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岳麓版.doc_第1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岳麓版.doc_第2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岳麓版.doc_第3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岳麓版.doc_第4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岳麓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12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阶段验收高一(16届)历史试题 审校人:高一备课组说明:1.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卷 客观题(共7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 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d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2.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3.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他所批评的应该是a. 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 b. 东汉时期的乡举里选c. 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 d. 隋唐时期的科举仕进4.古代中国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现象出现于“科举制”时代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 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元朝设立行中书省a b c d6.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 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7.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8.汉桓帝、灵帝时,社会上流行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对童谣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十分反感 b人们对古代科举制度不公极为不满c儒家思想和封建伦理制度受到质疑 d士族门阀制度逐步走向腐朽衰落9.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 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 古代的谏议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 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 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10.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 宗法制渐趋强化 b. 分封制趋于瓦解 c. 边疆诸侯争霸中原 d. 社会性质发生变革1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12.西塞罗论共和国记载: “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是稳定的,恒久的,将不可能在罗马一种法律,在雅典另一种法律,现在一种法律,将来另一种法律,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于各个时代。”材料描述的是a.自然法 b.习惯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13.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指出:“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所具有的真正才能。”材料所述内容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实际相符的是a制度具有创新性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民主具有广泛性 d居民参政的公平性14.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a. 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 b. 变革法律,施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c. 完善法律体系,编纂十二铜表法 d. 颁布民法大全,规定罗马人都是平等的15. “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实行联邦制政体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c保持两党制原则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16.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在安妮女王去世后,王位将转人詹姆士一世的外孙 女信仰新教的索菲亚手中。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共和国总统。”其旨在a.防止旧王朝复辟b.加强议会权力c.确立共和制 d.维护民主制17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18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1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c中朝 御史府 军机处 d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20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21在雅典法律演进进程中有如下记录:公元前621年雅典的德拉古法典出现了抽签选举等相关条款;梭伦将改革条文刻在16块白色旋转的木板上,公布于市场;“陶片放逐法”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僭主政治的复辟。对上述雅典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雅典成文法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 b以法律形式体现民主精神与原则c梭伦借鉴十二铜表法立法经验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22.下列关于罗马法起源与发展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a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民法大全、万民法b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民法大全c万民法、民法大全、习惯法、十二铜表法d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万民法23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实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24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5下列有关英法美德四国近代民主体制确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代议制在四国均得以确立 b均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内阁均对议会负责 d均以法律形式予以保障26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 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2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28. “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c权力制衡原则 d两院制原则31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广西兴起的直接原因是a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逐步破产c两广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不断d洪秀全等大力宣传反清思想32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资政新篇c创立拜上帝教 d永安封王建制33“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幕对白揭示了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产生影响 b辛亥革命的不彻底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 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34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成果推广到中国35.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商品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到了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第卷 主观题(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 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摘自孙中山告同乡书1900年12月 (1)、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材料二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己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引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2)、结合材料二说明孙中山倡民生主义的目的是什么?(2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什么不足?(2分)材料三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3)、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是什么?(4分)材料四 孙中山在总结比较中俄两国革命时说:“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能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的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革命虽迟我六年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4)、材料四中,孙中山总结的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从本质上看准确吗?(2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37、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