观测方法: 两种模式MLM-1(AB,AC):测量AB,AC,ADMLM-2(AB,BC):测量 AB,BC,CD,(如图2-6所示) B C A D O (测站点) 对边测量平面图例MLM-1(A-B,A-C)【MLM-2(A-B,B-C)模式的测量过程与MLM-1模式完成相同。】一、南方全站仪 对边测量操作操作过程显示MENUF4按MENU键,再按F4(P),进入第2页菜单菜单 2 / 3F1: 程序F2: 参照组1F3: 照明 P1 F1按F1键,进入程序。菜单 1 / 2F1: 悬高测量F2: 对边测量F3: Z坐标 P1 F2按F2(对边测量)键对边测量 F1: 使用文件 F2:不使用文件 F2按F1或F2键,选择是否使用坐标文件例:F2:不使用坐标文件格网因子 F1: 使用格网因子 F2:不使用格网因子 F2按F1或F2键,选择是否使用坐标格网因子对边测量 F1:MLM-1(A-B,A-C)F2:MLM-2(A-B,B-C)F1按F1键MLM -1(A-B, A-C) HD: m测量 镜高 坐标 设置 照准A F1照准棱镜A,按F1(测量)键显示仪器至棱镜A之间的平距(HD)MLM-1 (A-B,A-C) HD* 287.882 m 测量 镜高 坐标 设置 F4测量完毕,棱镜的位置被确定。MLM-1 (A-B,A-C) HD: m测量 镜高 坐标 设置 照准B F1照准棱镜B,按F1(测量)键显示仪器到棱镜B的平距(HD)MLM -1(A-B,A-C) HD* 223.846 m 测量 镜高 坐标 设置 F4测量完毕,显示棱镜A与B之间的平距(dHD)和高差(dVD)MLM -1(A-B,A-C) dHD: 21.416 m dVD: 1. 256 m- - 平距 - 11、按键,可显示斜距(dSD)MLM-1 (A-B, A-C) dSD: 263.376 m HR : 100930 - - 平距 - F312、测量A-C之间的距离,按F3(平距)MLM-1 (A-B, A-C) HD: m测量 镜高 坐标 设置 照准棱镜CF113、照准棱镜C,按F1(测量)键显示仪器到棱镜C的平距(HD)MLM-1 (A-B,A-C) HD: m测量 镜高 坐标 设置 F414、测量完毕,显示棱镜A与C之间的平距(dHD),高差(dVD)MLM-1 (A-B,A-C) dHD: 3.846 m dVD: 12. 256 m- - 平距 - 15、测量A-D之间的距离,重复操作步骤(12)-(14)六、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2.考核时间:50分钟3.考核内容:仪器安置;检查操作步骤;检验记录计算;4.考核要求:仪器安置正确;目标设置正确;观测方法正确;记录计算规范;取位正确;限差规定: A点的测量坐标与已知坐标之差X5cm、Y5cm坐标导线测量记录表 表2点名纵坐标X(m)横坐标Y(m)高程H(m)备注A1500.001500.00100.000A为已知点=450000BCAA点的测量坐标与已知坐标之差:X=Y=七、全站仪横断面测量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三2.考核时间:40分钟3.考核内容:仪器安置;观测程序步骤;记录计算;横断面绘制。4.考核要求:正确安置仪器;在地面相距50米处设置两点,桩号分别为K0+000、K0+050。并设K0+000的桩顶高程为100.000米;K0+050的桩顶高程为100.323米;在中心桩上安置仪器,沿垂直于中线方向施测K0+000、K0+050的横断面。断面点间距约10米,左右各施测30米;横断面绘制:水平比例尺1:200,竖直比例尺1:50;观测方法步骤正确;记录、计算、绘图规范正确;取位正确;限差符合要求。横断面测量记录表 桩号:K0+000 高程:100.000m 仪器高: m 点名距离(m)高程(m)点名距离(m)高程(m)备注左1右1左2右2左3右3桩号:K0+050 高程:100.323m 仪器高: m 点名距离(m)高程(m)点名距离(m)高程(m)备注左1右1左2右2左3右3观测步骤:在中心桩上安置仪器;输入测站点的高程(设桩顶里程:K1+100高程为100.000米)、仪器高和棱镜高;沿垂直于中线方向施测K0+000、K1+150的横断面。大约约5米左右测一点,左右各施测15米;绘制横断面图:水平比例尺1:200,竖直比例尺1:50;用同样方法测量第二个断面。限差规定:横断面点高程取至cm,距离取至cm。横断面点对中心桩平面位置中误差1.5m,对中心桩高程中误差0.1米。八、S3水准仪纵断面测量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一2.考核时间:50分钟 3.考核内容:仪器安置;观测程序步骤;记录计算;纵断面绘制。4.考核要求:正确安置仪器;在地面沿直线每隔50米打木桩1个,共打4个桩,桩顶距地面5cm。4个桩的桩号分别为K0+000、K0+050、K0+100、K0+150,并设起点桩0+000的高程为100.000米;测设K0+050、K0+100、K0+150的高程;纵断面绘制:水平比例尺1:500,竖直比例尺1:50;观测方法步骤正确;记录、计算、绘图规范正确;取位正确;限差符合要求。纵断面测量记录表 测站桩号后视读数(m)视线高(m)前视读数(m)桩顶高程(m)地面高程(m)备 注1K0+000100.000已知2K0+0503K0+1004K0+150九、全站仪坐标法测设圆曲线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二考核时间:40分钟考核内容:仪器安置;观测程序步骤;记录计算考核要求:设置ZY点、定向点,ZY点作为测站点;仪器安置正确;仪器设置正确;观测方法步骤正确;限差符合要求。放样数据计算表 名 称点 名坐 标备 注X(m)Y(m)测站点ZY(A)697.910741.981后视点B=00000放样点P1698.480755.055P2700.189768.028P3703.020780.804十、二等水准测量1.考核场地:操作考核场地二2.考核时间:50分钟3.考核内容:一个测段往测高差的观测、记录、计算及检核。4.考核要求:要求分作4站观测;仪器安置正确;观测程序正确;记录计算规范正确;取位正确;限差符合要求。二等水准观测记录 测站编号后尺尺上丝前尺上丝方向及尺号标尺读数基+K减辅备注下丝下丝基本分划辅助分划后 距前 距视距差d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后前后-前h观测方法1、要求作一个测段(AB)二等水准测量(往测,4站)的外业观测和记录计算。2、测站观测程序:奇数站:后前前后(读数顺序:后基:上、下、中丝;前基:中、上、下丝;前辅:中丝;后辅:中丝)。偶数站:前后后前(读数顺序:前基:上、下、中丝;后基:中、上、下丝;后辅:中丝;前辅:中丝)。3、限差规定: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m;视距累积差3.0m;基辅读数差0.5mm;基辅高差之差0.7mm。4、取位规定:上、下丝读记至“mm”;视距部分计算取至0.1m;中丝读记至“0.1mm”;高差计算取至“0.1mm”;高差中数计算取至“0.01mm”;基辅读数差,基辅高差之差取至“0.1mm”(注末位)。5、记录方法:照准后尺基本分划,依次读取上丝(1)、下丝(2)、中丝(3)读数,记录。照准前尺基本分划,依次读取中丝(7)、上丝(5)、下丝(6)读数,记录。照准前尺辅助分划,读取中丝(8)读数,记录。照准后尺辅助分划,读取中丝(4)读数,记录。6、测站计算与校核:计算 后视距:(9)=(1)(2)计算 前视距:(10)=(5)(6)计算 视距差:(11)=(9)(10)计算 视距累积差:(12)=(11)计算 后尺基辅读数差:(13)=K+(3)(4)计算 前尺基辅读数差:(14)=K+(7)(8)计算 基本分划所测高差:(15)=(3)(7)计算 辅助分划所测高差:(16)=(4)(8)计算 基辅高差之差:(17)=(15)(16),检核:(17)=(13)(14)计算 基辅高差平均值(h均):(18)=1/2(15)+(16)第2站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在TP1、TP2两点间且与TP1、TP2两点等距处安置水准仪,概略整平。1、观测程序和记录方法:照准前尺基本分划,依次读取上丝(5)、下丝(6)、中丝(7)读数,记录。照准后尺基本分划,依次读取中丝(3)、上丝(1)、下丝(2)读数,记录。照准后尺辅助分划,读取中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安全操作风险控制分析报告
- 鹰潭辅警考试题型分布及答案
- 企业营销风险规避策略分析报告
- 跆拳道开业营销方案模板
- 运动服快干面料性能分析报告
- 加气混凝土配料浇注工安全规范考核试卷及答案
- 社会辅导班营销方案策划
- 品牌展演活动策划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棉籽油市场现状趋势与前景战略分析报告
- 黄河护理入团考试题及答案
- 电力变压器基础知识课件
- JJG 373-1997四球摩擦试验机
- GB/T 37785-2019烟气脱硫石膏
- GB/T 29343-2012木薯淀粉
- GB/T 16714-2007连续式粮食干燥机
- 五年级《欧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班组长能力提升培训讲义课件
- 少先队大队委申请表
- 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比较课件
- 技术核定单样表
- 车辆赠与协议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