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景德镇陶录》中的景瓷技艺研究——以米切姆技术哲学为视角.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景德镇陶录》中的景瓷技艺研究——以米切姆技术哲学为视角.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景德镇陶录》中的景瓷技艺研究——以米切姆技术哲学为视角.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景德镇陶录》中的景瓷技艺研究——以米切姆技术哲学为视角.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景德镇陶录》中的景瓷技艺研究——以米切姆技术哲学为视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研究 以米切姆技术哲学为视角 摘要 景德镇陶录 是一部关于景德镇明清时期陶瓷技艺的重要文 献 本文以米切姆技术哲学为理论视角 从客体 过程 知识 意志 四个角度来研究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德镇陶瓷技艺 既体现了技术 哲学经验转向的研究方向 又可以丰富对于 景德镇陶录 景德镇 陶瓷技艺的研究 并为缓解现代技术中人的困境提供思考 本文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 作为客体的景瓷技艺的研究 得出景瓷技艺功能指向生活世界的赏用 景瓷技艺原料来源呈现当地 化的特征 景瓷技艺的纹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之一等结论 第二 作为过程的景瓷技艺的研究 得出景瓷技艺过程呈现鲜明的有 序列的特征的结论 第三 作为知识的景瓷技艺的研究 得出景瓷技 艺知识形态包括技能 格言 法则知识 景瓷工匠具有鲜明的 尚象 思维特征等结论 第四 作为意志的景瓷技艺的研究 得出景瓷技艺 受到官方与非官方互为补充的共同影响 景瓷技艺存在目标与手段的 冲突 景瓷技艺是有限自主的等结论 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认为景瓷技艺与人的关系较现 代技术与人的关系更为多元 景德镇陶瓷技艺可以为缓解现代技术中 人的困境提供一种选择 关键词 景德镇陶瓷技艺技术哲学 i 砸s e a r c hc e r a m i ca r to f a c c o r d i n g t oc a r l m i t c ha fp h i l o s o p h y o ft e c h n o l o g y a b s t r a c t h i s t o 巧a i l dm a l l u f a c t u r eo fj i n g d et o w nc e 删 i l i ci s a 1 1i m p o 砌n td o c 砌e n t s a b o u tj i n g d et o w nc e r 锄i ca r ti i lm m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c c o r d i l l gt oc a r l m i t c t l 锄 p b i l o s o p h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j i n 酣et o w n c e r a u i l i ca r t 舶m 锄酉eo f o 巧e c t p r o c e s s h o w l e d g e 锄d 晰l l n o to i l l yi s 趾e x e r n p l i f i c a t i o no ne m p i r i c a l t u l mi np 1 1 i l o s o p h yo ft e c l l n o l o g y b u ta l s 0i sa i la d v a l l c e m e n ta b o u tj i n g d et o n c e r a 面c 锄di sat h i i l k i n ga b o u t 吐l er e d e m p t i o no fp e o p l ew h oi s i nt e c h i l i c a l d i 街c l l l t i e s r e s e a r c hj h l g d et o w nc e r 锄i ca n 舶ma 1 1 9 1 eo fo b j e c t c a i lf m dc o n c l u s i o nt 1 1 a t j i n 酣et 0 i j nc e r 锄i ca np o i n tt 0a p p r e c i a t i o na i l du s i n ga b o u tw o r l do fl i f e i t sr a w m a t e r i a li s 丘o mt h el o c a l d e c o r a t i v ea r t so fj i i l g d et b w nc e r a m i ca r ti so n eo f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d b o u tc m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r e s e a r c hj m g d et b w nc e r a m i ca r t 舶m 褫g l eo fp r o c e s s c a l lf i i l d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i t sp r o c e s si s a i ls e q u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j i n g d et o w nc e m 而ca r t 丘d ma 1 1 9 1 eo fl i l o w l e d g e c a l lf i n dc o n c l u s i o nt h i a t m e f 0 mo f l i l o w l e d g ei i lj i i l g d et o w nc e 眦i ca r ti i l c l u d e ss l i l l m 毗o m l ee t c j i n g d e t 0 w nc e r a j 血ca r tp o s s e s sc l l a 删c t 甜s t i co fx i a l l g t h i i 幽n g r e s e a r c hj d et o w n c e 删ca r t 舶m 锄9 1 eo f 诵1 l c a l l 缸d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j i i l g d et b w nc e 枷ca n s u p p l e m e n t i n g 疵c t e db yo 伍c i a la 1 1 du i l o m c i a l 晰l l j i n g d et o 啪c e r 锄i c a nh a sa c o n n i c ti nt a 唱e t 觚dm e a n s j i n g d et o w nc e 姗 i l i ca i ti sl i i i l i t e dl i b e 啊 b a s e do nm ed b o v ec o n c l l l s i o n s c o m p a r ep e o p l eo fj i l l g d et b w nc e r a i i l i ca r t 趾d p e o p l eo fm o d e mt e c l l n o l o 鼢艄 od i 能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c n u m s t a i l c e s y o u 丽l lf m d j i n g d et o w nc e r a i l l i c 缸c a l ls u p p l yt l l er e d e m p t i o no f t h eh u m a np r e d i c 锄e n to f n 1 0 d 锄t e c t l i l o l o g y k e y w o r d s m g d e t o w nc e r a m i c 叭 p h i l o s o p h yo ft e c h n o l o g y 1 1 选题缘由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研究 以米切姆技术哲学为视角 第一章绪论 景德镇陶瓷技艺 可以简称为 景瓷技艺 之所以能够被技术哲学所关注 是由技术哲学研究趋向及现代技术遭遇下人的生存困境引起的 当代技术哲学研 究呈现一个重要的经验转向 面对技术哲学研究的困境 一些新生的技术哲学家 认为哲学反思应该建立在以经验地描述现代技术的复杂性 丰富性基础之上 很 多研究者们希望用技术哲学的视野把作为黑箱的技术打开 以某种经验研究的方 式推进技术哲学研究 当然 由于现代技术对人的促逼 研究者们更希望的是经验地研究现代技术 然而 有一种思路却在启示着另一条路径的可能展开 那就是一些技术哲学家们 在论及人的精神困境的时候 总是不无羡慕地欣赏古代技艺的状态 那种状态与 现代技术背景中的人的精神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此 展开技术哲学视域下 的古代技艺的研究 可以为摆脱或者缓解现代人的精神生存困境提供借鉴 并进 一步丰富技术哲学的研究 如果说中国文化在跨越历史的长河后还未曾断裂 它依然是中国人精神仰望 的家园 那么 在饱受现代技术把人拖入的不幸状况折磨之时 中国的古代技艺 能否给予中国人以精神慰藉 这对于现代中国人改善自身生存状态有重要作用 陶艺是中国人最早从事的重要活动之一 陶瓷史与中国文明史如影随形 因此展 开对中国古代陶瓷技艺 特别是作为 瓷都 的景德镇的古代陶瓷技艺的研究就 具有重要意义 而 景德镇陶录 作为一部景德镇地方的陶瓷史专著 可以为景 德镇的古代陶瓷技艺的研究提供相对完备的材料支撑 又由于米切姆的技术哲学 理论视角相对完备 因此 本文对景德镇古代陶瓷技艺的研究 拟以米切姆技术 哲学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 以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为主要研究对象 试 l 图既为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提供补充 更为现代技术境遇中的中国人提供可能的 精神选择 1 2 研究现状 1 2 1 技术哲学中古代技艺的研究现状 关于技术的哲学的研究 被冠以 技术哲学 的名称是近来才有的事 虽然 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古希腊开始就有哲学家关注了技术哲学的相关问题 中国哲学 史至少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确的对于相关问题的论述 但是直到1 8 7 7 年 技 术哲学 被德国哲学家卡普首次在 技术哲学纲要 一书中当做书名使用 这才 标志着技术哲学真正登上了哲学史舞台 此后 比较有转折点意义的是在1 9 7 8 年 这一年以卡尔 米切姆为首任主席的美国 哲学与技术学会 成立 同年 技术哲学被第1 6 届世界哲学大会确认为一门新的哲学分支学科 虽然 技术哲学 一直以来作为哲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但是技术哲学研究 的问题却在现代技术带来的人的生存危机的背景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技术哲学不 仅关注技术活动的伦理评价问题 还关注诸如技术知识的认识论 人造物的本体 论 技术的社会建构等问题 技术哲学被吴国盛称为 一个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 技艺是技术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从词源上讲 在中国古代 很早就有有关技艺的说法 如 庄子 应帝王 中说 胥易技 系劳形怵心者也 释文引简文注 技犹艺也 在西方 虽 然技术t e c h n 0 1 0 9 y 英语 一词被使用时可以包括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 但是 称古代技术为技艺并认为现代技术与技艺相区别的情形仍旧存在 如在德语中 这种区分就很强烈 现代意义上的技术t e c h n 0 1 0 9 i e 德语 与传统技术t e c h n i k 或者古希腊意义上的技艺t e c h n 6 意义有着明确区分 技术在英语中被称为 t e c h n o l o g y 在德语中被称为 t e c h n 0 1 0 9 i e 直 到2 0 世纪 t e c h n i k 与t e c h n 0 1 0 9 i e 在德语中一直有着明确区分 哲学家伦克 认为 在德语中发生了从t e c h n i k 时代向t e c h n o l o g i e 时代的转变 t e c h n i k 指 的是传统的技术 t e c h n o l o g i e 指的是现代技术 并且 虽然二者可能被当做同 义词使用 如同在英美世界中被含混使用一样 但这种区分仍然是值得重视的 2 西方语言中 t e c h n i k 源于希腊语t e c h n 6 t e c h n 6 在希腊语中最初指的是对木料 的加工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指的是诸如制陶 绘画 治病等带有明显艺术性的需 要某种知识的不同技能或手工式活动 因此 在技术哲学中 技艺往往指古代技术 与现代技术有重要区分 如 姜振寰 袁晓霞指出的 古代技术多表现为一种技艺形式 是人经过长时间的 习得 或受家庭或受师傅传承的一种工艺诀窍 技巧和技能的混合 是脑和手的 巧妙恰当配合的能力 是通过人工控制和有目的的活动以产生预期结果的能 力 米切姆认为 古代技术涉及个别客体 它是基于人的直觉知识用天然材 料制作而成的 以各种活动中有限的使用和娱乐为目的 古代或传统技术的理想 形式是手工制作和使用日常器具 因此 称它为 技艺 t e c h n i c s 来自希腊 文t e c h n e 可能更好 1 技艺区别于现代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与艺术的二重性 如前所述 中 国古代对于技犹艺的表述 说明中国古代技术与艺术具有同源的亲缘关系 古希 腊的技艺一词不仅表示手工行为和技能 而且还表示精湛技艺和各种美的艺术 因此 在东西方的不同文化传统中 技艺的技术与艺术的二重性都得到了承认 可见 将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制作称作技术 毋宁称作技艺 在本文行 文中 技术除了在一定引述语境中可以被理解为包含技艺与现代技术之外 一般 都是指现代技术 而技艺则指古代技术 在吴国盛所编的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2 0 0 8 一书中 对古代技艺有明确 论述的技术哲学家有 米切姆 阿伦特 敖德嘉 海德格尔 约那斯 伊德 芒 福德等人 在此 为了便于叙述 先将上述技术哲学家的观点做一些初步概述 米切姆所理解的技术是广义的 认为技术谈论的对象可以很广 包括诸如工 具 装配线 消费品 工程科学 官僚体制等 这种广义的技术可以从四个方面 来分析 如米切姆所说 对技术的最深刻的哲学分析试图达到技术的最密集处 客体 过程 知识和意志汇合于该处 而客体 过程 知识 意志 正是 米切姆所认为的在对技术定义时所面对的四种技术类型 技术作为客体 技 术作为过程 技术作为知识 技术作为意志 阿伦特认为 制造 是工匠人的一种物化劳动 工匠人由于制造人工制品而 1 吴国盛编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嗍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 0 0 8 p 3 5 3 使得自然受到破坏 并使得自己表现为整个地球的统治者和主宰 她认为 工匠 人的制造目的不仅决定了其手段 而且还造就和组织了手段 这种活动产生的一 个重要结果是 人因其欲望和才能 希望能够使用任何东西 因此会以剥夺一切 事物的内在价值而告终 敖德嘉认为 技术的演化有三个主要阶段 偶然性技术 手艺人一工匠技术 技师技术 手艺人一工匠技术的时期大约是从古希腊一直到中世纪 在这一技术 中 手艺人扮演了技师技术中技师和工人的双重角色 而且 手艺人常常受制于 传统中的规范 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的技艺一词不仅表示手工行为和技能的名称 而且表示 精湛技艺和各种美的艺术的名称 更重要的是与认识相关 他进而认为 技术 是一种解蔽方式 技术乃是在解蔽和无蔽状态的发生的领域中 即真理的发生领 域中成其本质的 约那斯认为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相比更为平白 其发展改进相当缓慢 从 普通制陶到纪念碑似的建筑物 从粮食耕种到船只建造 从纺织品到武器装备 从计时到观星等 它们的工具 技艺以及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基本相同 改进只是零星的 非计划性的 伊德认为 人一技术 有三种类型的关系 具身关系 解释学关系 它异 关系 在解释学关系分析中 伊德通过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为一种形式化的和转 化了的表意书写这一事例 认为 书写成了一种具身的解释学的技术 芒福德对技术的理解更为宽泛 他对技术的考察一直追溯至原始人类 认为 最初的技术是以生活为中心的 但是这种真正的生命技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 始受到了挑战 部分被取代 从而产生他所谓的独裁君主所统治的由人聚合的严 密组织机器 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资料 可以看出 上述富有代表性的技术哲学家在研究 古代技艺时所关注的问题包括 古代技艺与现代技术的异质性 工匠与其制造物 之间的关系 古代技艺与人的存在的关系 古代技艺与艺术的关系 古代技艺与 认识之间的关系 古代技艺的传承方式 古代技艺的进化速率等问题 上述这些 问题的思考视角与技术哲学对现代技术的思考视角有很多重叠 上述这些富有代 表性的技术哲学家对于古代技艺的一些论断 常常引导着更为广泛的技术哲学研 4 究者 但是总体来讲 虽然对于古代技艺的研究常常构成他们对现代技术研究的 重要侧面 但是对于古代技艺的现有研究仍然是零散的 鲜有系统性的研究 这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特别是在强调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背景下 有必要对古代 技艺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1 2 2 景德镇古代陶瓷技艺的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技艺内容涉及广泛 如古建筑和营造技艺 造纸术 印刷术 传统 金属工艺 古代桥梁 化工技术 水利技术 纺织技术 古代家具 古代机械技 术 传统工艺等方面内容 在众多的内容中 陶瓷是集技术的实用性与艺术的审 美性于一身的大众最为熟识的中国古代技艺之一 陶瓷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 与中国人的存在紧紧融合在一起 秦锡麟在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 总序 中 饱含深情地说 中国制造陶器有近万年的历史 是人类社会最早发 明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 中国创造和使用的陶器与中国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与 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演进紧紧联系在一起 形成中国独有的陶器文明 瓷器 是 中国的又一伟大发明 一部中国瓷器史 便是中国美学史 中国艺术史 中国工艺史 中国文明史的缩影 在1 9 9 8 年编纂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 将 陶瓷作为独立一卷分述 可见其重要地位 劳森柏说 纤维 金工 陶艺 版 画是当代四大艺术潮流 它们影响一切艺术的发展 2 这表明陶瓷对于艺术发 展亦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陶瓷史上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陶瓷技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吴仁敬 辛安潮先生在 中国陶瓷史 中指出的 中国陶瓷发展的高峰在明清两代 而此 时的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 中国陶器 发明于伏羲神农之时 而瓷之名称 则始于汉代 真正成功于李唐 宋世 瓷业大兴 定 汝 官 哥 均 垂名千 古 明人继之 宣德 成化之作 尤为特出 清代 则古雅浑朴 不如前人 然 精巧华丽 美妙绝伦 康 乾所制 更有出类拔萃之慨 由于明朝洪武二年 在景德镇建立了御器厂 清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 以致在明清两代的陶瓷 史中 则一代瓷业之中心 几乎全趋于景德镇矣 对于景德镇古代陶瓷技艺的研究可以从历史 文化 艺术 民俗等多个角度 2 吕品田 必要的张力 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 0 0 7 p 1 8 5 5 介入 已经有许多丰富的成果 而对于景德镇古代陶瓷技艺本身的研究 目前多 从科技史的角度研究 代表性专著如 祝桂洪编著的 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 一 书 郑乃章 韩光大 曹建文 曹春娥在 景德镇陶瓷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发展与 展望 中指出 景德镇陶瓷技术史研究大约有这几种方式 文献研究 窑址踏查 科技考古等方式 2 0 世纪5 0 年代以前多为文献研究和窑址踏查 7 0 年代以后科 技考古日渐重要 目前看 以哲学的方式研究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尚显薄弱 很多只是研究景 德镇古代陶瓷制品的表面纹饰所蕴含的哲学意蕴 如 饶晓晴在 明代景德镇民 间青花中的道家哲学内涵考 1 9 8 9 就对此做了深入探讨 但是 以哲学的方 式系统地介入景德镇古代陶瓷技艺的研究 鲜有成果 如果将上述科技史研究景 德镇陶瓷技术史的几个方式 看作由浅入深 互相补充的关系 那么 对于景德 镇古代陶瓷技艺的系统的技术哲学研究 最初步 最便捷的方式应为文献研究 关于景德镇古代陶瓷技艺的文献主要有 最早对景德镇制陶技艺进行阐述的 是南宋时蒋祈的 陶记 明代时宋应星所著的 天工开物 中的 陶埏 篇 清代朱琰的 陶说 江西省大志 清代蓝浦 郑廷桂的 景德镇陶录 等等 卢家明在 探析 一文中指出 江西省大志 非陶瓷专书 记录 时间仅仅为明朝嘉靖时期 朱琰的 陶说 可谓是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史 但是 并非景德镇陶瓷专著 与其它文献相比 景德镇陶录 的材料最为完备 因此 以 景德镇陶录 为主要内容 来展开对景德镇古代陶瓷技艺的相对系统的技术 哲学研究 既是最为便捷的研究路径之一 也是技术哲学介入景德镇古代陶瓷技 艺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 1 3 研究意义 1 经验转向是当代技术哲学的二个重要研究趋势 很多研究者们希望用技 术哲学的视野把作为黑箱的技术打开 以某种经验研究的方式推进技术哲学研 究 对于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的技术哲学研究 可以看作是从古代技艺 的路径对于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一个回应 2 景德镇陶录 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景德镇陶瓷史专著 现有研究多是从技 6 术史本身来研究的 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研究尚属空白 对于 景德镇陶录 中 的景瓷技艺的技术哲学研究 可以丰富技术哲学对景德镇陶瓷技艺的研究 3 景德镇陶录 中的陶瓷技艺所展示的明清时陶瓷工艺 其造型 画面设 计 功能等 承载着当时中国人的世界观 价值观 审美观 具有丰富的哲学意 蕴 陶瓷技艺展示着中华文化最为推崇的生命存在方式之一 可为现代技术危机 的缓解提供选择 1 4 研究路线 本文拟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方法 具体将选取米切姆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研究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 如图卜l 论文主要内容拟以米切姆技术哲学理 论中的客体 过程 知识 意志四个分析角度为主 可是 选取米切姆的技术哲学理论作为技术哲学的代表 选取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德镇陶瓷技艺为研究对象 二者均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者在提供研究所需 的材料时并不是非常完备 由于存在以上困难 借鉴米切姆的技术哲学理论来作 为分析景德镇陶瓷技艺 也只是如米切姆本人认为的一样 只是方便的分析框架 需要借鉴一些其他哲学家的成果 以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作为研究对象 亦需要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充实 7 第二章米切姆技术哲学 与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研究视角的契合 2 1 米切姆技术哲学的主要内容 在卡普以来一系列的技术哲学家名录中 米切姆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人 物 如前述 他是1 9 7 8 年美国 哲学与技术学会 的首任主席 他还是1 9 8 卜1 9 8 3 年的 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 主席 早在1 9 7 2 年与麦克共同为 哲学与技术一 技术的哲学问题读本 一书作序 而这本书中包含德韶尔 埃吕尔 奥特伽 邦格等人的2 6 篇论文 米切姆曾是著名技术哲学家埃吕尔的学生 获得了诸多 奖项 为美国技术哲学的发展成熟做了很多贡献 被评为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 米切姆的著作包括 哲学与技术 哲学与技术 技术哲学问题读本 技术哲学概论 科学 技术和伦理百科全书 等大量论著 米切姆划分了工 程的技术哲学 人文的技术哲学两大技术哲学传统 并力图沟通二者之间的分歧 与隔阂 最著名的是提出了四种技术类型的理论 并于后期侧重于技术伦理学的 研究 米切姆的技术理论的四种技术类型是 技术作为客体 技术作为过程 技术 作为知识 技术作为意志 这四种技术类型的提出是米切姆在对技术定义进行分 类时作出的 而米切姆也认为这四种类型为考察技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 提 供一个方便的框架 3 并且 米切姆认为客体 过程 知识 意志汇合于技术 的最密集处 而 技术在其最密集处分为两类 我们可以方便地称之为古代技术 和现代技术 4 在米切姆大量的著作中 通过技术思考 被陈昌曙 看做当代美国技术哲 学研究的最重要成果和主要代表作 5 唐 伊德认为此书是2 0 年以来技术哲 学发展的标志之一 本文在分析中 与米切姆相关的理论观点 主要来自本书 3 吴国盛编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 0 0 8 p 2 3 4 吴国盛编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i 订1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 0 0 8 p 3 5 5 陈昌曙 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口川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 0 0 2 p l o l 8 2 2 景德镇陶录 的主要内容 景德镇陶录 的作者是蓝浦 郑廷桂 皆为景德镇本地人 此书成书于清 朝嘉庆二十年 1 8 1 5 年 是第一部全面总结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专著 为今天研 究景德镇陶瓷史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珍贵的学术价值 景德镇陶录 共计十卷 主要内容见图2 1 涉及景德镇陶瓷原料 烧窑 技术 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 官民名窑 景德镇瓷业民俗 瓷业贸易等方面 它 被看作景德镇陶瓷工艺史专著 景德镇陶瓷经济史专著 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景德 镇官民瓷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具有宝贵的价值 在中国陶瓷史 科技史 民 俗学 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皆具重要意义 景德镇陶录 早在1 8 5 6 年即有 法译本 1 9 0 7 年有日译本 汉文刊印本5 种 校注本3 种 清华大学图书馆古 籍阅览室另藏原抄本1 种 本文的研究以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 景德 镇陶录图说 为蓝本 行文中的 图说 是指此书 陶录 是指此书呈现的 景 德镇陶录 原文 严格来讲 陶器与瓷器在原料使用和烧成温度等方面具有重要 差异 瓷器的烧成温度要高于1 2 0 0 摄氏度以上 而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 0 0 0 摄氏度以下 但在本文行文中 不对陶器与瓷器作出严格区分 参照景德镇陶瓷 历史 景德镇陶录 中所言的陶器与瓷器都应该是瓷器的含混说法 景德镇陶录 作为一部研究景德镇陶瓷的重要文献 目前的研究利用基本 可以分作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为此书做注释 富有代表性的是 1 9 9 3 年书 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傅振伦所著 详注 1 9 9 6 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了欧阳琛 周秋生校 卢家明 左行培做注的 校注 等 第 二种方式是介绍此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 以卢家明的 探析 一文为代表 其它文章鲜有 第三种方式是被大量专业研究用作参考文献 例如 王波的 古代制瓷业中的测温工具 火照 2 0 0 8 刘昌兵的 因瓷而兴 古代景德镇的瓷业城市历史和特点 2 0 0 8 李晓的 明清景德镇外销瓷演变特 点及其原因 2 0 0 9 等等 从这些研究的内容可以印证 景德镇陶录 的重要 价值 不过 以上所述的三种研究方式还是不足的 与 考工记 的研究相比 对 于 景德镇陶录 的专门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例如对 考工记 的研究 就分别 从考察 考工记 中的科学思想 技术理论 生产技术管理 技术思想等角度入 9 手而形成了丰富的成果 因此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展开对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 德瓷技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景德镇陶录 内容简介 卷次卷名主要内容 原序原序清朝嘉庆年间景德镇所在浮梁县知县支u 丙所作 介绍了陶录作者蓝 浦 郑廷桂的基本情况及成书过程等 重刊序重刊序清朝同治年间进士王廷鉴所作 介绍了陶录一书的重要地位等 卷一图说借鉴唐英的 陶冶图说 介绍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详细过程等 卷二国朝御窑厂恭 主要介绍御窑厂的管理方式 厂器的形制 数量以及仿古瓷器的种类 纪等 卷三陶务条目 主要介绍景德镇陶瓷业特别是民窑业的分工 组织方式 花式 釉色 等 卷四陶务方略主要介绍景德镇陶瓷业的原料使用 具体方法 陶瓷贸易及瓷器烧造 的管理 发展等相关情况 卷五 景德镇历代窑主要追溯自南北朝 唐 宋 元 明 清以来 景德镇历代陶瓷烧造 考 的一些情况 卷六镇仿古窑考主要介绍景德镇所仿的定 汝 官等窑的一些情况 卷七 古窑考主要介绍全国各地陶瓷烧造的一些情况及高丽窑 大食窑等国外陶瓷 烧造的一些情况 卷八 陶说杂编上主要介绍景德镇当地的风土人情及与陶瓷鉴赏 烧造等有关的一些逸 闻趣事等 卷九陶说杂编下主要介绍景德镇当地的风土人情及与陶瓷鉴赏 烧造等有关的一些逸 闻趣事等 卷十陶录余论主要补充介绍与景德镇陶瓷烧造有关的一些情况 书后书后清朝嘉庆年间陶录作者之一郑廷桂所作 介绍陶录成书的有关情况 郑廷桂在此特别强调 陶录除卷一图说及卷十陶录余论两卷之外 其 它八卷都是蓝浦所作 l o 2 3 米切姆技术哲学与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研究视角的契 厶 口 在学术界 米切姆的技术类型学作为一个相对合适的对技术进行分析的概念 框架 得到了任玉凤等学者的认可 如果将核电站作为现代技术的一个代表 从 核电站的物化实体 核电站的产生过程 核电站运行所需要的知识 核电站在什 么意义上改变着人类等角度来分析的话 可以获得不同角度的相对完备的技术哲 学认识 因此 本文认为对于古代技术即技艺之一的 景德镇陶录 中的陶瓷技艺从 客体 过程 知识 意志进行分析是合适的 而且 这四个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 为研究古代技术即技艺之一的 景德镇陶录 中的陶瓷技艺获得多种认识 这些 认识可以被认为是相对系统的认识 这一理论视角也可以从张华夏所译的荷兰哲 学家p k r o e s 技术解释 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 0 0 3 一文 章琰的 作为 过程 的技术 2 0 0 4 等文章中得到启示 在 通过技术思考 一书中 米切姆在客体 过程 知识 意志四个角度的 分析中 一直有意区分着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 这也可以作为能从上述四个角度 来分析古代技术即技艺之一的 景德镇陶录 中的陶瓷技艺的一个佐证 米切姆的 客体 在一些译作中也被翻译为 物体 米切姆认为作为客体 的物质人工物是技术的形式 它区别于社会技术系统与书写 它的功能对具体的 物质本身有着严重的依赖 米切姆说 基于当下的种种目的 作为客体的技术 将包含艺术作品 如油画 雕塑 但不包括诗歌 小说 只包括文学可能书写 其上的物质书籍 6 可见 在米切姆看来 谈到作为客体的技术时 它的范围可 以包括油画 雕塑等艺术作品 亦即也可包括景瓷技艺 因此 将景瓷技艺作为 客体来作一些分析是合适的 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景瓷的物质 原料 纹饰等 与 功能 也就是景瓷技艺的最终物质形态 景瓷制品 米切姆所谓的作为过程 即是所谓的作为活动 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 既是 人工物得以存在或让人使用的关键事件 也为人工物影响思想和意志提供机会 在米切姆看来 作为过程的技术行为 既包括属于行为的制作 发明 设计 也 6 美 卡尔 米切姆著 陈凡等译 通过技术思考 工程与哲学之间的道路 l 咽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 社 2 0 0 8 p 2 1 6 l l 包括属于技术中工序的制造 劳动 操作 维修 在米切姆引述安德鲁 哈里森 的观点中 强调了对人类行为的理性分析 不应舍弃对设计和建造等概念的深入 分析 这意味着要在更为宽泛的范围内来思考人类的制作行为 因此 作为过程 的景瓷技艺 将围绕景瓷工匠的制作行为展开 米切姆引述安德鲁 g 梅尔森 的话 认为工匠的制作行为是更能直接地干预自然的建构工作 那么 景瓷工匠 如何实质地以什么行为干预自然并促使景瓷制品的产出 应该是作为过程的景瓷 关注的主要方面 知识是认识论谈论的范畴 知识现象被波普尔看作是宇宙中的奇迹 然而 关于什么是知识的争论仍在哲学 逻辑学 管理学等领域继续 知识的定义越来 越呈现多元动态的特点 不过 对于什么是知识仍然可以有一些共同认识 知识 是相关于人的感官知觉与理性活动的 可以通过言语 文字 图案等表达的成果 或结晶 技术知识可以作为关乎如何做或制造东西的知识而成为知识的一个类 别 将技术或技艺作为知识来研究是技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米切姆说 把 技术看成一种知识 不仅使认识论分析成为必要 而且还把技术由人的延伸变成 了人性的固有成分 这就使得心理学 人种学和人类学对人类思维的范围和结构 进行的考察 与技术哲学挂起钩来 因此 可以认为作为知识的景瓷技艺研 究与景瓷工匠的思维有重要关联 那些经过景瓷工匠思维最终被表达出来的或者 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关于如何操作或制造等等的相关认识 可以被认为是作为知 识的景瓷技艺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米切姆看来 如果知识被定义为柏拉图意义上的对真实信仰的验证 那么 关于人工物的制作和使用的真实信仰可以被分为技能 格言 法则 规则或理论 等不同种类 这个对技术知识的分类是建立在邦格等人的理论之上的 在米切姆 看来 这样的技术知识分类可以为技术知识提供一个讨论的平台 虽然米切姆也 认为 在邦格那里现代技术与艺人的手工技艺是不同的 但是米切姆仍然在前述 技术知识的分类上展开讨论 并最终认为古代和现代技术的差异是 前者主要 依靠感官技能 技术格言和描述性法则作为指导 而后者不仅利用了这些资源 还加上了技术规则和技术理论 8 因此 对于作为知识的景瓷技艺的研究 从技 7 吴国盛编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 0 0 8 p 2 9 美 卡尔 米切姆著 陈凡等译 通过技术思考 工程与哲学之间的道路 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 社 2 0 0 8 p 2 8 0 1 2 能 格言 法则等角度来展开尝试性研究也应该是允许的 可以尝试性地将技能 格言 法则看作景瓷技艺知识的知识形态 米切姆认为 由于意志在以往哲学中并没有得到清楚地表述 使得作为意志 的技术的讨论变得困难 不过米切姆认为 在对技术的描述中 将技术视为意愿 动机 意图 抉择等不同意义上的意志却是存在的 这导致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 是指如果不同个体的意志不同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对技术的讨论 而有意义的讨 论是对于相似的个体意志即社会的或文化的意志中的技术的讨论 问题二是由主 观意图和客观意图的对应问题引起的 即技术活动会受到它所在的真实世界的制 约 在此会出现目标与手段的冲突 问题三是意志的自我理解和水平问题 米切 姆在这三个问题之后还论述了与技术相关的意志哲学 转向伦理学 意志的弱化 或失禁等内容 米切姆论述中涉及的问题很多 在此 为了便于对作为意志的景 瓷技艺进行分析 拟从中选取前两个较为显而易见的问题首先展开 综上所述 米切姆技术哲学理论是可以相对完整地用来研究古代技艺 它与 景德镇陶录 中的陶瓷技艺研究视角的关系可以用图2 2 说明 米切姆技术哲学米切姆技术哲学 景德镇陶录 中的景瓷技艺的主要研究视角 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视角 作为客体的技术原料 功能等 作为客体的景瓷 1 景瓷技艺的原料来源 当地化 古代技艺 现代 技艺 2 景瓷技艺的纹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 技术 化的表征之一 3 景瓷技艺的功能指向 生活世界 的赏用 作为过程的技术人的行为过程等作为过程的景瓷1 景瓷技艺的过程本身 古代技艺 现代技艺2 景瓷技艺的过程特征 有序列的 技术 手工技艺 作为知识的技术感官技能 技术格作为知识的景瓷1 景瓷技艺的知识形态 技能 格言 古代技艺 现代言 描述性法则 技艺法则 技术 技术理论等2 景瓷工匠的思维特征 尚象 思 维 作为意志的技术社会意志或文化作为意志的景瓷1 米切姆意义上的意志问题讨论 社会 古代技艺 现代意志中的技术讨技艺 意志对景瓷技艺的影响 景瓷技艺中目 技术 论 技术活动受到 标与手段的冲突 意志讨论中的技艺艺 所在真实世界的术性反思等 制约等2 作为意志的景瓷技艺是有限自主的 第三章作为客体的景瓷技艺 3 1景瓷技艺的原料来源 清朝初期 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 景德镇陶瓷在胎质 釉料 窑炉 装饰 等方面获得了很多改进 制胎原料的比例 制釉原料的比例更为合理 蛋形窑等 窑型出现 彩绘技法更为精细丰富 青花瓷器 釉里红 珐琅彩 粉彩 绿釉瓷 器 珊瑚红釉瓷器等景德镇陶瓷精品纷纷出现或得到发展 景瓷制品包括碗 盆 罐 瓶 盘 缶 杯在内的盛储器 炊煮器 食器 饮器等器物 还包括各种礼器 祭器 以及各种陈设瓷 文房用品 建筑装饰物 等 从工艺上看 景瓷技艺可以划分为圆器与琢器两大类 9 作为客体的景瓷制品 是工匠技艺的展现 也是介于人与自然之间 由人类 劳动创造的 区别于自然物的人工物 构成人工物的要素中 人工物的材料是重 要的方面 在景瓷制作中 原料从粉体到成形体 再到烧结体 经过一系列物理 与化学变化 最终被制造成了生活器物 并具有了良好的耐酸 耐碱 抗腐蚀 不怕水火等性能 在陶录卷一中 记载了景瓷制品的原料来源 陶用泥土 皆须采石制 练 以徽州祁门为上 出坪里 葛口二山 开窖采取 剖有黑花如鹿角菜 形者佳 别有 高岭 玉红 箭滩 数种 皆以所产之地名 此外 在陶录卷四中 还记载了釉果 滑石 渣 青料等其它原料 根据其特性用于不 同种类景瓷的制作 并且 不同的原料比例会影响到景瓷的制作 如 釉果1 0 凡佳器全用作质 次品亦半用之 粗器则止和水合灰 以当水釉 在陶录卷三 中 还有对紫金釉 翠色釉 金黄釉等十六种配合釉料的原料与配制方法的介绍 还有对铅粉 焰硝 青矾等陶彩需用色料的记载 在上述原料中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高岭 它由距离景德镇四十五公里的一座 山名 后来经康熙年间的传教士殷弘绪之手最终成为蜚声中外的制瓷原料的代名 词 采自高岭山的高岭土 是由白云母花岗岩 伟晶岩风化而成 矿物组成中既 9 注 详见本章第三节论述 1 0 注 据陶录记载 造成釉果 则大坞岭为上 性硬 白而微汗 造瓷不挫 古器中多用作骨胎 清 蓝浦 清 郑廷桂著 连冕编注 景德镇陶录图说 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 0 0 4 p 1 0 7 1 4 包括埃洛石 也包括高岭石 约3 5 化学成分为a 1 0 3 铁钛等着色物质约占0 6 烧结温度达摄氏1 7 0 0 度以上 是重要的制瓷原料之一 它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1 1 高岭土的引进 使得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的景德镇瓷石矿的中下层瓷石得以使 用 并且 高岭土作为土质原料 降低了景瓷的制作成本 高岭土提高了瓷胎中 a 1 0 3 的含量 使得烧成范围增宽 提高了高温粘度 减少了制品的变形 高岭 土还提高了瓷器的热稳定性 使景瓷由软质瓷逐渐变成硬质瓷 可见 在 方土效灵 人工表异 陶成雅器 有素肌玉骨之象焉 掩映几筵 文明可掬 1 2 的过程中 材料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 四因 说 即质料因 形式因 动力因 所为因中 质料因是起着基础作用的重要因素 这种观点表达的是西方文化中强调材料是人工物的构成要素的话 出现于中国春 秋时代的著名科技文献 考工记 中的观点 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 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 1 3 也强调了相似的意思 这说明原料或者材料的 重要性在景瓷技艺中获得了相当高度的认识 而且 从景瓷制品的原料来源看 其主要原料主要来源于景德镇当地 景德镇当地为景瓷技艺提供了优良的发展条 件 而景瓷技艺也为景德镇名扬天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者之间呈现互惠互荣的 特点 观察景瓷技艺的原料使用还会发现 陶录中有很多关于不同产地的瓷土等制 瓷原料的性能差别的记载 如在陶录卷四中记载 近邑南有小里土亦可用 舂 户多合用之 然不及余干土也 对不同原料性能差别的认识 与景瓷工匠不断 探索利用自然物密不可分 或许景瓷工匠在自然面前并不一直保持如海德格尔所 说的 谦逊 态度 一般所认为的中国古代技艺中 天人合一 的追求也不完全 适用 在景瓷工匠的眼里 自然物并不完全被宗教世界里的神秘主义所笼罩 3 2 景瓷技艺的纹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之一 作为客体的景瓷制品 与使用者最为直接的接触是其华丽的纹饰 这是在景 瓷制品优美形态之上亦被人重视的重要方面 在丰富的关于景瓷的研究中 关于 1 1 参见祝桂洪编著 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 m 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 2 0 0 4 p 3 2 1 2 天工开物 陶埏 第七卷 1 3 董英哲 中国科学思想史 m 西安市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0 p 5 2 1 5 景瓷表面纹饰的成果很多 这从侧面说明了人们对景瓷表面纹饰的喜爱程度 在 陶录卷三中 有对景瓷花式的介绍 包括官古式 上古式 中古式 釉古式 小 古式 常古式 子式 法式 梨式等多达三十种花式 每一花式又可细分 纷繁 复杂 所谓景瓷花式 不仅包括景瓷制品的图样 还包括其形成与大小等情况 景 瓷花式繁多 不能一一而论 在此从满足不同社会群体赏用需要的官窑与民窑制 品入手 分别选取代表性景瓷制品的图样 结合釉色 即色彩 进行分析 意在 表明景瓷表面纹饰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重要联系 官窑制品主要供宫廷使用 此处选取 粉彩湖石鹌鹁图碗 图3 一1 1 4 作为官窑代表 田3 l 粉彩是景瓷的著名种类之一 成熟于清朝雍正年间 粉彩湖石鹌鹑图碗 作为宫廷御器制作于雍正年间 可以说是景瓷粉彩制品的一个重要代表 此碗底 色纯白如雪 晶莹剔透 使人心旷神怡 白色胎质上绘制细腻精美的湖石 鹌鹑 桃花 樱桃等图案 笔法秀丽工整 各图案之间相互掩映成趣 伴随优美的碗状 弧线 呈现一派艳丽富贵 欣欣向荣的景象 给人以雅致美好的审美感受 而且 更为深刻的是 在景瓷纹饰中 各图案都有自身独特的象征意义 每一件景瓷制 品都寄予着厚重的文化寓意 在 粉彩湖石鹌鹑图碗 所示的图案中 石头常常 寓意长寿 清代的赵尔丰 灵石记 将石头的意蕴写得更为真挚深刻 石体坚 贞 不以柔媚悦人 孤高介节 君子也 吾将以为师 石性沉静 不随波逐流 然扣之温润纯粹 良土也 吾乐与为友 此外 鹌鹑常常象征着平安 桃花常 常象征福寿 樱桃则象征着硕果累累 鸿运连连 这些具有深刻意义的各个图案 被共同绘制于此碗上 将希求荣华富贵 鸿运昌盛的美好文化愿望跃然画面之上 根据陶录卷二的记载 民窑中官古器最为精美 此镇窑之最精者 统日官 郑年胜 刘杨主编 景德镇陶瓷艺术待品鉴赏粉彩d 旧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 0 0 2 1 6 古 式样不一 始于明 选诸质料 精美细润 一如厂官器 可充官用 故亦称 官 今之官古 有混水青者 有淡描青者 有兼仿古名窑釉者 若疑为宋之汴 杭官窑 则误 混水 淡描 都是青花瓷器的绘画手法 可见 官古器中青 花乃是其突出代表 但由于官古器有被充作官用的情况 分辨官窑与民窑较为困 难 因此 这里选取陶录作者所处的清代嘉庆年间的景德镇民窑青花 清青花瓷 鸾凤和鸣碗 图3 2 坫 作为民窑的代表之作 盼花蠢毫蠢翱啊 田 2 清代的青花景瓷制作历史延续于明朝 官窑与民窑都有烧制 在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达到高峰 出现了很多艺术珍品 古瓷尚青 青花瓷的制作可以追溯至 元代 千百年来流传甚广 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可以 找到青花景瓷 青花景瓷为景德镇的鼎鼎大名贡献甚多 青花主要以氧化钴为着 色剂 在审美上显得典雅 清丽 尤其是其不俗气 不轻佻的特点 暗含着中国 人内敛的人格品性 在青花景瓷中 康熙中期在色料和胎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 进 使得绘制于纯白底色上的青花更加显示了青色宁静和谐 涤荡心灵的审美感 受 成为清代青花景瓷的杰出代表 绘有鸾风和鸣图案的景瓷制品各代均有烧制 图案一般由两只凤凰组成 青色的是鸾 丹色的是凤 鸾是传说中的神鸟 图案 中鸾与凤二鸟或者齐飞 或者对立 象征着夫妻恩爱 家庭和睦 子孙兴旺等美 好意愿 烧制于民窑的此碗 清青花瓷鸾风和鸣碗 其鸾凤和鸣纹饰线条洒脱 飘逸 图案简练 清爽 呈现一派其乐融融 祥和喜庆而又简朴凝练的景象 强 烈地寄托了普通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通过上述两例可以发现 景瓷制品表面纹饰图样 其艺术审美与中国古代文 1 5 姚国坤 胡小军编著冲国古代茶具嗍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1 9 粥 p 2 9 4 1 7 化紧密相连 或者说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陶瓷文化 表达着中国人对于人生 生 活的深刻理解 事实上 探讨景瓷制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可以从语言 文学 道德 伦理 美学 信仰 绘画 书法 雕塑 舞蹈 政治 经济 婚姻 礼仪 等多个角度作深入研究 在上述景瓷纹饰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联系中 有一个 特征可以再次得到强调 即景瓷技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