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上高一月考(6.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图文材料出自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其反映信息准确的是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d农具有了突破性的创新2“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市场化程度提高,土地流转加速所导致的土地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有了新的表现。特别是这种土地分散化,部分抵消了土地兼并的趋势。”这反映土地流转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3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其烧制的秘色瓷,是皇家专用之物,但其制作工艺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4安徽凤阳民歌王三姐赶集深受人们喜爱。赶集在南方叫“赶墟(圩)”、“赶场”。“集”即古代的草市。“草市”是指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场所 b政府在边疆设置的交易场所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 d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市场5“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然滥发滥造,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下列关于纸币发行说法错误的是a发行主体从民间到官府 b发行地区从四川到多地c发行状态从良好到混乱 d纸币已经取代了金属货币6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材料反映了a洋布以其质优淘汰了土布b资本输出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c洋布的输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d中国人崇洋媚外7“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机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这位官员主张洋务运动应a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办企业c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d实现全面超越西方8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开展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当时工业化建设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c轻重工业并重 d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9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这一决议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10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评价是指a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1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计划经济时代 b市场经济时代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d大跃进时代12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对婚俗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a呈现出地区不平衡 b受到西方文化影响c有利于社会进步 d彻底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3民国初年,西服因“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而在近代中国流行开来。由此可知西服流行的直接原因是a民主思潮的影响 b生活方式的变化c政治革命的推动 d社会精英的宣传14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报刊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时间报纸成为抢手货。下列说法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无关的是a受在华传教士办报热潮的推动b报刊种类和发行量的激增c使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报纸d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1519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火车)一小时48千米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这说明a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的思想文化 b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实行文化控制c铁路运输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d印度人从此改信天主教16我国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现代增长模式”是依靠手工工场发展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 依靠垄断企业发展 a b c d17根据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美国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这项措施所起的主要作用a保护水土资源和绿化环境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缓解失业和缓和危机 d改善了公共基础设施18凤凰卫视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材料反映实行高福利政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能维持经济高增长水平有利于和谐社会 能加速实现企业国有化a b c d19列宁认为“既然退却是正确的,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退却”是指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五年计划20.“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对该模式评价不正确的是a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后期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c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佳模式d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说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b鼓励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c推行“新经济体制” d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22、美国记者约翰逊这么评价罗斯福:“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对新政表述错误的是:( )a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 b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c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其经济改革的重点在 a农业方面 b工业方面 c军事方面 d商业方面24、世界“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三大经济支柱”指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 b c d25、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是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 b帝国主义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26、下列关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评述,不正确的是 a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d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27、“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中国的民歌创作的背景最可能是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期间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28、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国别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联邦德国3%48%49%美国2%36%62%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c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9、有人说:1918 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对此事的判断及分析正确的是 a .不可信。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 .不可信。当时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 .不可信。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卖 30、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年份18701900企业总数量(个)808669产量(吨)3 200 00029 500 000投资额(美元)12 000 000590 000 000a.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b.重工业取代轻工业 c.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40分)31(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敦伟主张实施“统制经济”政策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6分)32.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无论哪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关心农民问题。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英国就业人口比重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第一个农业调整法。随后,农业部在华莱士(农业部长)领导下开展了严厉的限产措施农业部在华莱士的领导下先后促使国会通过了“农业信贷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以加强对农民的信贷扶持与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创立的农业常平仓制度、现代农业信贷系统、新的农业合作机制以及农业科研体系等,随后都成为美国现代农业制度的重要标志,成为美国现代农业持久繁荣的保证。王祖奇亨利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材料三1920年8月,在坦波夫省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因领导人社会革命党人亚历山大安东诺夫而得名,在苏联史书上叫作“安东诺夫叛乱”。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打倒粮食征收制!”、“自由贸易万岁!”。郑异凡在农民暴动的压力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起因之一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帮助农民渡过经济大危机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对美国农业发展产生什么深远影响?(6分)(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苏俄爆发“安东诺夫叛乱”的政策因素。农民提出的口号后来是如何实现的?请说明理由。(4分)(4)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建设现代化农业有何建议?(4分2016年上高一月考选择题:123456789101112bacddcbadbbd131415161718192021222324bcabcabcadbd31(22分)(1)政策:重农抑商。(2分)影响: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也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造成闭关锁国的局面(或阻碍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6分)(2)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或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保护民族资本和稳定社会秩序;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资本主义各国对经济加强干预;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8分)(3)演变历程: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或由以农村改革为重点到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再转向以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