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视角下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pdf_第1页
景观视角下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pdf_第2页
景观视角下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pdf_第3页
景观视角下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pdf_第4页
景观视角下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文章编号】 1006 3862( 2011) 01 0053 07低碳生态城市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 201153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 杨锐王俊杰(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 摘要】 近年来罕见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多, 使人类深陷 “碳排放” 的困境之中。由于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 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应 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但 “低碳” 作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最热门词汇之一, 其本质涵义在现实的喧嚣中显 得面目模糊。事实上, 关注 “碳足迹” 排放、 切实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真正的“低碳” , 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拥 有低碳意识的城市居民。本文在辨析低碳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以上海世博会周边某小区的景观设计为例, 尝试从景观的角 度对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出思考, 景观设计作品可以充当低碳理念推广的催化剂。 【 关键词】风景园林; 低碳景观; 发展途径; 催化剂 【 中图分类号】F291. 1, TU986. 2【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本文是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 与城市化发展战略” ( 课题项目批准号 05J2D0038) 的 阶段性成果。 1引言 2010 年 5 月, 罕见的暴雨突袭广州和华南地 区 , “大水围城” 的场面再次上演, 直接经济损失达 数十亿元 。而进入 7 月, 我国更是有多省区发生 洪涝灾害 ,“百年不遇” 似乎成了讽刺之语, 这几 年全遇上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由气候变 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和 “极端天气” 现象如干旱、 暴 雨、 高温、 内陆的季节性洪涝、 低温、 沙尘、 冰雹、 雪 灾、 台风等近年来频繁光顾我国 。全球变暖是指 一段时间内, 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 主 要指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温度上升, 这里的温 室气体, 主要就是碳排放。在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 根会议之前 , “低碳” 还是不太为国人所瞩目的名 词, 而在那之后, 低碳概念一夜盛行, 成为炙手可热 的流行词汇。 虽然在大国利益博弈层面上还有各方争吵 , 但 “低碳” 作为极具社会价值的观念, 还是成为了全 球主流的意识形态。2010 年初的 “两会” , 九三学社 中央提交的把握机遇, 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 路 成为 “一号提案” , 提出以提高能效、 发展清洁能 源为核心, 以转变发展方式、 创新发展机制为关键,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低碳发展, 应该成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一时间 , “低 碳建筑 ” 、 “低碳经济” 、 “低碳旅游” 等概念蜂拥而 起, 迅速从一个概念演变为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现 实, 并成为我国未来国家战略和竞争力的基本组成 部分。 由于城市是碳排放的主体, 而我国正处于快速 城市化的进程中 , “低碳城市” 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 展目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的长期 性和艰巨性, 才能避免将 “低碳” 变成一个时髦的标 签, 避免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甚至以“高碳成 本” 来换取 “低碳名声” 的政绩形象工程 2。低碳城 市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 活方式, 我国民众的低碳意识相对薄弱, 尤其需要 积极的引导和带动。当前在社会的实际操作过程 中 , “低碳” 的形式远大于内容、 口号多于具体行动, 加上之前 “新能源 ” 、 “环保产业 ” 、 “循环经济” 等概 念曾相继流行, 令人眼花缭乱, 以至于真实的低碳 理念在现实的喧嚣中面目模糊。本文尝试从景观 的角度对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出思考, 景观设计 可以充当低碳理念推广的催化剂, 对国人树立正确 的低碳意识起到引导作用。 2低碳城市建设风潮的兴起 2. 1低碳城市概念辨析 随着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 人类欲望的无限上 升和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全球极端天气屡屡出现, 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低碳理念随之 低碳生态城市杨锐等: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 54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 2011 兴起。所谓 “低碳” , 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 碳为主) 排放。2003 年, 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 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 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 济” 概念, 即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能源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 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机会, 为发展、 应用和输出先进 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3。随后, 低 碳的理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 许多城 市开始以“低碳城市” 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日本 则于 2007 年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 的愿景, 核 心思想为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简 朴生活, 与自然和谐共生并确保森林碳汇增长 4。 关于 “低碳城市” 的概念, 夏堃堡( 2008) 认为,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 包括低碳生产 和低碳消费, 建立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 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5。庄贵阳 ( 2008) 认为 “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发展 模式, 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 政府以 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 6。付允等( 2008) 提 出, 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创新低 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 气体排放, 逐渐摆脱以往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和大 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7。刘志林等( 2009) 认为低碳城市应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 消费 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的前提下, 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 和社会发展方式” 8。而 2009 年中国可持续发展 报告 将其定义为“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 济, 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 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 创 新低碳技术, 从而最低限度的减少碳排放” 。本文 认为,不管其概念如何阐述, 低碳城市的核心和可 持续的动力是拥有低碳理念的城市居民。因此, 进 行低碳消费引导、 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是 提升公民低碳意识的基本手段, 也是未来建立低碳 决策的全民参与、 以及设立低碳的全民监测体系的 基础 9。 2. 2国际案例与中国实践 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实践在国内外都有一些 案例, 以英国、 日本、 德国、 丹麦等为首的国家走在 了前列, 但由于国际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 成, 因此无法评判是否已实现低碳城市( 表 1) ; 而在 国内, 很多城市也开始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 逐 渐在摸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产业发展, 但大多停留 在概念阶段, 无实质性进展( 表 2) 。 表 1 国外低碳城市实践小结 3, 15, 16 国家理念及目标具体措施 英国低碳经济 商业、 企业和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 ( 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A vision) , 包含 提高能源效率、 重视在产业发展中使用可再生能源、 开发和生产低碳汽车以及建设低碳研发中 心等 4 个方面重要内容。 日本低碳社会 城市垃圾分类细分, 绿色能源项目,削减温室效应地区联合项目, 兴建风力“发电站” , 零排放 交通项目,住宅节能性能评价制度, 促进节能住宅的普及。 新西兰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的行动方案路径, 主要包括减少出行、 模式选择、 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和燃料替代等 4 个方面的策略。 丹麦低碳能源产业风能发电机在全国广泛分布, 同时建立了高效的热电联产循环系统。 德国低碳能源产业光伏发电利用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一位。 美国低碳政策 建立了三个大 区 块 的 低 碳 策 略, 制定 了 明 确 的 减 排 目 标: 东 北 各 州 的 区 域 温 室 气 体 行 动 ( RGGI) , 约束了发电企业; 西部气候行动( WCI) , 约束温室气体大排放量设施; 中西部温室气 体减排协议( MGGRA) , 约束大型工业设施和发电厂。 法国低碳能源森林生态城市; 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 使用核能为主要低碳排放燃料。 韩国发展新能源及其相关产业提倡 “变废为宝” 活动; 建设 “能源环境城” , 发展绿色公交和绿色铁路。 阿联酋低碳能源人均每日耗水 80 公升, 碳排放为零; 城市里面没有汽车, 大量使用清洁能源。 瑞典低碳示范碳中和居住区, 再生能源方案 3低碳城市的景观途径 低碳城市可以从能源低碳、 生产低碳、 生活低碳 及碳汇减碳等发展途径来实现 10。其中, 城市绿地 系统具有固碳、 释氧、 降低景观自身的碳排放、 降低 城市热岛效应、 减少建筑能耗、 引导绿色交通、 城市 农业基 地、 碳 减 排 宣 传 和 教 育 基 地 等 方 面 的 作 用 11。当前城市化过程中,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在 不断下降, 河流被污染, 动物栖息地在减少, 湿地在 不断退化, 这就使我们的碳汇系统的能力在不断下 杨锐等: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低碳生态城市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 201155 降, 大到国土绿地生态系统, 小到各个城市的绿地生 态系统, 这些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的低碳发展起到 重要的作用。 实际操作中, 我们主张从 “减源增汇” 角度入手。 在 “减源” 方面, 城市碳排放主要由建筑、 交通及生产 三大领域 12构成, 而在城市景观建设和维护的过程 中都存在能耗, 比如景观中的照明系统、 水资源利用 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碳排放, 因此通过景观自身 形成系统的 “碳减排” 是对低碳城市的直接贡献。具 体措施可分为减少景观建设的碳足迹、 选择“碳友 好” 的材料、 控制施工中的碳排放、 降低后期维护的碳 成本和延长景观的 “生命周期” 等 13。而在 “增汇” 方 面, 最简单的就是栽种植物, 让自然做功用, 通过自然 系统来吸收碳, 即通过增加森林、 湿地、 水体等 “自然 碳汇体” 的方式来中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 14 , 大 自然的生态能力是解决碳汇问题的重要途径。 表 2 国内低碳城市实践小结 3, 16 城市理念及目标具体措施 珠海低碳经济区推动液化天然气公交车和出租车的使用。 日照“气候中和”网络城市成员 普及居民太阳能热水器;公共照明设备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农村推广太阳能保温大 棚、太阳能灶。 保定低碳城市 以建立 “中国电谷” 为核心战略, 形成了光电、 风电、 节电、 储电、 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 6 大产业集群。 德州低碳产业风电装备开发, 生物发电, 中国太阳谷 杭州低碳产业、低碳城市 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 有 61 个服务点、2800 辆自行车, 免费向市民和游客 出租公共自行车,提倡低碳出行。 上海 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 低碳产 业区 世博会低碳建筑、临海新城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崇明生态岛的碳中和规划区域; 绿色 变电站; 节能灯泡进家庭计划。 贵阳生态城市战略规划LED 节能照明试点项目,城市轻轨体系建设。 昆明低碳产业兴建光伏发电站,发展生物质能经济。 南宁低碳城市争取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林业总产值要突破 200 亿元。 张家口低碳城市“风光产业” 项目, 建设风电场和太阳能利用。 南昌低碳经济先行太阳能、 服务外包、 新能源汽车 苏州低碳示范产业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产业升级 无锡低碳城市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低碳重建彭州 “低碳生态乡村” 因 此,低 碳 景 观 (LowCarbonLandscape Architecture) 可以理解为: 在景观规划设计、 材料与 设备制造、 施工建造与日常管理以及使用的整个生 命周期内, 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降 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尽量增加景观系统的碳汇能 力, 形成以低能耗、 低污染、 高碳汇为基本特征的景 观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 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是 具有低碳意识的城市居民, 景观作品本身就具有科 普和教育的功能, 绿地本身对于“碳减排” 方面的作 用也向游人作了很好的展示, 使游人在休憩的同时 体会到低碳的意义,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关注个人 “ 碳足迹” , 倡导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 4景观作为低碳理念推广的催化剂 以 上海世博会周边某地块为例 4. 1理念阐述 2010 的上海世博会注定会在中国人的历史上 留下厚重的一笔, 除了使城市居民享受到科技创新 带来的惊喜之外, 还将对城市未来的生活方式产生 深刻的影响。低碳, 作为上海世博会 “城市, 使生活 更美好” 理念的最好诠释, 必将融入到所有人的生 活中。景观设计作为改变市民生活方式的一种媒 介, 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碳汇功能, 处理碳排放问 题; 另一方面, 也可以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 广 泛地传播低碳理念, 使 “低碳” 从概念变成居民的自 发继承, 更好地反映在实际生活当中, 从而实现“低 碳城市” 的发展目标。 4. 2世博低碳技术应用于景观设计 4. 2. 1背景介绍 上海是中国碳排放较高的典型城市, 由于城市 用地的紧张, 居住空间慢慢地都向高空发展, 选择 的地块是以 4 栋高层建筑为主的居住小区, 位于上 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的东北角( 图 1) 。场地涵盖了 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产生的许多问题, 比如高密度的 人口、 缺少绿色的开放空间、 由于高密度的建筑群 低碳生态城市杨锐等: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 56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 2011 而丧失了的太阳光照和能源供应的减少以及高度 的碳排放等, 是上海“大城市病” 的一个集中反映, 极具典型意义。如何利用世博会上所展示的低碳 技术来解决该场地内高碳排放的问题并提高居民 的低碳意识, 通过景观的途径使低碳理念成为该小 区居民源自内心的行动, 而不是停留在口头, 是我 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图 1场地区位及现状 4. 2. 2世博低碳技术融入景观设计 世博会呈现的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描绘与期 待, 而这些新科技和新理念正是借助世博会的影响 逐步从理想走进现实。本次世博会中所展示的一 系列技术和措施都致力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但 由于世博会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有限, 短期内集中 宣传和展示的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将低碳 的技术及理念融入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 在互动 体验中更持久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根据场 地现状, 我们提取了世博的较成熟的低碳技术措施 如太阳能、 生物能转化成电力技术、 水循环处理技 术、 区域内小气候微循环以及垂直绿化等( 图 2) 。 三颗大树状的构架和一些平台将小区的几幢高层 连成一片, 灵感来自于世博荷兰馆“快乐街区” 的概 念, 大树则象征低碳的理念随风生长, 深深植入人 们心间。此举增加了大量的室外活动空间, 而世博 阳光谷的技术经提炼应用, 则解决了底层光线缺乏 的问题。这些类似技术的运用重新塑造了小区的 景观空间, 形成一个低碳的居住区模式( 图 3) 。 在景观小品的细节处理上, 我们对以往常见的 景观小品进行特殊设计, 与居民产生互动, 使其日 常生活时时刻刻都是低碳的生活。例如早上居民 使用的自行车健身设施, 对其进行改装, 通过人的 运动产生机械能, 可将之汇聚在一起产生电能, 从 而可对小区的照明设施供电; 跷跷板的改装可使人 的运动产生机械能进而产生电能 ;“碳足迹” 计算器 小品的布置让人们时刻清楚计算出自己出行的 “碳 排量” ; 冬天凋零的树木与具有温室功能的景墙相 结合, 景墙上可以种植绿色植物, 这样在冬季也可 以更好的增加小区内部的碳汇能力, 同时也给小区 带来活力等( 图 4) 。 4. 2. 3低碳的一天 低碳技术的支撑只能是建立在城市居民充分 理解的基础之上, 是影响碳排放的外因, 要解决根 杨锐等: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低碳生态城市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 201157 图 2低碳技术分析图 图 3总平面 本的问题必须彻底改变而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成为自发的行为。居住区的 日常生活经常要面对的景观设施是我们推广低碳 理念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把低碳技术应用到景观设 施上, 使人们一天的生活当中, 处处都能体验到低 碳景观设施的影响。低碳的一天, 我们考虑到每一 个时段居民生活的特性, 针对性地在室外空间中改 变我们的景观设施, 同时也改变了居民的生活习惯 和思想观念( 图 5) 。 低碳生态城市杨锐等: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 58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 2011 图 4低碳创意景观小品 图 5低碳的一天 4. 3启示 在 “低碳” 一词被概念化的炒作变得趋于浮躁 的今天 , “低碳” 目前更像是谋利的一个借口, 大到 国家制定 “碳排放标准” , 声称其他国家的产品如果 不符合此标准而要向他们出口产品的话要征收 “碳 关税” , 小到很多商家“制造” 并销售很多“低碳” 产 品 。“低碳” 就是一个万金油, 哪里都可以抹一下, 什么东西都可以是 “低碳” 产品。作为景观设计师, 如何踏踏实实地做好低碳景观, 是目前最紧迫的问 题。在景观的规划设计、 材料与设备制造、 施工建 造与日常管理以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 应该尽量的 减少碳排放, 同时利用景观小品设施结合低碳技 术, 让人们理解低碳的实现是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 细节当中, 让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 低碳世博正在对人们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低 碳理念也在慢慢地改变人们的思想。低碳的根本 出发点是解决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 因此作为 人与自然结合密切的景观行业来说, 机遇和挑战都 显得尤为突出, 景观途径或许会成为解决低碳问题 的有效手段。 5结语 人类发展深陷 “碳困境” 已是不争的事实, 低碳 正在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意识, 而低碳城市的发展目 标也是大势所趋, 尽管相关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我们要明确 “低碳” 的本质涵义, 低碳其实离我们的 日常生活很近。低碳就是看有没有保护环境的切 实行动, 低碳城市的实现靠的是有低碳理念的城市 居民, 而在这个过程中, 景观设计作品则作为低碳 理念推广最好的催化剂, 成为诠释低碳内涵的推 手, 避免将 “低碳” 沦为一场词汇炒作运动。 该设计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第 47 届世界 大会学生竞赛参赛作品, 小组成员为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李满、 杨惠姗、 朱冲、 宫铭、 陈晨、 王俊 杰等同学,指导老师杨锐、 赵岩。 【 注释】 罕见强 降 雨 致 广 州 各 市 区 遭 受 不 同 程 度 洪 涝 灾 害 http: / /gz. xtata. com/g/20100508 /43216074. shtml 我 国 多 省 区 发 生 洪 涝 灾 害 http: / /news. sina. com. cn/z/ nanfangbaoyu2010 /index. shtml 总结近年来极端天气 /气候事件 http: / /www. antpedia. com/html/ 15 /n 53015. html 图 片 资 料 来 源 http: / /news. sina. com. cn/z/nanfangbaoyu2010 / index. shtml 经济学家朗咸平就直言不讳地指责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西方发 达国家的一次别有用心的政治闹剧, 目的是全面阻挠中国这样新 兴力量的经济发展。据秦却. 清算“伪低碳” . 新经济导刊. 2010 ( 4) : 33 38. 据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R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杨锐等: 景观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思考低碳生态城市 城市发展研究 18 卷 2011 年 1 期 Urban Studies Vol. 18 No. 1 201159 参照王贞, 万敏.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 . 中国园林,2010( 6) : 35 38 及什么是低碳景观EB /OL . 2010 07 11 . http: / /lowcarbonlandscape. com “碳 足 迹 ” ,即 Carbon Footprint,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 响, 简单指个人的 “碳耗用量” 。据据秦却.“碳足迹行动” . 新经 济导刊. 2010( 4) : 39 40. 【 参考文献】 1 杨剑. 低碳经济真伪J . 新经济导刊, 2010( 4) : 30 32 2 张京祥. 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风潮的再思考J . 规划师, 2010 ( 5) : 5 8 3 戴亦欣. 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 . 现代城市 研究, 2009( 9) : 7 12 4 熊焰 著. 低碳之路 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 .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49 158 5 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 环境保护, 2008, 389( 2A) : 33 35. 6 庄贵阳. 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 . 世界环境, 2008 ( 2) : 34 36 7 付允, 汪云林, 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 社会对科 学的影响. 2008( 2) : 5 10 8 刘志玲, 戴亦欣, 董长贵, 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6) : 1 7 9 戴亦欣.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 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 3) : 12 17 10杨国锐.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J . 城市问题, 2010 ( 7) : 44 48 11赵彩君, 刘晓明.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低碳城市的作用J . 中国 园林, 2010( 6) : 23 26 12林姚宇, 吴佳明. 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J . 国际城市规 划, 2010( 1) : 21 24 13王贞, 万敏.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 . 中 国园林,2010( 6) : 35 38 14蔡萌, 汪宇明. 低碳旅游: 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 旅游学 刊, 2010( 1) : 13 17 15张泉, 叶兴平, 陈国伟.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 . 城 市规划, 2010( 2) : 13 18 16刘文玲, 王灿. 低碳城市实践与发展模式J . 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 2010( 4) : 17 21 作者简介: 杨锐( 1979 ) , 男 , 江苏姜堰人,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哈佛大 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景观都市主义 理论与后工业社会的景观重建等 王俊杰( 1985 ) , 男, 河南新密人,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2010 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生 收稿日期: 2010 09 20 Searching for China s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