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朱熹德育思想探析.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朱熹德育思想探析.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朱熹德育思想探析.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朱熹德育思想探析.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朱熹德育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德育思想体 系的完成者。儒家学派从孔子开始就非常注重德育,朱熹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为核心,吸 取了从先秦到南宋的教育学家德育的积极成果,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自 己的德育理论,在德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朱熹作为封建社会中有远见的思想家,他能深刻地理解宋代的时代精神,系统地整 理和总结从先秦到南宋的德育思想,并形成一套完备的德育理论体系。该体系命题范畴 精深,思想内容深刻,因而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由于封建统治 者的不断倡导,朱熹的德育思想在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断地 发展、演变,影响了中国社会数百年。 朱熹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在他从事教育生涯中,十分重视 德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圣贤”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通称,在朱熹的德育活动中,他 将“圣贤”作为自己德育活动的目标,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和个人学习提出了一个方向性 的指南。同时,朱熹不断地进行德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并根据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总 结出实现德育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自我教育是朱熹最为 重视的内容,包括了立志、克己、省察、涵养、主敬、穷理、笃行等七个方面。朱熹在 长期德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循序渐进法、启发诱导法、因材施教法、养成教育法、自我 教育法,这些德育方法都是他不断总结、提炼出来,并得到实践检验为行之有效的德育 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推行道德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朱熹的德育思想是在 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其中不少内容是合理的,如把 学校德育放在首位、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修养、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等等, 这些内容对当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采取历史 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地分辨其精华糟粕,并进行不断创新,就能使朱熹的德 育思想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朱熹; 德育;目标;途径;价值 ii abstract zhu xi is a great ideologist and a greatest educational master of confucianism in ancient china, he also completed the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of song dynasty. confucianism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nfucius.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was at the core of confucius.h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his idea 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he pre-qin period. his theory is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on the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zhu xi is a visionary thinker of feudal society, he can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time spirit of song dynasty. he systematically sorting and summarized from the pre-qin dynasty to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established a set of complete moral theory system. this theory is profound and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later scholars. because of the feudal rulers constantly advocated, zhu xi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had become official mainstream ideology in yuan, ming, qing dynasty. the theory continuously developed, evolved, and influenced chinese social hundreds of years. zhu xis whole life energy focus on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his education cause, h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and obtained good effects. sages and men of virtue is th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in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he put sages and men of virtue as his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goal guided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personal learning directly. meanwhile, zhu xi was constantly engaged in moral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ccording to his education practice, summarized the way to realize moral education including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elf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zhu xi inherited the achievements of predecessors, he not only did theoretical research, but also put these methods into teaching practice. zhu xi created a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including programmed method of teaching, inspire and induce,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cultivation education, self education. restricted by age,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had defects. so we shouldnt be overcritical for the ancients, we should focus on finding out the reasonable part, absorb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egs,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dolescent.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is far-reaching, many content is reasonable and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we should adhere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a scientific attitude, proceed from reality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bsorb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egs. this way, zhu xis moral education can prove to be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dolescent. keywords: zhu xi; moral education; goal; approach; value 独 创 性 声 明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海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著作权声明学位论文著作权声明 本论文作者声明: 本论文全部成果均为本人和指导教师合作研究取得,本人和指导教师都有权使用本成果学 术内容(有第三方约定者除外) 。 本论文为指导教师指导下,本人独自完成。本人独自享有本论文的全部著作权。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海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海南师范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海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引言 1 引 言 引 言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 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群体形成,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各 种思潮相互激荡,新思想、新观念大量涌现,整个思想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 态化的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化、 快速化等思想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面对这样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了许多的新情况、新 问题。中国传统儒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生命的本质表现,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绵延不 息的民族精神的载体。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儒学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社会实际及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有助于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朱熹是公认的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钱穆先 生对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 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 堪与伦比。 ” 他继承并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中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在着力发展学校教 育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德育思想,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当时和后 世乃至国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目标、途径、方法及 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认真 研究,科学对待,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研究综述 (一)前人研究成果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文化巨人。 朱熹毕生致力于道德教化工作,是德育教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任何一部介绍中国德育 史的书籍都不可避免地要介绍朱熹的相关思想。经过对相关期刊和著作的整理,可以将 相关研究著作和文章进行归类: 首先,对朱熹德育思想背景的相关研究。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南宋时期,江 钱穆:朱子新学案 (上) ,巴蜀书社,1986 年版,第 1 页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南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由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移而得到发展。但阶级矛 盾和民族矛盾却始终十分尖锐。因此,这段时期是一个教育思想十分丰富、活跃、多变 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对朱熹的德育思想进行研究,首先 要了解朱熹生活的时代、身世和经历。研究朱熹德育思想背景的相关内容多以史料和传 记为主。如乔卫平著的中国宋辽金夏教育史 (北京,1994)就对朱熹德育思想形成 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而郭齐著的朱熹传 (成都,2000) 、束景南著的朱 子大传 (北京,2003)则分别对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进行了叙述。有关朱熹 德育的思想背景主要体现在韩钟文著的朱熹教育思想研究 (南昌,1989) ,该书的第 五章指出朱熹的德育思想是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为核心, 吸取了从先秦到南宋的教育家德 育思想的积极成果,总结了自己实施德育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对朱熹德育思想内容的相关研究。朱熹的德育思想被誉为是“致广大,尽精 微,综罗百代” ,内容博大精深。经过整理分析,现将资料整理后,发现有关朱熹德育 思想内容的著作主要集中在:韩钟文著的朱熹教育思想研究 (南昌,1989) ,周德昌 著的朱熹教育思想述评 (长春,1987) ,张立文著的朱熹思想研究 (北京,1981) , 于钦波编著的中国德育思想史 (长春,1993) ,陈谷嘉、朱汉民合编的中国德育思 想研究 (杭州,1998) 、罗炽、简定玉等人编写的中国德育思想史纲 (汉口,1998) 及陈少峰的德育志 (上海,1998) ,这些书籍都对朱熹德育思想的内容都有专门章节 的论述。 相关的论文主要集中在: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评析(载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1994 年第 4 期) , 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启示 (硕士论文,2000) , 朱熹 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载江西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12 期) , 朱熹以“存理灭欲” 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述评 (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年第 5 期) , 朱熹家庭 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现代启示(载莆田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3 期),等等。这方 面研究的成果虽然较多,但大多年代久远,并且较笼统,粗略,因此有必要进行梳理分 类。 最后,对朱熹德育思想方法的相关研究。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 的手段和中介。朱熹是德育方法的集大成者,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德育方 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经过整理分析,相关的著作有:江万秀、李春秋著的 中国德育思想史 (长沙,1992) ,罗炽、简定玉、李太平、陈会林编著的中国德育 思想史纲 (汉口,1998) ,周正平著的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 (上海,2004) ,蔡方鹿 著的朱熹与中国文化 (贵阳,2000) ,张立文著的朱熹思想研究 (北京,1981) , 引言 3 张立文著的朱熹评传 (南京,1998)等等。相关的论文有: 朱熹德育思想对当代大 学生教育的启示 (硕士论文, 2000) , 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 (硕士学位论文, 2000), 朱熹德育方法的特点探微(载社科纵横 ,2007 年第 5 期), 试论朱熹德育方法中 五个“相结合”原则(载道德与文明 ,2006 年第 2 期)等等。这些材料给我们研究 和探析朱熹德育思想的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二)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朱熹德育思想的方法, 而忽视了对德育思想目标的研究。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 育工作的基本过程。在以往的研究中,都仍然将朱熹作为代表封建阶级的教育学家, 认为朱熹的德育思想只是封建社会用来维护统治利益的工具,没有辩证地看待朱熹 德育思想的目的。 其次,以往对朱熹德育内容的研究较少,比较笼统,缺乏梳理。从搜集的资料来 看,对朱熹德育思想内容的论述是比较少的,早期的研究更是直接将朱熹的德育内 容概括为“三纲五常” ,忽视了朱熹的德育教学活动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许多著作 和文章并没有直接论述朱熹德育思想的内容,而是在论述德育方法和原则的时候体 现出来,所以显得凌乱,笼统,没有条理性。 最后,以往对朱熹德育思想的研究与当今现实结合不够紧密。朱熹的德育思想虽 然出现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今天看来无疑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深刻地 影响了中国数百年之久,其中不少内容具有合理性和可借鉴性,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 在所搜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对这方面内容的论述是较为简略和重复的。因此,本研究 希望能将朱熹的德育方法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突出朱熹德育思想的现 实意义。 三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在图书馆和院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并借助数字化图书馆(中国优秀博 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维普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 学术期刊),以 及“google”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获得资料,筛选有效和权威信息,从而使本研 究具有前人的研究背景和基石。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历史分析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借助对已有史料的搜集、分析和整 理,对朱熹德育思想从整体上把握与了解,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朱熹德育方法产生的社 会背景及德育方法等内容,从而更好的挖掘朱熹德育方法对当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启 示。 比较分析法。朱熹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他的德育思想在我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理 论体系,并不断有所创新。在国外,朱熹的德育思想也是影响深远,尤其是日韩两国的 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由于朱子学在各个国家的儒学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研究的 侧重点也不同,需要做一些比较。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对朱熹德育思 想的整个体系作一个系统的梳理,使之连贯、清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在分析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梳理朱熹德育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及目的,从而进一步探 索朱熹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最后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现状及存在 的问题,进而展示本篇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三)论文创新点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原则和道德教育规范, 都可以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 中找到它的思想渊源。研究传统德育思想能够给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启 示。有关朱熹德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以往的研究直 接将朱熹德育思想的目标解读为“存天理,灭人欲”及“明人伦” ,虽然其中有合理的 成分,但不符合当今时代意义。本文注重发掘朱熹德育目标对青少年道德培养的借鉴作 用,从学校教育和个人学习两方面进行阐述,将朱熹德育思想的目标与当今青少年思想 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其次,以往的研究中常常将朱熹德育思想的内容和方法混淆,比较 笼统。本文对朱熹德育思想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概括总结了学校师教、对学生的正面引 导、管理上“德主刑辅” 、改革科举这四个方面,并进一步阐述了循序渐进法、启发诱 导法、因材施教法、养成教育法、自我教育法这五种德育方法,将二者很好地区分开。 最后,以往对朱熹德育思想的研究与当今现实结合不够紧密,本文将其思想与当今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结合,将其中合理、可借鉴的部分用于青少年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中,有效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增强其实效性。 第一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 5 第一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 第一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 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 识、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儒家学派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 视德育,而朱熹则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为核心,吸取了从先秦到南宋的教育家德育思想的 积极成果,总结了自己实施德育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 德育理论。关于朱熹德育思想形成,可以从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思想背景这三个方面 来论述。 一一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朱熹的德育思想适应了宋代社会的需要,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首先,连年的长 期混战,造成社会伦常破坏,道德沦丧,理想失落,精神迷惑。唐末的藩镇割据,五代 十国的连年混战,造成了社会长期的动乱和分裂。宋代的道学家,深为当时社会道德沦 丧、人欲横流的状况担忧。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凝聚力,他们认为必须重整伦 理纲常, 道德规范, 重建道德价值。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势下, 开始对其德育理论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活动, 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铸 造新的道德理论武器,培养新的人才。其次,自汉以来,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儒家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发生了激烈冲突。佛教思辨的 哲学比儒教精细,同时道教的宇宙观等理论在吸收了佛教思想之后更加完善。作为官方 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收到了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的挑战。宋代的学术界一直追求将儒、 释、道三教思想在冲突中融合起来,以达到“一道德”的需求。朱熹兼容并蓄地将儒、 释、道三教中的德育文化进行整合,此后三教的冲突在思想哲学领域得以暂时的平息。 最后,宋代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三大发明的完善,促进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镇商品市场的发达,酝酿着新型理论形态的 转型。朱熹以周易为卜筮之书, 诗经讲男女之事, 尚书为历史文献记录等等, 扫除了五经为圣人之言的光环和权威,松动了压在思想上的重重大山,促使宋明理 学的理论形态转型。宋明理学不同于于汉唐的经学,它调整了传统儒学内部的价值结构 和道德结构,重获新生,充满了新的生命智慧和活力。 二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家庭背景 朱熹(1130 年1200 年) ,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县。朱熹 海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门人黄榦在朱子行状中记载朱熹的家世为“婺源著姓,以儒名家” 。朱熹祖辈历代 当官,在地方上便成为有名的官僚地主,而被称之为“著姓” ,但到了朱熹出生的时候, 正是他父亲从尤溪县尉去官之际,家境并不十分充裕。当朱熹祖父朱森死时,也是因为 清贫而没有扶灵归葬故里,只是葬在政和任所的护国寺侧。朱熹的父亲朱松死后,少年 的朱熹便依靠父亲的友人刘子羽而生活。可见,朱熹是出身于一个衰弱下来的封建官僚 地主家庭。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一个只读经书、不问生计的士子,一生潦倒不得志,仕途坎坷, 晚年更是沉溺在佛典道书中寻求慰藉和解脱。 但朱熹的德育思想最初却是在父亲那里受 到熏陶并开始形成的。朱松因长子和次子的早夭,对朱熹的培养更是呕心沥血。朱松早 年曾经从学于二程学派的罗从彦, 笃信二程之学。 在父亲的指导下, 朱熹八岁开始读经, 最先读的就是四书和孝经 。在传统儒学中, 四书的重要性低于六经 。将 四书抬高到先于六经的位置,把它规定为儒学入门书,是二程的重要创见。可 以看出,父亲对朱熹的教学完全体现了二程的治学思想。朱熹十一岁开始接受更为严格 的家庭训蒙教育,开始了“十年寂寞抱遗经”的生涯。朱松还特别注重忠孝节义的教育, 他竭尽心力地用儒家的忠孝气节、道德文章启迪朱熹。但正是在朱松这种严格的理学和 经学启蒙的教育下,朱熹又受到浓重的佛老思想的熏陶。朱松晚年凄冷寂寞,就靠研究 心佛典籍度日。从他口中,朱熹听到许多关于赵清献公学佛之类的故事,渐渐对佛学产 生了兴趣。就在父亲将朱熹一步步地引导上儒学之路时,父亲已经重病缠身,过早地离 开了他。 在朱松去世前,他把家事托给在崇安五夫里奉祠家居的刘子羽,又致书给三位崇安 道学密友,人称武夷三先生的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和屏山刘子翚,把朱熹的教育托付 给他们。刘子羽和刘子翚出身世代簪缨的大族著姓,在屏山下拥有巨大的刘氏庄园。宋 代书香仕宦之家多延名士设立家塾,主要在课教子弟习举业,以便踏入仕途。在刘氏家 塾中,朱熹受到了更正规更全面的儒家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法帖临摹到苦读经书, 一面为科举入仕攻习程文与词章之学,一面为入“圣贤之域”而潜研二程洛学的理学。 武夷三先生首先是程门理学家,而不是传统的经学家,他们在对朱熹灌输理学思想时, 把重点从五经转移到四书学上。三先生还都是洁身自守、超世脱俗的饱学之仕,他们共 同铸造了朱熹清高淡泊、终身以著书为乐的处世性格。 虽然三先生都推崇程学,但他们的学问思想却有不同的传授渊源,对朱熹德育思想 的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刘子翚强调的是经史并重、道德修养与认识方法合一、洒扫 第一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 7 进退章句训诂的小学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大学统一的理学教育体系; 刘勉之的经学在 朱熹的四书学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朱熹以毕生精力写成的四书集注中包含了 许多德育思想。而在这本书中,朱熹特地引用了刘勉之之说,不管这部书到晚年反复修 改增删的几乎面目全非,而当中所引用的刘勉之之说却始终保持不变;胡宪对朱熹影响 最大的是礼学和论语学。三先生中胡宪最精于礼学,朱熹经常向他问礼。 后来, 朱熹在他的指导下写下生平第一部礼学著作,是他后来作祭仪 、 家礼和古 今家祭礼的最原始的稿本。胡宪最重视的是论语 。他写了一部专著论语会义 , 这部书从编撰体例到思想内容都为朱熹早年的论语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朱熹四 书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 朱熹德育思想形成的思想背景 朱熹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为核心,吸取了从先秦到南宋各家德育思想的积极成果,创 造性地发展了先秦儒家学派的德育理论,形成了综罗百代的德育思想。 (一)先秦儒家的优良德育传统 以孔子的“仁”为德育的指导思想与价值准则是朱熹的一贯主张。 “仁者,心之德 爱之理” , “此心廓然,无一毫私意,直与天地同量,这便是居天下之广居,便是居仁” , “仁便如天地发育万物,人无私意,便于天地相似”,这些都可以说明朱熹是把仁 作为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又如朱熹实施德育,尤其重视“义利之辨” 。他 将“义利问题”作了哲学阐发,他不是一般地谈义利问题,而是联系仁与不仁,公与私 之辨,探究善与恶、是与非、道德与非道德的哲学意蕴,并且与民族危机、文化危机的 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反思。朱熹德育思想中还十分重视道德自律或意志自由的理论。他 在孟子性善论的启示下,把仁义道德视为人身内在的要求,而不是由外力强加于人的东 西。正因为持这种看法,他强调善的实行即是自身的自我实现,而不是使自己屈从或牺 牲于外在的规范。因此可以看出,朱熹十分重视先秦的优良德育传统,并将他们的道德 主体理论都提升都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子语类卷二 朱子语类卷五 朱子语类卷九五 海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二)北宋理学先驱的影响 周敦颐被后来学者称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主要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对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他主张主静与无欲,倡导了寻孔颜乐处的人生理想得到 了朱熹的高度称赞。生活在北宋中期的张载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朱熹继承了他的 二重人性论,为儒家人性善恶争论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同时,因为张载和朱熹有 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的修养功夫对朱熹也有着较深的影响。二程洛学对朱熹德育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可以从朱熹对他们的极力推崇以及对他们著作的热 心编著中可以看出端倪。二程的德育思想重视对心的探讨,把心既看成是认识的主体, 又视为道德意识的主体, 并且将居敬、 集义、 克己复礼作为重要的修养方法。 他们的 “理 一分疏” 、 “格物致知” 、 “人性二重化” 、 “天理人欲”等思想都是朱熹德育思想的直接来 源。 (三)南宋湖湘学派的吸收和借鉴 闽学与湖湘学都是二程洛学在南宋的流衍与发展。两个理学流派从各自初创时起, 便有着极其密切而友好的学术关系,他们互相切磋,彼此诱发,推动各自的发展,也促 进了南宋理学的繁荣。胡宏是湖南湖湘学的奠基人,他的“性体心用”说为朱熹建构其 理学心性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张栻是胡宏最得意的弟子,也是继胡宏之后湖湘学的代 表。朱、张二人年龄相仿,又有相同的学术渊源和人生经历,两人结下极其深厚的学术 友谊,相互了解也最深。张栻向朱熹介绍了胡宏的学说,他们之间多以书信的形式进行 学术交流,这些书信反映出不同时期朱熹对中庸已发、未发之义的理解和认识。直 至庚寅(1170 年)朱熹对胡宏的理学代表著作知言提出疑义,标志着朱熹以“心统 性情”为核心的心性说已确立。此外,朱熹还认真研究了湖湘学派“先察识,后涵养” 的存养功夫以及“同体异用”的理欲观,进一步地丰富了他的德育思想。 (四)对佛老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两宋时期,重佛思想已蔚成风气。 悦禅习佛几乎成了当时一般士子的风尚,儒佛混合的学风十分流行。朱熹的父亲及三位 启蒙老师都痴迷佛学,且深研佛理,晚年更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少年朱熹受佛学的 浸染在所难免。他对宗杲弟子道谦的“昭昭灵灵底禅”十分感兴趣,并在道谦主悟法门 的引导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出入佛学的时期。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道教也对 第一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 9 朱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朱熹居住在福建崇安四十余年,道教名山武夷山 近在咫尺,山中道人便成为朱熹最早的密友。从十四岁起,朱熹便与他们频繁往来。不 仅如此,朱熹本人还直接参与道教活动,对道教典籍进行钻研与整理,并常常将自己的 体会和感受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抒发出来。从少年至青年,心智未定,汲汲于佛道 智慧是很自然的事。 朱熹从学于李侗后, 树立以儒学为本, 划清与佛老的界限, 他开始对佛老进行批判。 正是由于朱熹对佛老思想有着切身的领悟,当他要与佛老进行对抗时,其批判也就更深 刻有力。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佛学的社会危害性极大。 “若夫释氏,则自其因地之初, 而与此理己背驰矣是以叛君亲、弃妻子、入山林、捐躯命,以求其所谓空无寂灭之 地而逃焉。其量亦已隘,而其势亦己逆矣。 ” 佛教个体本位的终极追求,必然会使人违 背社会伦常,逃避社会责任,是狭隘的,倒退的。而道家主张逃归山林,逃避社会现实, 在这一点上二者如出一辙,必然会引起严重的社会价值混乱和伦理道德危机。为了与佛 老进行对抗,朱熹一方面建立了以“理”为本体的伦理形上学体系,以哲理化、思辨化 的儒学来弘扬儒家伦理道德; 另一方面他广收门徒, 进行德育活动, 传播儒家德育思想, 将培养以社会关怀为本位的“内圣外王”型的“圣贤”人才为目标。 这是朱熹学术思想的一大转折,但并不意味着他对佛老思想的完全摒弃。他灵活地 对佛教的佛性论进行了吸收和改造, 并将其用于完善自己的心性思想。 在修为修养方面, 朱熹吸收了佛教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为方法。从上可以看出,朱熹从各个方面吸取 和利用佛学思想, 并加以改造, 放进他的德育思想中, 利用佛学逻辑思辨性较强的特点, 使整个德育思想体系更加的严密和完整。此外,朱熹朱熹早期理气论来源于他对太极 图说的阐释,道教的宇宙生成模式成为他理气论的基石。他还将道家崇尚清静无为的 修炼方法融入道德修养的方法中,丰富了德育思想的内容。 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二章 朱熹德育的目标 第二章 朱熹德育的目标 朱熹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在他从事教育生涯中,十分重视 德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圣贤”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通称,在朱熹的德育活动中,他 将“圣贤”作为自己德育活动的目标,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和个人学习提出了一个方向性 的指南。 一 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整顿伦理道德 朱熹非常重视学校教育,而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整顿伦理道德,培养良 好学风。他一直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自汉以来千有余岁,学校之政与时盛衰,以 其所以为教者类皆不知出此。至于所以劝勉惩督之者,又多不得其方,甚者至或使之重 失其性,益乱其伦而不悟,是不亦可悲也哉” ,他认为学校的德育关系到整个社会的 风气的形成, “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 其中而受学焉。 而其所以教之之具, 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 以开导而劝勉之, 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 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此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 而不可以一日废焉者也。 ” 学校德育由明心修身入手, 整顿风俗日蔽, 人才日衰的局面, “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 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 朱熹认为通过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去其气质之偏, 物欲之蔽,而恢复其天命之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终成为有学问、有道德的“圣 贤” 。 朱熹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偏安的时期,当时的学校教育问题重重,存在着严重的弊 端, “福州之学在东南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 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作,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就也。 ” 福州本是为学最盛 的地方,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地方的情况便可想而知了。可见当时的学风和社会习俗是 如何的衰败,朱熹对这种道德不振,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的现象忧心忡忡,他批评道: “后世学校之设,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 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 朱文公文集龙溪县学记 补试牓谕 , 朱熹集卷七十四,第 3872 页。 经筵讲义 , 朱熹集卷十五,第 573 页。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 , 朱熹集卷八十,第 4153 页。 第二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目标 11 人材日衰,虽以汉唐之盛隆,而无以仿佛乎三代之叔季。 ” 朱熹认为教育一代不如一代 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教师教育的目的太过功利化,即怀利去义,忘本逐末。学校虽然 还在,但形同虚设, “而无所与于道德政理之实。 ” 因而学校的教育一代不如一代,比 三代季世还不如。他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偏重文字训诂之学,鼓励士子争名夺利的社会 现象,提出要求恢复儒家重视人伦教育、培养圣贤的传统,整顿伦理道德。因此,朱熹 认为, “立学校以教其民,立学校以教其民。而其为教,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 乐射御书数之际,使之恭敬朝夕,修其孝弟忠信而无违也,然后从而教之格物致知,以 尽其道,使知所以自身及家,自家及国,而达之天下者,盖无二理” ,学校用洒扫应 对、礼乐射御书教、格物致知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使他们形成优秀 的道德品质, 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同时, 他对老师在学校德育中也必须起到榜样作用, “尝谓学校之政, 不患法制之不立, 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 其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 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是犹决湍水注之千初之壑,而徐翳萧苇以捍其冲流也,亦必 不胜矣。诸生蒙被教养之日久矣,而行谊不能有以信于人,岂专法制之不善哉,亦诸君 子未尝也礼义教告之也。,二故今增修讲问之法,诸君子其专心致思,有以渐摩之, 无牵于章句,无滞于旧闻,要使之知所以正心诚意于饮食起居之间,而由之以入手于圣 贤之域,不但为举子而已,岂不美哉!然法制之不可后者,亦既议而起之矣。惟诸君子 相与坚守而力持之,使义理有以博其心,规矩有以约其外” , 朱熹认为学校风气不好 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老师没有给学生做好表率,他要求各位老师务必要“理义养心之 本” ,在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 素质。 二 个人学习的最终目标圣贤 朱熹谆谆劝诫人们和他的学生要立志做圣贤。他常教导学生: “凡人须以圣贤为己 任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也。 ” 可见, “圣贤”是朱熹所要培养的理想人 格。那么朱熹眼中的圣贤是哪一种人呢?在他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第十四卷,整 卷论述了儒家的“圣贤气象” ,列举了在他心目中称得上圣贤的人物,共提到了二十二 人,其中有十五人是程朱理学所标举的道统中的人物,他们是:尧、舜、禹、汤、文、 静江学府记 , 朱熹集卷七十八,第 4076 页。 同上。 朱文公文集龙溪县学记 。 谕诸职事 , 朱熹集卷七十四。 朱子语类卷八。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武、孔丘、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朱熹认为这些人 物的品德、情操、学问、气度都是值得人们和年青一代所追慕和学习的榜样, “圣贤” 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同时, “圣贤”本身又包含了“圣人”和“贤人”两个不同的层次,即朱熹论述的 “圣人之德”和“贤人之学” 。 “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 道也。 ” 朱熹认为,圣人是天生的,生来就有最好的品德,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才智。圣 人是不需要由教而入的。 “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 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 ” 如果能充分发挥先天的诚,便能穷尽人物之性,赞助天地,化育万物;能洞察一切,明 无不照。至于“贤人” ,朱熹是这样论述的: “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 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 贤人必须通过教育,才 具有认识和履行善德的能力,这是后天的教化,是由教育培养起来的。 “盖人之性无不 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 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 “贤 人”虽不如“圣人” ,但由教而入,也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朱熹认为,具有天生的“圣 人之德”的人,世间固然是有的,但却极其罕见。贤人虽然比不上圣人,但却能够通过 接受教育和自己的主观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从而达到圣人之境。 贤人是比圣人更现实、 更普遍的人才,在人们心目中是辅佐圣人的有才能和有德行的人。因此走贤人之学的道 路是比较多见的,也是应该提倡的。 朱熹要求把“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来追求,并且暗示着受教育者要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能成“圣”则成“圣” ,能成“贤”则成“贤” ,二者都是当时社 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现实性,因为毕竟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同 时又明确地要求他们。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德育目的的层次性。 他教育学者立志做 “圣贤” 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理想人格观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王阳明的理想人格观, 并且他又对 朱熹的理想人格观进行了发展。朱熹“圣贤”的理想人格观亦成为我国传统人格观的重 要内容,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对圣贤人格的追求。 中庸章句第二十一章。 中庸章句第二十二章。 中庸章句第二十一章 中庸章句第二十三章 第三章 朱熹德育思想的内容和活动 13 第三章 朱熹德育的途径 第三章 朱熹德育的途径 朱熹在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重视德育的基础上, 吸取了从先秦到南宋的教育学家 的积极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际体验,从适应宋代以来强化和调整伦理纲常的 需要出发,提出了“致广大,尽精细,综罗百代”的德育思想理论体系。 一 学校教育 朱熹提倡学校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而学校是进行德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两宋时 期的学校类型繁多,既有传统的官办学校,也有民间的各类私立学校书院。从高宗 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七月到任福建泉州同安主簿、 兼主县学时起, 朱熹便开始投身于 学校的德育教育。之后不论为官、家居还是走亲访友,朱熹都注意于官学、书院的德育 教学。 (一)朱熹的官学教学活动 朱熹“仕于外者仅九考,立于朝者四十日” ,从政时间不长,但他每到一地,都积 极致力于当地学校的德育教学。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七月至绍兴二十七年 (1157 年)十二月的四年多时间,是朱熹首次出任地方末吏的时期,也是朱熹平生连续 仕宦最长的峥嵘岁月。同安县地近海隅,又经历战乱,民力疲软,教育相对滞后。为此, 年轻有志的朱熹对当地县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最终使同安成为士子求学的向往之 所。 之后朱熹先后整治了南康军学、 漳州州学和潭州州学, 受邀讲学于玉山等地的县学, 并提出了学校贡举私议 ,设想对当时的官学科举进行制度上的变革。他还通过写记 做铭等方式,广泛参与他人的兴学重教活动。甚至因事路经某地,也受邀为当地官学讲 学。不仅如此,朱熹还编写出近思录 、 小学 、 四书章句集注等一系列学校德育 教材, 提出了许多具体而深刻的德育主张。 由于朱熹的倡导与身体力行的德育教学活动, 使得当地儒学式微、无经可读的地方官学彻底改变,同时也醇化了社会风气,对当地及 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二)朱熹的书院教学活动 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书院制度的形成则在宋代,书院的命运终结于清末民国初期。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是民间书院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朱熹等众多理学家、教育家 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努力分不开,而朱熹所起的作用尤大。朱熹在福建北部地区创建的精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舍就有四所,即建阳的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竹林精舍和崇安武夷山的武夷精舍; 在为官期间修复的书院有两所,即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在中 国教育史上,兴复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书院成熟的标志。朱熹自拟的白鹿洞书院揭 示明确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 “父子有亲,君臣有艾,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