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social work 作 者 姓 名: 吕琨 指 导 教 师: 高维俭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内容摘要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成年人犯罪在近些年来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则成为困扰各个国家的理论性和现实性的问题。 未成年人的 特殊性决定了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时要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式, 如对未成年人犯 罪由少年法庭采取不公开审判的方式审判、 审判过程中应当通知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 到场、定罪量刑时要法定或酌定从轻处罚等。相比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未成年人在 接受刑罚处罚后如何重新融入社会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而社区矫正在我国的推广为这 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我国一直奉行“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自 2003 年在全国试点实行至今,社区矫正在中国已走过了十个年 头,在吸收外国社区矫正制度的优点并因地制宜的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之后,社区矫正 在全国推广已具备了现实可能性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明 文表述了社区矫正。这也是在刑罚轻缓化的背景下我国立法所做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 试。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相比,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 矫正制度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运行、管理模式的微 观层面中,例如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应如何具体实施、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矫正的工 作人员应如何定位、社会工作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等。 社会工作在当今的中国是一个新鲜事物,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多 年,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在“行政化”的中国,政府 往往对各种社会事务全盘揽下,因此社会工作者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政府 机构对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放权, 各种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介入发挥了事半功倍的 效果。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这一块,矫正机构将更多的矫正事务让渡给社会工作者来完 成,或许会带来更好的矫正效果。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年龄与特殊原因,界定何为未 成年人犯罪、探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通过探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原因引出社区矫 正适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矫治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介绍什么是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对象、社区 矫正的价值与理念、 我国现阶段摸索出的社区矫正北京与上海模式以及未成年人犯罪适 用社区矫正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域外借鉴,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日本、德国、 中国香港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来探讨在社区矫正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对我国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提供的有益借鉴。 第四部分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包括社会工作对于未成年人犯罪 社区矫正的重要性及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中的具体运用, 在这一部分笔者 主要分析的是社会工作组织、 社会工作方法以及社会工作者如何在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 正中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 abstractabstract juvenile i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recent years showing a trend of younger age,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become the trouble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ory and reality.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minors determines the different way to be taken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such as trial minors by juvenile court without public trial、the legal representative of minors should be notified to the scene、the minors should be statutory or discretionary lighter punishment when they are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compared to the punish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how to re-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after the minors take the penalty is a real thorny issue. for the delinquency of minors, china has been pursuing the principle of “fucous on education, supplemented by punishment”. since 2003 the national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community correction has gone through ten years. after absorb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foreign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and adding some chinese local elements,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popularizes in the whole country have the real possibility- amendments (viii) to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xpressly stated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the year 2011. this is also a positive and useful attempt for the legi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itigation of penal. but compared with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juvenile delinquency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of china, especially at the micro level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 such as how to specific implement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community correction; how to locate the social worker as a community correction staff; how social work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ocial work in china today is a novelty,although social work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china ,for the average person, social work is a very strange concept. in the “administrative”china, it is the government who under the overall sales of the variety of social affairs, so it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social workers to play their due role. but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to some of the social and public affairs, various of ngo involve the social and public affairs play a multiplier effect. in the area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community correction,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transfer more correction affairs to social workers may bring better effec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 one is the responsibility age and the special reasons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pecial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leading to the necessity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pplied to minors crime prevention. part two is about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troduce what is community correction、the object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the values and concept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the shanghai mode and the beijing mode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and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applied in juvenile delinquency. part three is about to learn to the extraterritorial juvenile delinquency, including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s of u.s.a, japan, german and hong kong, looking forward to providing useful lesson to us. part four is about the social work in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 work in community correction and the use of social work in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mainly analyzes how the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the methods of social work and the social work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mmunity correc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key words: juvenile; community correction; social work; methods of social work; social worker 目目 录录 引言引言 . 1 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年龄与特殊原因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年龄与特殊原因 . 1 1 (一)未成年人犯罪责任年龄的下限问题 . 1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某些特殊原因 . 2 二、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二、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 . 5 5 (一)社区矫正的基本理论 . 5 (二)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社区矫正的特殊性 . 9 三、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的域外借鉴三、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的域外借鉴. 1212 (一)美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 . 12 (二)日本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 . 14 (三)德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 . 14 (四)中国香港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 . 15 四、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四、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 1616 (一)社会工作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重要意义 . 16 (二)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中的具体运用 . 20 结束语结束语 . . 26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727 致谢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 1 引言引言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梁启超于百年前曾发出“少年强 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的感慨,可见未成年人关乎国家未来,如果一个国家未 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那么这个国家在社会管理的其他方面也 就可见一斑。我国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发 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少人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被扭曲,其中未成年人受到的 影响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物质世界对人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以致一些人想 入非非,在不良因素的强烈诱惑下,不良意识变得强化,遇到适当时机就会进行 犯罪”。 1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的数据,2011 年全国 25 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 到 282429 人次,2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果只 是单纯的加诸于刑事惩罚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因为许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能 够在正常的成熟化进程中得以解决的。3如何使这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重新回 归社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未成年人 社区矫正模式,司法行政部门固然在社区矫正中充当主导角色,但社会工作,包 括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理念等更应在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中发挥 专业的作用。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年龄与特殊原因 (一)未成年人犯罪责任年龄的下限问题 未成年人该如何定义,这在刑法理论界尚未达成共识,未成年人与青少年并 不是两个重合的概念。4在刑法理论中常见的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相对刑事责 1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 16 页。 2 源自最高人民法院网司法数据: 3 美富兰克林e.齐姆林:美国少年司法,高维俭译,2010 年版,中文版序。 4 王德祥:关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几个问题,载西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 年第 2 期。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能力人及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划分,14 周岁、16 周岁是区分这三个阶段的 两个年龄点。因此在刑法理论上来说,未成年人犯罪一般是指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与成年人犯罪相对的法律术语。 但是,笔者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中的未成年人不应局限于 14 周岁到 18 周岁,而是应当适当降低年龄的下限,有关学者认为应将刑事责任年龄起点 设定在 10 周岁到 12 周岁之间5,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这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犯罪低龄化愈来愈明显。据报道,从 1998 年至 2003 年,广东省未成 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平均年龄下降了 2 岁,14 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相关案例 明显增多, 江苏省 10 周岁至 13 周岁年龄阶段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数占未成年 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人数的 70%6。面对这种犯罪年龄低龄化的现象,我国的刑 事立法理应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二,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熟也明显提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 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未成年人的生理发育,与此同 时网络、大众传媒等媒介的广泛传播使未成年人接收到越来越多的外来事物,导 致未成年人在思想上也呈现出早熟的现象。 生理和心理的早熟使未成年人提前具 备了辨认一个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的意识和控制自己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的意志。 第三,世界上已经有一些发达国家做出了相应的变革,降低了未成年人刑事 责任年龄起点,这给我国的立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中,澳大利亚、英格兰刑 法规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 10 周岁;加拿大、荷兰规定的是 12 周岁;瑞士规 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更低,为 7 周岁; 7而美国,各个州都有自己的规定,其 中 16 个州是 6-10 周岁, 34 个其他州没有规定最低年龄, 但是可以把 7 周岁作为 最低年龄。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可以将 10 周岁作为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某些特殊原因 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可 5 杜宝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探讨,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未成年人数据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 262 页。 7 吴宗宪:社区矫正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646 页,表 12-3。 8 美巴里c.菲尔德:少年司法制度(第二版),高维俭、蔡伟文、任延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第 14 页。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 3 以从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心理学角度的原因 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的支配下进行的, 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 也不例外,当然相对于成年人犯罪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与 未成年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不开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 个方面: (1)未成年人精力过剩但是对自身行为的调节力、控制力不高。到了一定 的年龄段,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之外仍有大量过剩的精 力, 但是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大部分甚至不知如何 去调节和控制。大部分未成年人或许可以通过游戏、运动的方式来释放这部分剩 余的精力, 但这些过剩的精力如果收到不良因素诱导, 则未成年人容易误入歧途, 从而进行犯罪活动,尤其是一些暴力型的犯罪行为,如抢劫、故意伤害等。 (2)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的需求 层次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 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较高层次的 需求才会出现。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某个层次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不能 像成年人那样做出理智的选择,反而可能会做出过激的反应。比如,当一个未成 年人尊重的需求不能被实现时,例如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批评、因为成绩不好而 被家长责骂、不能很好的融入同龄人群体等,未成年人很难自己去解决内心的困 惑, 反而容易转向实施犯罪行为。中学生因为课堂上老师的一句带有羞辱性的言 语而报复老师,甚至将老师残忍的杀害,这样的例子时常见诸报端。 (3)盲从心理的影响。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毕竟还是不成熟的,他们对社 会中的现象不能准确的进行评价, 并且在未成年人的内心中并没有形成健全的善 恶标准, 所以他们往往依靠自己的善恶标准而盲目的顺从社会中的一些负面的社 会现象, 例如很多未成年犯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去模仿一些他 们觉得很酷但是实际上却是违法犯罪的行为。 2、社会学角度的原因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前文中笔者提到未成年人在特定的年龄段身心发展不平衡, 这就使得他们 更容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进而滋生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 性。而家庭、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所以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生 理、心理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 起点, 所以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本源性的影响。家庭的因素 具体来说,首先是家庭结构是否健全,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在 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中,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负面性格特点,他们在 家里得不到关爱,往往会向外界寻求精神支持。其次是家庭教养方式是否恰当, 在当今的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很多 90 后、00 后大都为独生子女,作为 家长来说对子女的要求往往百依百顺,子女犯了错误也大多持一种包庇的态度。 孰不知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助长未成年人自私任性、 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 性格。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进入社会以后,一遇到一些小的挫折或 是个人的需要不能被很好的满足时,很可能罔顾法律与公序良俗,走上违法犯罪 的道路。最后是父母行为的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 对未成年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父母有一些不良的嗜好,未成年人潜意 识的会进行模仿,这样就会在未成年人的心中埋下违法犯罪的种子。我们似乎很 难去想象如果父母经常实施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话, 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会不受影 响、不去实施相类似的行为。 (2) 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从而提升心智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修正不良的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阻止不良社会因 素对未成年人心智的侵蚀。但是,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利 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具体来说,首先是中国的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容易忽视未 成年人德育。智育固然重要,但是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是万万不能忽视的。虽然我 国正在全面推行素质化教育,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余毒仍然发挥较大的影响,比 如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靠成绩来衡量学生,诸如此类。这些思 想都会使学校忽视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 未成年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会排斥 对主流文化的认可,逐渐对不良的亚文化产生认同,进而产生犯罪心理,走上违 法犯罪的道路。其次是现阶段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滞后。中国向来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 5 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这使得未成年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巨大 的心理压力,但是,我国学校教育中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滞后,远 没有形成体系,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在得不到及时的疏导的情况下会愈演愈烈, 当他们不能承受时变可能走向极端,通过暴力方式宣泄出来。再次是同龄亚文化 群体的相互影响。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 发展”。9根据萨瑟兰的社会习得理论,犯罪行为是习得的,犯罪行为是在交往 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习得的10。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对问题学生 的管理,殊不知这些问题学生对他周围的群体会产生不良连锁反应,逐渐形成一 个亚文化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彼此模仿,极容易形成犯罪团伙。 正是基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成因, 所以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时要格外 谨慎,需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对一些轻微性的犯罪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未成年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之前往往是受害人, 比如实施故意伤害行为的未成年犯可能之 前受到过他人的故意伤害。因此社区矫正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国理论界与实 务界也在探索如何使社区矫正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二、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 (一)社区矫正的基本理论 1、社区矫正的定义 社 区 矫 正 是 一 个 舶 来 概 念 , 源 自 英 文community correction或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 在我国理论界现今尚未形成对社区矫正的统一解释。 王顺安教授将社区矫正定义为“不仅是刑罚执行活动,而且也是对非监禁措施的 监督管理活动, 更是一种对非监禁刑和其他非监禁措施的犯罪人予以行刑、 矫正、 培训和安置帮教或者救济的活动,具有行刑矫正和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性。”11 2003 年 8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 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社区矫正下了一个定义:社区矫正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515 页。 10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00 页。 11 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3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 专门的国家在相关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 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 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12 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区矫正:第一,社区矫正 是一种非监禁性的刑事惩罚手段,虽然社区矫正不是在固定的场所内执行,但是 其并没有丧失刑事惩罚性,只是社区矫正的惩罚内容不同于以往的监禁惩罚,例 如社区矫正对象要履行一些法定义务、不能行使相应的权利,如果矫正对象违反 相关规定,仍然要承受相应的刑事法律后果等。第二,社区矫正吸收更多的社会 力量参与,其依托的是社区,而不仅仅是政府相关机构的力量。社区矫正相对于 监禁矫正所体现的优势正在于其吸收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够更好的帮助罪犯再社 会化,并且能够合理平衡刑事司法资源。第三,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特定的,接受 社区矫正的对象一般都是罪行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主观恶性不大的罪犯。在 我国,矫正对象主要包括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 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行为人这五类。第四,社区矫正的目的更多 的侧重于教育,不同于监禁矫正侧重于惩罚的目的。社区矫正非监禁的方式也反 应了其目的更多的是侧重于教育, 在矫正过程中矫正人员更多的也是采取比较温 和的手段来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 上面所述及的是狭义的社区矫正概念, 而笔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是广义上的 社区矫正,广义的社区矫正不应局限在刑罚执行阶段的狭义社区矫正,而应包括 刑事执法的全过程,这应是我国社区矫正未来发展的方向,即社区矫正应是贯穿 于刑事诉讼全过程的,把一切需要重归社会,并能够在社区进行帮扶矫正的人都 纳入进来,结合政府、社会公众的力量来帮助矫正对象重新复归社会。 2、社区矫正的对象 社区矫正的对象即接受社区矫正的人,这些人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 下,重新再社会化。因为社区矫正对象是在社区中接受矫正的,所以矫正对象在 社区中不应对原有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这就决定了能够接受社区矫正的对 12 参见 2003 年 7 月 10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 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 7 象是一些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对于那些罪行重大、主观恶性大的 犯罪人来说,监禁矫正仍然是不二的选择。 在 2003 年社区矫正全国试点工作开展之初,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 院规定了社区矫正的对象包括以下五类: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 夺政治权利。2011 年 2 月 25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 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正式予以立法肯 定, 在刑法的具体条文中规定了社区矫正适用的刑种或刑事执行措施,也即是两 高规定的社区矫正的五种对象。 但是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对象不应局限于上述五种人员, 正如前文中提及的 广义社区矫正概念,社区矫正的对象应适当的扩大化。在社区矫正概论一书 中, 作者将我国的社区矫正对象分为刑罚条件下适合社区矫正的对象和其他条件 下适合社区矫正的对象13。当然在我国现有的刑事司法资源下,将社区矫正的对 象扩大化不太实际,但是立法是可以适当的超前于现实的,所以接下来我国的相 关立法可以对社区矫正的对象做出区分,将社区矫正对象进一步的细化。 3、我国探索的社区矫正的模式 社区矫正试点实行十年来,我国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社区矫正模式, 其中北京、 上海两地凭借独特的发展条件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子, 为其他各省市的社区矫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1)“北京模式”:北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是对原有的公安机关作为监 外执行主体的社会服刑工作的继承与完善, 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主体为国家司法 行政系统的基层司法所及专业社区矫正人员, 十分重视国家的执法人员在社区矫 正中的主导地位。 14社区矫正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部门密切配合, 广泛调动社区力量,注意社区的安全,最大限度的将犯罪人改造成为符合在社会 化要求的人。 该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导力量是司法所,社 区矫正中的刑事执法程序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 但是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 育改造是由司法所负责的。第二,重视社区矫正工作的矫正质量,矫正质量是整 13 连春亮、张峰:社区矫正概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3 页。 14 刘强主编: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2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矫正工作的生命线,因此要对矫正对象实行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积极探索矫 正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第三,社区矫正依托的是社区,这是社区矫正较监禁 矫正的资源优势,北京为此建立了有司法助理员和监狱、劳教警察构成的专业矫 正队伍,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中去。 该模式的主要特色包括:第一,北京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对于整合社区力 量、教育矫正罪犯,市委市政府等部门持高度重视的态度,组织上的高度重视使 得社区矫正工作的进行少了很多阻力。第二,试点早、起点高,北京相对于其他 省市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第三,以 司法所为社区矫正的机构,以专业的矫正人员为核心。因为北京在社区矫正试点 之初将其定位为对矫正对象的刑罚执行活动, 因此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与矫正教 育工作只能有司法行政机关执行。 第四, 对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 分阶段教育。 这是在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社区矫正的经验的基础上的创新。第五,社区矫正 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工作向前和向后延伸,各个部门密切合作。社区矫正不是 一两个部门的工作, 除了司法所外, 要将社区矫正延伸到人民法院、 监狱、 街道、 乡镇等部门。 (2)“上海模式”:上海是我国最早进行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该模式以 2003 年为时间点分为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在 2003 年之前,社区矫正工作的主 体力量是监狱局,而在 2003 年之后,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移交给了司法所,矫 正工作的主导力量不同了,但是都是属于政府部门。该模式下社区矫正工作的总 体思路是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 该模式的主要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社区矫正工作思路比较先进, 上海自社区矫正试行之初就比较注重借鉴国外社区矫正的先进理念, 结合自身的 实际情况对其加以改进。该模式强调社区矫正的行刑社会化和人道主义关怀。随 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为了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上海市将社区矫正纳入 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治系统,将社区矫正作为预防犯罪的重要一环。第二,通 过加强地方性规章的立法来为社区矫正的规范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对于实践 来说, 社区矫正的立法是十分滞后的,现在颁布的关于社区矫正的立法也只是对 社区矫正的原则性规定,并未对社区矫正实际运作中的种种问题作出相应的规 定。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一批规范性文件,内容涵盖到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教育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 9 矫正、考核奖惩等各个方面,使社区矫正运作得以有章可循。这批规范性文件弥 补了现行社区矫正法律法规的不足,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有效运行创造了条件, 也为其他省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三,重视社区矫正的社会 参与, 率先吸收社会工作者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上海市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 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公众的力量,在明确行政司法机关为执法主体的前提下,充 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区矫正。早在 2004 年 1 月,上海市社区矫正主管机构即 与 ngo 组织签订政府采购服务合同,该 ngo 组织根据合同的要求组织社工参 与到社区矫正的各个过程, 社工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接受社区矫正主 管机关的指导与考核。 但是此时社工是以非官方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社区矫正 工作中去的。此外,上海市也非常重视社区矫正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具有各方面 专业知识的社会人员组建志愿者队伍。 我国其他省市在社区矫正实际工作中大多 采纳了上海市的这种做法。 无论是“北京模式”抑或是“上海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优点如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能够集中力量去办大事, 尤其是那些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 而进行社区矫正的地区;缺点也很明显,例如在社区矫正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如 果司法机构与社区缺乏足够的联系,社区矫正就会变成一种单纯的司法活动,社 区矫正也就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结合实际、扬长避短应是各省市在社区矫正 建设中的主体思路。我们不能要求西部省份套用“北京模式”,因为这些省份自 身的社会资源并不能支撑起该模式的运作。 其他省市在社区矫正实务工作中对这 些模式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 身实际来量身制定一套合理的制度。 (二)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社区矫正的特殊性 1、社区矫正的价值与理念与处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政策是契合 的。 社区矫正不是对监禁矫正的否定,其根本目的在于“积极探索对罪行较轻的 罪犯进行社区矫正,推进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对罪犯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15。它的主要意义 在于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逐渐克服刑罚报应主义的消极影响,使我国的刑罚制 度逐渐与世界主流接轨。从微观层面来说,社区矫正将刑罚的重心由犯罪转向了 犯罪人,更多的关注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其内在价值与我国现阶段的刑事政策 是相契合的。具体来说: (1)体现了刑事政策的人道主义关怀。这也是我国刑罚轻缓化背景下刑事 政策的一个必然选择。人道主义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刑罚的人道性要 求刑罚的制定、适用以及执行都必须与人的本性相符合。社区矫正使罪犯在不与 社会隔离的环境中实现再社会化, 从而避免了罪犯因在监禁场所内服刑带来的交 叉感染,尤其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来说更是如此,对于这些罪行不太严重的未成年 犯来说,非监禁的社区矫正远比监禁刑更为有效,教育性的刑罚手段往往比惩罚 性的刑罚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高刑罚效益,体现了刑罚的“谦抑思想”16。在处理犯罪的过程中, 国家一直都在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用最小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来 获取最大的效益。在刑事司法中,对于犯罪行为,如果适用较轻的刑罚即可,便 没有必要适用较重的刑罚17。社区矫正可以使有限的刑事司法资源运用到所需之 处, 使行刑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减少行刑成本。 这在当前的我国是很有必要的, 以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为例,最近几年的财政拨款均在 3 亿人民币以上,每个监禁 犯罪人的年行刑成本在 2 万元左右。18社区矫正可以将这部分刑事司法资源节约 出来,将其用于所需之处。 (3)有利于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笔者认为这是社区矫正最重要的内在价值。 社区矫正的运作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机制,是一种犯罪人与家庭、社区乃至整个 社会良性互动的模式,在矫正的过程中,矫正对象能够与社会保持联系,并且通 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能够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于未成年 犯罪人来说,社区矫正的这项功能对其是极有裨益的,因为当未成年人接受监禁 刑惩罚时,往往会受到交叉感染,并且未成年人接受监禁刑惩罚后受到标签理论 15 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编: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资料汇编(一),第 6 页。 16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8 页。 17 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83 页。 18 马绍辉、王俊伟:社区矫正价值论,载 。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 11 的影响更大,这会增加其重新融入社会的难度。 2、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过程中适用社区矫正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因为: (1)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未成年犯罪后的再社会化过程更需谨慎。正如在 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分析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中提及的,未成年罪犯由于生 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对未成年犯 罪人的再社会化要倾注更多的关心, 对未成年犯罪人处理不当的后果就是未成年 犯罪人接受刑罚惩罚后再犯罪的比例高。 但也正是因为未成年犯罪人身心发育不 成熟和再社会化过程的复杂, 凸显出了通过社区矫正这样一种柔性的手段来矫正 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必要性。 (2)对未成年犯罪人实行社区矫正是保障人权的要求,是我国和谐社会构 建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1985 年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 中明确规定:“把少年放到特定场所进行收容,剥夺他们的自由是最终的手段, 但并不是最好的手段。应该避免这种剥夺自由的手段,尽量让少年复归到社会当 中进行各种矫正活动”。192004 年国际刑法学会第 17 届大会通过的国内法与 国际法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决议中建议各国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 健康成长和教育,矫正未成年犯罪人的刑事司法制度。在刑事司法措施方面,强 调淡化监禁性刑罚制裁,应更多的采取具有矫正作用的非监禁性的替代措施。 3、在我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时适用社区矫正措施又是可行的, 因为: (1)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对未成年犯罪人处罚的轻刑的传统。 儒家倡导的 “仁 爱”“宽厚”的思想影响至今,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恤幼”思想对刑事法律的 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各个朝代都规定对于未满法定年龄的未成年人要减免处罚, 例如西周时期规定有“五宥之法”、秦朝即已规定刑事责任年龄。在这些思想的 引导下,中国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趋向轻缓化的,而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 就是在刑罚体系中惩罚性的制裁方式会越来越少, 而像社区矫正这种非监禁刑的 19 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联合国大会第 a/res/40/33 号决议附件,19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防专家考试题库及答案
- 考点攻克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货运值班员、检查员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旅游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押题宝典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年环境监测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设备供应链中的应用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甘油(丙三醇)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解析卷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综合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科技与互联网行业智能家居与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报告
- 推拿治疗学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玉兰花的栽培与管理方法
- 钝感力读后感课件
- (完整word版)软件投标书模板
-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及应用
-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 纳思达在线测评试题
- 《文化研究导论》课件
- 融资入股合作协议
- PHQ-9抑郁评分量表
- 教师工作培训手册
- 汽车美容(劳动)单元六-汽车电子设备安装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