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题 双向DC-DC变换器.doc_第1页
第11题 双向DC-DC变换器.doc_第2页
第11题 双向DC-DC变换器.doc_第3页
第11题 双向DC-DC变换器.doc_第4页
第11题 双向DC-DC变换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系统基于双向同步整流原理,主电路在拓扑结构上整合Buck和Boost两种电路,配合MOS管驱动电路、电流检测电路、辅助电源电路以及输出过流保护电路,使该DC/DC变换器实现能量的双向流通。系统由STM32F103ZET6单片机控制电流的步进可调,同时控制PWM波产生相应恒定电压值,使用TI的MOS管CSD19535代替续流二极管,大大提高了系统效率。本系统在充电模式可达到98%的转换效率,放电模式达到98%的转换效率,电流检测电路使用TI高精度检流芯片INA282,恒定输出的电流精度稳定在1.5%以内,电压精度稳定在1%以内,同时在LCD上显示所处状态,符合基本要求与发挥部分的参数要求。本设计创新点在于将电池充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通过显示屏实时显示电池所处的充电状态。关键词 DC/DC电路 同步整流 STM32目录1 方案论证11.1 方案描述11.2 方案比较与选择11.2.1 主控器方案比较与选择11.2.2 显示屏方案比较与选择21.2.3 电流检测方案比较与选择21.2.4 PWM生成方式比较与选择21.2.5 驱动电路方案比较与选择22 电路与程序设计32.1 双向DC/DC主回路与器件32.2 测量控制电路、控制程序32.2.1 测量控制电路32.2.2 控制算法32.2.3 主程序设计43 理论分析与计算53.1 主回路主要器件参数选择及计算53.1.1 MOS管驱动芯片IR211053.1.2 电流检测芯片INA28253.1.3 功率管选择CSD1953563.1.4 电感参数计算63.2 控制方法与参数计算63.3 提高效率的方法74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见附件)74.3 测试结果分析75 结束语86 参考文献81 方案论证1.1 方案描述本设计采用双向同步整流电路,单片机控制输出两路PWM波经过IR2110驱动高端PMOS管或低端NMOS管。通过控制PWM的占空比来控制两个MOS管的导通和关断。当高端MOS管导通时,低端断开;同理,当低端MOS管导通时,高端MOS管断开,从而实现同步整流,方案总体描述框图1所示:图1 方案总体描述框图1.2 方案比较与选择1.2.1 主控器方案比较与选择方案一:采用通用的51系列单片机。核心控制部件使用89C51时,为达到设计精度的要求,外围电路使得整个系统硬件电路变得复杂,并且传统的51单片机没有PCA定时器,获得两路PWM较复杂,使得系统的性价比偏低。方案二:采用MSP430G2553为主控制器,带内部基准、采样与保持以及自动扫描功能的10位200-ksps模数转换器,时钟频率为32kHz, 但引脚相对较少,无法满足要求。方案三:采用STM3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具有72MHz的CPU工作频率,且自带有3个12位模数转换器(多达21个输入通道),转换时间仅为1s, 2通道12位D/A转换器。含有多达112个多功能双向的I/O口,所有I/O口可以映像到16个外部中断。经比较,故采用方案三,使用STM3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1.2.2 显示屏方案比较与选择方案一:采用Nokia 5110显示屏,可以显示15个汉字、30个字符,仅四根I/O线即可驱动,工作速度快;体积很小,质量轻;工作电压3.3V,正常显示时工作电流200uA以下,功耗极低;具有掉电模式,适合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移动设备。方案二:采用12864显示屏,可显示汉字及图形,内置8192个中文汉字(16X16点阵)、128个字符(8X16点阵),可与CPU直接连接,提供两种界面来连接MCU:8-位并行及串行两种连接方式,但12864重量较大,屏幕可显示的容量较小。方案三:采用TFT液晶屏,高速度、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幕信息,是目前最好的LCD彩色显示设备之一,其效果接近CRT显示器,但功耗较大,成本较高。第1页,共8页从低功耗角度考虑,采用方案一作为显示屏的方案。1.2.3 电流检测方案比较与选择方案一:采用AD620运放,将检流电阻两端的电压进行隔离放大,AD620可以实现1到1000的增益,增益范围大且可通过电阻改变放大倍数。但是,由于外接电阻的精度问题,增益不能准确确定,且AD620的共模抑制比较小。方案二:采用高精度检流芯片INA282进行电流检测,INA282的增益为50倍,共模抑制比比较高,只需外接20毫欧电阻便可完成测量并且非常准确。此外,INA282共模范围为-1480V。利用INA282实现检流功能,电路简单,能耗较小。图2 INA282检流电路经比较,从电路连接上以及精度方面考虑,采取方案二为电流检测方案。1.2.4 PWM生成方式比较与选择方案一:采用硬件生成方式,利用NE555产生PWM波形。因为电容器C1开始放电。使得第3接脚到高电位。当第3接脚到高电位时,电容器C1开始通过R1和对二极管D2充电。当在C1的电压到达+V的2/3时启动接脚6,电容器C1起动通过R1和D1的放电。当在C1的电压下跌到+V的1/3以下,因此它与0.01uF电容器相接充电和放电电阻总和是相同的,因此输出信号的周期是恒定的,工作区间仅随R1做变化。PWM信号的整体频率在这电路上取决于R1和C1的数值:方案二:采用单片机输出方式,STM32中存在高级定时器TIM1和TIM8可以同时产生多达7路的PWM输出,使用三个寄存器:捕获/比较模式寄存器(TIMx_CCMR1/2)、捕获/比较使能寄存器(TIMx_CCER)、捕获/比较寄存器(TIMx_CCR14),无需外部电路且输出精确,不产生过多功耗。经比较,采用方案二作为PWM输出方式。1.2.5 驱动电路方案比较与选择方案一:采用三极管高侧驱动PMOS,74HC573来驱动低侧NMOS管。图为PMOS管驱动电路驱动高端MOS管,R2和R3提供了PWM电压基准,通过改变这个基准,可以让电路工作在PWM信号波形比较陡直的位置。Q2和Q3用来提供驱动电流,由于导通的时候,Q3和Q4相对Vh和GND最低都只有一个Vce的压降,这个压降通常只有0.3V左右,大大低于0.7V的Vce。第2页,共8页最后,R1提供了对Q2和Q3的基极电流限制。由于PMOS管栅极电压为高时电压MOS管关断,因此,驱动电路将PWM电压反向。NMOS管为低端MOS管,驱动低测接地即可,因此采用74HC573来驱动低测NMOS管。分立元件存在一定的误差,外部电路复杂,增加了系统的重量及调试难度,且功耗较专用驱动芯片较大。 图3高侧分立元件驱动 图4 低侧74HC573驱动方案二:采用集成芯片IR2110,它兼有光耦隔离(体积小)和电磁隔离(速度快)的优点,是中小功率变换装置中驱动器件的首选芯片。由IR2110直接驱动高低侧电路,IR2110采用HVIC和闩锁抗干扰CMOS制造工艺,具有独立的低端和高端输入通道。图5 IR2110应用电路经比较,使用专用芯片外部结构简单,减小系统复杂度及重量,单片机可直接输出PWM驱动芯片,故采用方案二作为驱动电路方案。2 电路与程序设计2.1 双向DC/DC主回路与器件如图7所示,电路中有两个MOS管,其中Q1位PMOS,Q2为NMOS,通过控制MOS管的关断来实现BUCK和BOOST电路。在电路为充电模式时,MOS管Q2相当于BUCK电路的续流二极管,通过控制MOS管Q1的开断来实现BUCK电路,当Q1导通时,Q2关断,实现充电。在电路为放电模式时,MOS管Q1相当于BOOST电路的续流二极管,通过控制MOS管Q2的开断来实现BOOST电路,当Q2导通时,Q2关断,实现放电。第3页,共8页图6双向同步整流电路原理图两个MOS管不会同时导通,当一个导通时,另一个一定关断。此处在程序中设置了MOS管开断的死区时间,要等一个MOS管完全关断时另一个才能导通,避免了两个全部导通时电流过大导致元件损坏。死区时间的长短会影响电路效率,死区时间越长,效率越低,MOS管的关断时间约为250ns,这里设置死区时间为关断时间的两倍500ns。上图中电阻R1和R2用来分压,由于单片机的AD采样电压,最大为3.3V,因此,需要将U2进行分压。电阻R1和R2使用0.01欧的精密检流电阻,根据输出电流为2A的要求可算得,输出至单片机的电压为2V,电压合理。2.2 测量控制电路、控制程序2.2.1 测量控制电路此电路模块实现对降压电路(充电电路)输出电流的恒流控制以及对升压电路(放电电路)输出电压的恒压控制。恒流控制通过IN282检流芯片实现,通过对精密小电阻电压采样送给单片机A/D,根据PID控制算法,实现对电流的恒定输出。恒压控制通过电阻的分压:由于单片机最高采样电压为3.3V,根据U2=30V恒定,本设计采用9:1电阻并联至U2进行分压,将3V电压送给单片机。为实现并联电阻不影响单片机的输出电压U2,且电路中电阻为5、30,故分压电阻R1、R2分别使用90k、10k。将10k电压值送给单片机A/D,同样采用PID算法实现电压的恒定输出。2.2.2 控制算法本设计为实现在恒流、恒压要求下可精确控制,提高系统的精度,采用PID算法;单片机输出PWM法控制输出电压。PID算法是在过程控制中,按偏差的比例(P)、积分(I)和微分(D)进行控制的PID控制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自动控制器。PID控制器具有提高系统稳定性能的优点,多提供一个负实零点,在提高系统性能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对系统进行恒流、恒压控制时,对IN282的小电阻电压进行采样,输入单片机AD,通过PID控制,调节式中参数Kp,Ti,的值,使电流、电压稳定在定值。PWM算法可实现不同的占空比,互补PWM反向,来控制高低两侧MOSFET管的通断实现升降压。控制双路带死区,由于MOS管不可瞬间完成开启和关闭,需要一定时间完成,因此需要死区。插入一段两个都不导通的时间,防止管子无法承受。由于MOSFET管IRF540关断时间(Turn-on delay time=60ns,Turn-off delay time=50ns)55ns,故取死区时间0.11s。图左为单片机输出的两路PWM信号,图右为MOS管驱动输出的两路驱动PWM,如图可明显看出0.11s的死区时间。 第4页,共8页图 7 互补带死区PWM波形 图8 MOSFET栅源电压波形2.2.3 主程序设计3 理论分析与计算3.1 主回路主要器件参数选择及计算 3.1.1 MOS管驱动芯片IR2110IR2110为直接驱动高低侧电路的集成芯片,悬浮电源采用自举电路,其高端工作电压可达500V,dv/dt=50V/ns,15V下静态功耗仅116mW,功耗极低;输出的电源端(脚3,即功率器件的栅极驱动电压)电压范围1020V;工作频率高,可达500kHz;开通、关断延迟小,分别为120ns和94ns;图腾柱输出峰值电流为2A。3.1.2 电流检测芯片INA282采用高精度检流芯片INA282进行电流检测,INA282的增益为50倍,共模抑制比比较高,只需外接20m电阻便可完成测量并且非常准确。此外,INA282共模范围为-1480V。利用INA282实现检流功能,电路简单,能耗较小。单片机最高可输入信号的最大电压为3.3V,且降压电路输出电流最大为2A,故采用0.02电阻进行电流检测:第5页,共8页UR=0.022A=0.04VINA282增益为50倍,故输入单片机A/D采样电压:UAD=50UR=2V此时最大电压为2V,在单片机输入信号电压范围之内且大小适中。读取电阻两侧电压并将此值送入单片机A/D,通过PID调节控制电流的稳定输出。3.1.3 功率管选择CSD19535MOSFET的开关损耗主要是开通损耗,因为MOSFET开通时漏源结电容未完全放电;而IGBT得开关损耗主要为关断损耗,因为关断时存在电流拖尾现象。故在低压大电流工作场合下,如果不能实现零电流关断,则IGBT会有较大损耗,所以IGBT开关管不适合做低压侧开关管;利用MOSFET开关管,易于实现零关断,并且有很好的频率特性,有利于提高变换器的开关频率。CSD19535低的导通内阻,快速开关,低热敏电阻。导通电阻极小,为4m,VDS耐压可达100V,连续源极电流IF=28A,满足实验要求。3.1.4 电感参数计算根据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确定最大占空比,DMAXVO-VIVO100%=0.5电感计算利用:L2VI-VSD1-DIOf=236-0.080.50.5236000=250uH其中,VS为导通管压降,当电流最大为2A时,电压为0.08V。L可选用电感量为200500H且通过4.5A以上电流不会饱和的电感器。电感的设计包括磁芯材料、尺寸选择及绕组匝数计算、线径选用等。电路工作时重要的是避免电感饱和、温升过高。磁芯和线径的选择对电感性能和温升影响很大,材质好的磁芯如环形铁粉磁芯,承受峰值电流能力较强,EMI低。而选用线径大的导线绕制电感,能有效降低电感的温升。3.2 控制方法与参数计算 本设计为实现在恒流、恒压要求下可精确控制,提高系统的精度,采用PID控制算法;单片机输出PWM法控制输出电压。PID算法是在过程控制中,按偏差的比例(P)、积分(I)和微分(D)进行控制的PID控制器(亦称PID调节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自动控制器。PID控制器具有提高系统稳定性能的优点,多提供一个负实零点,在提高系统性能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I部分发生在系统频率特性低频段,提高系统稳定性能;D发生在系统频率的中频段,改善系统动态性能。它结构简单,软硬件实现方便、快速,便于调节,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并且对模型误差有较好的鲁棒性。第6页,共8页mt=Kpet+KpTi0tetdt+Kpde(t)dt对系统进行恒流、恒压控制时,对IN282的小电阻电压进行采样,输入单片机AD,通过PID控制,调节式中参数Kp,Ti,的值,使电流、电压稳定在定值。图9 PID控制框图PWM算法可实现不同的占空比,互补PWM反向,来控制高低两侧MOSFET管的通断实现升降压。控制双路带死区,由于MOS管不可瞬间完成开启和关闭,需要一定时间完成,因此需要死区。插入一段两个都不导通的时间,防止管子无法承受。MOSFET管IRF540关断时间,Turn-on delay time=60ns,Turn-off delay time=50ns:t=(Turn-on delay time)+(Turn-off delay time)2=55ns,故死区时间:TDead=2t=0.11s3.3 提高效率的方法DC/DC变换器的损耗主要为:功率开关管的损耗,输出端整流管的损耗。同步整流技术的关键则在于同步整流管的驱动控制上,不同的驱动方式对效率的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本设计的驱动电路的选择IR2110驱动器,可同时驱动高低端电路,减少了高低侧分别驱动带来的电路复杂和功率的损耗。传统的二极管整流方式中,二极管正向导通压降大,极大影响工作效率,即使是肖特基二极管也无法满足要求。为解决此问题,本设计采用同步整流技术,通过使用导通电阻很低的MOSFET IRF540代替二极管整流,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为防止两个整流管同时导通,两个管子驱动信号加入一定的死区时间,在合理计算并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减小,同时选用大电感,使用更粗的铜线,减少磁损耗。精确计算所需电感L的值。在进行PCB布线时,尽量使布局紧凑,走线短并且直,在PCB的关键部位要配置适当的高频退耦电容,在PCB电源的输入端应接一个10F100 F的电解电容,在集成电路的电源引脚附近都应接一个0.01 pF左右的瓷片电容。4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见附件)4.3 测试结果分析由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本系统可以正常输出并且能够实现比要求更加高效的输出。第7页,共8页基本要求:U2=30V 条件下,实现对电池恒流充电。充电电流 I1在12A 范围内步进5mA可调,精度控制在2%以内;设定I1=2A,调整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电压,使U2 在2436V 范围内变化时, I1 的变化率在0.5%以内;设定I1=2A,在U2=30V 条件下,变换器的效率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