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阑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ea 如i n i s 缸a l i v el i 堍a t i o nc a l e g o r 主e sa f e 也ej u d g es y s t 锄a b o u t 永l m i n i s t r i 羞耄i v el a w r e l a t i o nc o n t r l w e f s yj u d g e m e n t h a v m gac l o s e 豫l a t i o n s h i pd i r e c tw i 也t h ep a n i e s p s e c u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c 0 叭 st r i a ir u l e s 鼬dj 诚s d 溆i o n 弱w e 珏鹕t h ej u d g c m e n tf 0 f me t c n e s t e 倒d t y p eo fa d m i n 主s 妇t i v el i t i g a t i o nc a t e g o 矗髓c 雒h e l pt o 龇e 丑钯 i v e l ys 疵g l l a r do f 也e c i t i z 嘲 a p p c a lr i 曲t s 锄dt h ea d v a n o c so ft h ea d m 诚s 锨en o m 删p r o 蹒 w h i c hi st h e c 0 o fas t a t e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l i t i g a t i o nc h 觚g e s 嫩c cd i 虢r e n tc o u 觳t 五e sa p p l i c sm 勰y 雒d v a r i o l l sa d m i i l i s t r a t i v cl i t i g a t i o ns y s t e mt i t l j e s 粕dd i i 奄r e n td c t a i l e d n t e n t s m e ya np a yd o a t t e n t i 衄沁嫩ea 妇赫s 姚t i v el i l i g a l i o n 班妇a l l y w h i c hh a sb e 鳇端g a r d e d 勰l k m m o 藏 r e g u l a t i o n sw i t h i nt h ei n d i v i d u a lc o u n t r ya d m i n i s 眦i v el i t i g a t i o ns y s t e mr e v o l u t i o n 1 飞e w l l o l cv a l u e so fa d 撒i n i s t i a l i l i t i g a 颤o na r ec x p f i 潞越b yt h ea p p l i c a i o no fv a 凼u sd e t 越e d 孤h n i i l i s t f a t i v ci i t i g a t i o nc a t e g o r i e s 弧e r ei sn o 贰i m i n i s 弧t i v el i t i g a t i o nc a t e g p r i e si nt h e 1 9 舀s l 撕 o fo l l rc o 髓t ga 聪t h e 馘l 柚tj u 婷n gp a t t 髓l sa 瓣 m p 搬t 主v e l ys i n g l l l 撕t y 主t s h a r dt 0 r e p o n s et ot h e n e e do ft h ej u s t i p r 碱i c c w b 瓣c dt 0r e t h i n k 觚dc c 暇l b 伽r c o 弧蕊e s e x i s l e da d 搬i n i s 缸l a t i v el i l i 鐾a l i 强d e a i l sb a s e d 饿e 潞e 皴畦勰d n s i d c f a l i o no f w e s t e m o u n t r i e s a 如i n i s t r a t i v el i t i g a t i 锄s y s t e m s a n dc o 嘲b i n et h ea c t u 越s t a t eo fo u r u 鼓t f y i i la d d i t i o nt ot h ei n 昀d u c t i o n 粕d0 0 n d u s i o n m i s 删c i ci sd i v i d c di n t of 0 1 l rp a r t s p a f tll l 勰b e 鼹c a 赢丽o u l 甄舣l y 埝d e 蠡b e 畦l e 藏c e p t so fl h e a d m i 珐i s t r a l 砥 l i t i g a t i o n l u 曲a n a l y z i n g 也ea r g u r c s0 fa c a d e m i cc 硫1 e s 1 d rt h ec l e a rc o n c c p t t h i sa n i c l e d i 刚l l l i n a l e 妞跫l a 毫主o n g s b 玲b e 呐湖 a 如渝s l 嘲v el 主t 主g a t i o 臻傩e g 嘲e s 躐 s p 巅篁至蹦i o 矬 0 fa d m i n i s 咖t i v el i t i g a t i o nc a t e 9 0 r i e s 柚d a d m i n i s 删v el i t i g a t i o nc a t e g 耐e ss y s t e m t l i e n 粕a l 嬷懿t h ev a l u eo f 也ea d 琳i n i s t r a 6 v el 主t i g a t i o nc a 耋e g 嘶c s 妇妇a n 蓼e s 枷主t s 艇s ol h e m e 2 u c i i n go ft h i sr c s e a r c h p 硪珏h a sb e 蹦i 矗v e s l g a l i 珏g 瑟c 愆l e l y 融ew e s 专鞠耋c 洮霸撼e s 幽棚l 壤e 鼢甜m 遮i s 妇l 主v e l i t i g 勰t i o nc a t e 9 0 r i e s 丘o ma c a d e m i cm e 0 秽锄dl e 舀s l a t i o n 锄dj u r i s d i c 的n 丘r s t l y t h e n 钾a l 毽a l i 鑫g 搬ec 锄趱姻越eo f 氇e s e 勰璎迅i s 妇垃v el i 近弘i 馋耗l g o 搿s y s 耄锄s 躲dg 嘲e 耀畦露g t l 鹏ee n l i 曲t 锄e n tt oo u rc o u n t 瞰l 珏 f 至双l y 蠡蕊c c 远g 龇 魏戳壤s i l 娃a l i 潍曲 tl 量l e 砖毽谜s 妇l i 谨墩i 9 3 毯 i 薹l 锄f 0 0 u n t r y t l l e n 洳a l y z i i l gt h 砖e 勰p e c t so ft h ep r o b l e m 觚ds u m m e du pt h ef o u rd e f b c t si n a 趣撅i s 眺 i v e 鞠dj 毽d i c 主a lp 粼i e c s 蜘e 珏d e 瓣锄s 酝l e 凌ef c 蠢s i b 涟y 醒l h e 魏s 昀珙i 潍o f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l i t i g a t i o nc a t e 9 0 f i e ss y s t e mi no u rc o u n 哪f r o mm oa n g l e s t h er c s e 盯c ht h e o r y 躲d 怯p c 纛e 羲锵o f l 基e 珏豳 p a n f i r s t l y n s u m m a t i n g 吐i cs t a n d a r d0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cl i t i g a t i o nc a t e 9 0 r i e si l lo u r 珏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锨m t 巧f r o mt w oa n 酉e s d o m i n a n ts t a n d a r d 纽ds u p p o n i n gs t a n d a r d m e no nt h eb 勰eo f l l l p a f a i 0 糕b e 如他霉珏l i s t i s i 嫩缸de 鹤i s 撼 跚趣m 迅gu p 毫h en o 嬲a l i v e 艄曲w e 醯o u 掰 a d o p t t l i i r d l y勰a 王y z i n g f o u rb 舔i c l i t i g 撕 c a t e g o r i e s w es h o u l dc o n s t m c ti n l e 沓s l a t i 强 w l l i 吐a f cf e p e a 薹l a w s u i 0 v a l i d a l i k l w s l l 娃 d e 戳勰曲塔供f 晒您凝 o f 1 i 痨i l 越然 l 纳幅u i t 锄da d m i n i s t a t i v ev a l i 姒i o nl a w s u i t 也蹦r e s p e c t i v e l yd i s c o u l l s i n gt h e i rs p e d n c s y s 锄s 幽s i g 珏 纽l a l l yp r o b 诞g 也f c eh o 毫i s s l l 龉醴a 翻谶s 蹴i l i 垤潋i 蟛i o ne 氇耄e g 砥e s 谯e ya 瓣 p u b l i ci l l l e r c s tl i t i g 撕d n a d 幽i s n 毽t i v ed e 怒脑el i t i g a t i 勰d 椭i n i s 锄t i v ea c t i o nf e v i e w l 魏i 黔i 强 酗 w o 砖s a d n l i n i s 妇l i v el i 趣蹲i i 蛳c a 的韶f y n l es p e c i c a t i o no fa d m i l l i s t 豫t i v el i t i g a t i i 鼢 c 眦g o r y p 0 w e fr e s l r i c t i 衄 r i 曲tr e l i e f a l d 搬i n i s t 斌i v cm l eb yl a w l h 海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敝作者签名 猫拈 日期 舻红 厶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海南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海南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 知识产权归属海 南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彳孥月比 日期 力矿萨多月j 加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 c 舭j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 文提交 c a i i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 并可按 章程 中规定享受相关 敝作者虢够 争眨 日期 二0 矿艿年石月j 日 导师签 日期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引言 行政诉讼类型化是二十世纪以来各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趋势之一 近两百年的 发展过程中 各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以公民权利的保护为基点 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行 政诉权的扩大 行政诉讼类型的增加以及行政裁判实现的确保 与之相比 我国的行政 诉讼立法尚没有确立统一的行政诉讼类型 现行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只是对行政诉 讼的判决形式分别作出了规定和补充 有学者根据这种判决的形式推导出我国应当确立 的相应行政诉讼类型 这种推导方法忽视了行政诉讼类型和行政判决之间的区别 犯了 倒因为果的逻辑错误 也使得行政相对人的某些合法权益无法通过相应的诉讼类型获得 及时 有效的救济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世贸规则在对政府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 也使 我国行政诉讼法与行政诉讼制度面临国际评价 行政诉讼法的既有规定显然己不能适应 新形势的需要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为弥补其不足 先后制定了两个关于执行 行政诉讼 法 的司法解释以及证据规则 但司法解释的 补充作用 毕竟不能替代法律的修改 本文研究的目的即在于通过对行政诉讼类型基础理论的分析和对两大法系国家相关制 度经验的借鉴 结合我国当前的行政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状况 阐述构建我国行政诉讼 类型制度的几点设想 一 行政诉讼类型的涵义与价值蕴含 一 行政诉讼类型的涵义 为了对下一步的理论研究创造条件 在行文之初 有必要对 行政诉讼类型静的内 涵及 行政诉讼类型 行政诉讼类型化 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三个相近概念加以界 分 1 行政诉讼类型一的内涵 辞海 对类型的定义是 具有相同性质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类别 圆从哲学 意义上看 类型是一种 以整体性的方式被认知理解的普遍事物 法学的本质是一个 从认识世界然后规范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是一个从经验到概念的过程 而规范世界则 是一个从概念到经验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皆离不开类型的方法 回 据此 行政诉讼类型可以理解为对由共同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的某些行政诉讼的系 统化归类后形成的行政诉讼的种类 对行政诉讼类型概念的规范界定 两大法系国家各 有不同 英美法系国家虽然存在着类似于大陆法系国家行政诉讼类型的令状制度 但无 d 台 蔡志方 从权利保护功能之强化 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应有之取向 国立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博士论 文 1 9 8 8 年 第9 l 1 0 3 页 雪 辞海 光明日报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第6 8 2 页 林立 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 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 0 0 0 年版 第1 0 7 页 王涌 分析法学与民法方法论 载中国民商法律网鲢 仑 红坚 曼i i 垒 鲤 鲤 金i 丝篮 1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论是其成文法还是学术研究中均很难见到 诉讼类型 一词 而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的成 文法则明确而详尽地规定了行政诉讼的类型及其具体适用的条件 作为行政诉讼类型研究的先行者 我国台湾学者蔡志方先生将行政诉讼类型界定 为 公民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行政诉讼请求救济且法院仅在法定的裁判方法范围 内裁判的诉讼形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国内许多学者也尝试对行政诉讼类型作出 富有个性的解读 并就行政诉讼类型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有学者认为 行政诉讼类型是在行政诉权分类的基础上 对行政诉讼中具有相同诉 讼构成要件 适用相同审理规则和方式 以及法院的裁判权限基本相同的诉讼所进行的 归类 行政诉讼类型是在行政诉权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其他标准综合而成的 该学者还 比较了行政诉讼类型与民事诉讼类型的异同 认为行政诉讼类型具有三个明显特点 即 与公权力的关联性 功能的多重性和划分标准的多种性 圆另有学者则认为 对于行政 诉讼类型概念的界定应从行政诉讼的要素出发 充分考虑行政诉讼的静态与动态过程 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行政诉讼类型应当包含行政诉讼的静态与动态要素 且 这些要素必须同时具备 否则不能成为诉讼 更谈不上对之进行类型化 从诉讼法学的 角度看 行政诉讼的静态要素有诉讼主体 诉讼请求 诉讼理由 行政诉讼的动态要素 有行政诉讼的开始 发展 终结 具体表现为各种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 由于行政诉讼 的目的在于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行政法律秩序和保证 人民法院正确 及时地行使审判权 且因原告是行政诉讼程序的启动者 其提起行政诉 讼的目的在于实现其诉讼请求 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是诉讼活动的组织者 指挥者 有权对行政案件进行裁判 因此对行政诉讼类型概念的界定应充分考虑原告提起行政诉 讼的目的和诉讼请求 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力 以及人民法院与当事人的主体地位与诉讼 行为 在揭示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概括与抽象 沿着这一思路 论者将行政诉 讼类型界定为 根据行政诉讼的目的与性质 诉讼请求 法院的审判权限 审理规则 裁判方式等标准 对公民 法人 其他组织请求法院审理具体行政行为的活动进行归类 而形成的诉讼形态 并认为行政诉讼类型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内容的概括性 划分标准 的多样性以及与诉讼活动联系的密切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行政诉讼类型的理论内涵 一些学者还就行政诉讼类型与行政诉讼 的其他相近重要概念进行了比较 例如 有学者对行政诉讼类型与受案范围 当事人资 格作了比较 认为受案范围是一扇大门 而行政诉讼类型是进门后根据不同情况设置的 若干个通道 只有在能进来的前提下 考虑走哪条路才有意义 此外 对当事人资格做 统一规定已经不适应类型化的需要 而应在每一个诉讼类型的起诉要件中做具体规定 另有学者则对行政诉讼类型与行政诉讼请求 行政判决 行政诉讼模式等三个概念的 o 台 蔡志方 行政救济法新论 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2 0 0 0 年第1 7 6 期 第1 7 2 一1 7 4 页 雪薛刚凌 行政诉权研究 北京华文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1 4 2 一1 4 5 页 李桂英 行政诉讼类型界说 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 0 0 3 年第4 期 o 李红枫 行政诉讼类型论纲 载 研究生法学 2 0 0 3 年第1 期 2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关系进行了辨析 认为行政诉讼类型是在充分考虑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院的判决方式的 基础上对诉讼进行分类的问题 诉讼请求是诉讼类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环节 行政判决 则是诉讼类型的构成要素和终结环节 兰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但三者在内容 种类以及 在整个行政诉讼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均大为不同 行政诉讼类型与行政诉讼模式的相同 之处在于 两者均是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特点进行概括后的诉讼法学上的概念 都与行政 诉讼活动有关 都是围绕具体行政行为展开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四个方面 研究对象的 范围不同 划分的标准不同 研究的重点不同 自身的数量多寡不同 回 综上分析 笔者认为蔡志方先生关于行政诉讼类型概念的表述十分恰当地反映了行 政类型化的主旨和实质 即在于通过既定的标准 将行政诉讼的具体形态 格式化 从两实现濒事人起诉和法院裁判的规范他运作 2 搿行政诉讼类型撑 行政诉讼类型化一 搿行政诉讼类型制度丹的界分 这是在本文的内涵阐述部分提到的三个概念 为避免产生逻辑上的混乱 有必要对 其关系加以厘清 如前文所述 类型 是 具有相弱性质或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类别 类型化一 是指 以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因素作为标准 将社会纠纷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同属性的类别 以为有关的法律适用和制度设计提供社会实证根据的法律方法 类型制度 则是指在 学术研究过程中 运用类型化的方法 将各种类型加以系统化 法定化后形成的制度体 系 各种类型形态的形成是类型化的结果 类型化的目的即在于构建理想的类型制度 相对于类型来说 类型化更多是一动态上的概念 同时类型纯也是一种方法论 相对于 传统的抽象化思维方式难以照顾到法律的个别正义 且易使法律趋于僵化 类型化的思 维方法可以在抽象与具体之闯找到一种平衡 综言之 从类型他的对象 到类型纯豹标 准 再到类型化的结果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各种类型形态的形成也是类型化的结果 类型化是一种方法论 其銎的在子建构理想的类型形态和类型制度 体现在行政诉讼上 行政诉讼类型化首先可以理解为 运用 类型化一的方法 在 我国建立起合理褥成熟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又可以解读为 褥政诉讼类型化侧重在动 态中关注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确立我国立法上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一种 状态 蔼行政诉讼类型则更多是在静态中关注自身体系的完善和精细化 但两者的划分 并不是绝对的 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 行政诉讼类型概念的界定应从 行政诉讼的要素出发 充分考虑行政诉讼的静态与动态过程 在进行全露分柝的基础上 得出结论 行政诉讼类型应当包含行政诉讼的静态与动态要素 且这些要素必须同时具 备 否燹l 不能成为诉讼 更谈不上对之进行类型纯 就目前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发展现状来说 行政诉讼类型化的目的首先在于根据我国 牵挂英 行政诉讼类型界说 载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 0 0 3 年第4 期 3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的实际情况在立法上确立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在我国的行政诉讼类型法定化以 后 行政诉讼类型化这一概念在法学研究中出现的频率将会大大减少 那时 行政诉讼 类型已经相对固定化 学界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法定的行政诉讼类型及其精细化研究 方面 二 行政诉讼类型的价值蕴涵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所以成为2 0 世纪以来各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一大趋势 并在 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与行政诉讼类型的特殊价值蕴涵是分不开的 l 有利于当事人获得完整而有效的司法救济 法谚云 有权利必有救济 作为 现代法治社会中的第一制度性人权修 诉权一 一实际上就是政治国家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得以实现而设定的 权利 救济权 离开了诉权 宪法和法律所设定的其他实体性权利都将沦为 纸面上的权利 现代法治社会 公民权利保护内在地具有 完整性斗和 有效性 的双重要求 前者表 明了权利保护的广度 后者则昭示了权利保护的深度 而权利保护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都 必须借助于行政诉讼的类型化才能得以实现 首先 行政诉讼类型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人民权利保护机会的加强或抑制 例如 随 着福利国家时代的来临 给付行政的比重日益提高 传统以撤销诉讼为中心的行政诉讼 模式就很难实现现代给付行政国家的目的 为此 各国行政诉讼法纷纷增设行政给付诉 讼 竭力满足日益扩大的公民对国家的公法给付请求权 可见 行政诉讼类型的区分旨 在实现 对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每一种国家权力行为 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诉讼种类可供 利用靠国只有不断扩展深化行政诉讼类型的内涵和外延 公民权利才能得到完整而有效 的司法救济 一 其次 行政诉讼类型的设置也直接关系到公民权利保护的有效与否 以行政不作为 的司法救济模式为例 日本先前的行政诉讼法虽有不作为违法确认之诉 但 其判决只 能确认行政不作为系属违法而已 尚不能课予行政机关作为的义务 在功能上未免消极 而欠缺实效性 在日本学界的大力推动下 2 0 0 4 年公布的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 本着 谋求对国民权益更为实效性的救济一思路 设立了与现代积极行政模式相对应的课予 义务诉讼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行政不作为侵权下的司法救济问题 与此同时 为克服传 统行政诉讼 亡羊补牢 式权利救济体系的不足 该修正案还一并增设了具有事前预防 性质的阻止诉讼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某些不可恢复的被侵害权益的保护问题 由此可见 行政诉讼类型是攸关公民权利可否获得完整而有效司法救济的根本性制 度屏障 2 有利于行政诉讼程序规则的完善 o 德 弗罩德赫尔姆 胡芬 行政诉讼法 莫光乍译 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2 0 4 页 台 王和雄 论行政不作为之权利保护 三民书局1 9 9 4 年版 第3 3 8 贞 4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有学者认为 从诉的提起开始 经过争议之点在法律意义上的形成 证明和辩论 以及上诉等阶段到达判决的确定 具体案件的处理可以被视为一个 法的空间 形成过 程 一 事实上 行政案件的审理也是一个法的空间形成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寻求 公正的行政裁判 其实现则有赖于一整套理性的程序规则 鉴于现代社会行政争议的多 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种类的行政诉讼案件在当事人资格 起诉期限 起诉条件 审理程 序 举证责任 法律适用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而必须根据每一类不同的行政案件设置 相应的程序规则 把具有相同性质的行政诉讼案件做程式化的处理 以便法院统一 高 效地处理行政纠纷 从而避免因诉讼程序的混乱而使案件审理受阻 例如 在对待行政 复议与行政诉讼的程序衔接上 德国就采取了与诉讼类型相勾连的模式 根据德国 行 政法院法 第6 8 条的规定 行政复议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作为提起行政诉讼的 必经程序 而只是在撤销之诉和负义务之诉提起之前 原则上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 否则不得请求行政诉讼救济 至于确认之诉及一般给付之诉 则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值得关注的是 这种将提起诉讼的适法条件之 是否必须以行政救济程序的适用为 前提与后续行政诉讼类型相勾连的做法 已为众多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所沿用 相比之下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程序规则的诸项设计大多失之简单 甚至过于绝对化 一个简单的例证是 在行政诉讼是否可以适用调解程序的问题上 现行法律做了否定性 的规定 但是法院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却广泛运用名为 协调 实为调解的方式处理行政 诉讼案件 学理上对此也存在诸多争论 其实 调解程序的运用与否需要视具体的诉讼 类型而定 在行政给付诉讼和当事人诉讼中 法院就可以适度运用调解方式 而撤销诉 讼及课予义务诉讼则往往需要以判决的方式结案 上述争论即是我国行政诉讼非类型化 的真实写照 因此 只有实现行政诉讼的类型化 才能促使行政诉讼程序规则的设计更 加理性 从而为特定行政纠纷的及时 公正解决奠定坚实基础 3 能够增加法院司法审查的强度 在整个行政诉讼过程中 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准确定位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的关 键 一方面 司法权应当 理直气壮 地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合法性审查 甚至进行有 限度的合理性审查 从而通过纠正违法行政行为来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另一方面 行政职能决定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是高效的 权威的 司法权必须对行政权的 运行空间 给予应有的尊重 避免造成对行政权的过分干预 学界通常认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调 整着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但从某种角度看行政诉讼类型同样调整着行政权与司 法权的关系 而且是更加细化的调整 在我国 由于行政诉讼类型化的缺失 法院无法 对不同性质的诉讼做出灵活的处理 往往只能在有限的几类裁判形式中无奈地进行取 舍 例如 规范性文件审查之诉的缺失 导致法院在遇到此类案件时就只能依法裁定 不 予受理 或 驳回起诉 司法权因之而不能担负起履行人权保护最后屏障的功能 而 o f 哑新 民事诉中的依法审判原则和程序保障 载粱治平编 法律解释问题 法律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第1 5 4 一1 5 5 页 5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行政公益诉讼的缺乏则使得司法权只能对侵犯公益的违法行政行为 无动于衷一 司法 权无法对行政权的行使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监控 面对众多因不服行政裁决行为而提起的 行政诉讼案件 法院往往囿于司法变更权的缺乏而只能做出不能圆满解决问题的撤销判 决 这与诉讼经济原则背道而弛 行政诉讼的类型化则能够避免在不同种类的行政诉讼 案件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冲突 从而确保这两种权力的有效运作 二 两大法系国家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考察及启示 因一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形成 要受到整个国家政治体制 经济发展状况 历史 文化传统 意识形态及民众政治理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所以各国的行政诉讼类型不仅 名称各异 而且具体的内涵外延也不尽相同 对于私益与公益的保护侧重点也不同 由 此导致行政诉讼制度整体效益的发挥存在很大的差异 认真考察两大法系法治国家关于行政诉讼类型的理论成果与制度实践 对于我国行 政诉讼法的修改和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文将选取两大法系 行政诉讼类型制度比较发达 较具特色的五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 通过对其行政诉讼类 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比较和分析 并概括对我国的启示 以期对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的构建有所裨益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1 法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素有 行政法母国 之称的法国 不同类型的诉讼有不同的法律制度与之相对应 当事人提起诉讼必须归属于一个类型 受适用于该类诉讼的法规范的支配 行政诉讼的 类型在行政诉讼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 传统的分类方法一以 法官判案的权力大小作为分类的标准 新型分类方法一以诉讼标的的性质作为分类的 标准 国 传统的分类方法由l 奥科和e 拉弗里耶尔两位法国学者提出 直到今天仍为行政 法院和许多学者所采用 该类分类方法认为 由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诉讼理由不同 因而法官判决案件的权力大小不一样 根据法官判决时权力的大小 行政诉讼可分为四 类 1 完全管辖权之诉 在这类诉讼中 法官行使全部审判权力 可以撤销 变更 重新决定行政机关的决定 可以判决行政主体赔偿损失 但不能命令行政机关为一定的 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 这类诉讼的共同特点是 当事人通过诉讼主张某一权利 法官 对之具有广泛的裁决权力 2 撤销之诉 在这类诉讼中 当事人请求法官撤销一个损害其利益的违法决定 法官首先需要审查这个决定是否合法 其次对不合法的决定判决撤销 但法官无权变更 王名扬 法官行政法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l 版 第6 6 4 6 6 7 页 王名扬 法国行政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第l 版 第6 6 4 页 6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或重新作出决定 也不能判决行政主体赔偿 其中 最重要的撤销之诉是越权之诉 3 解释及审查行政决定的意义和合法性之诉 在这类诉讼中 法官只能解释和审 查行政决定的意义和合法性 不能作出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决定 即不能撤销 变更行 政决定 从而不能对行政决定作出实质性处理 这类诉讼的存在源于法国行政审判与普 通审判的区分 当一个行政行为作为普通审判的前提条件时 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须由 行政法院予以决定 4 处罚之诉 这类诉讼范围极小 只对违反不动产公产保管规则的行为 省长才 可提起处罚之诉 这类诉讼的目的是维护法律秩序 传统分类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 缺点是这种分类不是根据诉讼本身的性质 而是 以一个外部的标准 即法官作出判决的权力作为诉讼分类的标准 诉讼的性质 主要取 决于法官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 因此 最合理的分类方法是以诉讼标的的性质作为行 政诉讼分类的标准 从这个观点出发 近代法国一些学者 特别是波尔多学派主张把行 政诉讼 分为客观的行政诉讼和主观的行政诉讼两大类 这种分类的出发点是区别客观 的法律规则 法律地位与主观的法律规则 法律地位 具体言之 1 客观的行政诉讼 对于违反客观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地位所提起的诉讼是客观的 行政诉讼 客观的行政诉讼包括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 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复核专 门行政法庭的终审判决 处罚违反不动产公产保管规则的行为 决定行政性选举的合法 性等诉讼 2 主观的行政诉讼 对行政机关违反主观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地位所提起的诉讼是 主观的行政诉讼 包括关于行政合同 行政主体赔偿责任的诉讼 解释行政行为的意义 依被解释行为的性质 有时为客观的诉讼 例如解释条例 有时为主观的诉讼 例如解 释行政合同 主观行政诉讼和客观行政诉讼的范围 有时和完全管辖权之诉及撤销之诉相同 但 不完全一致 越权之诉属于客观的诉讼 行政合同和行政赔偿责任属于主观的行政诉讼 但完全管辖权之诉中包含有客观的行政诉讼 例如行政性选举的合法性的诉讼 是客观 的完全管辖权之诉 按诉讼标的的性质划分行政诉讼为客观的诉讼和主观的诉讼 优点在于能够明白表 示两种诉讼的当事人资格和判决的效果 缺点在于不能够划分全部行政诉讼 而且对于 客观和主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例如解释行政行为的意义的诉讼 有时是客观的 诉讼 有时是主观的诉讼 越权之诉 一般认为是客观的诉讼 但法国学者波纳尔认为 是主观的诉讼 因为请求法院判决行政机关遵守法律是当事人的主观权利 因此 客观 诉讼和主观诉讼划分的标准不明确 由于新型分类标准的这种缺点 法国大部分学者和行政法院仍然采用传统的分类方 法 这种分类符合法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实际 2 德国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7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对诉讼类型的规范是德国 行政法院法 的 核心内容 德国 行政法院法 不 仅对诉讼类型进行了划分 而且其诉讼程序的设置也是建立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之上 立 法者的目的非常明确 使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内的每一种国家权力行为都对应一种诉讼类 型 以期当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 至少有一种诉讼类型可供选择 由此 一种特定类型 的诉就是行政诉讼中对公民权利进行法律保护的一种特定方式 只要是出于保护公民权 利的需要 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就应该认可特别类型之诉的存在 而不管 行政法院法 中对此是否有明文规定 在此意义上 行政法院法 对诉讼类型的规定只是 例示性 的 是否适当采用某一诉讼类型 取决于原告想要拒绝或要实现的行为的种类 由 此可见 德国 行政法院法 对于行政诉讼类型的划分是以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为划分标 准之一的 行政法院法 第4 2 4 3 条明确规定了五种类型的行政诉讼 即撤销诉讼 课予义务诉讼 一般给付诉讼 确认诉讼及继续确认诉讼五种 分别论述如下 1 撤销诉讼 它是要求行政法院撤销一项行政行为的诉讼 这类诉讼的目的是请 求行政法院确认所控行政行为无效 德国行政法院法第4 2 条第1 项第一句规定 人民得 起诉请求撤销行政行为 即撤销诉讼 撤销诉讼是行政诉讼的本质部分 是很早以前发 展起来的诉讼形式 它相当于法国的越权诉讼 撤销诉讼为形成之诉 其判决为形成 判决 因此仅诉讼费用部分得强制执行 撤销诉讼有理由者 则撤销诉讼判决确定同时 即确认系争行政行为为合法 撤销诉讼的适用范围 主要在干涉行政方面 特点在于以 不利之处分 加诸于个人 撤销之诉是最频繁使用的诉讼类型 撤销之诉是德国行政诉 讼最重要的类型 2 课予义务诉讼 德国行政法院法第4 2 条第l 项第二句规定 人民得起诉请求判决核发被拒绝或未作 为之行政行为 相对于撤销诉讼是以撤销行政行为为目的 课予义务诉讼则以核发行政 行为为目的 因此课予义务诉讼性质上属于给付诉讼 课予义务诉讼因行政机关行为方 式之不同 又可分两种形态 一种是当人民请求行政机关作成一定内容之行政处分 主 要是授益行政处分 而行政机关拒绝作成时 人民请求行政法院判决该行政机关作成该 请求之行政处分 德国学界称此为 针对拒绝之诉讼 二是人民请求行政机关为一定 之作为而该行政机关作成依其请求之行政处分 德国学界称此为 不作为之诉 回 因原告请求目的之不同 以上两种诉讼形态 又可划分为以下两种裁判方式 行政 法院法第1 1 3 条第5 项 其一 诉讼事件已达可裁判之程度者 原告诉之声明应为行政 机关有核发特定 即原告声请一之行政处分之义务 其二 诉讼事件未达裁判程度 者 原告诉之声明应为 行政机关有依法院见解作成实体决定之义务 原告诉之声明是 刘飞 行政诉讼类型制度探悉一德国法视角 载于 法学 2 0 0 4 第三期 o 德 弗罩德赫尔姆 胡芬 行政诉讼法 莫光华译 法律 f 版社2 0 0 3 年版 第2 0 5 页 转引自 日 南博方著 行政裁判制度 有斐阁1 9 印年3 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第1 9 8 页 转引自 台 黄锦堂 德国课以义务之诉之研究 载旅启扬编 行政诉讼法论文汇编 1 9 9 8 年版 第2 8 9 页 8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否正确 为诉讼有无理由问题 由于课予义务诉讼的目的 在使行政机关负核发行政处分之义务 因此其适用范围 主要在于个人从事特定活动 必须经行政机关同意 核可或准许者 譬如在建筑 营业 法方面 此外 在给付行政方面 譬如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争议上 适用情形也很普遍 3 一般给付诉讼 德国行政法院法第4 3 条第2 项第一句规定 原告之权利得或可 得提起 形成诉讼或给付诉讼 请求者 不得提起确认诉讼 有学者因而推论 德国行 政诉讼法上 除撤销诉讼外 应另有形成诉讼 并且德国行政法院法第4 0 条的规定 并 未限制德国行政诉讼上的诉讼种类 因此行政法院法第4 0 条第1 项 第4 3 条第2 项第一句 以及其他行政法院法中承认 给付诉讼 的条文 譬如第1 1 1 条 第1 1 3 条第4 项 第1 6 9 条第2 项 第1 7 0 条 第1 9 1 条第l 项规定等 即成为一般给付诉讼的法律基础 虽然一般 给付诉讼在行政诉讼上的重要性 与课予义务诉讼不能相比 可是其适用范围日渐扩大 值得重视 行政诉讼上的给付诉讼 广义而言 指基于公法上请求权 起诉请求为一定 行为 容任 或不行为者 在此定义下 给付诉讼包含课予义务诉讼 行政法院法对课 予义务诉讼规定详尽 而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一般给付诉讼适用要件的规定 因此要确定 一般给付诉讼的组织架构 只能用 减法 计算 即在给付诉讼的适用范围内 减去课 予义务诉讼的适用范围 剩下的是一般给付诉讼的范围 就此而言 一般给付诉讼相对 于课予义务诉讼 一方面具有补充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补余诉讼 一般给付诉讼 综合多数意见 可以大致区分为 作为诉讼 与 不作为诉讼 两 种 第一 作为诉讼 又分为 请求为有利的单纯行政行为 请求以单纯的行政行 为 排除不利的事实状况 称为 排除诉讼 或 防卫性诉讼 主要目的在于实现 结 果除去请求权一 第二 不作为诉讼 又分为 行政机关已经以 原告主张违法的 单纯行政行为 对原告造成侵害 通常正在进行 作为诉讼一 以排除违法行政行为对 原告所造成不利的事实状况 而原告同时提起本诉讼的目的 在于请求行政机关将来不 为相同的行政行为 称为 单纯的不作为诉讼 请求行政机关自始搁置不利的 违法 单纯行政行为 称为 预防性不作为诉讼打 4 确认诉讼 确认诉讼是一种纯粹诉讼法上的制度设计 它不为实现实体法上的 权利 而只为任何存在的请求权 提供一种特别的权利保护方式而设 确认诉讼的目的 是作成经法律证实 宣示性的 有确定力的认定 确认诉讼的判决不包含给付命令 因 此只有费用部分可以强制执行 行政诉讼上的确认诉讼 与民事诉讼相同 其合法要件 完全由法律规定 德国行政法院法所规定的法规审查程序 是一种特别形态的确认诉讼 德国行政法院法第4 3 条规定 原告就及时确认有正当利益时 得起诉请求确认法律关系 存在或不存在 或请求确认行政处分无效 此即确认诉讼的法律基础 依该条规定可知 确认诉讼亦分两种形态 确认法律关系存在不存在之诉 确认行政处分无效之诉 有学 者主张 防止行政机关制定法律位阶以下之某项法规 应提起 预防性的确认诉讼 9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实务上亦倾向此说 5 继续确认诉讼 德国行政法院法第11 3 条第l 项第四句规定 行政处分于判决前 因撤回或其他方式已终结者 原告如就确认系争行政处分违法有正当利益时 法院得依 声请 以判决确认该行政处分曾为违法 这就是继续确认诉讼 又称为事后确认诉讼的 法律基础 继续确认诉讼通常发生于原告提起撤销诉讼后 法院作出裁判前 系争行政 处分因撤回或其他原因而终结时 除了原告自行撤回诉讼 应依行政法院法第1 1 5 条 第2 项规定负担诉讼费用外 此时原告应有两种选择 第一 声明本案诉讼终结 并依 行政法院法第1 6 1 条第2 项规定 请求法院为诉讼费用之裁判 第二 将撤销诉讼转换为 确认系争行政处分违法之诉 继续确认诉讼 是撤销诉讼因行政处分终结而无意义后的 一种替代诉讼 因此是实质意义的确认诉讼 而不是程序意义的确认诉讼 行政法院法 第1 1 3 条第l 项第四句规定 学说及实务上皆认为应类推适用于行政处分于起诉前已终 结 以及课予义务诉讼之情形 称为 扩张继续确认诉讼 管 3 日本的行政诉讼类型制度 日本 制定 行政案件诉讼法 的主要课题之一是诉讼类型的完善一西 1 9 6 2 年颁 布的 行政案件诉讼法 特色之一在于分类整理了行政案件 将日本的行政诉讼分为四 种类型 即抗告诉讼 当事人诉讼 民众诉讼和机关诉讼 1 抗告诉讼 在日本 抗告诉讼是指对行政厅行使公权力不服而引起的诉讼 又 分为法定抗告诉讼和无名抗告诉讼 法定抗告诉讼为 行政案件诉讼法 明文规定 具 体有四种形式 第一种是处分撤销之诉 是指请求撤销行政厅的处分及行使公权力的行 为 但对于不服申诉的裁决 决定等除外 的诉讼 第二种是裁决撤销之诉 是指请求撤 销行政厅对审查请求异议申诉及其他不服申诉进行的裁决 决定和其他行为的诉讼 第 三种是无效确认之诉 即要求确认处分或裁决的存否 或其效力有无的诉讼 第四种是 不作为的违法之诉 即行政厅对依法进行的申请 本应在一定期限内作出某种处分或裁 决 然而未有作为 因而要求确认不作为的违法性的诉讼 无名抗告诉讼没有法律的明 确规定 在日本的行政诉讼中 抗告诉讼具有重要地位 台湾行政法院编撰1 9 9 8 年6 月 第4 7 页 口转引自 台 彭风罕 德国行政诉讼制度及诉讼实务之研究 台湾行政法院编撰1 9 9 8 年6 月 第4 9 页 f i 盐野宏 行政法 杨建顺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第3 0 2 1 0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研究 容许请求的判决 原告请求有理 做出允许撤销处分或裁决的全部或 部分的判决 国 2 当事入诉讼 当事人诉讼是指关于确认或形成当事人之闯法律关系的处分或裁 决的诉讼或是按法令的规定 以该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作为被告的诉讼以及有关公法 上法律关系的诉讼 前者为形式当事人诉讼 例如 根据墨本 土地征用法 规定 征 用人对征用委员会关于征用土地损失补偿额的裁决不服时 应以土地所有人或关系人为 被告 提起减额请求之诉 后者为实质当事人诉讼 如请求确认公务员身份关系的诉讼 当事人诉讼要解决的主要是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但这种争议与行政行为有关 因而当事 入诉讼也作为行政诉讼的类型之一 和抗告诉讼相比 当事人诉讼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 一 当拳人诉讼的被告一般不是做出裁决的行政厅 而是和原告有争议的另一方当事人 行政厅只有处于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地位时 才能成为被告 第二 法院在审理当事 人诉讼案件时 主要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可以做出给付 确认或变更判决 只在有 限的情况下适用抗告诉讼的程序 3 民众诉讼 民众诉讼是指请求纠正国家机关或公共团体的不合法行为的诉讼 是以选氏资格及其他与自己的法律利益无关的某种资格进行的诉讼 民众诉讼与抗告诉 讼 当事入诉讼相比有两个特点 第一 民众诉讼不是法律上的争诉 不是以对个人法 律上被保护的利益的救济为露的 而是为了纠正国家或者公共团体的机关的违法行为 以维护社会秩序 因而在民众诉讼中 原告作为公共行政的监督者 不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养老评估师初级考试备考习题集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培训手册培训题及答案
- 2025年初级金融从业资格认证模拟题集
- 員工岗前培训协议
- 2025年社区养老服务评估师面试模拟题解析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培训测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旅游管理行业从业资格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器人维护团队协作模式面试题
- 2025年水电维修工面试常见题
- 2025年环境监测与评价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教PEP版(2024)新四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2025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招聘聘用制审判辅助人员30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加气块砌筑知识培训课件
- 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课件
- 2025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配电带电作业工考试试卷与答案
- 2025年河南省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考试(兽医防治员·高级技师/一级)(综合评审技能)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地勘钻探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医院感控知识培训
- 202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竞赛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